问题

西方各国是否在政治上出现“太子党”现象?民主体制是除了选举外通过哪些制度细节手段去制衡高层权力指定、世袭以及社会阶层流通抑制精英圈封闭固化?

回答
在西方发达的民主国家,虽然“太子党”一词带有鲜明的中国政治色彩,但其核心概念——即权力或影响力在特定家庭或精英圈层内的传递和固化——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其影子。不过,西方民主体制的设计,正是为了尽可能规避和制衡这种现象,并维护社会阶层的相对流动性。

西方国家是否存在类似“太子党”的现象?

严格来说,西方国家不存在像中国那样公开、系统化的“太子党”现象。没有一种官方机制允许领导人的子女直接继承其政治职位或影响力。然而,我们观察到一些“类似”的趋势,尽管其表现形式和运作机制与中国截然不同:

政治世家(Political Dynasties): 在一些西方国家,确实存在一些历史悠久的政治家族,其成员多代在政界任职,例如美国的肯尼迪家族、亚当斯家族,英国的丘吉尔家族、索尔兹伯里侯爵家族等。这些家族成员往往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社会网络和政治经验,更容易在选举中获得支持。这并非是制度性的继承,而是通过一系列社会和政治因素叠加的结果。
人脉和网络(Connections and Networks): 政治活动离不开人脉。在西方社会,尤其是政治圈,很多高层人物拥有深厚的社会网络,这些网络往往也包括他们的家庭成员或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群体。这种人脉关系可以为年轻一代的政治新人提供宝贵的资源、指导和机会,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政坛或提升职位。
资源优势(Resource Advantage): 显赫的家庭往往拥有更多的财富、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广泛的社会声望,这些都能为家庭成员进入高层政治提供先天优势。例如,他们能够负担更昂贵的教育、拥有更强的媒体曝光度、更容易获得竞选资金等。
理念和价值观的传承(Ideological and Value Transmission): 许多政治家族可能在理念、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上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这使得家族成员更容易在政治上“志同道合”,并吸引同样的政治支持群体。

需要强调的是,在西方民主体制下,这些“类似”的现象并不是通过制度“指定”或“世袭”产生的。它们更多是社会结构、经济实力、人脉关系以及个人努力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每一次权力更迭,无论其背景如何,都需要经过公开、竞争性的选举来验证。

民主体制如何制衡高层权力指定、世袭及精英圈固化?

西方民主体制并非完美无瑕,但其设计中包含了一系列精密的制度和机制,旨在限制权力的高度集中、防止政治世袭,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抵制精英圈的过度封闭固化。这些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核心制度设计:限制权力指定与世袭

1. 公开、自由、竞争性的选举(Open, Free, and Competitive Elections): 这是最根本的制衡机制。
定期选举: 任何政治职位,从议员到总统,都有固定的任期,需要通过定期的、多方参与的选举来产生。这意味着即使是现任高层,其继任者也必须经过选民的检验,而非由其“指定”。
多党制与自由竞争: 允许存在多个政党和独立候选人参与选举,确保选民有真正的选择权。这打破了单一权力来源的可能性,也为非政治家族出身的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透明的选举程序: 从选民登记、竞选活动到投票、计票和结果公布,整个过程都力求透明和公正,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以防止舞弊和不公平竞争。
竞选资金监管: 虽然西方国家在竞选资金方面存在争议,但普遍有法律规定对竞选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例如设定捐款上限、要求公开披露捐赠者信息,旨在减少金钱对选举结果的过度影响,并防止富裕家族或特定利益集团通过巨额资金控制选举。

2. 权力制衡与分立(Separation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of Powers):
三权分立: 立法(议会)、行政(政府)、司法(法院)三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这意味着即使总统(行政部门)有权力,也需要国会(立法部门)的批准和监督,司法部门也独立行使权力,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这种分散的权力结构很难被某个家庭或个人完全掌控和传递。
议会监督: 议会是民选代表的集合体,拥有质询政府、审查法案、批准预算等权力,可以有效监督行政部门的运作,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或越界。
司法独立: 法官的任命和任期通常有严格的法律保障,确保其独立于政治干预,能够公正地裁决案件,包括涉及政治权力滥用的案件。

二、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性与抵制精英固化

1. 普及和高质量的公共教育体系(Public Education System):
机会均等: 在许多西方国家,公共教育体系力求为所有公民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无论其家庭背景如何。虽然存在私立学校等差异,但公共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基石。
精英教育的普惠性: 一些国家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让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顶尖大学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他们未来进入高层政治或专业领域奠定基础。

2. 开放的社会和媒体监督(Open Society and Media Scrutiny):
媒体的监督作用: 自由和独立的新闻媒体扮演着“第四权”的角色,负责监督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运作。媒体会调查和曝光腐败、裙带关系、权力滥用等行为,让公众知晓,并促使相关机构采取行动。对于任何试图通过非正常途径巩固权力的企图,都会受到媒体的严厉审视。
公民社会的活跃: 独立的非政府组织(NGOs)、智库、工会等公民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监督,为不同声音提供平台,同时也对潜在的权力固化现象提出警示和批评。

3. 透明度原则和信息公开(Transparency and Freedom of Information):
信息公开法案: 许多国家都有信息公开法案(如美国的《信息自由法》),允许公众或媒体申请查阅政府的非保密信息,这有助于揭露潜在的裙带关系和不当行为。
财产申报制度: 政府官员和民选代表通常需要申报个人财产和利益冲突,公开这些信息可以防止官员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亲属谋取私利,也便于公众监督其财产来源是否合法。

4. 职业流动性和人才选拔机制(Professional Mobility and Meritocratic Selection):
公务员体系的专业化: 许多西方国家的公务员体系是基于专业技能和考试选拔人才,而非政治任命。这为那些没有政治背景但有专业能力的人提供了进入公共服务体系的机会。
鼓励社会各界人才参与: 政治领袖并不总是来自传统的政治家族。许多人可能来自学术界、商界、法律界、甚至艺术界等,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声望也能吸引选民支持,拓宽了政治人才的来源渠道。

5. 反腐败和道德准则(AntiCorruption Measures and Ethical Standards):
独立的廉政机构: 设立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调查和处理腐败案件,确保公职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
利益冲突回避制度: 要求公职人员回避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决策过程,防止利用职位为亲友提供便利。

总结:

西方民主体制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制度设计,努力规避和制衡权力指定、世袭以及精英圈固化。最核心的武器是公开、自由、竞争性的选举,它确保了权力的合法性来自民众的授权,而非家族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权力分立与制衡限制了权力的集中,开放的社会与媒体监督揭露不当行为,普及的教育和信息公开则为社会流动性提供了机会和保障。

尽管这些制度并非万能,政治世家、人脉关系、资源优势等因素依然存在,并且可能对社会阶层流动和政治生态产生影响,但民主体制的内在逻辑和机制,就是不断地与权力固化和不公进行博弈,并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尽可能地实现政治的开放性和社会的相对公平流动。这是一个持续演进和自我纠错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一样先生们又在花样洗地了。

“美国和朝鲜都存在‘老子干完儿子上’,所以都一样”?

来看看联大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是怎么说的吧:

第二十一条
(三) 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权力的基础;这一意志应以定期和真正的选举予以表现,而选举应依据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权,并以不记名投票或相当的自由投票程序进行。

全体国民通过真正的选举、合法的投票程序,认可前总统的儿子当总统,跟前总统凭枪杆子的威力直接安排儿子当总统,“都一样”?

如此说来,送花送礼物追女人也好,跟郜艳敏的“丈夫”那样花钱买女人也好,反正最后都是可以上床啪啪啪了,是不是也都一样?

婚姻关系也好,政府与国民的关系也好,都存在一个“自愿原则”好吧?

美国总统的儿子当总统,是人家老百姓自愿的好吧?

无视追女人和买女人的本质区别,直接推出结论“最终都是啪啪啪,都一样”,真的大丈夫?

呵呵。

还有一些一脸洞烛其奸的优越感“你以为美国的选举就是真的?图样图森破”的聪明人,你们真是太聪明了,聪明到我都无言以对了。over。

user avatar
怎样看待朝鲜的世袭制? - 政治

在这个问题的答案里提了一下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普遍存在的事实世袭,结果碰到了知乎上“政治正确”的红线,成了“洗地”的典型。话说,你们觉得和你们的意见不一致,摆事实,讲道理,这是最好的。点反对,点没有帮助,是你们的权利。在评论里破口大骂,只要不难听,我也就是忍了。但是,点举报的是什么意思?点举报的是什么意思?点举报的是什么意思?

以至于不得不在这里认真谈一谈为什么会出现世袭制了。

要明白,从东亚的日本、韩国,到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即使宪法和选举法规定了公民之间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当选的依然是原来国家领导人的后代,即使是民主灯塔美利坚,也很可能出现总统夫人大战总统弟弟的选战。

那么,如果要讨论事实世袭的“太子党”现象是否存在,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确实存在。当我们对各国政治做比较分析时,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运行机制不同,落实宪法和选举法的程度不同,不能单纯从文本上去分析,只能先从结果去看。要判断是否存在事实世袭(“云世袭”),必须就结果而论,至于“太子党”们是通过深情并茂的竞选,还是通过简单粗暴的钦定当上国家元首,并不影响这一结论的成立与否。

有人会指出,“太子党”从小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能够获得更多了解高层政治的途径,所以理所当然有更高的能力。这其实是民主版本的“能力之外等于零”。

其实,只要不是什么偏执狂,大概都会认为当国家领导人需要具备的能力比踢好足球大得多(不考虑领域,只考虑能力值大小)。从足球界看,球星二代选择子承父业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星二代们在足球领域有着比官二代在政治领域更多的有利条件:刚学会走路就被送入父亲所在顶级俱乐部的梯队重点培养,在家能够得到作为顶级球星的父亲的悉心指导,父亲在足球界拥有的广泛人脉能够保证星二代但凡稍有能力就绝不会被埋没。而且和政治界不同,星二代子承父业不会有人指指点点,反而会传为美谈。在讨论了以上诸多有利条件之后,我们看结果,足球场上,顶级球星的儿子还能成为顶级球星的,只有一个保罗·马尔蒂尼。原因很简单,足球毕竟是真刀真枪的短兵相接,什么货色一目了然。

只要一个人不是李森科先生的信徒,应该相信后天培养的能力是无法传给子女的,而优良的学习条件也并非官二代所独享(毕竟名校每年不止招一个人),即使官二代由于优越的出身,培养出顶级政治素质的概率远大于平民子弟,但由于平民子弟在人数上远远大于官二代,假设民主政治的竞争性选拔过程确实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那么比较合理的结果是:会有一些官二代担任比较重要的官职,每隔几年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国家的官二代能够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爬上父亲曾经担任过的国家元首宝座。但这与事实是完全不符的:官二代当选国家元首的比例实在太高了。这只能说明,在民主政治框架中存在着某种不公平的机制。

其实,这种不公平的机制是存在的。现在我们所谓的“西方式民主”,都是政党政治。根据国情不同,可能会存在一党独大制(日本)、两党制(美国)、两大党主导的多党制(德国)等等不同形式。但是一般来说,对于参与政治的政党而言,是存在着层次的。由外围到核心,大致上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选民:特指在选举中投票给该党的选民。这些人平时不参加党派活动,多数人也对意识形态没有偏好,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或是一时的兴趣,在定期举行的选举中将选票投向该党。这部分人数最多,参与最不积极,是政党争取的对象。如果将政党比作企业,这些人就是消费者。

2,同情者:与选民的区别是,对该政党具有较为忠诚的偏好,能够自发为政党拉票宣传,但不参加正式的党派活动。不过政党会注重从有前途的年轻同情者中选拔成员。如果将政党比作企业,这些人就是粉丝。(其实一些非西方式民主国家的“自干五”也相当于这一类)

3,成员:与同情者的区别是,参加党派活动,是正式的成员。既包括党的各级组织中固定的工作人员,也包括出任非重要公职的党员。这些人是构成政党组织网络的根基。

4,重要成员:在国家议会中当选的议员,国家各部委首长,各州(省、市)主要行政长官等。这些人是政党对国家政治发挥影响力的实施者。

5,核心成员:国家议会中的资深议员,防长、财长等核心部委首长,如果可能,还包括在任或卸任的国家元首、议会议长、政府首脑等。这些人是党内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实际领导人,对党的方向起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决定权是很重要的。

很显然,在这种层级分明的党内政治生态中,普通选民和同情者(赵家人)对政党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像美国这样比较完善的民主国家,至少还在形式上保证了总统候选人需要经过普遍选举产生。但选民很显然不会投票给一个无名之辈,而希拉里能够获得党内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克林顿时期以第一夫人身份刷知名度,并在奥巴马时期谋得国务卿职位,而这一职位的获得,同普通选民是没什么关系的,完全是党内核心成员的高层政治运作的结果。至于之前的小布什则更加明显,在当选总统之前谋得的是德克萨斯州长的职位,在这种共和党的铁票仓里,当选州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相比之下其弟弟就走了一段弯路)。

以上说的是美国。而其他没那么完善的民主国家,甚至连这些花样都不必。例如日本,首相并非由普选产生,只由议会议员选举产生,而又由于一党独大,事实上就是由自民党高层钦定。印度的国大党几乎等同于甘地党,历任党主席几乎全部出自甘地家族,只要国大党胜选,甘地家族成员便能获任总理职位。菲律宾虽然是多党制,但自由党的阿基诺家族、拉卡斯党的马卡帕加尔家族分别搞妈妈传儿子,爸爸传女儿,结果出现了阿罗约、阿基诺三世这些官二代领导人。

当然,对世袭倾向的制约在民主体制下确实是存在的。大致分几种情况讨论:

1,新政党崛起: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动往往会改变国内阶级力量对比,从而使新的政治力量脱颖而出。这些新政党,往往由于历史不够因此仍由第一代领导人掌权(印度人民党,1980才成立,90年代以来才成为主要政党),使平民获得政治参与机会。

2,通过标榜平民政治获得选票:一些政党由于固有的阶级立场,倾向于使用平民出身的候选人以获得平民选票(英国工党,传统上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党首多为中产阶级出身,与普遍出身豪门的保守党相反),或者为了与主要政党相区别标榜平民政治(日本民主党,但创始人鸠山由纪夫本人出身和安倍晋三相似,是首相的孙子、外相的儿子)。

3,便于利益集团控制:相对而言,由于平民政客缺少政治资本,更容易为各种利益集团所操控(韩国的李明博长期供职于现代集团,是郑家一手提拔,在任期间完全代表财阀利益)。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

=========================================

真是想不到到处都有政治挂帅

这里谁说不同品种的世袭之间都一样了?谁在洗地了?

有些人自己树个稻草人和想象中的邪恶分子大作战,我觉得他们的样子应该是这样的


大家都醒来了,有人还活在自己的*国梦里想象着自己在星辰大海里遨游

PS:这个图片出自网络电影《黑暗之光》,挺好看的,女演员有王李丹妮、潘春春、于芷晴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