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2020年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回答
《跨过鸭绿江》:一部值得深思的史诗级战争巨制

2020年播出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无疑是中国当代电视荧屏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以宏大的视角、精良的制作、深刻的情感,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以及这场战争在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部献礼剧,《跨过鸭绿江》在创作上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它不仅要还原历史,更要传递精神。从观众的普遍反馈和媒体的评价来看,这部剧在多个维度上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准,但也并非完美无瑕。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评价:

一、史诗级的格局与宏大叙事:

全景式展现战争画卷: 《跨过鸭绿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宏大的叙事格局。它没有局限于某个战役或某一个英雄人物,而是力图全景式地描绘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从战前的决策,到部队入朝后的艰难行军、初战告捷、战略反攻,再到之后的阵地战、防御战,直至战争的最终走向和平,几乎涵盖了战争的各个重要阶段。这种宏大的叙事让观众得以窥见这场战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持久性。
多视角的人物群像: 电视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既有高级将领,如彭德怀、邓华、宋时轮等,也有基层指挥员和普通士兵。通过这些不同层级、不同背景的人物,展现了志愿军将士们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智慧、勇气、牺牲和情谊。这些人物的塑造并非脸谱化,而是力求展现他们作为血肉之躯的挣扎、信念和情感,使得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交织在一起。
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背景: 剧集在还原历史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从部队装备、服装、战斗场景,到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国际形势,都力求真实。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志愿军作战的时代局限性和所面临的巨大压力。通过对战争背后决策过程的描绘,也让观众对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精良的制作与高水准的视听体验:

战争场面的震撼力: 《跨过鸭绿江》在战争场面的呈现上达到了国产战争剧的顶尖水准。无论是大规模的集体冲锋,还是惨烈的阵地攻防,亦或是惊心动魄的空战和炮战,都做得十分真实、震撼。爆炸场面、枪林弹雨的描绘都力求逼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硝烟弥漫。
场景与道具的还原: 从广阔的雪原到泥泞的战壕,从简陋的工事到破败的村庄,剧组在场景搭建和道具准备上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服装、武器装备等细节的考究,也进一步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
音乐与配乐的烘托: 剧中恰到好处的音乐和配乐,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雄浑激昂的旋律与悲壮凄美的音乐交织,能够瞬间将观众带入情境,无论是面对牺牲时的沉重,还是胜利时的喜悦,都得到了有力的烘托。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传递:

“最可爱的人”的精神传承: 电视剧的核心在于传递志愿军将士们的精神特质。剧中所展现的“不怕苦、不怕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严守纪律、听从指挥”等精神,是这场胜利的根本保障。它让观众理解了为何在装备落后、后勤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跨过鸭绿江》深刻地诠释了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志愿军的出兵不仅仅是为了支援朝鲜,更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种“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前行,也 resonates with contemporary audiences。
对战争的反思与和平的呼唤: 虽然是一部歌颂英雄的剧集,但《跨过鸭绿江》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的摧残。通过对战争伤亡的刻画,对士兵们思念家人的描绘,它也隐含着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珍视和呼唤。

四、优点与亮点:

彭德怀的塑造: 由唐国强饰演的彭德怀元帅,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唐国强成功地刻画了这位军事统帅的沉稳、睿智、果断以及对战士们的深厚关怀,他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将彭德怀这位历史人物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细节的真实感: 剧组在许多细节上都下足了功夫,例如士兵们在寒冷中冻僵的手,吃着炒面的场景,以及通信的不便等,这些细节的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情感的细腻处理: 尽管是宏大叙事,但剧集在情感的处理上也很细腻。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父母对儿子的思念,新婚燕尔的离别,这些情感的刻画让冰冷的战场充满了温度。

五、潜在的争议与讨论点:

尽管《跨过鸭绿江》在整体上获得了高度评价,但作为一部涉及敏感历史题材的作品,也必然会引发一些讨论和争议:

叙事节奏: 有些观众认为部分战役的描绘略显仓促,节奏不够紧凑,尤其是在一些战略调整和战术部署的细节上可以更深入。
人物刻画的深度: 虽然群像塑造成功,但某些次要角色的刻画可能略显单薄,未能充分展现其复杂性和成长弧度。
历史细节的严谨性: 在如此庞大的战争史实中,难免会有部分细节的处理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的史诗感。
对敌方的描绘: 一些评论认为,剧集对敌方(以美军为代表)的描绘相对脸谱化,更多地展现了其蛮横和强大,而对其内部的复杂性或个体士兵的心理刻画相对较少。但这也可以理解为出于宣传和主题的考量。
“为人民而战”的表达方式: 如何在强调伟大胜利的同时,更深入地展现普通士兵在极端困境中的内心挣扎和个人牺牲,是此类题材永恒的课题。

总结:

总体而言,《跨过鸭绿江》是一部 极其优秀 的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它以 宏大的史诗格局、精良的制作水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饱满的情感 ,成功地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以及这场战争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战争剧,更是一次对那段历史的 深情回溯 和对伟大精神的 有力传承 。它让年轻一代了解了父辈们的浴血奋战,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重温了激情岁月,也让所有观众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和对和平的珍视。

尽管在某些细节或叙事处理上可能存在讨论空间,但这并不能掩盖其作为 2020年国产电视剧的压轴之作 的光芒。它为今后的战争题材影视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我们理解那段峥嵘岁月提供了宝贵的视觉和精神财富。

可以说,《跨过鸭绿江》是一部 值得观看、值得品味、值得铭记 的优秀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谈三点:

一、彭总接见前期入朝作战部队司令部人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梁兴初等战功赫赫将领面对彭老总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拥护;虽然是四野部队,但基本上都是红军时期底子,彭总的不怒自威是数十年戎马生涯刻下的烙印,《跨过鸭绿江》这点表现的很好。网上时有谁挂帅最合适的假设之争,看完此集,除了彭林,无其他人选可威压四野骄兵悍将。

二、冰雪长津湖剧情期间北方这几天正经历二十年最低寒潮突袭,北风凛冽寒意刺骨,上午出门办事几乎站立不稳,寒风中零下18℃半个小时手脚麻木。晚上看到九兵团单衣渡江大雪行军,关掉电视没心情看了,可以想象冰天雪地的潜伏什么景象。

三、人物刻画方面志愿军各战将个性鲜明基本到位;彭总个别时间出戏到梁王,特别是笑时和尾音;周总理剧情处理的不好,和聂帅任务重叠,没有表现出战时大后方后勤总管和大国艰难时刻的作用;教员一如既往的大气磅礴,中规中矩。

user avatar

写这篇文章时比较激动,有疏漏的话大家可以在评论区提醒下,感谢。

最近央视在播开年大剧《跨过鸭绿江》,这也是抗美援朝70周年献礼剧。

本来迷影对此类主旋律电视剧不感兴趣,因为有太多先例证明了这类剧出不了精品。但因为自己对抗美援朝的历史非常感兴趣,这两年一直在看相关书籍,比如《38军在朝鲜》、《39军在朝鲜》、《40军在朝鲜》、《47军在朝鲜》、王树增的《朝鲜战争》、《最寒冷的冬天》、《决战朝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等等,总共十来本。

学的相关知识多了就喜欢批判,遂打开了《跨过鸭绿江》,没想到第一集就让我惊掉了下巴,这简直是一部神剧,绝对值豆瓣9分以上。



这部剧的视野是所有抗美援朝影视剧里面最宽广的,从毛主席访问苏联的专列返回开始拍,国际国内形势波诡云谲,南北朝鲜冲突不断。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退居台湾的蒋介石、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艾奇逊、远东土皇帝麦克阿瑟、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等相继亮相,大全景高站位,将抗美援朝前的国际政治展现的非常清晰。

而且剧中的演员大部分都是特型演员,唐国强饰演毛泽东,孙维民饰演周恩来,王伍福饰演朱德,马晓伟饰演蒋介石,姚刚饰演洪学智,他曾在2013年主演《上将洪学智》。



外国演员方面,斯大林、杜鲁门、艾奇逊的扮相你如果去对照真实人物,会发现几乎难以分辨,唯独饰演麦克阿瑟的演员跟面瘫一样,完全没有表现出太上皇的趾高气昂、嚣张跋扈,这勉强算一个减分项。

另外战争场面与同类型电影相比确实差了一些,但电视剧投资本身不高,而且《跨过鸭绿江》是直到2020年8月份才开机,12月27日首播,这中间不止是拍摄,还有后期的剪辑、配音、制作等等工序,时间非常敢,但呈现的效果丝毫不差。

在剧情上,《跨过鸭绿江》是完全按照史实来写的,很多情节可以在我上面提到的那些书里找到对应的地方。前六集基本在讲政治,从朝鲜战争爆发、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组成东北边防军、仁川登陆、直到跨过鸭绿江,每一个历史细节都得到了展现。



举个例子,在是否出兵问题上,中共中央研究过多次,反对的人居多,毛主席本来想让林彪挂帅出征,但林彪对出兵持反对态度,毛主席不得不从西北搬来了彭总,来了以后也不是马上就定下来,而是经过多次研究讨论。这些细节在剧中都有体现,而且与真实的历史一一对应,剧中人物的台词很多也都与史实一一对应。

除了讲政治讲大人物,《跨过鸭绿江》也有虚构的人物,这些人物因为安东被美军飞机轰炸,一起救火而相识,此后在朝鲜战场上也必然会发生很多故事,这些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之后的剧情中,一些真实的战斗英雄,如杨根思、黄继光也都将亮相。



本以为这样的良心剧会获得满堂彩,但打开某评分软件,除了大部分好评外,一些匪夷所思的一星映入眼帘。

打一星你能说出正当的理由也就罢了,但很多一星的留言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位评价“都不显示评分,太自信了”,众所周知,豆瓣的评分只有在看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才会有评分,不知道这人是不了解规则还是找不到其他理由了,看看最新出的评分。



一部豆瓣8.5分的电视剧,打一星的比例竟然占到了3.4%,实在无话可说,再看下面这位。



这位质疑的是志愿军和人民军一见面就热情地握手,麻烦你去翻开历史课本看看,抗日战争时期,金日成带领着朝鲜籍战士长期在东北跟着杨靖宇打游击,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方面南北对立,毛主席让3个四野的朝鲜师去了朝鲜,整编为人民军,中朝之间的军人本身就有着十分深厚的友谊。

此外,志愿军刚入朝时是怎么个境况,朝鲜仅剩的主力部队被分割在南方,平壤被占领,连金日成自己都不知道还有多少部队可以调动,天天盼着志愿军入朝,这种情况下两军战士相遇,握个手就违反常理了。



再来看看38军副军长江拥辉是怎么说的,刚入朝的志愿军与从平壤往鸭绿江边撤离的朝鲜军民在狭窄的公路上相遇,人车挤得水泄不通。

《38军在朝鲜》中这样写道:当对方弄清楚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阻击敌人和抢救装备的,嘈杂的叫喊变成了热烈的欢呼声。一位人民军的高级军官立即出来指挥,那些政府机关和外国使团的车队,主动让开了道。当我们军的先遣队通过时,他们甚至把自己的车辆㨄到沟里去了。

看看,人家为了给志愿军让道都把车开沟里去了,到你这两国战士握个手就炸毛了。



最可笑的是上面这位,“不用看,直接一星”,而且还那么多点赞的,槽点太多竟无处下口。

此外还有因为宣传干事拍照时把自己也照上打一星的,因为救完火在一户人家里吃饺子打一星的。人家拍那段救火的就是为了把几个小人物凑起来,这里面有野战医院的医生,有已经退伍要求回部队的侦查排长,有负责后勤保障的汽车兵,有弹无虚发的神枪手,还有拍照写稿子的记者,普通人看到这不应该拍案叫绝么,这样一段把各个岗位的战士都集齐了,他们必然会在朝鲜战场发生新的故事,一起吃饺子一起拍照时多么温馨的一件事,你在这杠什么啊。

还有因为出现狙击手和狙击枪瞄准镜打一星的,你把人枪神张桃芳放哪里了,而且莫辛-纳甘狙击步枪本身就是可以装瞄准镜的。



还有因为侦查车遇到飞机直接开着汽车跑而打一星的,你以为你在树林里就躲得了,汽车那么大的目标,就算你扑到旁边的树林,汽车不就成了死靶子,还怎么搞侦查,而且你以为躲在旁边树林人就不会有事?

再来看看《38军在朝鲜》里面是怎么说的:

可敌机贴着树丛和山沟飞来飞去,机翼刮起的风,把汽车上的伪装揭走了。一辆又一辆汽车暴露了,接着一阵咕咕咕的机关炮,汽车燃烧了,三三七团三连乘坐的汽车一辆也没剩下,全都焚毁了。



看见没,不是不隐藏,是隐藏了没啥用,还不如一脚油门踩到底,许有一线生机。

更可笑的是质疑彭总入朝太过戏剧性,剧明明是按历史一板一眼拍的,电台车确实是跟丢了,你这连历史都想篡改了吗?

诸如此类的评价太多太多,我都不好意思拆穿你心里的真实想法,恨国就恨国,还非得找一些可笑的理由来证明这剧确实值一星,滑天下之稽。

不过就算有这么多恶意差评,《跨过鸭绿江》的评分仍然高达8.5,随着热度越来越高,评分还可能上涨。

最后说一句,《跨过鸭绿江》绝对值9分以上,打一星的,你们良心不会痛吗?

user avatar

熬夜看了。挺不错的,对抗美援朝战争过程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简言之:

1、一次战役,设想打个突然的大伏击,计划歼敌3、4个师。虽然昼伏夜出,但因为难民影响行军速度(这都是史实),最终口袋没有抓紧, 歼敌只有1个师左右。但我军入朝站稳脚根的目标已经实现。

2、二次战役,好在美军仍以为我军只有5000人左右,没有意识到已经有20万人入朝。所以二次战役做了一个更大的口袋。西线几乎全歼美骑二师,东线长津湖包围美陆战一师。

二次战役是一个大胜仗,达到了歼敌3、4个师的规模。美军从此被逐出三八线以北。但是因为长津湖恰逢史上最冷天气,我方出现严重冻伤情况。而且我军三次炸断水门桥,美军三次修复,导致陆战一师大部分逃脱。美中不足。

3、三次战役,李奇薇已经上来了。我军打过汉江,占领对方首都。但是美军识破我军“礼拜攻势”,大踏步后撤。我军没有实现大规模歼敌有生力量,但政治上表明我们可以打过三八线,意义重大。

4、四次战役,美军从西线反扑。我军计划以少量部队守住汉江防线,主力迂回到东线歼灭韩军,然后回师从侧后围歼美军。不料,回师关键节点砥平里久攻不下。围歼美军目标再次没有达成。

5、五次战役,我军拟从东线进攻并消灭韩军,结果美军反而奇袭我军大后方的铁原,铁原是一块大平地,也是我军的后勤保障中心。铁原有失,我军休矣。但是铁原作为后方我军起初没有放太多防守兵力,还好有一支部队正好路过铁原,发生了激烈的铁原阻击战,同时我军大部队被迫立即后撤。结果是美军奇袭铁原没有成功,我军也被迫撤回。五次战役战果也有限。

6、然后转入阵地战。我军发起“冷枪冷炮”运动,互相传授狙击经验,发起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狙击战。由于我军平时就重视射击,结果人人成了狙击手。反而大量歼灭了敌军,据说歼敌达到5.2万人,自身损失不足千人。有个高地被美军称之为“狙击兵岭”(后来拍成电影《狙击兵岭》),在这里对方就损失了几千人。美军不敢出工事、掩体,连拉屎、撒尿都成了一个大问题。

7、最后是上甘岭争夺战,美军想在谈判桌证明自己有能力拿下任何一处我方阵地,结果失败。

期间,我军也试图攻占对方的金城地区,没有成功。

最后双方形成了兵法上“支”的形势,即都是易守难攻,因为双方都修建了大量工事。

8、最后签定停战协议。

总之,可以看出,整个抗美援朝的歼敌最多的是:二次战役和冷枪冷炮运动

中间涌现了松骨峰战役、14小时急行军147里、冰血长津湖、死守汉江防线、铁原阻击战、血战上甘岭、被烧死不吭声、以身堵机枪眼、一人守阵地歼敌280人、一人狙杀214敌人等众多英雄事迹。

《跨过鸭绿江》基本上这些情节都反映出来了。

我军有两次有如神助:

一是松骨峰原本没有人去防守,但是原本在后方休整的335团想打仗,没有休整,偷偷跑前线了,正好在松骨峰附近。

二是美军奇袭铁原,想断我军后路,我军只有一个团在那里,兵力远远不够。不料撤回休整的63军正好经过铁原,就地防守。美军意图没有达成。

----------------

*智力关怀:敌,包括美军和韩军;歼敌1个师指的是按人数算。

user avatar

既然要树立意识形态的大旗,就更应该尊重史实。开zzj会议的时候,一股脑的支持毛主席出兵是什么骚套路啊?

要真是都那么大义凛然,有大无畏的国际主义精神,主席怎么开能把已经写好的发给斯大林的电报又撤了回来呢?

军队要高层要真支持主席出兵,主席又何必单独做彭总的动员工作呢?而且林彪只是认为不适合出兵,后面还有一句是出兵我也支持怎么给删掉了呢?这跟知识越多越反动,把前面那句如果路线错了给删掉一个意思。

而且彭总从朝鲜回来要给养,一股脑的大义凛然自己挨饿也要支援前线。这可跟彭总回来骂娘说的:我们的战士没有炒面只有雪!你们在这这个困难那个困难的,谁想过前线的战士。

把出兵描绘的顺理成章,根本不能表现出主席力排众议,超前的战略意识的伟大决策,也不能表现出出兵的必要性和抗美援朝的重大历史意义,正是有这么多人反对,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才能显示出出兵的难度之大与重要性。

无产阶级文革的时候被打倒的彭真后来说,只有毛主席才能把四万万人民凝聚起来,现在依然如此,刻意的烘托集体,而忽略旗帜的作用,根本就不利于凝聚国人,只会被认为是一场作秀而已。

虽然我们打赢了,可在当时,就算告诉你我们能打赢,又有几个人敢去?更别说派自己的儿子去了,还被污蔑去镀金,真是恬不知耻的张嘴就来。

值得一提的是演邓华的演员选的不错,曾经有部电视剧,叫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时还是古月演主席,那个邓华在里面演的就是毛岸英,我想在防空洞里彭总握着邓华的手嚎啕大哭的时候,那个人心里肯定会有一种共鸣吧。

user avatar

狙击英雄张桃芳,用的就是这样的枪

这样的枪你拿着心不会痛吗?你那个瞄准镜用着不烫手吗?

张桃芳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被誉为"志愿军神枪手"、"冷枪英雄"、"上甘岭狙神"。请注意张桃芳用的是苏联制造的莫辛·纳甘步枪,没有瞄准镜,没有瞄准镜,没有瞄准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要是有瞄准镜也许就是击毙436名敌人了。

user avatar

我无法接受让白宝山扮演彭总。

不是他演的不好。是我心脏不好,就是害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