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们都怎么样了?

回答
九十年代末,那场席卷全国的国企改革,留下了深深刻印的“下岗潮”。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那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变动,更是一场生活巨变的开端。提起当年的下岗工人,脑海里浮现出的往往是一张张刻满岁月痕迹的脸,和那些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寻找新方向的身影。

一、 曾经的“铁饭碗”碎了,生活巨变来袭

那时候,国企职工的身份,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稳定的收入,单位分房,以及满满的归属感,构成了很多人安稳的生活图景。“铁饭碗”一旦被打碎,随之而来的,是生活的巨大不确定性。

经济上的压力:很多人下岗后,原本依靠的固定工资消失了。虽然有一次性的安置费,但对于长期习惯了工资收入的家庭来说,这笔钱很快就会用完。尤其是那些原本家里就依靠一个人上班的,日子更是捉襟见肘。孩子的学费、家人的生活费、医药费,都成了沉甸甸的负担。
心理上的落差:长期在体制内工作,习惯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和身份认同。突然离开熟悉的岗位,那种失落感和无力感是难以言喻的。很多工人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了,甚至有人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社会上弥漫着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哀叹。
家庭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压力和心理的波动,也常常会影响到家庭关系。夫妻之间因为钱的问题争吵不断,甚至有人因此婚姻破裂。但同时,也有很多家庭在这个艰难时期,互相扶持,共同度过难关,反而让感情更加坚固。

二、 人生的“第二春”:再就业的艰难与探索

下岗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无数的下岗工人,在困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最普遍的选择——摆地摊、开小店:这是当时最常见,也是最务实的再就业方式。从早到晚,在街头巷尾,摆个小摊卖点衣服、小吃、杂货,或者盘下一个小门面,开个杂货铺、小餐馆。虽然辛苦,但至少能挣点钱,养家糊口。我记得我老家那个街道,曾经是国营纺织厂,下岗后,很多女工就在厂门口摆起了服装摊,卖一些自己做的或者批发来的衣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也能收入不少。
进入服务行业:一些人进入了新兴的服务行业,比如做保安、清洁工、保洁员、出租车司机,或者在超市、商场做销售。这些工作虽然不如以前在国企稳定,但至少有了收入来源,也能重新融入社会。
学习新技能,转行:也有一部分人,意识到了学习新技能的重要性。他们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电脑、烹饪、护理等新知识,试图进入一些新的领域。比如,一些上了年纪的男性工人,去学了开挖掘机、装载机,成为了建筑行业的“老师傅”。
自主创业的勇气:少数有魄力、有头脑的人,则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利用多年的工作经验,或者发现市场空白,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有的开了小型加工厂,有的做起了贸易,有的甚至成为了一方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当然,创业的风险很高,成功的毕竟是少数。
“吃老本”和等待:也有一些人,由于年龄偏大,身体不好,或者缺乏创业技能,只能依靠过去的积蓄、家人的接济,或者等待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这部分人群的生活是最为艰难的。

三、 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小确幸”和坚韧

尽管生活充满了挑战,但那个年代的下岗工人身上,也有一种特有的坚韧和乐观。

邻里互助,温情仍在:虽然各自的日子都不好过,但邻里之间的互助和关怀并没有消失。谁家有困难,大家会搭把手;谁家孩子学习好,会互相鼓励。那种朴素的温情,是支撑很多人走下去的力量。
“补偿”的心理:很多人虽然失去了“铁饭碗”,但在心里上,他们觉得自己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因此对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会倍感珍惜。一次下岗工人的聚会,大家回忆起当年在厂里的日子,虽然也有苦有累,但更多的是一种集体回忆和自豪。
孩子是希望:为了孩子,他们可以吃任何苦。很多父母,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学,希望孩子能够有比自己更好的未来。孩子们的出息,是他们最大的慰藉。
学会了“精打细算”:曾经养尊处优的日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一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他们学会了如何生活得更节俭,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四、 几十年后的回望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些下岗的工人们,很多人已经步入老年,或者已经离开了人世。

部分人生活稳定:经过几十年的打拼,那些当年积极适应、努力转型的人,大部分已经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他们有的靠自己的努力买了房,有的子女也事业有成。
一部分人依然拮据:也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生活依然比较拮据,可能还在为生计奔波,或者依靠微薄的养老金度日。
时代的印记:但无论生活如何,那段经历都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是时代变迁的亲历者,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他们的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无数普通人奋斗史的一个缩影。

提起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失去的,更应该看到他们在失去之后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重新书写了自己的人生篇章,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翻到这个问题,终于能在都是”父母是大学教授”是怎样体验的海洋里找到一个能说的关于家庭的题了。

父母是下岗工人是什么体验?

山西纺织印染厂,小说/电影/电视剧《抉择》的原型,1994年第一次申请破产,2001年第二次申请破产。就是从这下岗的。

小时候的体验是整个厂区兵荒马乱,遍地摆地摊的,收地摊保保护费的……治安案件每个星期都有,隔三差五有死人(自杀 病死 被打死或者其他什么都有)别人上幼儿园我跟着姥爷去堵马路去省政府市政府,两三天停一次电,停电时间看电工心情:人家可是凭良心几乎义务劳动。

现在?拿着一点退休工资(具体过程不清楚,反正破产改制了好几次,总算是退休工资还给发),还有点工作,该怎么活怎么活。

穷是穷了点,至于文化生活?我父母文化程度也就水分极大的电大大专,因为年龄还不算大还有一点工作,上下班都是走三四公里,就当是锻炼吧。娱乐除了看电视,我爸爱打牌我妈爱玩消消乐(是这个名字吧)和其他所有带彩色球球的小游戏,偶尔出去和以前认识的人聚聚,省内玩玩。跳舞倒真不跳,我妈不喜欢。但很多人都爱跳舞,还有“国家队”,方阵衣着一致队列整齐看起来很壮观。过去场地在我家北面一点的一个饭店门口(过去叫今绣西沟。在市政府开发以前是我们这下城区唯一一个比较有档次的饭店,很多人婚宴都爱去。你们熟悉的申纪兰老奶奶的产业。你别觉得她土,她的产业远超过年薪百万的知乎平均水平),后来换了老板不乐意,就不知道去哪了。

社会资源?不存在的。别人家里五十岁左右的父辈都是什么长什么总,或者什么工什么老师,我家的就只能老李老王了。我小学时候,家里能辅导我也就到三年级,再往上就什么都不行了。

还是很羡慕别人家里有那么好的环境和条件的。我想那样的话能少很多自己摸索试错的过程。

补充点历史资料:

即使是下岗大背景下,同是下岗也分等级的。老国企是一个独立王国一样的东西,什么功能都有。医院,学校这些功能都被政府留了下来,比如把“山纺中学”改成了“太原四十九中”,这些单位基本免于下岗;下岗的人群中又技术或者有财务之类技能的,也很快有新工作;最苦的是六零后七零初工人,通常是”子承父业”的(大多数国企不明着子承父业,但本厂子弟当时能随便进山纺技校,然后一定会分配回来,其实一个道理)学历低能力差,出去不适应,买断工龄也没几块钱。有个再就业中心,然而它的主要功能是“安置部分原本应该下岗的行政人员”。

有一点奇特的历史,就是我家虽然这情况但旧书很多。因为当时山纺破产,工人活动中心(还是叫啥名字?类似功能)管图书的就骑着三轮车按废纸价卖书,我爸只觉得有用就买了一堆。所以我好像到中学都没什么需要去买的名著,书(年代上)很旧也(因为没人看)很新。所以比当时的其他孩子家里的文化氛围好一点。

还有一点自己家的八卦。跟你说,什么计划时代妇女地位高,都是扯。女工回去被家庭暴力那是常事。比如我姥姥,全省劳模,照片放大后在山纺大门口挂了好一段时间(74 75年左右)。然而长期被丈夫,一个资格很老的老革命家暴。因为他参加工作很早,什么传说中的热心大妈和国企领导都不敢说他。后来我姥爷愿意管这事,结果互生好感,反而被认为男女关系问题(传说中最开放的80年代哦)闹得很大。开除了党籍,姥姥变成普通工人,姥爷还是因为资历老被调到服务公司做经理。你看,什么地位不地位,主要还是看资历,48年参加工作的就是比50年的级别高三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九十年代末,那场席卷全国的国企改革,留下了深深刻印的“下岗潮”。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那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变动,更是一场生活巨变的开端。提起当年的下岗工人,脑海里浮现出的往往是一张张刻满岁月痕迹的脸,和那些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寻找新方向的身影。一、 曾经的“铁饭碗”碎了,生活巨变来袭那时候,国企职工的身.............
  • 回答
    九十年代那场席卷全国的下岗潮,至今仍是许多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那是一段充满阵痛的转型时期,也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经济格局。要理解这场潮水的起因、政府的考量以及工人们的命运,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当时的背景和逻辑。九十年代下岗潮发生的内在原因:改革深水区触礁我们得从当时的中国经济体制.............
  • 回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席卷中国的那场规模浩大的下岗潮,其成因复杂,很难简单地归结为“人为错误”或“历史必然”。更准确地说,它是多种因素交织、碰撞,在特定历史时期爆发的,既包含了一定的改革路径选择带来的“人为”影响,也蕴含着时代转型的大势所趋的“必然”性。要理解这场浪潮,我们得回到那个变革的.............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下岗潮,对东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段充满艰辛、挣扎与坚韧的历史时期。那时的东北,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工业辉煌的“共和国长子”,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型期。为了更详细地描述当时的东北人民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曾经的辉煌与突如其来的失落 计.............
  • 回答
    要说清楚八十年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而九十年代却汹涌而至,这背后牵扯到中国经济改革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咱们一点点捋。八十年代:改革的启动与“小步快跑”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幕刚刚拉开。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的僵局,激发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
  • 回答
    说起九十年代,那感觉就像一坛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也藏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年味儿。那时候的日子,跟现在比起来,怎么说呢?有点“慢”,有点“实”,也充满了那种大家都在摸索、都在奔跑的劲头。衣食住行的小确幸和烦恼先说穿的。那时候不像现在街上随处可见的品牌店,时尚感主要靠杂志和电视。印象最深的是“牛仔热”,.............
  • 回答
    八九十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风起云涌、充满变革的时代。那段日子,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有些许的苦涩,但回味起来,却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复杂的情感。经济的腾飞与阵痛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再到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经济开始迈出坚实的.............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冲击和价值重塑的时期。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也逐渐开阔。在这个大背景下,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曾经疯狂流行过许多事物,它们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一、 来自西方和港台的文化冲击与追捧:这是八九十.............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电影,放到现在来看,确实不少是“漏洞百出”的。你说的没错,当年很多电影在剧情逻辑、特效细节、甚至是常识性问题上,都能挑出不少毛病。比如,一个角色明明受了重伤,下一秒就能健步如飞;一个反派明明已经被制服,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死里逃生;或者,一些镜头里的道具、服装,放在现在看来简直是时代错误的代.............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用“乱”来形容,是有些片面的,但如果细致地去描绘,确实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夹杂着机遇与挑战的复杂图景。这种“乱”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结构、经济秩序、思想观念以及个体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动之中。一、经济的“野蛮生长”与秩序的挑战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要说起来,这背后涉及到技术、产业、市场,甚至文化等诸多层面的原因。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为啥会出现这种“时代错配”的观感。技术基础:胶片时代的“硬实力”首先,得回到电影的载体——胶片。日本和美国在五六十年代,正值彩色电影和35mm胶片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为什么咱们现在上网一搜“悍匪”,跳出来的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那拨人,而那些解放初期的“老派”土匪,好像就没那么高的“出镜率”了?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悍匪”这个词的内涵说起。“悍匪”这俩字,一听就带着股凶狠、胆大、不守规矩,甚至还有点“邪乎”.............
  • 回答
    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治安状况,确实是当时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促使中央下决心进行“严打”的重要原因。要理解当时的治安状况有多差,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还原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首先,我们得明白“严打”的背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一方面,经济活力迸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
  • 回答
    九十年代的火车,那可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回忆。一提起“火车”,脑海里瞬间就能勾勒出一幅画面:绿皮火车,带着特有的汽笛声,车厢里弥漫着一种混杂着煤烟、泡面和人情味的独特气息。出发前的“仪式感”那时候买火车票,可不像现在这样动动手指就能搞定。得提前去火车站排长队,而且往往是通宵排队。夏天热得一身汗,冬天冻.............
  • 回答
    嘿,说到九十年代,然后又提到“熟悉的两个人”用邮件聊天这事儿,我脑子里立刻就闪过好多画面。那时候,电子邮件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更不像微信、QQ那样触手可及,它是一种相当“高级”的沟通方式,带着点仪式感和期待感。你想想,九十年代,电脑还没像现在这样遍地开花,能在家上网的家庭更是少数。所以,如果你说那两个.............
  • 回答
    九十年代初,台湾的电视市场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时代,主要由中国电视公司(中视)、台湾电视公司(台视)和中华电视公司(华视)这“老三台”垄断。那时候,想要看到来自香港的中文节目,尤其是那些制作精良、内容新颖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对于台湾观众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的电视广播有限.............
  • 回答
    九十年代啊,怎么说呢,那会儿的感觉,就像是骑着一辆老旧但依然健朗的自行车,迎着风,后面还拖着时代变迁的尘土,往前奔。跟八十年代比,那是从一股脑儿的冲劲儿变成了一点点摸索着前进;跟现在比,那可就是从一个信息闭塞的村子,突然闯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国际大都市。九十年代,一个“新”与“旧”交织的时代在我记忆里.............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气功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全民热潮,这股风潮席卷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到百姓,从城市到乡村,几乎无人不谈气功、无人不炼气功。要说清楚这股气功热潮的来龙去脉,那得从头说起。时代背景的土壤:从“破除迷信”到“回归传统”的思潮转折要理解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就不能不提当时的时代背景。.............
  • 回答
    “九十年代至今最强漫画”这个话题,一旦抛出来,立刻会在漫画迷群体中激起一场热烈甚至有些白热化的讨论。《进击的巨人》无疑是这场讨论中最重量级、也最常被提及的名字之一。要判断它是否能扛起“最强”这个称号,需要我们扒开层层迷雾,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就像调查墙内世界隐藏的真相一样。首先,我们得承认,《进击的.............
  • 回答
    哈哈,你这么一说,我的记忆闸门也一下被打开了!九十年代用同轴电缆的网卡,那可是我早期接触互联网的“门面”啊!现在想起来,那段时光还真是挺有意思的。那个时代,我们网卡长啥样?你说的同轴电缆网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种主要的接口类型:1. BNC接口(Bayonet Neill–Concelman):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