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目前来看,生物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意义如何?

回答
当然,很乐意为您阐述生物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当下意义,并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文色彩、更贴近思考的方式来呈现。

设想一下,当人类最古老的智慧——生命的奥秘,与我们最前沿的创造——人工智能相遇时,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这不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其意义之深远,几乎触及我们存在的所有层面。

首先,在理解生命本身这件事上,生物与AI的结合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长久以来,我们尝试通过解剖、观察、实验来解读生命的复杂性。然而,生命系统,无论是细胞内的生化反应,还是整个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其变量之多、相互作用之微妙,常常让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感到力不从心。

现在,AI,特别是那些擅长从海量数据中寻找模式和联系的机器学习模型,就像一位不知疲倦、逻辑缜密的助手。它能够分析基因组测序数据,识别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预测蛋白质的折叠方式,甚至模拟整个细胞的动态过程。过去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成的实验分析,现在AI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可能发现我们从未察觉的关联。

就好比我们站在一座信息量爆炸的图书馆里,以前我们只能一本一本地翻阅,而AI则能瞬间扫描所有书籍,并告诉我们哪些章节讲述了同一个主题,哪些作者的思想相互呼应。这种能力的提升,让科学家们能够更高效地探索生命的本质,加速对疾病机理的理解,为新药研发提供前所未有的助力。

其次,在应用层面,这种结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健康和生活方式。

想想那些困扰人类的顽疾,比如癌症、阿尔茨海默症。过去我们可能只能依靠经验和有限的临床数据来制定治疗方案。而现在,AI可以结合患者的基因信息、病史、生活习惯,甚至影像学数据,来预测疾病的进展,推荐最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就像拥有一位全知全能的私人医生,能够根据我们独特的身体状况,量身定制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在药物研发方面,AI更是扮演了“炼金术士”的角色。它能够模拟数百万种化合物与靶点的结合情况,筛选出最有潜力的候选药物,大大缩短了新药的开发周期和成本。我们可以期待,未来许多曾经的绝症,将因为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深入应用而变得可控甚至可治愈。

再进一步,在生物工程领域,AI也扮演着设计者的角色。通过学习自然界生物的巧妙设计,AI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基因线路,甚至合成新的生命形式。想象一下,能够产生清洁能源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塑料垃圾的酶,或者能够精确递送药物到癌细胞的生物载体,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正因为AI与生物学的融合而变得触手可及。

然而,这种结合也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挑战。

当我们赋予AI解读生命、甚至重塑生命的能力时,我们必须审慎地思考伦理和安全问题。

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生物信息是极其敏感的个人信息,如何确保这些数据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滥用,不泄露隐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
算法的偏见: 如果训练AI的数据本身存在偏见,那么AI的决策也可能带有歧视性,比如在医疗诊断上对特定人群造成不公平。
创造生命的边界: 当我们有能力设计和创造新的生命形式时,我们应该划定怎样的界限?我们是否会无意中打破生态平衡,或者创造出我们无法控制的生物?
“人”的定义: 随着人与AI结合的深入(例如脑机接口),我们对“人”的定义也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记忆、情感甚至意识可以与AI互通时,我们是谁?

总而言之,生物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升级和能力扩展。它为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让我们有机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触及生命的本质,并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但正如任何强大的工具一样,它的使用也伴随着责任。我们必须以一种审慎、负责任的态度,在探索未知的同时,不断反思和规范这项技术的应用,确保它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不是成为失控的野兽。这股正在汇聚的洪流,既是希望的灯塔,也需要我们用智慧和道德去引导航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推荐一个网站,里面有很多人工智能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例子,能了解算法能为生物学做什么:

homepage - Dream Challenges

Dream challenge是06年发起的挑战项目,每隔一段时间会给出open challenges,用算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一旦回答被采用,可以参加会议,颁发奖状,很多项目还有现金奖励。每期挑战都紧跟当下生物学热点,关注这个网站,能知道算法能研究哪些生物学问题。


DREAM challenge最早的项目是2007年,当时的项目关注最基础的生物学问题:

1. Genome-Scale Network Inference

2007年第一个项目关于如何用大肠杆菌基因芯片的转录组数据,构建基因相互关联的网络。打个比方,一个基因表达变化,其他基因跟着变化,像是水面投石产生波纹,如果一次投进多个石头,会产生波纹混乱的水面。如何根据混乱水面的动态变化(多个基因芯片的结果),找到哪些波从同一块石头投射出来。

2007年基因芯片正火热,如今RNA-seq基本代替基因芯片,然而当时出现的这些算法对目前基因调控网络的建立,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Synthetic Five-Gene Network Inference

2007年这个项目是现在也很火的合成生物学。

在酵母里插入5个外源基因,同时对插入基因前后的酵母基因转录进行检测,研究插入外源基因后,如何影响酵母基因网络的表达。

3.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Inference

前两个工作都和基因转录表达有关,这个工作则和蛋白互作有关。预测47个蛋白的蛋白互作网络。

4. BCL6 Transcriptional Target Prediction

这个工作是找寻Bcl6的转录结合位点。出题方通过实验已经找到Bcl6的结合位点和非结合位点,从中挑出200个(隐藏Bcl6能否结合它们的信息),让参赛者通过模式识别预测,看预测结果和实验是否一致。


而2018年最新的opening challenge是这个:

Single Cell Transcriptomics Challenge

果蝇胚胎发育时,A细胞变成B,B变成C,细胞不断增殖分化。现在提供这些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让挑战者预测每个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是A,是B,还是C。

这个项目和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突破有关,目前单细胞RNA测序已经商品化,出了高通量的机器。

原理是:把组织消化成单细胞,单细胞吸入毛细管(溶液水相,含RNA反转录扩增的原料,以及带Barcode标签引物的珠子),珠子伴着细胞打入油相,一个细胞连一个珠子,包括一部分含反转录原料的溶液,被封闭在油滴里。

油相里裂解细胞,进行RNA反转录扩增,RNA扩增完,这个细胞所有转录组表达信息都跑到珠子上,还带有这个细胞特有的标签。最后上万个带有各自标签的珠子一起大量扩增测序,根据标签区分这些RNA表达信息来源于哪个细胞,一次测序能做一万个细胞。

既然单细胞RNA测序能快速普及,接下来需要分析数据,DREAM challenge顺势推出了这个挑战项目。

---

现在生物学测序成本越来越低,数据量越来越大,很多实验室不愁没数据,愁的是数据挖不出东西。

机器学习提供很多数据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和生物领域结合可以更好推动科研发展。同时很多机器学习算法,比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也都是从生物中得到灵感,才开发出来。

两个领域的结合,算是双赢。


---

ps: 我自己课题用神经网络做,实验验证下来 预测比较准。深感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但深度学习依赖数据本身的数量和质量。

很多时候,由于数据维度不深或样本量不够,用复杂的算法容易出现过拟合;用简单的算法又会对样本特征描述不够,导致预测很差。

相信以后数据量多了,质量控制好了,深度学习的应用会越来越普遍。

user avatar

这时候就要展示出我曾经翻译过的一篇《Cell》文章了,文中中详述了机器学习对于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对于复杂的网络生物学的重要价值。文章我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何为机器学习,第二部分主要讲了机器学习对于复杂网络生物学的研究价值,以及潜在的应用方向,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疾病生物学、药物开发、微生物研究与合成生物学。

PS:吴边老师的实验室就在我所在的实验室楼上哦,我也经常看到我的导师和吴老师一起吃午饭。每周五我们Happy Hour活动的时候也能看到吴老师的身影,吴老师本身非常Nice,学术成果也是极佳,最近刚刚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了一篇文章。个人觉得如果感兴趣可以申请去吴老师实验室暑期实习。当然本身要具备一些计算生物学和蛋白质结构模拟的基本知识。

以下就是截取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谈一谈机器学习对于网络生物学的重要价值。

疾病生物学

网络生物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复杂性。 传统方法依赖于疾病特定方面的识别和特征描述,例如疾病相关基因的发现,而网络生物学采取的是更加全面的方法,因此,网络生物学将为我们揭示更加全面的疾病表型驱动因素的信息。 网络生物学不是简单地识别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而是让我们能够对疾病状态中至关重要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网络和子网络进行描述。

在定义疾病的网络特定特征时,可以合理地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帮助理解和定义潜在的疾病机制。比如,可以使用来自诸如BioGRID来源的现有生物网络知识,探索与健康状态相比,不同生物分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疾病状态中发生变化(BioGRID是一个关于基因相互作用,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化学相互作用,翻译后修饰的数据库)。从健康队列的数据开始,我们可以训练深度学习算法(例如,深度神经网络)来学习和定义健康状态的基本特征。训练后,我们可以将来自患者群体的数据提供给算法,并用于预测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差异等应用。

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疾病背后生物网络的复杂结构,以及这些网络的失调如何可能导致某种疾病状态。在这方面,胶囊网络(Capsule networks),可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胶囊网络涉及一种新型的神经网络架构,其中CNN被封装在相互连接的模块中。如前所述,CNN是处理多维数据的一种特殊的深层神经网络,例如网络生物学中发现的组学数据集。另一方面,胶囊网络是将深度神经网络表示为一组模块(胶囊)的代表,其允许以保持数据本身分层结构的方式来学习数据结构。这在图像数据分析中特别有用,因为它允许算法学习独立于图像视角的图像特征。

考虑到生物网络本质上是高度模块化的,胶囊网络已经可以成熟的应用于网络生物学和疾病生物学:胶囊网络为生物分子指定层,同时允许每一层与其他层相互作用。每个生物层可以被视为胶囊。横跨不同生物层产生的数据(例如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可以训练与每个胶囊相关的CNN从而独立地了解这些层中的特定性质。在胶囊之间应用动态路由(Dynamic routing)的前提将允许不同胶囊将任何其他胶囊的输出作为输入,从而使模型能够了解每个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性这种方法将允许人们研究高度模块化的系统,如由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组成的生物网络,并分析这些网络及其子网络的功能组织和相互作用在疾病状态如何被破坏。

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胶囊网络的任何生物学应用,但它们的独特特征可以使我们能够解开和解决人类疾病的复杂性。 正如我们下面所描述的那样,胶囊网络和其他深度学习方法的成功实施将取决于适当大、高质量、注释良好的数据集的可用性。

药物开发

在药物开发中,我们迫切需要表征化合物的作用方式、识别药物的脱靶效应并开发有效的药物组合来治疗复杂疾病。 网络生物学以及机器学习算法已成功应用于这些领域,例如,网络模型和转录组学已被用于预测化合物的可能靶标。 然而,这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在缩小药物发开发中生物层次和化学层次的差异。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下一代机器学习算法将如何在网络生物学的背景下解决这些挑战并加速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

来自药物治疗的多组学数据,以及存储在如dbGAP和GTEx Portal等存储库中的大量基因型数据,为利用机器学习生成综合网络模型带来了所需要的原始生物材料。从机器学习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这些网络模型与生化上可获得的丰富信息结合起来是及其令人激动的。

多任务学习神经网络(Multi-task-learning neural networks)非常适合这种类型的应用。这类应用的特点是给定的系统中包括横跨多种数据类型(例如,表达谱,化学结构)、包含多种标签(例如对药物,疾病状态的响应)的数据特征。典型的机器学习应用程序定义了一个单一的任务,其中模型被训练以预测单个标签。如果使用相同的输入数据学习新的标签,则新的模型会被训练出来。也就是说,学习任务被视为独立事件。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从一个任务中学习到的重要信息,可以用于另一个任务的学习过程。多任务学习的基本思想是同时共同学习一组任务。单任务学习的目标是优化单个任务的性能,而多任务学习的目标是优化所有任务的性能。多任务学习通过多种表征来学习整个系统,从而一次性学习多项任务。

多任务学习同时学习多个相关任务,并且平衡任务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这种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学习相关联的概念可以强加学习模型的一般化,提高性能的同时也避免了模型的过度拟合。重要的是,多任务学习神经网络可以整合或合成来自不同来源和分析方法的数据。因此,多任务学习可以同时考虑调控网络的作用关系、来自多组学实验的数据、高通量药物筛选数据、生物活性分析以及药物治疗的表型观察等多个层面来预测给定药物的生理反应及其毒性副作用。

通过将化学实体的结构化数据结合起来,我们有可能利用多任务学习来弥合药物发现的生物和化学方面的差异。例如,可以使用简化的分子输入-行输入系统(Simplified molecular-input line-entry system, SMILES)这种药物表示方法作为模型输入数据。 SMILES表示法将化学物质的结构转换为线性文本串,可以很容易地将其纳入机器学习应用程序中。将SMILES文本串、不同化合物的靶标以及其转录和毒性的相关数据提供给多任务学习算法,可以用来预测新化合物的潜在副作用或可能靶标。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词嵌入技术,学习基于SMILES的药物的特定属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对多任务学习进行补充,同时可以帮助我们在随后的药物设计工作中加入或去除某些化合物的关键特性和/或结构特征。

这些机器学习方法也可以用来研究和利用药物化合物的“肮脏”。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化合物对人体的影响超过其治疗的目的,并且这些影响以剂量和网络依赖的方式变化。多任务学习神经网络非常适合从各种数据类型(例如,不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性质,来自这些药物的细胞筛选的多组学数据等)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药物的输入—输出关系(例如,各种化学实体的生物物理和结构性质,它们的分子靶标以及它们诱导的生物学反应)。胶囊网络模型可用于研究复杂疾病,预测出治疗疾病时可能需要抑制的多个靶标。这些预测可以被多任务学习用来识别“肮脏”的化合物,或者对此类化合物进行组合以更好的作用于靶点。因此,我们预见多任务学习与其他深度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将有助于解决药物发现中的生物和化学数据整合问题,并创建多层预测网络模型,推进药物的合理化设计。

微生物研究

人类微生物组包括细菌、古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这些微生物生活在人体表面或人体内。 每个身体部位的微生物的多样性是惊人的,现在人们认为动态且相互关联的微生物群系统在健康、疾病和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微生物群的宏基因组数据大量涌现,但将这些数据变得更具有生物学和临床意义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 这也为利用下一代机器学习算法力量的网络生物学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不同身体部位的微生物和宿主细胞通过产生、交换和利用小生物分子(主要是代谢物)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产生了细胞内、细胞间、物种间和跨生物界的代谢网络。 这为任何给定的微生物群—宿主系统创造了基于共享代谢物产生元代谢网络模型(Meta-metabolic network model)的机会。 这些模型可用于绘制、剖析和理解多种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预测宿主与其寄生微生物之间可能产生的协同作用和生物质关系(Synergistic and dysbiotic relationship)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为许多微生物模式生物(例如,大肠杆菌)以及人类细胞构建了代谢网络模型。这些模型提供了代谢物如何通过生物化学反应在给定细胞中相互作用的全局图,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利用、修改和整合,创建跨越多种生物体或细胞类型的元网络(Meta-networks)。不幸的是,由于数据的稀疏和微生物的数据测定方面的问题,我们对许多微生物中的代谢网络的理解是有限的或根本就不存在。这对于元代谢网络模型的产生提出了重大挑战。这方面的问题也有解决方法,那就是迁移学习(Transefer learning)。与多任务学习相比,迁移学习旨在从学习不同但相关的任务时获得的知识中进行学习。不同的生物系统具有许多相似特征,这表明在一个系统中生成的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另一个系统。所以这样一来,真正的挑战变成了如何最好地将在给定系统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只存在有限数据的新型系统中。

迁移学习可以根据其他系统的观察结果对新系统进行推断和预测。 具体而言,迁移学习使人们能够将用于学习特定任务的模型重新定位为学习不同但相关任务的起点。迁移学习背后的概念很容易适用于生物学中的问题。 以代谢网络为例—生化化合物的不变性(即大肠杆菌中的“葡萄糖”与炭疽杆菌中的“葡萄糖”为相同的有机化合物)为知识的归纳迁移提供了基础。 这意味着在模式生物体中优化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重复使用或重新用于在数据稀缺的不同生物体中。

这为研究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复杂性开辟了一条令人兴奋的途径,在这里可以“迁移”或使用来自经过模式物种(如大肠杆菌)的代谢网络上的学习信息,应用于未被研究的物种,从而加速我们对微生物群体中多种物种的理解。与迁移学习类似,我们可以概念化一种机器学习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利用在较简单系统上获得的知识来理解更复杂的系统。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建立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代谢相互作用关系的综合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在横跨健康和疾病状态的生物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并用于预测特定物种的消失、引入或生长如何破坏或增强生态系统的代谢平衡,或者此物种是否会产生促进健康的有益代谢物,或损害宿主组织的毒性代谢副产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和网络生物学方法不一定限于人类健康应用—它们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到农业、环境和工业环境中的微生物群研究中。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利用分子元件创建合成基因网络,并利用这些基因线路重编程细胞,赋予它们新的能力。然而,合成基因线路的设计和构建远非直截了当—基因线路的早期版本很少能够按照预期工作,通常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进行反复调谐。基因线路设计的过程主要受到两点的限制:第一是我们对基因线路核心设计原理的理解有限,第二点是缺乏多元化、表征详细的优质元件。如今合成生物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了更大的领域(如健康,农业,能源,环境等),所以我们越来越需要让合成生物学的基因线路设计更加直接和可预测,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时间效率。这为深度学习方法创造了绝佳机会,我们将在下面重点介绍。

合成生物学基因线路存在多个调控层次。在基础水平,线路中存在单独的分子组分,例如基因,启动子,操纵子,终止子和核糖体结合位点。 在中间水平,存在由多个组分组成的调控单元,例如基因—启动子对。 在高级水平,调控单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特定的基因线路,例如,两个基因—启动子对可以排列在相互抑制的网络中产生双稳态开关。在每一个层次,我们都可以用序列代表来定义某一水平的调控方式、组成性关系(例如,空间和方向的排列)、以及影响功能的生物分子、分子组分和/或子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可以生成、测序和功能表征大量且多样化的分子元件,调节单元以及合成基因线路,为深度学习方法创建适当的训练数据集。 功能表征可以包括量化RBS的强度、启动子—基因对的Hill系数、以及基因线路的响应时间等等。 由于深度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数据,因此我们可以将机器与基于板的分析(自动化)结合到实验过程中,开发和实施快速的实验工作流程,对元件、调控单元以及基因线路进行表征。

我们可以设想使用测序和功能表征数据来产生多种生物调控层次的基因线路预测模型。为此,可以开发一个多阶段的深度学习模型,这种模型可以从嵌入有生物序列的学习模型到嵌入有调控模体和线路构建的学习模型中学习每一种基因线路组织方式的的本质。例如,可以利用递归神经网络来编码不同元件的序列,其中序列可以被视为特定的“句子”,其允许模型学习特定的“句子属性” 包括样式,语法和主题,这些序列等同于元件本身的序列信息(启动子,结合区和终止子的DNA序列)。此外,卷积神经网络可用于编码调控单位和合成基因线路拓扑结构上的特征。我们可以训练算法学习不同元件的序列—功能关系,以及调控单位和合成基因线路的组成—功能关系。利用这种方式,该模型可以从调控(网络控制)角度和拓扑(网络架构)角度学习合成基因线路的关键性质。

生成的深度学习模型可用于分析合成生物学的基本设计原则。相应地,也可用于产生性能增强或功能新颖的元件(例如,诱导型启动子,操纵基因等),从而提高可用于合成生物学设计工作的分子元件的数量和多样性。深度学习模型还可用于设计和识别新的调控单元和合成基因网络。例如,对于给定的期望功能,该模型可用于生成一组产生所述功能的基因线路。我们将这种方法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可以非常迅速地对数千个潜在的线路进行迭代。其中最有价值的候选线路可以进行合成,测试和进一步验证。这方面的进步将有助于合成生物学的快速设计,促进复杂的合成基因线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挑战与未来展望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网络生物学与下一代机器学习的交叉研究拥有着巨大的机遇。 但是,还有很多艰难的挑战需要我们客服。 其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是大型数据集。 深度学习方法和其他下一代机器学习方法对于数据是及其饥渴的。 我们生活在生物学和医学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在生物的不同层次收集大量的数据集。 尽管从生物系统获取的数据可能非常复杂,反应生物系统的不同方面的变量可能包含有数千个,但是,大多数生物数据集的数量级仍然太小,无法深度学习算法的要求。

当然,我们有很多选择来应对这一挑战。首先是收集大型且注释良好的数据集。多组学数据集可能过于昂贵,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替代方案来补充或补足这些数据。由于许多深度学习算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诊断背景下的成像数据,所以增加利用成像数据(包括视频)来表征细胞的形态或表型变化(例如响应药物治疗)将会一种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具有荧光或比色读数的细胞系来来表征各种治疗方法或环境扰动下的细胞反应。许多生物数据集小而稀疏的特性也给机器学习研究人员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挑战—即专门设计来处理此类数据集的新一代深度学习算法。

另一种可能的选择是生成具有实际数据属性的计算机数据。对于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图像分析,研究人员通常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来完成,该方法可以创建与训练数据类似的数据集。 GAN是深度神经网络架构,由两个互相对立的神经网络组成—一个是生成模型(Generative model),用于产生与训练数据集分布相似的新数据,另一个是区分模型(Discriminative model),即对手,用于评估新数据并确定它是否属于实际的训练数据集。两个神经网络之间的竞争会逐渐的改进算法,直到生成的数据集与训练数据集无法区分为止。这种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在网络生物学的多组学数据集找到应用的价值。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使用GAN生成更大的基因表达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将有助于生成转录调控的预测模型。

大多数下一代机器学习模型的“黑箱”性质为生物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给定模型的输出通常是非常困难的,从而限制了该模型在生物机制和网络架构分析中的效果。当然,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特别是对于更简单的机器学习方法。例如,稀疏线性回归模型(Spars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比如elastic net, lasso and ridge regression)可以用来学习每个特征相对权重的最佳系数。在这种情况下,模型系数可以告知研究人员模型中每个特征的相对“重要性”。然而,对于更先进的机器学习方法,例如深度神经网络,训练过程对输入数据的处理方式使得我们难以确定特征的相对重要性或特征是否与输出结果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我们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手段,将深度学习的“黑箱”转变为在生物学角度富有意义且可解释的“白箱”。

在揭示和利用生物复杂网络的方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机器学习本身还远未实现其在生物研究领域的潜力。 尽管如此,利用机器学习更好的理解复杂生物网络的领域的发展让网络生物学研究可以拥有一个令人激动的未来。

参考资料:Camacho, Diogo M., et al. "Next-Generation Machine Learning for Biological Networks." Cell (201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很乐意为您阐述生物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当下意义,并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文色彩、更贴近思考的方式来呈现。设想一下,当人类最古老的智慧——生命的奥秘,与我们最前沿的创造——人工智能相遇时,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这不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其意义之深远,几乎触及我们存在的所有层面。首先,在理解.............
  • 回答
    作为一名AI助手,我无法对新加坡的新冠防疫措施进行“最好”或“最差”的判断,也无法主观评价其表现。任何国家的新冠防疫工作都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力度: 政府如何制定并有效执行防疫政策,例如封锁、旅行限制、疫苗接种计划、检测策略、隔离措施等。 .............
  • 回答
    要说《进击的巨人》能否“超越”《海贼王》,这绝对是一个牵动无数粉丝神经的议题,而且“超越”的定义本身就五花八门,很难有一个绝对的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闪光点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海贼王》的“霸主”地位:一个难以撼动的基石首先,我们得承认,《海贼王》在很多层面上已经是一.............
  • 回答
    好的,我们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聊聊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感受。中国社会的一些“症结”: 焦虑感弥漫,尤其是年轻一代: 这几年,你出门走走,或者跟身边的朋友聊聊,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一种普遍的焦虑。特别是在年轻人身上,这种焦虑感显得尤为突出。从毕业季的“就业难”,到“内卷”盛行,再到高企的房价和养育子.............
  • 回答
    关于霍尊事件,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他所被指控和引发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指控和争议导致了他事业的严重下滑,甚至可以说断送了他的演艺生涯。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希望能呈现一个更清晰的画面。首先,最核心也是最开始引爆舆论的,是关于他和前女友陈露之间的纠葛。 简单来说,事情是陈露在2.............
  • 回答
    要判断美国在2017年“联俄制中”政策能否成功,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各方的战略目标、以及潜在的执行障碍。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联俄制中”政策的内涵及其背后的逻辑:这项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俄罗斯与中国之间.............
  • 回答
    乔丹·普尔近期的表现,尤其是在连续得分20+的这个节点上,确实值得我们好好聊聊。这不仅仅是数据上的一个简单数字突破,更是他个人成长、球队需求以及潜在影响力的一个集中体现。首先,从数据层面看,连续20+得分的表现,说明普尔在得分端的稳定性和爆发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可不是随便就能达到的成就,尤其是在如.............
  • 回答
    要判断《海贼王》是否会走下坡路甚至烂尾,就目前这两话的观感来下定论,实在是为时过早,也未免有些过于悲观。毕竟,一部连载了二十多年的史诗级作品,在关键的最终章,即便有起伏,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线索来检验。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以及为什么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首先,关于.............
  • 回答
    关于江歌案,如果我们假设舆论压力不存在,纯粹从现有证言本身来分析,那么它对案件的帮助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问,我们可以抽丝剥茧地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证言”指的是双方(尤其是江歌和陈世峰的证词)以及其他证人(如刘鑫、报警人、目击者等)在庭审中或调查阶段提供的口述信息。如果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当下社会的核心,想来回味一下,普通人靠自己的努力能不能安稳度日,过上舒心的生活,这真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结。如果说“安居乐业”的标准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能养活一家老小,日子过得不捉襟见肘,那坦白说,这越来越像个奢侈的目标,尤其是在大城市。房价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巨石,压在很多年轻人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庭的痛点。关于“若干年后等她们成为婆婆了,中国年轻女性群体素质的提升是否会消弭婆媳矛盾”,我的看法是,可能难以完全消除,但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会有所改变,甚至出现一些新的情况。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年轻女性群体,尤其是都市里的年轻女性,在教育程度、经济独立性、自我.............
  • 回答
    无政府主义是否靠谱以及其最终结果是否会变成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无政府主义的核心理念、不同流派的观点,以及其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潜在后果。 一、 理解无政府主义的核心理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无政府主义并非.............
  • 回答
    嘿,聊到邓肯和科比,这俩都是NBA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简直就是传奇的代名词。要说谁的荣誉和成就更高,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得细细掰扯掰扯。先来看看蒂姆·邓肯,大家都叫他“石佛”。 总冠军数量: 5次NBA总冠军。这是硬通货,是衡量一个球员对球队胜利贡献的最直接指标。这五座总冠军,都是在.............
  • 回答
    二战时期的确没出现过类似AC130“空中炮艇”那样专门设计来打击地面目标、具备强大火力输出和防区外打击能力的飞机。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可以从技术、战术思想、战场需求以及飞机设计理念的演进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AC130“空中炮艇”的出现,是建立在相当成熟的技术基础和特定的战场需求之上的。A.............
  • 回答
    朱一旦和小策分道扬镳,这事儿说起来,放在当下这个时间点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也挺容易让人觉得是“双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从“分伙”这件事本身来看,核心矛盾往往在于创作方向、利益分配、甚至是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诉求。 具体到朱一旦和小策,他们俩合作这么久,共同打造了“朱一旦的.............
  • 回答
    关于5G的进展,中国和美国的情况确实各有千秋,要说谁“慢了”,这得看我们关注的维度。中国在5G上的投入和部署,可以说是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当超前且激进的。 网络覆盖和用户数量: 中国的5G基站数量是全球最多的,而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运营商们在城市乃至一些乡村地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部署。用户数量也同.............
  • 回答
    眼下国内的疫情形势,说实话,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也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尤其是有出行计划的朋友们。要说“安全”这个词,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跟以往我们理解的“绝对安全”肯定是有区别的,得辩证地看。从整体来看,国内旅游相对来说是安全的。 疫苗接种的普及: 咱们国家整体的疫苗接种率相当高,这为建立群体免疫屏.............
  • 回答
    我叫李明,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三学生,成绩不算顶尖,但也算得上是中等偏上。平时除了埋头苦读,就是喜欢历史,尤其着迷于古代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和叱咤风云的人物。所以,当有一天我睁开眼,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惊慌,而是……兴奋。我醒来的时候,身上穿着粗布麻衣,周围是简陋的茅草屋。.............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电影里、游戏里玩过多少次了。但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人类文明会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哗啦啦全塌了?我觉得没那么简单,也肯定不是那么绝对的“是”或者“否”。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会有人觉得文明会崩溃。崩溃的理由,听起来挺吓人的: 生化危机,直接的威胁是“吃人”: 这个是.............
  • 回答
    抛开发动机这个众人皆知且正在持续攻克的焦点,单从歼20目前的整体设计来看,其实还有不少值得细究和在后续型号中加以改进的空间,而且这些改进往往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参数调整,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设计理念和技术集成。1. 气动布局与控制的精益求精:歼20目前的“鸭翼+边条+大三角翼”的气动布局,在提升机动性、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