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开玩笑吗?
考研的时候,全年无休,每天一睁眼起来就去自习,晚上到了自习室要熄灯才回宿舍。
硕士期间,第一年上课还好,第二年做课题,碰到难题,哪次不是加班加点解决。
读博士的时候,哪天不是半夜12点以后回去的。即使这样,也是艰难痛苦的读了7年才毕业。
我拼尽全力,也只是过得一个普通人的水平。
更新一下:本科、硕士、博士,要求的全然不同。高三处于那样一个“全民”学习的大环境中,你只要保持不掉队就自然做到那么努力。但本科你可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学习是重要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唯一重要的任务。如何认识自己的特长,确定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分配精力,这些比埋头学习更要紧。硕士介于本科和博士之间,目前国内的硕士基本上可称之为“本科后”,创新研究谈不上,大多数硕士可以把一个课题用现有的成熟的工程上可实现的方法实现了,就非常优秀了。这个阶段,为了克服某个工程问题,经常需要去图书馆借一大摞书回来,可能在某本书的某一页,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要求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光靠高三似的努力未必对路。博士阶段,你面临的问题一定是导师都不懂的,这个时候可不是你对着书本猛学就可以搞定,大多数情况都在“试错”,有时候会很绝望,感觉所有你想得到的方法,前人都好像做过了,你会很焦虑,好容易想出一个新想法,效果还可以,写成文章,又会经历噩梦般的审稿,最后,你也不知道你何时能毕业,期间你一直在与不确定性在斗争,一直处于心理煎熬之中。这些个问题,好像也不是高三那样子努力就能解决的。
回应评论区的更新:很多知友觉得我没有正面回答“学习强度”,而是回答了“学习方法”。我提炼一下吧,以我为例,我本科硕士学习强度可能比高三差一点,但博士的学习强度比高三是强的。综合下来,勉强算是达到了题目中的“本硕博以高三的强度学习”的要求。但是,我觉得我太普通太平凡了。有人可能会不服气,这么努力才混成这样,是不是我智商、情商、效率有问题?那我的回答是:你的选择和你的环境决定了你的上限,你的努力只能保证下限。努力不值钱,方向对了再加努力才不会南辕北辙。
我举个例子吧,俩师弟A,B。A是外校考博的,B是本校直博的,俩人都很优秀。A报考我导师,面试之后,要了B,没要A,A被调剂到另一个导师处,俩人博士课题方向基本一致。结果:A比我这个师兄都早毕业2年,B师弟眼瞅着博士要读第7年了。鉴于评论区好多人对最后这个例子不太懂,补充一下吧。A和B水平相当,博士课题研究内容基本一样,一个毕业时间3.5年,一个7年,造成这个区别,主要原因是运气,就是他俩一念之差选择的实验室不同。如果他俩调换一下,据我的判断,结果也基本一样。也就是说,读博报考导师的一念之差,差距出3.5年!你得后期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弥补当初的这一看似轻飘飘的选择?!
这个是对于硕士博士有误解。硕士博士不是读的,而是做的。
读和做的区别在于分别是知识的输入和输出。
高中那点东西,哪怕是难度最高的学科竞赛的内容,大部分还是既有的已知的有标准答案的,其实在人类的知识库里了无新意;那么考察的关键在于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有答题的熟练程度了。硕士(研究型)和博士看中的不是你读书摄入知识的能力,而是产出智力产品的能力,其实是看创新性。博士硕士永远不会有“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之类的书,按高三那一套来只能是过犹不及。
而且搞学术研究是一件相当看运气的事情,你能跟什么导师,能轮到什么课题,课题顺利与否,都是在命运的浪潮中颠簸,不是简简单单刻苦努力就可以的。搞科研谁不努力?大家都努力,于是努力就成了件廉价的事情。我倒希望多点运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