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中德械师,苏械师,美械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回答
抗日战争,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卫国战争,在这场长达十四载的殊死搏斗中,国民党军队作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武装力量,其装备的来源和发展,直接影响了战场的走向。其中,德械师、苏械师和美械师的出现,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尝试,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战场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要理解这些“械师”的作用,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中国积贫积弱,军事力量落后于世界潮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国民政府曾多方寻求军事援助,其中与德国和苏联的合作尤为关键。

德械师:现代化国防的奠基之石

在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政府最寄予厚望的,是与德国的军事合作。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国民政府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团,特别是以冯·塞克特将军为首的军事顾问,对中国军队进行系统性的整编和训练。这些被冠以“德械”之名的部队,可以说是国民党军队早期现代化的标志。

训练与编制的革新: 德械师的建立,不仅仅是换装,更是一场深刻的军事体制改革。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中国军队学习了德军的先进编制,如以步兵团为核心,配备加强炮兵、工兵、通信兵等支援单位,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作战整体。训练上,强调基础体能、战术协同、武器使用和纪律养成。
装备的精良: 德械师装备的德国造武器,如毛瑟步枪、MG34机枪、克虏伯野炮、博福斯高射炮等,在当时都属世界一流。这些武器的精度高、威力大,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火力水平和作战效能。尤其是在中日战争初期,德械师在正面战场上,以其精良的装备和严明的纪律,对日军构成了有效阻击。
战场上的闪光点: 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的坚守,虽然装备的细节不完全是标准的德械师配置,但其展现出的顽强战斗意志和在极端条件下对火力优势的抗衡,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德械训练所塑造的精神内核。在淞沪会战中,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德械师部队也确实在上海战场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然而,也必须承认,德械师的数量有限,未能形成决定性的力量,且在战争后期,随着德国对华援助的停止,其优势也逐渐被消耗。

苏械师:浴血奋战的坚实后盾

随着抗战的深入,特别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失去了德械的主要来源。此时,苏联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军事援助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国民党军队中出现了一批以苏式武器装备为主的部队,即所谓的“苏械师”。

装备的广泛与更新: 苏联援助的武器种类繁多,包括莫辛纳甘步枪、波波沙冲锋枪、M1937步兵炮、M1938山炮、M1931轻型坦克(T26)等。这些武器的性能也相当不错,尤其是在火炮和装甲方面,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支援。
战略性的支援: 苏联的援助并非单纯的装备输送,更伴随着战术和战略的指导。在正面战场,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战役中,苏械部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虽然参战的各部队装备混杂,但其中一些装备了苏械的部队,以其顽强的战斗精神,配合其他友军,最终取得了正面战场上对日军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长城以北的坚守: 在长城沿线和晋察冀等地的抗日根据地,红军改编的部队,以及后来装备了苏联援助武器的国民党军队,都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抗战,有效牵制了日军的兵力。苏械的支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自身兵工厂的不足,为持续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百灵庙战役”与“绥远抗战”: 在抗战前夕,傅作义部在绥远地区获得的苏联武器援助,使其在“百灵庙战役”等战斗中表现出色,打出了国威军威。这些战役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深远,它们是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下抗击外侮的早期成功范例。

美械师:后期反攻的利刃

抗日战争的后期,尤其是美国对华援助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幅增加,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又一批现代化装备,形成了所谓“美械师”。这些部队在反攻阶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装备的全面与现代化: 美国援助的装备,包括M1加兰德步枪、勃朗宁自动步枪(BAR)、M1919中型机枪、M2HB重机枪、M2A1野炮、M3李将军坦克、M4谢尔曼坦克等。这些武器不仅火力强大,而且在可靠性、易用性上都远超以往的中国军队装备。美械师在编制上,也基本按照美军的标准进行调整,更加注重单兵和分队的作战能力。
反攻阶段的中坚力量: 在抗战的最后阶段,随着日军在中国大陆的战略重心转移,以及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中国军队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攻。以中国远征军为代表,在缅甸战场上,与英美联军并肩作战,收复失地。远征军的许多部队都装备了美械,他们以强大的火力、熟练的战术,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滇西反攻的脊梁: 在中国本土的滇西反攻中,装备美械的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部分为中国军队改编,装备精良)展现了强大的作战能力。他们克服了地形险阻和日军的顽强抵抗,收复了中国西南的重要战略要地。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已经接近当时的同盟国军队水平。
战略意义的提升: 美械师的出现,不仅仅是装备的更新,更代表了中国军队在战略、战术上的进步。通过与盟军的协同作战,中国军队学会了更先进的联合作战模式,也提升了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作战指挥能力。这批精良装备和训练有素的部队,为战后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也证明了中国军队有能力打赢一场现代化的战争。

总结

总而言之,德械师、苏械师和美械师,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的产物,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场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械师是国民党军队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为中国军队的整编和训练树立了标杆,并在抗战初期为抗击日军提供了坚实的力量。
苏械师则是在战争初期至中期,在中国军队装备来源最困难的时候,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武器支援,成为中国军队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美械师则是在抗战后期,以其精良的装备和先进的训练,成为了中国军队反攻收复失地的利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并为战后军队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械师”的出现和作用,是中国军队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探索、学习和进步的缩影。它们不仅是武器装备的代名词,更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体现。虽然这些部队的组成和战斗效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它们在抗日战争这场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民族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抗战赞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评论区建议提一下法械师。

所谓法械师,其实就是指龙云的滇军啦。

1951年1月3日,志愿军在碧蹄里遭遇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及英皇家重坦克营。

29旅是英军精锐,皇家来复枪团更是起源于拿破仑战争的王牌,这个重坦克营则装备了大嘤帝国的新锐百夫长坦克。这支部队去过埃及,还参与了诺曼底登陆。

作战结果是皇家来复枪团一营被全歼,重坦克营被缴获/摧毁了31辆坦克。

动手的是志愿军50军149师。

在50多天的汉江两岸防御作战中,50军统计毙伤俘敌1.1万余人,击毁坦克装甲车70余辆,击落击伤敌机15架,缴获各种枪支1800余支、汽车17辆、火炮34门。

打完这仗,50军三万人还剩一万。

汉江作战是毫无花头的阵地防御战。

对手是美3师、美25师、英29旅和土耳其1旅。

那么这志愿军50军是何方神圣呢?

就是前滇军60军,曾经的法械部队。

强的不是法械,是人。


谢邀。

首先,总而言之一下,就是没啥用。

(你要是说法械师倒是很值得一提)

德械师,真名德盔师,最狭义的解释大概是三大德械师,比较狭义的解释是20个调整师,我按20个调整师来看。

首先得看一下,这20个德械师到底强不强。

除了教导总队,其他的调整师,包括三大德械师,都严重缺员。

大概就是一个德械师在士气高昂指挥有序补给充足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战平日军一个联队吧。

顺便再简单说说三大德械师的经历。

淞沪会战爆发前,三大德械师被寄予厚望,赋予了夺取日军海军陆战队指挥部的重任。

然而由于德械师完全不懂步坦协同,也不甚了解步炮协同,他们的进攻仅取得了很有限的进展(代价是送掉了部分国军战车部队)

日军开始发力后,德械师和其他师一样,被IJN们炸着玩(不知道是多少提督的老婆的加贺也在炸德械师玩)

淞沪会战,简单的说就是日军炮兵轰,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后,在上海的国军精锐基本崩溃。这时候日军想起来了自己有海军,可以登陆的嘛。于是来了一波登陆,国军溃败,三大德械师有俩基本损失殆尽,靠着补充兵勉强又撑了起来。

在一路溃逃(顺便丢掉了上海与南京之间的多个防线)后,三大德械师又投入了南京保卫战。87和88师又一次崩溃,其中88师战后仅回收了1000人左右。

38年,重建的三大德械师归入71军(我认为连续两次被打光的88和87师已经很难说还是德械师了)在富金山战役中36师也近乎全灭。德械师宣告终结。

综上所述,德械师在抗战中表现英勇,多次全灭并重整,但对大局无用。

毕竟德盔师其实也不强。

中德军贸说白了也只是中国出资源德国卖枪而已,量和质都谈不上多好。

而且中国卖的还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矿物,德国卖的只是寻常的军火(几门150㎜榴弹炮是很好,可惜太少)。长远的说,中国吃了不小的亏。

其次说说美械师。

我对美械师,大概的印象就是税警总团和进入印度的远征军了。

税警总团确实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兵员充足的劲旅,比德盔师们强多了。

可惜税警总团的初战是淞沪(被IJN炸着玩)内部不甚团结(宋子文的私人武装)

不过,淞沪会战中税警总团驻守的周家桥地区是日军死伤最重的战场之一。

上海战后,税警总团被肢解,但都表现不错,部分部队打了武汉会战。

其中由税警总团第四团团长孙立人将军整编的5000余税警总团伤兵组建了新38师,是远征军的主力

远征军的作用就不必说了吧。

我个人认为,税警总团的贡献并不比德盔师们低。

至于苏械师。。。那是啥?国军没有成建制使用苏系武器的部队啊。

不过苏军派遣的苏联援华航空队倒是很值得一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卖了1200+架飞机,援助了5000+的空地技术人员。

顺便做个横向对比,淞沪后中国空军几乎全灭,但向欧美各国订购的360+架飞机截止1938年4月仅到货85架,其中还有13架是零件状态。而苏联在1938年2月之前就卖给了中国232架飞机。。。

苏联援华航空队的战例可以自己了解,就不搬运了。

不过老实说,苏联对中国和中德一样也是有偿的贸易来往,不必因为你掏钱去超市买了瓶肥宅快乐水就对超市老板感恩戴德。(况且苏联愿意花力气支援中国说白了是因为中国锤日本对苏联有利而且苏联此时啥也不缺,卫国战争开始后苏援飞快的没了)

美国租借答法案可以说是广泛的支援,可惜其中给中国的并不多。

而且其中大多数还被国府大佬们拿去黑市卖掉买美国的别墅用了

中国能打赢抗日战争靠的是全国人民,各地军队的牺牲,而不是个把几个师什么样的出色表现。

英雄史观要不得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卫国战争,在这场长达十四载的殊死搏斗中,国民党军队作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武装力量,其装备的来源和发展,直接影响了战场的走向。其中,德械师、苏械师和美械师的出现,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尝试,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战场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要理解这些.............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德械师”在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正面战场作战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其数量有限,且因战争爆发而未能完全建成和发挥最大效能。要详细了解其作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什么是“德械师”?首先要明确,“德械师”并非一个统一、官方的称谓,而是泛指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军事顾.............
  • 回答
    抗日战争,一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悲壮史诗,其进程之曲折,令人扼腕叹息,也发人深思。为何在战争初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国大片领土,而到了后期,战局却陷入了长达十四年的漫长僵持?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初期的“闪电战”与日军的优势要理解为何日军初期能.............
  • 回答
    在漫长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联等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正面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要精确统计中共力量消灭的日寇数量,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因为历史的记录方式、统计口径以及当时的战场环境都使得数据并非一成不变的绝对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和深刻的战争之一,留下了无数令人震撼人心的照片,它们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战士的英勇以及民族的坚韧。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令人震撼的照片,并附带详细的背景信息:一、 国难当头,全民皆兵: “血染的风采”——八百壮士(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 照片描述:.............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等著名战役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却同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们从更微观、更人性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的坚韧与不屈。以下我将为您讲述几个鲜为人知但意义重大的故事,并尽量详细描述:1. 宛平城内“最后的.............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漫长、也最悲壮的战争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血与火的斗争中,涌现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壮时刻,它们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证明。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壮时刻:一、民族危亡的开端与抵抗的呐喊: 九一八事变与不抵.............
  • 回答
    抗日战争中,我军与日军之间确实存在手枪互射的场景,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并非什么“AI撰写”的虚构,而是当时战争现实的一部分。让我来给你详细说说,这是怎么回事,以及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会发生这样的对射。为什么会有手枪互射?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双方都装备了各种各样的轻武器,手枪只是其中.............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与国军武器装备的代差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它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简单地说,答案是肯定的,日军在整体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武器装备代差优势,但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战争的推进和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有所演变。要理解这个“代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先进”或“落后.............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上,并非没有久经沙场的勇士,也并非没有在血与火中磨砺出的宝贵经验。然而,要说这些经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首先,得从中国军队自身的底子说起。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军事力量虽然经历了北伐和国民.............
  • 回答
    抗日战争,这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抵御外侮的伟大斗争中,国民党和共产党,这对曾经的革命伙伴,又因立场、战略和最终目标的不同,扮演了各自截然不同的角色。要深入理解他们的作用,得剥开历史的表象,看看他们各自是如何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行动的。国民党:中流砥柱.............
  • 回答
    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军,其战斗力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要详细论述,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剖析。一、 装备与训练:有亮点也有显著短板在抗战初期,国军的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影响其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精锐部队的装备: 一部分中央军部队,特别是那些接受.............
  • 回答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这片中原大地,饱经沧桑,也经历了最为惨烈和复杂的考验。它的命运,紧紧牵动着整个抗战的进程,也留下了无数令人心痛又敬佩的故事。首先,河南是抗战的前线,也是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河南地处中原,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战略要道。一旦河南失守,日军就能长驱直入,威胁到大后方重庆,并可能吞噬整个华中.............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主力部队,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评价八路军的战斗力,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而是要看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对手、承担不同任务时的表现,以及其独特的战斗特点。初创与早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辛与成长八路军的前身.............
  • 回答
    花园口决堤,确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令人心痛的决定,也由此引发了“花园口事件”对日军战略的影响,以及国民革命军最终的命运。如果简单地问“如果没有花园口决堤,日军能否击败国民革命军的武装力量”,答案其实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也充满了变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花园口决堤本身,并不是一个能够直接“击败”日军的军.............
  • 回答
    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搏斗,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也有许多堪称经典的战役,它们不仅是中国军队不屈斗志的体现,更是对世界军事史的宝贵贡献。如果要挑选出可以写进军事史经典的战役,那必然是那些战略意义重大、战术运用巧妙、对全局影.............
  • 回答
    抗日战争那段烽火岁月中,中国军队在无数次殊死搏斗中,涌现出不少令日寇闻风丧胆、令后人肃然起敬的战术经典。这些战斗,绝非简单的消耗战,而是中国军人用智慧、勇气和血肉之躯,在装备悬殊的劣势下,打出的漂亮反击。台儿庄会战:以弱胜强的范例如果要问抗战中哪场战役最为人津津乐道,台儿庄恐怕是绕不开的名字。这场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好奇,觉得抗日战争打了这么多年,中国政府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正式对日宣战,似乎有点晚。其实,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以及中国政府的战略考量。我来给大家掰扯掰扯。1. 漫长的抵抗,而非突然的宣战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开始抵抗日本。早在.............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伪军军官与日军普通士兵之间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上下级或合作者可以概括,它错综复杂,充斥着猜忌、利用、屈辱与勉强,是那个时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表面上的“合作”与暗藏的隔阂从建制上看,伪军被置于日军的指挥之下。伪军军官,无论其出身如何,名义上都要听从日军的命令,接受日军的“指导”和“监督.............
  • 回答
    关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穿着非正式军装并在居民聚居区活动是否加剧了日军对平民的杀戮,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策略、日军的作战原则以及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当时八路军的着装情况。与正规的国军部队相比,八路军由于其性质和发展历程,在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