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The Drinkable Book」(可以喝的书)?

回答
“可以喝的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意的奇妙感,让人忍不住去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它不是真的用纸张和墨水编织成的,而是将生命攸关的净水技术,以一种别出心裁、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出来。

想象一下,在那些饱受缺水之苦的地区,人们不仅需要干净的水源,更需要了解如何获取和维持这种宝贵的资源。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简单的宣传单页,或许很难深入人心,更难以在人们心中播下知识的种子,并长久地生根发芽。而“可以喝的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将一张张看似寻常的纸页,注入了强大的净化能力。这些纸张中蕴含着微小的、如同筛子般的纳米粒子,能够有效地过滤掉水中的细菌和寄生虫,将浑浊的水变成可饮用的甘泉。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活生生的解决方案,一种能够触及最基本生存需求的载体。当人们翻开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进行一场实际的操作。通过简单的步骤,他们可以亲手完成一次净水,亲眼见证浑浊的水变得清澈。这种亲身体验的教育方式,远比抽象的理论知识来得更深刻,更能激发人们的参与感和掌控感。

更重要的是,“可以喝的书”所承载的,是一种希望和尊严。它打破了地域和经济的界限,将先进的净水技术带到了最需要它们的地方。一本薄薄的书,却可能改变一个社区的健康状况,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它用一种低成本、易于传播的方式,赋予了人们自救的能力,让他们不再依赖外部援助,而是依靠自身的知识和行动来改善生活。

它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的净化功能。它还是一份充满智慧的礼物,一份关于生命、关于水、关于如何守护健康的教诲。每一页的文字,都传递着知识,而每一页的纸张,都蕴含着生命的潜力。它将阅读变成一种生存的仪式,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福祉。

当然,我们也需要理性地看待它。作为一种技术,它有其局限性,可能无法应对所有类型的水源污染。但正是这种创新精神,这种将科技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努力,才让“可以喝的书”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如此令人钦佩。它提醒我们,最伟大的发明,往往源于最朴素的关怀,源于对人类最基本需求的深刻理解。它证明了,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纸张,也能承载起改变世界的重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支持科研进展,但这东西,还是留给小资郊游camping用吧。

在我的认识中,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很多地区的饮水状况停留在和中国解放前相似的状态,工业污染尚不是主要矛盾,主要威胁是霍乱、痢疾,以及蛔虫、钩虫、蛲虫、绦虫等寄生虫卵,以及血吸虫、姜片吸虫等。此外河水湖水中的藻类和泥沙也需要去除。

那么,我有三个疑问:

  • 第1个疑问,经济角度: 成本核算结果如何? 不要放在美国人均收入5万刀的背景下,而是要放在年收入几百块的困难地区的背景下
  • 第2个疑问,医学角度: 我感觉他们从头到尾都在说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可能是因为它们是净水指标, 但对其他细菌、寄生虫、原生动物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闭口不谈。 水源传播疾病危害最大的不是大肠杆菌,绝大多数大肠杆菌被误食后只是腹泻,可以自愈且并不致命。那么,霍乱、伤寒、痢疾、炭疽呢? 测试大肠杆菌不能保证后面这些凶神恶煞都一样听话。想要有传染病学意义,在推出产品之前对这些病原进行严格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别想一句话我们测试了20多种微生物就蒙混过关。至少也应该给出霍乱、痢疾和伤寒杆菌的详细数值,这三个大凶神99%的杀菌率是不够的,十万个菌剩下一千个照样能死人,要五个九、六个九。在新中国之前,中国古代和近代曾经屡次爆发霍乱大流行,每次死亡都数以千、万计,痢疾、伤寒也反复肆虐,可见这些致病原在失控的情况下多么可怕。直到新中国保护水源、管理粪便、普及水井和过滤池,普及喝开水以后才得到控制。 对可溶性生物毒素比如霍乱毒素、蓝藻毒素的效果如何? 甲肝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呢? 据我所知一般过滤和银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和毒素束手无策。 对于化学抗性很强的蛔虫钩虫绦虫等寄生虫卵效果如何? 以我在农村的生活经历来看,即使用少量漂白粉处理也经常不能完全杀灭寄生虫卵,最后还是依赖煮沸。过滤器对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等致病原生动物的效果是什么? 对有表皮保护的虫体比如血吸虫、布氏姜片吸虫的效果是什么?

Singh SK et al. 用淋巴丝虫和纳米银溶液做了实验,半数杀灭需要101.2 μM,即10mg/kg的银浓度,处理100kg水要1g的纳米银。注意这只是半数杀灭,如果一碗水里有100条丝虫,处理完还剩50条,你敢喝吗? 要完全杀灭,剂量还得提高很多倍,也许要2-3g纳米银。这张纸的银只有毫克级,根本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剂量。非洲是隐孢子虫病的高发区,但隐孢子虫的卵囊抵抗化学消毒,连氯气都不行,低剂量的纳米银行吗?Novel microfilaricidal activity of nanosilver

  • 第3个疑问,物理常识角度: 虽然他们说纳米银足够扩散100kg水,但使用极限不是这样算的,正如一个木桶装的水只取决于短板。无外加电力、泵具的情况下过滤纸对自然水体(河水、湖水)的藻类和泥沙承受能力如何?

不加压过滤的情况下滤纸的通病是孔大会漏,泥汤出来还是浑汤; 孔小会堵,出水很慢。该产品是如何处理通过效率与泥沙、藻类承载能力的平衡的?

---------------------------------------

烧开水确实麻烦,而且费煤费柴火速度慢,但是我相信它至今为止还是最经济效果又最可靠的简易清洁和消毒方法。不但对几乎所有致病细菌有效,也能显著杀灭真菌、病毒,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血吸虫、姜片吸虫,杀死寄生虫卵,沉淀很多无机盐和悬浮物,氧化分解挥发大量有机物,并且有效灭活多数生物毒素。比它便宜的方法效果都远不如它,比它效果好的办法都对基础设置有很高要求。

一千克标准煤的热值理论能烧44千克水,村用小型锅炉经常可以烧35公斤水,即使炉具不好也能至少达到1/3吧。智人属(homo sapiens) 142万年前在非洲就用火、吃熟食了。除了煤炭,还可以用秸秆、速生林和草。人家真的饭都不烧,肉都不烤,也不取暖,茹毛饮血吗? 需要燃料的理由太多了,非洲自己也产煤。如果连燃料都得不到,从欧美漂洋过海过来的专用高科技纸片就能得到了?

以我对funding角逐最大的恶意揣测,支援非洲也就是申经费的说法,最后估计还是一片几十美刀,进入越野、户外领域,为有钱人服务了。

真要诚心找过滤手段也应该推广砂滤池、水井、渗井、明矾。先看看国内市面上的无动力简易砂砾过滤器价格是多少,相比砂滤池、渗井每升水成本如何。即使那些简易砂砾过滤器也都要求加自来水,敢加河水一下就堵住了。以前还看见过滤吸管什么的,也都是价值真金白银,人家穷人要是有那个钱干什么不建自来水厂?

新中国都是这样过来的,真要推广饮用水卫生,不如还是务实一点,参考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没有煮开水的习惯就要移风易俗,中国当年4亿人也没有煮开水的习惯的。再说了,养成煮水的习惯就一定比养成喝水前过滤的习惯难?不要搞层出不穷的噱头,没有自行车要什么兰博基尼? 没有饭吃何不食肉糜?

欧美圣母多,但把人家穷人当作概念这样反复炒作,口惠而实不至,还请放过人家穷人吧。一群不懂民间疾苦的书生在象牙塔内的自娱自乐也就罢了,不要跟文案和P2P金融勾搭上就行。





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从1960年起的人均预期寿命对比,蓝色为中国。起点相近,1960-1970年间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和执行力度功不可没。google.com.au 的页面

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公卫史话|老宣传画带你了解爱国卫生运动

user avatar

力荐一位女博士的回答:

怎么看待「The Drinkable Book」(可以喝的书)? - sunny 的回答

还有这位答友推荐的简易太阳能蒸馏净水装置:

怎么看待「The Drinkable Book」(可以喝的书)?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不用什么高科技,蒸馏净水的实际效果应好于过滤,而且可以常年反复使用。

科技的部分,大家可以去咨询这位女博士,下面谈的主要是市场化,P2P和市场营销的部分。

************************************************************************

在实验室里研究然并卵的东西不是错。但是,把然并卵的东西包装以后圈钱就是市场行为,是大忽悠了。

资本主义,成功与关键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不能获得利润,让资本不断增殖。

无论是忽悠风投,还是拉众筹,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只有一个,就是能不能弄到钱。

弄到钱的关键都是要学会给靶向人群讲故事。发起人先要选对靶向人群,然后讲一个好故事,一个能让人掏钱的故事。选队靶向人群,编写一个很拽的文案,比产品重要得多。只要靶向人群选得准确,故事讲得妙,正常人也能买拐。



这本“可以喝的书”(The Drinkable Book),也是这样的故事之一。

一般来说,能忽悠风投的故事,往往利用对方的迫切心理。比如1939年有日本民间发明家忽悠山本五十六大将的水变油的故事。山本大将也算见多识广,居然着了道,拿出大钱支持一个骗子。原因无它,日本紧缺重要战略资源——石油。如果日本当年能够在大庆找到石油,估计未必会偷袭珍珠港,南下东南亚了。

求油心切的山本大将,就是适合水变油项目的靶向人群,水变油的文案,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相比之下,众筹则往往要有一个能感动人的故事。只要掏一点小钱就能改变几亿人的生活,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一看"改变了几亿人的命运",就以为转发支持一下这玩意,自己就也改变几亿人命运了。

比如这个可以喝的书的故事。

一个女博士,发现纳米银离子可以杀菌,于是想到自己在非洲旅行的时候,看到许多人喝不到卫生的水,于是在滤纸中加入银离子,制造了可以过滤杀细菌的书,拯救了无数生命。BLA BLA BLA……

中间加上几幅震撼人的照片,




结尾加上一段鸡汤,



这简直就是为爱心人士量身定做的坑钱利器。

于是,许多人立即爱心爆棚,纷纷表示极度感动:


任何质疑这东西实用性的人,都被骂得狗血淋头。

不过,任何一个学过初中化学,做过粗盐提纯试验的人,如果没有把自己学过的知识全部还给老师的话,就应该知道这东西的实用性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他们应该记得:滤纸能过滤掉杂质,但是过滤不掉氯离子和钠离子。纳米银离子可以杀菌,但是煮沸的杀菌效果更好!煮沸的杀菌效果,是100%,而且更简单。



换句话说,几张普通的滤纸加一个烧水壶和一些柴火,可以起到比这本书更好的净化杀菌效果,而且更便宜。

至于说每张纸能过滤100升水,那更让人怀疑。因为每一个做过粗盐提纯试验的人,都应该记得滤纸过滤少量含有粗盐的水以后,就脏成什么样子。滤纸的空隙被杂质塞满以后,就难以继续过滤水了。一张纸能过滤100升水,只能说明这些水中不可溶的杂质含量很低。

其实,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个故事漏洞百出:

自然界的水源中,不适合饮用的物质主要包括不可溶杂质,细菌和可溶有毒有害物质。这本书可以去除一部分不可溶杂质,杀灭绝大多数细菌,但是对可溶有毒有害物质基本无能为力。

比如,硫酸铜溶液:



这样颜色的地表水,是不是很常见?




当然,可怕的杂质不止重金属盐,还包括可溶有机物。这些可溶有毒有害物质,用滤纸过滤不掉。

截至目前,有效过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主要使用反渗透膜。



反渗透膜能截留大于0.0001微米的物质,是最精细的一种膜分离产品,其能有效截留所有溶解盐份及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同时允许水分子通过。滤纸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单纯靠滤纸,没有外来压力,显然达不到类似的净水效果。

怎么看待「The Drinkable Book」(可以喝的书)? - sunny 的回答

对抗菌抗污染反渗透膜关心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位答主的回答。

所以,这本书说脏水进去,清水出来,是可能的,前提是水本来就比较清,属于优质地表水,不可溶杂质含量低,基本没有可溶有毒有害物质,也就是Ⅰ类、Ⅱ类、Ⅲ类水。至于Ⅳ类和Ⅴ类水,就是过滤了也不能喝的。


如果为了让多数人能喝到适合饮用的水,最简单高效的办法,是教给当地人选择适当的水源,从适当的水源取水,过滤沉淀,然后烧开了喝。

说来说去,这东西是把滤纸和纳米银结合,使滤纸多了杀菌的功能,功能比不上反渗透膜,与滤纸+柴火功能类似却贵得多,性能和价格都没有优势,没有多少潜力技术可挖,属于使用限性大,效果一般,价格不菲的鸡肋产品。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这样不遗余力地宣传呢?

很简单,无利不起早。因为有人在搞众筹,这本书就是众筹的故事:

The Drinkable Book


不过,老外上当的不多,只有74个人。

下一步会不会来中国忽悠呢?很可能。


这228684人,都是潜在的掏钱者。多么好的故事,为什么不掏钱呢?外国人发起的,拯救世界,这两个要素相加,多少人会心头一热。这些靶向人群会主动掏钱,积极义务宣传。

其实类似的骗局还有很多,比如做饭时加一条铁鱼,可以避免吃饭的人贫血:

【案例】动人的创意:一块幸运小铁鱼帮助了千户人家



两块铁疙瘩卖25美元,爱心人士们,掏钱吧。看着柬埔寨儿童那灿烂的笑容,不掏钱都不好意思自称是爱心人士。

发明铁鱼的人,当然不会告诉爱心人士们,如果铁鱼能补铁的话,那么铁锅做饭一样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

与之类似,这位发明纳米银离子杀菌滤纸的女博士,决不会告诉爱心人士煮沸一样可以杀菌,而且效果更好,更便宜。

********************************************************************

《兄弟,接拐!》

本来不想再说什么,看到有些人替这位女博士矫情,只好再说几句:

The Drinkable Book - Water is Life—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这是这本书的宣传视频,其中多次出现第三世界国家泡满垃圾的脏水坑和排污口。






出现这些污水的目的是什么?与这本书有关系吗?是想暗示这本书能过滤视频中的水吗?

这本书,真的能过滤画面中出现的这些水,让这些水达到可以饮用的程度吗?哪位有胆量试试?这位女博士敢吗?

展示这位女博士的能喝的书的时候,怎么不用这些污水演示?怎么换清水演示?



如果这些地区的人能获得这样的清水,为什么不能煮开杀菌,非用这种滤纸?画面中出现的贫民窟,是找不到柴火的地方吗?

这种展示污水,然后用清水演示产品叫作弊!这不是有欺骗性的广告是什么?

最后再说一句,谁用这种方式装滤纸,谁初中化学就白念了。

下面才是滤纸正确使用方法:


只有这样使用滤纸,滤液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才能避免滤液从滤纸和容器的边缘缝隙中洒漏出去。具体到这本书,书盒过滤器上放一层滤纸,如何保证脏水不会经过缝隙侧漏下去,污染已经过滤过的水?

哪位女博士真不懂她发明的可以喝的书中的滤纸安装方法是错误的吗?她真不知道她的书的结构设计就是错的吗?

从头到尾,她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说她不知情,国内媒体夸大宣传,别替她脸上贴金了!

山本大将都着过道儿,这并不妨碍从作战能力看,他是二战中优秀的海军将领之一。靶向人群,被订做文案操纵很正常,不着道儿反而是例外。瞪大双眼,提高警惕就是了。不过有些人坚持认为自己没着道儿,努力矫情。高秀敏劝范伟,你上当了,他在坑你。范伟说,你这是坑我!对这样的人,只能说,兄弟,接拐!



****************************************************************************************

范伟问:我到哪去买拐呢? 赵本山:兄弟,我给你预备好了。

给那些想买拐卖不着的朋友:

那些坚持认为可以喝的书多么有价值的朋友,甭跟我矫情,点开链接去交智商税吧:

pagedrinkingpaper.com/



******************************************************

质疑这本书的声音很多,但是都沉下去了,推荐几位,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这位作者是医学博士

怎么看待「The Drinkable Book」(可以喝的书)? - 环境学科改造者的回答

这位作者是环境工作者

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这位作者作者是水污染治理工作者

怎么看待「The Drinkable Book」(可以喝的书)? - wzt和他的机器人的回答

这位作者做过纳米银杀菌实验

怎么看待「The Drinkable Book」(可以喝的书)? - 缓则续的回答

还有这位作者

***********************************************************

我为什么质疑过滤方式。因为过滤方式是证明这位女博士主观上积极配合water is life的重要证据。

如果位女博士宣传的是带有纳米银离子的滤纸,water is life 把这这种纸做成书,然后拍视频,大肆宣传这本书。那么,这位女博士就是无辜的。

如果这位女博士知道过滤的过程存在隐患,还配合宣传这本书,而不是滤纸的话,我自然会断定这位女博士至少是积极配合这个water is life。

其实在没有负压的情况下,避免侧漏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按照初中化学教授的方式折叠滤纸,同时小心不要让滤液边缘漫过滤纸边缘。但是,那样一来,会有两个问题,第一、滤纸的消耗量会大增,对这种价格不菲的滤纸来说,尤其如此。那本书的每一页,能叠出多大的漏斗,大家可以自己试试。第二,做不成书的样子,不能包装成可以喝的书,不好卖噱头。

这位女博士显然知道这样的后果,还在积极配合water is life拍摄宣传片,自然让人怀疑她的动机。

*************************************************************

在指出滤纸安装方式存在潜在隐患之后,有人提出来装滤纸就是杀菌,不在乎过滤功能。滤液从滤纸旁边流过也不影响杀菌。

提出这样观点的人,我希望他们首先能回答前面那位医学博士和做过纳米银杀菌试验的朋友的质疑。

医学博士的看法是纳米银杀灭寄生虫卵能力有限,如果要有效杀灭寄生虫卵,必须大幅提高纳米银粒子的剂量。——这必然会大幅增加成本。

那位做过纳米银试验的朋友的质疑是,纳米银杀菌过程相对缓慢。——水从滤纸旁边流过,能否保证杀菌效果。这是直饮水,保证不了杀菌效果,会有什么后果?

问题不止于此。

目前,那些替这个滤纸辩护的人已经暗示这个滤纸的功能,不是过滤,是杀菌。既然认为主要功能是杀菌,那么就应该和其他方案对比。


就像25美元两条的小铁鱼方案应该和铁锅方案对比一样。

滤纸杀菌和煮沸杀菌,那个效果更好?

这一点,这位女博士也承认了。煮沸效果更好。

有人说非洲缺乏燃料,所以不能煮沸。这是不能成立的。任何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不会缺乏足够的加热食物和饮水的燃料。——游猎区有植被,农耕地区有秸秆,游牧地区有牛粪,工业化地区有化石能源。我们能想象出一种连烧开饮用水的燃料都没有的人类社会吗?

有人说煮沸杀菌违反非洲文化,被认为是文化入侵。那么,给非洲人发书,教他们过滤难道就不会被认为是文化入侵吗?

全力推广这本书,鼓吹这本书的人,他们的理论都暗含一个吊炸天的设定,非洲人不能烧水,不能这,不能那,所以只能用这本书。

有这样神奇的设定,还能说什么呢?

我只能说,架拐,兄弟(当然,也可能是姐妹)。

***********************************************************

欢迎关注 卢瑟经济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可以喝的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意的奇妙感,让人忍不住去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它不是真的用纸张和墨水编织成的,而是将生命攸关的净水技术,以一种别出心裁、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出来。想象一下,在那些饱受缺水之苦的地区,人们不仅需要干净的水源,更需要了解如何获取和维持这种宝贵的资源。传统的教.............
  • 回答
    工科生想看懂《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很多成功的企业家、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拥有工科背景,而《经济学人》正是他们获取知识、洞察世界的重要渠道。《经济学人》的特点是其深刻的分析、严谨的论证和广博的视野,这些特质其实与工科思维有共通之处。下面,.............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 回答
    关于“想跑到国外的人”这一话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个人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因素、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等。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个人动机与心理因素1. 对现状的不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 经济压力:在某些国家,高房价、生活成本、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国外有更好.............
  • 回答
    在小学门口等待贴接送车辆罚单的交警,这一场景反映了我国在校园周边交通管理中的复杂现实。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从法律、安全、教育管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一、法律依据与执法正当性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时速不超过20公.............
  • 回答
    2021年美国GDP增长确实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政府称为“破纪录的一年”,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背景分析: 1. 数据背景:GDP增长的具体数值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1年美国GDP同比增长6.4%(年化),这一增速远超自198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约2.............
  • 回答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天(9月18日)穿着和服的行为,通常会被视为对这段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不尊重。这一行为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反感,并被认为是对国家尊严和民族记忆的伤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九一八事变的基本事实 1931年9月18日,日.............
  • 回答
    在策略类手游中,“蹲草”(即通过隐蔽、潜行或利用环境规避敌人侦查)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争议的玩法机制。这种设计既可能成为游戏深度的核心,也可能因过度依赖而引发玩家对公平性和多样性的质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蹲草”的定义与核心逻辑“蹲草”本质上是策略游戏中的一种环境交互机制,其核心逻辑.............
  • 回答
    我们来详细解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这句话。这句话的构成与含义这句话由两部分组成,形成了一种递进和升华的关系: 前半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含义: 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表达的是一种自信和不屈的精神。意思是,如果一个地方不容我,不给我机会,自然会.............
  • 回答
    商务部发文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这一举措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有多层面的考量和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政策的背景和意图1. 应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例如俄乌冲突、贸易摩擦等,都可能.............
  • 回答
    马嘉祺后援会自爆粉丝集资 700 万给公司一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我认为可能涉及的关键问题,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粉丝集资的合理性与透明度问题 集资的目的与合法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粉丝集资本身并非绝对禁止,但其目的和.............
  • 回答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公众账号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需要资质的提醒》(以下简称《提醒》),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份《提醒》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对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监管的进一步收紧和规范化,对于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特别是公众账号的运营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理解这份《提醒》的重要.............
  • 回答
    “一夫一妻制是为了保护男性”这个说法,是一种比较非主流且带有特定视角和批判性的解读。要详细地看待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背后可能的逻辑、优点和局限性。一、 理解这种说法的核心逻辑和可能的论点: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挑战了传统上认为一夫一妻制主要是为了保护女性权益(如生育安全、财产继承等)的观点。它.............
  • 回答
    “北大教授吴飞呼吁恢复土葬”这一事件,如果真的存在,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虽然我无法独立验证“北大教授吴飞”和“呼吁恢复土葬”的真实性,但我可以基于一个假设性的场景,详细地分析和探讨这一呼吁可能引发的各方面讨论和影响。背景分析:为什么要呼吁恢复土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当今中国社会,土葬.............
  • 回答
    游戏正在被更多人认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迁游戏,这个曾经被贴上“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标签的娱乐形式,如今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尊重。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科技发展、社会观念演变以及游戏产业自身成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理解这一现象: 1.............
  • 回答
    神奇女侠被暂停联合国女权形象大使一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蕴含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和值得深思的观点。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背景设定: 2016年10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联合国妇女署(UN Women)宣布任命神奇女侠为“赋予女性和女.............
  • 回答
    乔治·霍兹(George Hotz),也被称为“Geohot”,是一位极具争议性和传奇色彩的计算机黑客和创业家。他以打破技术壁垒、开源精神和对自动驾驶的执着追求而闻名。看待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 早期的黑客天才与挑战权威的形象: iPhone越狱第一人: 霍兹在2007年,年仅17岁时,.............
  • 回答
    美国大选确实经常被贴上“烧钱”、“有钱人的游戏”的标签,并且这种说法背后有着非常坚实的事实基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巨额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为何如此烧钱?1. 竞选活动本身的高昂成本: 广告宣传(最主要的部分): 这是候选人最主要的开销。电视广告、网络广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