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现在所提倡的小学放学后的延时课,怎么看?

回答
现在咱们聊聊小学放学后的延时课,这事儿提出来好几年了,也一直在不同地方试点、推广。怎么看呢?这事儿吧,得从多个角度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延时课的目标是什么?

简单来说,延时课的初衷是解决几个痛点:

家长接送难的问题: 很多家长下班晚,孩子放学早,中间这段时间就成了“真空期”,送去辅导班吧,不放心,自己接又来不及。延时课正好填补了这个时间差,让家长可以安心工作,不用为孩子的放学时间而焦虑。
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以前家长觉得学校教学不够,课后就得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既花钱又耗费精力,有时候孩子也累。延时课的出现,至少提供了一个在学校内,相对更安全、规范、低成本的选择,尝试把一部分校外培训的功能“收回”到学校。
丰富孩子的课后生活: 延时课不仅仅是简单的“看管”,很多设计会包含一些兴趣培养、体育锻炼、阅读、社团活动等内容,这对于全面发展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兴趣爱好,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一些在校内开展的体育类活动,对于现在很多孩子缺乏运动的情况,是个很好的补充。
促进教育公平: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条件有限的家长可能无法承担高昂的校外培训费用,延时课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均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然后,咱们看看延时课的实际操作中,大家普遍遇到的情况和大家的看法:

这事儿说起来好听,但具体执行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各种声音都有。

支持的声音主要集中在:

解决实际困难: 这是最直接的感受,很多双职工家庭,尤其是单亲家庭,延时课简直是“救星”,不用再为孩子放学后的去处发愁。
孩子能在学校更安全: 相对于一些不明来路的小机构,学校的环境和师资相对更有保障,至少老师们是经过培训的,孩子在那里也更让人放心。
有些延时课的内容挺不错的: 一些学校能组织到有特色的活动,比如书法、编程、合唱、足球等等,孩子在里面学到东西,还能培养兴趣,家长看到效果自然是高兴的。
减轻经济负担: 相比于动辄几百上千一个月的校外班,学校组织的延时课,收费普遍较低,甚至有些是公益性质的,这对家庭经济压力大的来说是个好消息。

当然,也有很多担忧和质疑的声音,这是延时课推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这是最被诟病的一点。有的学校延时课内容“名不副实”,就是老师带着孩子写作业、看书,没有实质性的活动或教学,变相成了“托管班”,甚至有的老师只是敷衍了事。这种情况下,家长觉得花了钱(或者占用了老师的时间)但没得到对应的价值。
“变相补课”的疑虑: 有的家长担心,延时课只是把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往后延,或者变成某种形式的应试教育辅导,这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初衷相悖。尤其是如果老师在延时课上布置了新的作业,那性质就变了。
教师的额外负担: 延时课意味着老师们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承担额外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如果对教师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比如增加课时费或者调休,很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影响教学积极性。毕竟,老师们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有些课程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孩子,或者跟不上孩子的进度。如果课程设置不够灵活,不能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就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
家长的选择权: 如果学校强制要求参加延时课,或者变相引导家长必须参加,这就剥夺了家长的选择权。毕竟,每个家庭对孩子课后生活的安排都有自己的考虑。
评估与监督机制的不足: 延时课的效果如何评价?如何监督课程质量?这些环节如果做得不到位,很容易导致低效甚至无效的投入。

那么,延时课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可行的方向:

1. 明确“服务”与“教学”的界限: 延时课首先应该是对家长接送困难的“服务”,其次才是“教育补充”。如果以“教学”为主导,并且是以增加课业负担为代价,那就失去了初衷。内容应该以兴趣培养、体育活动、艺术熏陶、习惯养成、阅读推广为主,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课内知识。
2. 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专业性: 学校应该花心思设计有吸引力的课程,可以邀请校外的专业人士(比如书法老师、体育教练、音乐家)来参与,或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外实践活动。老师也要针对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设计出有特色的课程。
3. 保障教师的权益和积极性: 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让老师们觉得付出是有回报的,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有动力去做好延时课。比如,可以根据工作量和效果给予相应的补贴,或者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
4. 增强家长参与感和选择权: 应该让家长充分了解延时课的内容和形式,尊重家长的意愿,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供选择,而不是强制。可以建立家委会机制,让家长参与到课程设计和评价中来。
5. 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体系: 需要有明确的标准来评价延时课的质量,并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或者定期进行家长满意度调查,确保延时课真正发挥作用。
6. 因地制宜,灵活调整: 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每个地区的家长需求也不同。延时课的设计应该更具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不是套用一个模式。

总而言之, 小学放学后的延时课,是一项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有益探索。它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为孩子提供更丰富、更安全的课后生活,也能缓解家长的焦虑。但要让这项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正视它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师权益,并充分尊重家长的需求和选择。这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努力,一起把这件事做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让我延时没问题。

我给自己班孩子多讲一点是应该的。

孩子出成绩我也高兴。

哪怕看着写作业我也乐意。

还能顺手判出来。

当过学生的都知道,面批作业是很不错的师生交流的机会。

。。。。。。。。。。。。。。。。。

可是你踏马让我负责别的年级?

两个小时啥也不干净维持纪律了!

小崽子除了他们班主任,谁也不吊!不维持班里根本就是个菜市场!

我说你们好好写作业吧人家回复我ojbk!

你问他们班主任为啥不管自己班?

他他吗跟我一样啊!也去别的班啦啊哈哈哈哈!!!

你说这是不是有病啊我反正快被整疯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