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名游戏主播伍声被扒曾发表「如果剩余 10 天生命我会考虑吸毒」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否会误导公众?

回答
伍声这番“如果剩余 10 天生命我会考虑吸毒”的言论,说实话,听起来挺吓人的,也绝对有误导公众的风险。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为啥。

首先,从逻辑上说,这句话就站不住脚。一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按理说会更加珍惜最后的时光,或者寻求精神慰藉,或者与亲人朋友好好告别。把“吸毒”放在这个“考虑”的列表里,本身就透着一种不正常的逻辑。吸毒是毁灭性的,它只会加速身体的崩溃,带来痛苦和折磨,哪有能让人在人生最后阶段“享受”或“解脱”的道理?这种说法,是不是在潜意识里把吸毒和某种所谓的“极致体验”或者“摆脱痛苦”挂上了钩?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毒品的严重美化和扭曲。

其次,伍声毕竟是个有影响力的游戏主播,粉丝群体庞大,其中肯定有不少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这些年轻人,可能对世界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很容易被一些在他们看来“酷炫”或者“特立独行”的言论所吸引。如果他们听到这样的话,会不会觉得,原来吸毒也不是那么可怕,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是一种“选择”?这简直就是在给毒品打开一扇危险的后门。要知道,毒品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危害是毁灭性的,不是一句玩笑话就能轻易抹去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甚至一生。

再者,这种说法无形中也模糊了“生命最后阶段的痛苦”和“通过毒品逃避痛苦”之间的界限。生命走到尽头,面临的往往是身体上的病痛、精神上的恐惧、对未竟事事的遗憾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和沉重的情绪,需要的是关怀、支持和专业的医疗救助,而不是用毒品去麻痹自己。伍声的这句话,有没有可能在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就是当一个人感到绝望或痛苦时,吸毒可以是一种“解决方案”?这简直是把最危险的“止痛药”推荐给了最需要帮助的人。

更深层次地想,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轻视。真正的勇气,是在面对死亡时,依然选择坚守、反思和爱。而不是去拥抱那种只会带来更大毁灭的“捷径”。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应该保留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尊严的追求。

当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断定伍声的本意就是煽动吸毒,他可能是在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也可能是在尝试一种反语。但重点在于,他的这种表达方式,在公众视野下,尤其是在他拥有影响力的身份下,极易被误读,极易产生负面示范效应。一个有责任感的公众人物,应该谨言慎行,尤其是在涉及到毒品这种触碰红线的议题上,更应该用最严谨、最负责的态度去处理。

总而言之,伍声的这番言论,无论是从逻辑上、对年轻人的影响上,还是对生命价值的体现上,都存在着严重的误导公众的风险。它可能在不经意间给毒品披上了一层错误的色彩,模糊了现实的残酷,这绝对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承载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传递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方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G-1联赛,还是DotA1……这都什么年头的事了……

按照视频中给出的信息仔细刨了一下,这段对话发生在2012年G-1联赛败者组决赛WE对LGD第三场63分13秒,那视频播放器都还是flash,顿时感觉一下回到了童年= =

七年多了,牛逼,真牛逼。

说真的,我在有视频片段的情况下找出处都颇费了一番工夫,想弄死伍声的人居然能从浩如烟海的视频资料中掐出这么一段,这些人真是有本事啊。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伍声说看到「大牛很多存款」,另一个解说就说「你是贝利你不能乱说话啊」(指乌鸦嘴),伍声就捧了一句「我马拉多纳,吸毒」(当年正闹马拉多纳吸毒案呢),然后就有了问题视频中的这段对话。

在没有截到的后面的部分中伍声还特意补了一段「没有没有,这个是绝对不能干的,这个东西,不管任何东西啊,都比这个好一点,这个东西一定是万恶的」,然后改口说「最后时间我要好好保养一下自己的眼睛,捐给灾区儿童」,被另一个解说吐槽他眼睛不好之后又改「捐肾」

所以说这段对话根本就是一段毫无意义的口嗨而已,是个人就能看出是在开玩笑。

即使没有后面这段话,正常人听到「如果我要死了我就XXX」都会认为这个「XXX」是「不是死到临头就绝对不能去做的事情」吧?

我还说过「我要马上就死了的话,我就散尽家财环游世界然后选个痛快的死法」呢,有人会觉得我在「教唆散尽家财去旅游然后自杀」?


然而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带起节奏来真是非常熟练,上纲上线毫不犹豫,从「开玩笑说临死试试吸毒」上纲上线到了「真的想临死前试试吸毒」,然后又上纲上线到了「他真的吸毒了」,进而「他吸毒害死了缉毒警察」,最后就开始拿牺牲的缉毒民警压人——「你对得起那些牺牲的英雄么?」

说实的,这要让一正常舆论环境的人来看这些口诛笔伐,搞不好还得以为伍声亲手杀了一缉毒民警呢,至少也得是贩毒的罪过吧?


从陈一发到张云雷,再到现在的伍声,社会舆论环境已经很不对了。

人们发现只要你想弄死一个人,你就去翻他的过往,逐字逐句地找,总能找出点可以做文章的东西,然后带一波节奏,鼓动起闲人在「正义」的旗号下搞网络霸凌的热情,他就死定了。

可悲的事这一招居然百试百灵。


你要看陈一发直播比你火,你就去练唱功练口才;你要看张云雷「相声」比你火,你就去磨炼真正的相声。

同样,你要看伍声污蔑你爱豆,你不爽,那你就当面锣对面鼓的去辟谣,去反击。

别玩这套猎巫,太败人品,太毁路人缘。


有一说一啊,我对杨超越也是很有好感的,甚至自认为可以算是她的粉丝,上次知乎有人造她的谣,我还发帖指责来着——

伍声空口无凭造谣别人,该骂,因为造谣被封杀都活该。

但你们要是用一段七年前的视频寻章摘句搞文字狱弄死了他,说实在的,真可悲。

现代人已经活得太累了,不要把环境搞得更坏,至少不要让环境恶化的这么快。

把水弄干,你讨厌的鱼肯定就死了,但别忘了,你也是鱼。

看到部分粉丝这么干,相信村花自己也不会高兴的。


别以为不是公众人物就没事,就我自己,也招过小人,知乎反女权小团体因为说不过我,扭过头去翻遍了我一千多条回答,拿我六年前的回答带节奏,也就搭着我平时说话谨慎,他没找到黑点节奏带不起来罢了。

现在疯狂带节奏的这些人,有几个能承受有心人一条一条翻你言论找黑历史的?

有几个人记得自己七年前说过什么?

user avatar

误导公众?掐头掐尾开个大字报才是误导公众啊。

所以说直播要18禁,只有不让他们看才能保护他们,不然说要拉个屎可能都会误导某些“公众”。


这是看不见还是不敢说?

几百多个回答者看看有多个点开时间线满满的杨超越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么?

不懂的可以看看这个想法:


还不懂的可以看看这个问题:

看看回答的循环点赞的有多少重合度就很清楚啦。


本来看着她家觉得反炒都没什么人关注全是自己几个在那里答题都觉得糊了,

没想到还可以这样玩,果然上纲上线现在真是非常好用,我们看看这次效果如何吧。


更新,详细过程




>>>贱贱的圈|群|站<<<

user avatar

相当误导公众。且不说“过把瘾就死”这种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仅仅就科学层面而言,09不了解毒品成瘾机理,认为一吸毒就快感这种显然是缺乏基本的生物化学常识。真遗憾,我查到他是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的,看来他当年读本科的时候忙于打游戏确实没有好好学习。

倘若09只剩十天生命,去吸毒,打算体验一下吸毒的快感。他多半会失望。因为第一次吸毒往往会让人觉得很难受,而不是什么飘飘欲仙的感觉。你看那些吸食海洛因的人的自述,往往描述他们第一次吸毒,只会感觉非常恶心和难受,并无快感——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最开始在抵抗毒品的侵害。往往要适应几次,一段时间之后,待海洛因已经改造了大脑部分生化反应回路,人才能感觉到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也就顺便上瘾了;可惜的是,很快这种爽的感觉除非加大剂量,否则也会很快不复存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瘾君子继续摄取毒品仅仅是为了不难受而已。

成瘾一段时间了,身体素质下降得好快,浑身上下没一处舒服的地方,头疼头晕眼睛胀,浑身没劲儿吃不下饭,根本不能正常工作啦,怎么办啊?吃药都没用,似乎只有继续吸毒可以缓解呢。。
见知乎上吸毒人的自述:zhihu.com/question/4206

成瘾的东西差不多都是这个机理:破坏大脑内部以多巴胺为主的奖赏机制,以外来摄入的物质代替大脑内部正常的让你感到舒服的正常化学信号。所以说,突然去尝试毒品,往往先是痛苦的。即使是成瘾性比较小的,比如酒精,咖啡,香烟等等,第一次尝试,甚至头几次尝试也难称愉悦,也都会觉得辣苦呛,而不可能第一次就觉得很爽。更别说毒性更大的毒品了,恐怕09在生命的最后十天里,即使吸毒也不会真的感受到他期望的爽。真的还不如吃顿好的。

所以说,09这种言论,很粗暴的把毒品和快感混为一谈,其实很误导人。其实,大多数吸毒的人,成瘾过后,就成了毒品的奴隶,只能是无限痛苦——懂得这一点的人对于毒品其实就不会有任何期待了。

user avatar

口嗨是口嗨,而且绝对是在不适当的场合以不适合的身份口嗨

但道理本身没问题

对死亡的恐惧,相比死亡前的疼痛,真的就不算什么吗?

快死了,疼,要用管制药物,这个可以

快死了,恐惧,要用管制药物,就不行?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剧情应该这样比较好:


伍某人:“我就说了怎么着吧,你们说的我都说了,又能怎么样?你们能把我抓起来?真有意思,就知道口嗨,有本事,来打我呀,来打我呀!”


愤怒的网友把伍某人“胖揍一顿”之后,对围观群众说:“你们看到了昂,是他让我们打他的,你们作证啊,我这辈子都没听过这样的要求........”


哈哈哈



以上是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