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非典和本次新冠肺炎中,中药的治疗效果都出其不意的好?

回答
非典和新冠肺炎这两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都将中医药推向了聚光灯下。很多人对中医药在这些疫情中的表现感到“出其不意地好”,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科学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支撑,并非偶然。

一、历史经验的传承与发展:不是第一次“试水”

首先要明白,中医药并非在非典和新冠肺炎中才“首次出征”。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一直是医学的重要挑战。我国古代医家,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对各种温疫、霍乱等传染性疾病有着系统的论述和治疗方剂。例如,针对“伤寒”这种类似今日流感症状的疾病,他提出的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便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祛除外邪来达到治疗目的。

在近现代,当西医逐渐成为主流时,中医在应对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以及后来的各种流行性疾病时,依然发挥了作用。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面对新的、陌生的病原体时,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体系,能够提供一套不同于西医的、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治疗思路。

二、辨证论治:对症下药的智慧

中医药之所以在非典和新冠肺炎中表现出色,核心在于其“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与西医侧重于针对病毒本身进行抑制(如抗病毒药物)或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如退烧药、止咳药)不同,中医更注重疾病发生过程中人体所表现出的整体状态。

“证”的理解: “证”是疾病在一定阶段、一定部位出现的、具有规律性的症状和体征的有机整体。对于同一种病毒感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病程阶段,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证”。例如,早期可能表现为“风热犯肺”证(发热、咽痛、咳嗽、苔薄白),中期可能发展为“湿毒疫毒”证(高热不退、胸闷气喘、苔黄腻),后期可能出现“肺脾气虚”证(乏力、咳嗽、食欲不振)。
“论治”的灵活: 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地域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其属于哪一种“证”,然后“随证施治”,选用相应的方剂。这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方案具有极强的个体化和灵活性。
新冠肺炎中的体现: 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就根据疫情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特点,及时推出了国家诊疗方案,并不断根据临床实践进行优化。例如,早期提出的“清热解毒”、“疏风宣肺”类方剂,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早期症状。后期针对重症患者,会根据其“湿邪”、“瘀血”、“痰浊”等不同“证候”,组合使用温阳、化湿、活血等药物。

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平衡之道

中医药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扶正祛邪”。

“邪”: 指致病因素,在这里就是病毒。
“正”: 指人体的正气,包括免疫力、脏腑功能等。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结果。当人体正气充足时,即使接触到病原体,也可能不发病或症状轻微;当正气虚弱时,病原体就容易侵袭,导致疾病发生。

祛邪: 很多中药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等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清除病原体,这就是“祛邪”。例如,一些中药含有天然的抗病毒成分,能够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
扶正: 更为关键的是,中药并非仅仅“杀灭”病邪,它更注重“扶助”人体的正气。通过调理脾胃、补益肺肾、养心安神等方式,提升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自我修复能力。例如,一些健脾益气的中药,可以改善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吸收,为身体提供能量;一些补益肺肾的中药,可以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帮助患者恢复。

在新冠肺炎中,我们看到很多患者在接受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中医药。这些中医药能够帮助患者改善乏力、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转为重症的概率,甚至在康复期帮助患者恢复。

四、多靶点、多成分的协同作用

与西药通常是单一成分、针对特定靶点起作用不同,中药是“复方”,由多种天然植物组成,包含数百甚至数千种化学成分。这种“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恰恰在应对复杂的病毒感染时展现出优势:

协同增效: 复方中的不同成分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一种成分增强另一种成分的疗效,或者弥补其不足。
抗耐药性: 由于作用靶点多,病毒很难同时产生对所有成分的耐药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单一成分抗病毒药物可能面临的耐药性问题。
调节免疫: 许多中药成分同时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从多个方面干预疾病进程,而不是单一地对抗病毒。例如,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物,对于提升免疫功能有着积极作用。

五、新冠肺炎研究的进展与科学证据的积累

虽然中医在非典中已经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新冠肺炎的研究,则更加深入和系统。

体内外实验: 国内外研究团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证实了部分中药或其提取物在抑制新冠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肺损伤等方面的作用。
临床研究: 通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明了中医药在降低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加速核酸转阴等方面的疗效。例如,在“三药三方”的推广过程中,都有相应的临床研究数据作为支撑。
成分解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被分离、鉴定,其作用机制也在不断被揭示,这为中医药的疗效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总结:

中医药在非典和新冠肺炎中的“出其不意地好”,并非源于某种“神秘力量”,而是其数千年来在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的灵活运用、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独特优势,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的综合结果。

它提供了一种与西医互补的治疗思路,尤其在疾病的早期干预、中期扶正、后期康复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这种“好”是建立在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日益严谨的科学证据之上的,是中医智慧在应对现代疾病时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且科学的态度,去理解和研究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针麻,气功的效果也都“出其不意的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