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火车站/高铁站总有人提前很多个小时就在候车室坐着,时间很多吗?

回答


在火车站或高铁站,确实会有一些旅客提前很长时间到达候车室,这种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特殊需求或紧急情况
行程安排:有些人需要提前到站以确保时间安排。例如:
接人或送人:如家人需要在车站接人,或需要在特定时间与朋友会合,因此提前到站等待。
多段行程:若需在车站转乘其他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需提前预留时间。
紧急事务:如临时需要在车站办理业务(购票、改签、行李寄存等),或处理突发情况(如生病、行李丢失)。

特殊时刻表:某些列车(如夜间高铁、国际列车)可能发车时间较早,乘客需提前较长时间到达以避免错过。



2. 个人习惯与心理因素
焦虑或不信任:部分旅客可能因对列车时刻表、检票流程或车站环境不熟悉,提前到站以减少不确定感。
习惯性行为:有些人可能因过去经验(如曾因迟到错过车次)而形成“提前到站”的习惯,即使实际时间足够。

测试或观察:极少数人可能为观察车站环境、拍照、写作或记录车站动态而长时间停留。



3. 站内活动或服务需求
业务办理:如需在车站办理车票改签、退票、行李托运等业务,可能需要提前到站。
活动或展览:部分车站会举办临时活动(如春运期间的春运服务站、节假日展览),参与者需提前到场。
工作人员或志愿者:车站工作人员、志愿者或临时服务人员可能在候车室等待任务或与乘客互动。



4. 误判时间安排
对时刻表误解:部分旅客可能误以为列车发车时间较早,或误以为需要提前更长时间(如认为“提前3小时”是常规,而实际只需12小时)。
时间管理失误:如因赶时间(如上班、会议)而错误地提前到达,导致长时间滞留。



5. 特殊人群或需求
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可能因身体原因需要更长时间适应车站环境,或需亲友陪同。
儿童或特殊群体:家长可能带儿童到站,需提前等待以确保儿童安全或适应环境。
特殊服务需求:如残障人士需提前到站以使用无障碍设施,或需与工作人员沟通特殊需求。



6. 站内设施或流程
检票或安检流程:某些车站可能因安检、人脸识别等流程较长,导致乘客需提前到站。
候车室功能:部分候车室可能有休息区、餐饮服务或信息查询点,旅客可能因需要使用这些设施而停留。



7. 其他原因
临时安排:如因天气原因(如大雾、暴雨)需提前到站等待列车调整发车时间。
媒体或公众人物活动:若车站有重要活动(如新闻发布会、名人到访),可能吸引大量提前到站的观众。



为何“提前很多小时”较少见?
常规时间安排:大多数旅客只需提前12小时到站,以应对列车检票、安检、候车等流程。
效率优化:铁路部门通常会通过优化流程(如电子票务、自助检票)缩短等待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提前。
实际需求有限:提前数天到站的案例较少,更多是特殊情况(如紧急事务、特殊活动)。



总结
提前到站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个人需求(如紧急事务、习惯性行为),也涉及车站服务(如业务办理、活动安排),以及对时间的误判。虽然“提前很多小时”较为罕见,但确实存在特定场景下的必要性。旅客需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因过度提前造成资源浪费或时间错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这么说,中国铁路不是只为你们这一小撮人服务的。

有很多很多旅客不知道12306,甚至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支付宝。

有很多很多旅客不知道坐火车需要实名制,需要安检,需要在庞大的站房找对应的检票口。

有很多很多旅客没有出门前检查随身携带证件的习惯,并总是像你一样自以为是地卡点。

有很多很多旅客不知道使用百度地图查看实时路况,想不明白网约车和出租车哪里堵走哪里。

有更多更多的旅客,自出发地到目的地没有直达列车,他们只能中转。他们宁愿睡在车站广场,而非住宾馆,把省下来的钱给老家留守的老人买点礼物,给上中学的留守孩子多点生活费。

你可以看看这个视频中的农民工邢师傅。这就是中国无数父亲和儿子的写照,也是他们在艰难支撑一个个家庭前行,从而汇聚成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人民铁路为人民。这是铁路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你属于人民,但不是人民的全部,更没有大言不惭代表人民的资格,谢谢。


以上是原答案。一日间获得23K赞同,颇为惶恐。幸而问题热度趋冷,才敢多说些什么。

首先,我想向题主和觉得答案不甚友善的朋友道个歉。虽然没有主观恶意,但戾气终究很重。

其次,我想向有兴趣的朋友推荐几个车站。

风陵渡(山西)、燕子砭(陕西)、车转湾(云南)、青水山(黑龙江)、通安驿(甘肃)、镇紫街(重庆)、云居寺(北京)、饮马峡(青海)、老羊壕(内蒙)、木竹河(贵州)、祖师庙(河南)、仙人桥(吉林)、大战场(宁夏)、路口铺(湖南)、叶柏寿(辽宁)、鱼儿沟(新疆)、枣子林(四川)、蔺家楼(山东)、西大庙(河北)、濑湍、宁明、渠旧(广西),这些名字颇为有趣的车站,位于祖国的天南海北,却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便是每天上下行都没几趟客运列车。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旅客错过了预订的行程,可能赶不上大集,家里就揭不开锅了。孩子们就赶不上考试,大爷的慢性病就要断药,准妈妈的产检就不能按时做。

同样的车站在全国的路网里,还有很多。截至2021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其中高铁仅有4万公里。

甚至像五府山(江西)、长临河(安徽)、阳澄湖(江苏)、云东海(广东)这样的高铁车站,其列车开行密度亦并不高,别指望与金山卫到上海南的频次相提并论。

当然,还有孝感北、阳泉北、仙桃西、天门南站为代表的“远离世俗”型车站。受制于规划和技术原因,大量铁路车站远离城区,部分市政工程和公共交通建设进度不配套,旅客“到站难”的问题客观存在。

前面的讨论,我们都是基于旅客对车站熟悉,且抵达不甚繁琐的前提。下面,不得不提及关于问题本身所说的,旅客何以长周期的“提前到站”。

就市内交通来说,你可以用地图搜索试一下,省会以上城市,最好的大学到较大的高铁站,公共交通通勤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h。比如东北大学到沈阳北站,西安交大到西安北站,山东大学到济南西站,郑州大学到郑州东站,浙江大学到杭州东站,中山大学到广州南站……

问题是,不是所有学校、所有社区、所有村镇都能有幸身处公共交通站点。

石油大学的师生去南站,通勤时间可掌握在约100分钟,东北方向也就10余公里远的上庄村,通勤时间长半个多小时,也不可控得多(仅有一趟公交车)。

这里还是帝都呢,我们来看看你们吐槽的使山东电视台“土”的史丹利。

然而,它周边的村庄又是什么样的光景呢?

二者“不过是”20分钟不到的车程。

年轻人,“三西”未必是杭州西湖、西溪、西泠,也可能是河西、定西、西海固。

user avatar

两种情况吧。

一种是很多年纪比较大的人的习惯。以前的火车和现在完全不是一码事。晚点2小时司空见惯,而且上火车以后更是一场战争,甚至下火车都是。我小时候有一次春节的时候坐火车,到站了乘务员没给我们这节车厢开门,我和我爸是从窗户出去的。离谱吗?就是20年前的事。

所以当时很多人养成了早早地到火车站,一来避免误点,二来可以争取早点进站上车,抢到位子和放行李的地方。

还有一种情况是确实没啥事。比如我火车是下午4点,然后我中午1点宾馆退房,我不去车站干啥呢?

user avatar

为了省钱。

呆别的地方都需要花钱,呆在车站坐一天不花钱。

大白天去等晚上的车,就可以早点退房,省钱;可以少逛商场,省钱;可以从别处坐火车过来中转,然后坐在火车站,省钱。

其实以前我也不懂为什么,直到我认识了一个这么做的人,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user avatar

因为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和国铁运输以及安检的存在,是一环套一环的不确定性危险。

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北京,需要经常在北京南站乘车的话,住在4号线和14号线沿线附近,卡着点去车站真得没多大问题。

因为我多次卡着点去北京南站,基本上很快出地铁,过闸机,安检然后进候车室,不一会车就来了。

之前的北京南站还没有人脸识别这项功能,虽然进站各种安检各种电梯,一不小心遇上假期客流量多真得影响卡点上车,但是真得还好。

可是呢,如果你住昌平、通州、大兴,想卡着点去北京南、北京西,真不好意思,最好别尝试,大概率卡点失败。

对于北京这样的城市而言,卡点去火车站,只适用于车站地铁沿线的居民,稍微转个地铁线,都可能遇到诸多不确定因素,就更别提公交车了,你怎么就那么确定公交车上路之后不会遇到堵车呢?

我在很多个城市坐过高铁、动车、火车,中国的不少省会城市,建的高铁站都是巨型的。

即便很多高铁站被人说不够大,但是从使用上来说,真得不是那么容易。

比如太原南站,这个车站算是省会车站里面规模偏小的了,但是如果第一次去这个车站的话,真得需要留出多一点时间来。

当时去这个车站的时候,这个车站还没有地铁,现在有没有不清楚。

即便当时是打车去的,但是路上由于不确定因素,还是给误了车,最终的结果就是得改签。

但是误点因素导致的改签只能去窗口改签。

可是太原南站奇葩的一点是什么呢?它的改签窗口只有一个呀,而排队改签的人排了很长的一个队。

于是等到最后改签了一辆车,但是是三个小时后了。

所以很多人提神12306改签呀退票呀,真是说的太简单了。

12306退票的确很简单了,扣完钱就给你退,但是改签,在你出行的当天APP是不会给你改签的,你要是误点,改签必须去窗口。

但是大部分车站的窗口现在留下的人员不多了,很有可能你改签完,整个旅行时间就被延后很久了。

即便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对于经常乘铁路列车出行的人来说,仍旧会免不了遇上很多很多的问题。

绝非某些人说的在12306上可以轻松解决的那样。

中国很多省会城市都有着巨型高铁站,但是如果这种高铁站不能修通地铁的话,对于当地人出行来说,多多少少会有点费劲。

因为光是在这样的高铁站进站,都至少需要留出10分钟的时间,公交的准点性远没有地铁高,稍有不慎,误车是很正常的操作。

除此之外,小城市的高铁站建在郊区,公交车数量不够多的话,那么也会影响不少人的出行。

即便是北京南站这样的车站,列车运营到很晚,但是地铁和公交停的时间比较早,也会影响很多人的出行。

而且大部分车站现在是三件套检查,刷脸,安检,然后刷身份证,再有就是,刷脸和刷身份证的这两个机器,灵敏度远没有地铁闸机高,导致经常出现排长队的情况。

我对于刷脸这种行为很迷惑,以前没有,现在突然搞起这个来,等于坐个列车又加了一道手续。

除此之外,中国除了少数地方有真正意义上的城际列车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

这也就导致,一旦误点,那么很有可能就再也没有车可坐或者即便下一辆车来了,也得等很长时间。

这也是很多人被现实教育出来了,坐火车、动车出行,一定要像赶飞机那样早点去车站。

大多数城市的公共交通平心而论,很不发达,想准时准点到车站,卡着点去,真得是自我欺骗。

省会级别的车站体量过于庞大,进站成了一件耗时的事情。

车站进站刷脸、安检、刷身份证,过了三重门之后才能上车,无疑又增加了旅行的难度。

如果一旦误车,那么基本上是灾难性的事情,因为改签的时间成本以及有没有下一辆去往目的地的车的成本,以及等候多久的成本,每一项都会严重影响行程。

媒体经常把动车所称为陆地航母,不得不说,这个称呼挺对的。

其实在中国,动车组是飞机,各个车站都是机场航站楼,机场需要的手续高铁站基本都会需要。

真正意义上的短途、快速、简单的城际旅行真心不多,因为没有适合的车站,也没有相对的铁路,还没有相应的列车,这也就导致即便是从北京大兴站到北京西站,都只能看作是长途旅行的一部分,每一个进站前的公共交通,进站前的三重门手续,以及按规定与时间去候车,都遵守长途旅行的规则。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提前几小时候车的人了。

==================================

评论里有很多人说12306可以当天改签,等我下次试试。

我之前改签的时候还不行。

user avatar

我看大部分答案都没有说到我这种情况。


我就是经常在候车室里坐着的人。


不是因为我时间很多,是因为我没买到票。


为什么不提前买票,因为我没有提前规划好行程。


到车站以后买到了票,但那是好几个小时以后的票了。


于是只能在候车室等上几个小时。


我还遇到过根本买不到票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就会想办法先进站。


进站以后想办法先上车再补票。


当然这是不合规矩的,不过事态紧急没办法。


曾经我就在端着枪的特警面前翻进了车站,但他们并没有击毙我,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发现。


翻进去以后我又绕过检票系统上了车,他们还是没有击毙我,可能我看起来就是好人不像没票的。


上车以后我马上补票,这次他们再也没有击毙我的理由。


其实

user avatar

因为一个城市,除了市区外,还有很多县/县级市,县里面还有乡/镇/街道办事处,乡/镇下面还有村。

村里面的人,也有坐火车的需求,但他们不一定有私家车,只能先想法赶到乡镇的中心,然后坐乡镇公交车去市区,再乘坐市区公交系统转到火车站/高铁站。

乡镇通往市区的公交车班次不会这么多,时间不会这么准,为了不耽误乘车,只能提前出发到火车站等着了。

我参加工作之前也没去过农村,后来就明白了:许多许多人,一开始就是困难模式。

user avatar

因为也没别的地方可去,不如去高铁站等车,最起码高铁站安全,而且有空调啊。

我出差时候经常在高铁站一坐2小时,主要就是2个小时这个时间比较尴尬,比如3点办完事儿,一看表6点的车,去车站1小时,到了等2小时。

要是找个网吧、电影院什么的,路上多花半小时,真正能玩的也就一个半小时,感觉不值得,看电影也不够。

要是去KFC星巴克什么的蹭个座,那还不如去高铁站坐着发呆,反正贵宾厅只要半点龙腾,还有点小饼干之类的。

去逛街的话时间倒是灵活,但逛街又太累,除非有吃的而且离高铁站很近或者顺路。比如我挺喜欢合肥葛大店地铁站出来那个加侨广场,在合肥南等车的话可以去买个奶茶吃点东西回回血。

user avatar

记得第一次坐火车就差点迟到,那一年我父亲带着我从萧山坐火车到上虞。

车都已经启动了,然后跳上去。

在车厢连接处铺张报纸,我父亲抱着我,睡了一觉,那么一点路,也开了很久。

……

后来上大学,坐火车都必须提前几个小时到车站。

那个叫人山人海。

排队一直排到门口。

上车大包小包全靠挤,一不小心就上不了车。

上了车也没有位置。

……

所以每一次坐火车,都是巨大的考验,心理和生理的。

最怕的就是中途转车,尤其是改签的那种,搞不好就几天都上不了车。

……

经历过这些的人,是不敢慢慢悠悠掐点去火车站的。

宁可在车站等。

尤其是陌生的火车站,人生地不熟的,连入口都找不到。

记得有一次到上海站,结果从北广场出来了,然后绕了半天都找不到熟悉的南广场。

还有那上海南站,从汽车枢纽到火车枢纽,扛着包急匆匆赶路,差点没断气,太远了。

……

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导航,问个路还被骗,还被要钱。

可是对于很多民工来讲,现在依然等于没有导航,依然充斥着对候车的恐惧和担忧。

是以不得不提前到,如此才安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