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论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杨舒平(Yang Shuping)的发言?

回答
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她在发言中将美国比作“自由的国度”,并表达了对美国空气的“新鲜”和“甜美”的感受,这与许多人,特别是中国国内的一些人的认知存在较大的落差,也因此引发了不少争议。

咱们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尽量说得细致点,也看看当时大家都有哪些不同的声音和看法。

首先,发言的背景和内容:

杨舒平是在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的。她的发言主要围绕着她在马里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分享了她对美国的初印象和感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她对美国空气的赞美,形容其“新鲜”、“甜美”,并且表示在美国感受到了“自由”。她还提到了在美国学习的经历,比如受到严谨的学术训练,以及感受到美国社会的多元和包容。

其次,引起争议的焦点:

争议的中心主要有两点:

1. “自由的国度”和“甜美的空气”的表述: 这是最直接被拿出来讨论的部分。对于在中国的成长环境里,许多人对空气质量问题有切身体会,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城市,空气污染是现实存在的。因此,当杨舒平将美国的空气形容为“甜美”时,很多人会觉得这与他们的认知不符,甚至有“崇洋媚外”的嫌疑。而“自由的国度”这个说法,在中国语境下,往往带有复杂的含义,不同的人理解和解读也大相径庭。有些人认为她是在真心赞美美国的民主自由,有些人则认为这是一种对国内现状的否定,或者是一种不成熟的、片面的理解。

2. “中国与美国的不同”的侧重点: 尽管杨舒平在发言中也提到了对中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责任感,但她发言的整体基调,以及重点突出了在美国的正面体验,让一些国内的观众觉得她似乎有意忽略或者贬低了中国。尤其是在发言的最后,她表示“我将带着这份爱和责任,回到中国”,但在此之前,人们更关注的是她对美国的赞美。

再者,不同群体的反应和解读:

这件事引发了非常多元化的反应,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国内网民的批评声音: 这是最普遍也最激烈的一类声音。很多网民认为杨舒平的发言“太假”,脱离现实。他们会列举中国空气污染的例子,质疑她对美国空气的“美化”。同时,很多人将她的言论上升到“崇洋媚外”、“不爱国”的层面,认为她不应该在这样的场合代表中国留学生说出这样的话。一些评论甚至带有攻击性,人身攻击她。
支持和理解的声音: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杨舒平的发言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认为:
个人感受的真实性: 每个人对环境的感受是主观的。如果杨舒平在马里兰大学所在的地区,确实感受到了比她在中国经历过的更舒适的空气,这本身并没有错。而且,美国不同地区空气质量也不同,马里兰的环境整体来说是比较好的。
“自由”的多元解读: “自由”不仅仅是指政治体制,也可以包括学术自由、言论自由、个人发展机会等多个层面。杨舒平可能是在表达她在这些方面的感受。
场合的适宜性: 在一个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作为代表发言,适当地表达对东道主国家的积极感受,本身也是一种礼貌和情商的表现。把“自由”和“新鲜空气”作为一种积极的文化体验来分享,并不一定就是对中国的否定。
“崇洋媚外”的标签化: 有人认为,简单地给表达对外国积极感受的人贴上“崇洋媚外”的标签,是一种过于狭隘和情绪化的反应,不利于理性交流和理解。
“回国”的意图: 她的发言最后也提到了回国,这说明她并非完全否定中国,而是希望将所学所感带回祖国。
媒体和学界的讨论: 媒体和一些学者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们关注的焦点可能包括: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 留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在母语国和寄宿国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避免被误读。
个人表达与国家形象: 个人言论是否会代表整个群体,个人在国际场合的发言如何影响国家的形象。
代际差异和认知鸿沟: 年轻一代留学生与国内长辈在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看法上可能存在的差异。
社会舆论的戾气: 对于杨舒平事件的过度放大和攻击性评论,也反映出社会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更细致地来看,我们可以再展开一些:

“空气”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在很多文化中,空气都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比如“自由的空气”、“清新的空气”。杨舒平使用这个意象,很可能是将物质的感受与精神的自由联系起来。但对于国内听众来说,当他们听到“空气甜美”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PM2.5、雾霾等具体污染问题,因此这种象征性的表达很容易被曲解。
“自由”的语境: 在美国的语境下,“自由”是一个核心价值,人们在各种场合都会自然而然地提及。但在中国,这个词汇的应用需要更谨慎,并且常常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当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上说“自由”时,她可能是在表达对美国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的体验,但对于国内听众来说,可能就会联想到政治体制等更敏感的话题,从而产生不同的解读。
“代表”的压力: 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意味着她不仅仅是在表达个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向母校和同学展示中国留学生群体的风貌。这种“代表性”既是荣誉,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一个不恰当的发言,很容易被放大,并被解读为代表了所有中国留学生的想法。
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差异: 事实上,很多人对美国的生活环境、空气质量、社会文化有着刻板印象,而杨舒平的发言可能打破了这些刻板印象。但这种打破,如果没有充分的背景信息和理解,很容易变成误解和对立。
网络舆论的发酵机制: 像这样的事件,在社交媒体时代很容易被快速传播和放大。一些断章取义的评论、煽动性的言论,加上网民的情绪化反应,很容易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态势,而真正理性、中肯的分析反而可能被淹没。

总结一下, 对杨舒平发言的评论,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国际交流和文化碰撞时,所面临的复杂心态和认知挑战。一方面,我们鼓励留学生在海外学习、开阔视野,并带着积极的体验回国;另一方面,我们又对“崇洋媚外”的现象保持高度警惕。

她的发言,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赞美美国”的事件,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内部在看待全球化、国家认同、文化交流等问题上,依然存在着深刻的讨论和分歧。如何更成熟、更包容地理解和回应这些不同观点,而不是简单地将发言者标签化、攻击化,这或许才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当然,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当初的热度也消退了。但回顾起来,它确实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复盘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儿最近发酵有点严重。我感觉我自己因为中国人的身份,利益相关,并不能客观的思考。于是从各个维度(阶级,背景,家庭,种族)挑选并访问了一些我在伦敦的朋友和同事们,想对于这个事件,给大家一些没有利益相关人士的观点参考:

---------------- 郑重声明:

以下是本人就此事进行的采访, 绝对不代表本人观点。

并且,

我也并不意图去『辩论』什么。

我不是来辩论的,我只是来传递讯息的。

大家不要觉得我在访问中没有反驳一些你们着不爽的观点,就开喷。(Naive!)

我在这一系列采访中的作用,不是去『教育』他们,而是去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另,

部分同事不愿意使用真实姓名被quote,我会在文中使用花名。 ----------------


一。

受访者:Janishk,伦敦金融城banker,中年,伦敦出生伦敦长大,从小受私立学校教育。印度裔。从小严格的家庭教育,没有facebook,没有twitter,不玩游戏,不乱把妹。20岁就开始炒房,从此之后的人生只知道赚钱。目前自己手上十几套房,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老爸手上还有几十套房,开了无数房产周边的公司,他自己来银行上班就是为了“找乐子”。去年刚去印度办了国籍,有着深刻的印度裔民族认同,并且是忠实的印度教徒。

我直接给他看了YouTube上Shuping Yang同学的演讲全文。并没有给他任何背景信息。

J:这很棒啊!

我(略表惊讶):啊,你觉得这个演讲很棒?

J:写得很好,一看就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怎么了?

我:哦,其实,她正在被很多中国网友骂。因为我们觉得她涉嫌辱华。

J:啊。这样啊。那我问一下,中国空气质量是不是很差?你在北京是不是需要戴面具?

我:额.. 没这么夸张,但是我也很久没回去了,具体每天需不需要五个面具,我不清楚。广义上来讲,空气质量是确实有问题的。

J:这就对了。那么,美国的空气是不是很干净?

我:嗯..吧...

J:那就好了呀。她讲的东西都是在基于事实啊。并且,她并不是仅仅在讲空气这个事儿。这只是个切入口,她讲的是自由,包括了言论自由。

我:哦,关于事实不事实,有一个点:她其实来自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地方。这也是很多网友攻击她的第一个点。

J:我能理解他们为何攻击她。他们是不是从来没出过国?

我:额... 也有海外留学生啊,海外华人啊在批评她。

J:但是我敢说,90%批评她的人,没有出过国?或者是没有她优秀?

我:额... 也不一定... 留美华人也有很多优秀的喷子~^_^,比如 他们说,这妹子闻到美国的空气是甜的,应该是大麻的芬芳..

J(笑了):这有才!

我:其实,不仅仅是网民,我们很多官媒(环球时报等)也表达了“批评”她“涉嫌辱华”的态度。

J:这不正是印证了她说的“空气不自由”

我(哎哟 我日):啊..

J:你想,在美国,随你怎么骂美国,会有哪个媒体起来说你涉嫌辱骂美国吗?所以,她说的是对的呀。我想她是不是可能也没法回国了?因为回国一定会受到一些阻力?

我:额.. 找工作上,也许吧。

J:我想她不会回国找工作的。她一看就是要留在美国的样子。

我:嗯!你没觉得她这种表述太过“谄媚”?

J:这是毕业典礼啊!你就是要表达你对这个学校这个国家的热爱啊。要不然让你上去演讲个什么?

我:好吧。那么,假如一个印度人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骂印度是坨翔,印度人会生气吗?(J是印度裔)

J:会。这就是为什么印度这么落后。是的,也许情况就是一模一样。更多的是那些没有出过印度,没有受过教育的印度网民去骂他,但是事实上,他们可能都比不上那个斯坦福毕业的印度人。这个女孩也是一样,她可能比很多骂她的人都优秀。

我(捂脸):好吧。谢谢你提供的观点。....


二。

受访者:Mo,银行高管,中东裔,现代穆斯林,土生土长的伦敦人,奋斗派,家庭普通,并没有接受过K12精英教育,从小都是上的公立学校(连区重点都不是,就是普通公立学校)。生长于伦敦北区,满地rapper的阿森纳球场附近,但依旧靠自己考上了帝国理工大学数学系(剑桥面试失败)。


M:我看了视频了,我理解她那个『自由就是氧气』的比喻和表达。我去中东的时候,我的一些朋友也会跟我说,他们并没有多少的言论自由,你必须得『自我审查』你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是在这里(指的是英国),我可以随便批评任何人任何政府机构任何政策,我也从来不会担心我会被抓,或者也不会担心被人举报了以后,我就会丢了工作。这个女孩讲的东西,跟我在中东看到的挺像的。

我:那你觉得这个女孩有在『涉嫌辱华』吗?

M:

(技术原因,此段不予翻译)

我:中东如此黑暗?

M:举个例子吧,全世界很多穆斯林都会骂沙特阿拉伯政府,但是他们依旧会去麦加朝觐。人们并不需要把对于政府的指责和对于人民的指责混为一谈。只不过,当穆斯林们去到沙特的时候,他们便不会再骂沙特政府了,因为,命要紧。

M:埃及也差不多这个样子。哦,阿联酋也这个样子,尽管迪拜看起来很包容很现代。这是为什么很多中东人跑来西方国家。

M:但是你看看英国,你跑去温莎堡(女王的家),然后大声嘲笑皇室,也不一定会被卫兵赶出去。

我:好,我们还是少聊点这些。那么,现在我告诉你,这个女孩其实来自于中国西南部,那里的空气质量是全中国最好的。你会觉得她是为了达到迎合美国主流思维的目的而故意去编故事的么?

M:中国最好的地方的空气跟美国比起来如何?(鬼脸emoji)

我:额,我不知道,并没有去过美帝。

M:我在多伦多的时候,看到了人们戴口罩,太搞笑了!这个女孩肯定是给她的演讲做了戏剧化的改编。但是别忘了,她是学戏剧的,她可能就是把中国大城市的情况加以了改编。

我:你认为这种『改编』是必要的么?是可以接受的么?

M:也许不。她如果写成『在中国大城市里』,也许就可以避免一些麻烦了。但是,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这个演讲的重点啊。她明明是在用空气指代言论自由啊。对我而言,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从她演讲中得到的。尽管如此,她演讲的中心思想依旧成立。

我:你觉得她是在谄媚讨好美国主流思维嘛?

M:哈。这就是一个平平庸庸的演讲,论点并不牛逼。也没有多么的让人惊讶。更谈不上怎么谄媚讨好了。如果要谄媚美国,她应该跪舔美国是世界第一啊什么的。但是她并没有。她仅仅就是表达了一下她很重视言论自由和民主的气息。

我:一些官媒也转发指责她『涉嫌辱华』。

M:

(技术原因,此段不予翻译)

(还有些内容,打住。)

我:好,感谢你的分享。

M:我感觉我应该去zhihu做个live,对此事给个演讲啊。

我:= =,不要搞事情。


三。

Jessica,华裔,祖籍HK,伦敦土生土长,连粤语都不会讲。私立女校出身,杜伦大学本科刚毕业,金融城新晋小妹妹。算是天才学霸,门门考试都是90+(英国的A是70分)。家庭算富裕,父母是大学教授,伦敦买房都是捧现金的。

我:你觉得这个演讲『涉嫌辱华』吗?

J:我绝对认为这个演讲弯曲了中国的事实!我能理解为什么youtube下面这么多人怼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觉得她确实冒犯了中国,尤其是在中国的制度,以及说中国人学习没有效率,只会死记硬背,这几点上。虽然我没上过中国大陆的学校,但是这些话很明显是在以偏概全,胡乱代表。

我:那你觉得她的演讲,从内容上来讲,怎么样?

J:我不觉得她的演讲内容很适合她演讲的目的。我觉得她仅仅是聚焦了她自己以及一个美国的大概面貌,而跟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没有任何一点卵关系。所以,我觉得这个演讲缺乏了应该有的激励人心的态度,只是在那里唧唧歪歪闲扯逼(wishy-washy),跟她演讲的本质内容也是前后不搭。

我:那她演讲得如何?(形式上)

J:她确实很自信,并且看得出来,想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试图感染大家,并且很好地使用了抑扬顿挫。

J:另外,我也不认为,她说的因为言论自由,所以美国是全世界第一。

我:对了,其实她来自中国西南部,属于中国空气最好的地方,所以,所谓的一天五个mask应该不是太可能的。

J:啊,对,她可能是编造了这些故事来让她的演讲听起来更感染人。现在,她用以偏概全概括了整个中国。那些没来过中国的人,可能觉得中国是个很糟糕的地方。

我:你看了youtube下面的评论以后,想说点啥?

J:如果她的大学事先审核过她的演讲稿的话,我觉得这所大学有点low。

我:吼,多谢。


四。

Joe, 白人精英,Gay,开口闭口英式幽默,应该是受过金融城的精英口音训练(我最近也正被送去上同样的课),完美的公共演讲家,做过几家投行的官方对外发言人。工薪家庭背景,但是从小认真学习,考上区重点(文法学校),并顺理成章进了剑桥攻读法律。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并混成合伙人。然后在50岁的档口,辞了律师工作,到银行来『享清福』。拥有强烈的安格鲁萨克逊民族自豪感,女王的忠实拥护者。我太爱他了。


这次我跟他一起又重头看了一遍演讲:

(开场处,Yang出现,台下一阵欢呼『Whoo-』)

J:这也太美国了(嫌弃脸)

(Yang开始讲自己凄惨的鼻炎史)

J: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论据。(笑了)

(Yang话锋一转,开始聊『freedom of speech』的时候)

J:这才开始有点意思了。

(直到演讲结束,他全程不语)

我:好,我不想给你太多的背景知识先,就目前来看,你觉得这个演讲如何?

J:我觉得这个演讲很棒。很有力。也很优美。他讲了美国的自由,言论自由。

我:但你觉得这篇演讲,『涉嫌辱华』吗?

J:我觉得她确实是在说美国的好,但是并没有很明显的在说中国的不好。只是为了对应参照,提到了中国的空气质量不好,中国缺少一些『freedom of speech』。但是整体而言,她将这些的重点,并不是为了诋毁中国,而是为了赞扬美国。我觉得这个演讲是足够有力的。

我:她其实正在受国内很多媒体及网民的指责。

J:她是在给美国人做这个演讲啊,不是在给中国人做。我觉得这很难让我判断她是否对中国有侮辱。

J:那么,他们一家移民美国了么?或者说,他们还要回中国吗?

我:没有呢。他们是中国人。或者说,据我所知,他们还是中国人。这也正是本次事件的另外一个语境:官方媒体转发报道了这个视频,并指责她『涉嫌辱华』。

J:我的天哪,这会让大家觉得中国很弱啊。如果一个国家居然对一个学生在一个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的一场演讲感到不安,那这真的让我觉得这个国家不够自信。中国显然比这个要强大多了,我不觉得中国需要担心这种事情。这个女孩只不过是在说自己的美国经历,以及一些美国系统下的优点。如果像你所说的,这么多人在网上骂她的话,她是不是可以直接跑去美国大使馆申请政治避难了?

我:网上正是有这么个节奏!

J:这也太有趣了。我知道,你和我生长于不同的环境,我们可能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站在我的立场上,我觉得这种程度的指责,简直就是一个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体制下可以轻松应对的事情。对一个自由民主体制来说,你听到一个有意义的批评,你可以从中学习到;你听到一个不好的批评,你可以一笑了之。任何一个成熟的体制,都应该有这样的能力。我猜中国的情况可能是官方对于批评太过敏感,或者对于自己太过于保护了。一个和谐的体制,不应该像一个孩子一样幼稚。英语中有一句话:『Throw your toys out of your pram』(把玩具从你的推车里扔出去,指对于一件小事用幼稚的举动来引起"大人们"的重视,英语环境中尤其用在政府层面形容抗议者们)。

我:她的演讲本身如何?

J:内容上讲,开始的时候有点扯,但是到了后面开始聊正题的时候,还是很不错的。整个演讲连成一气,我认为还不错。形式上讲,很美国。我不知道她去美国之前英语怎么样,但是现在的她,英语还是不错的。我觉得这对于中国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广告。她是中国教育的产出物,然后再马里兰大学拿到了最佳学生,并在毕业典礼演讲。这很棒,这对中国是一个好的形象展示。如果要想对中国有更好的形象展示的话,那就是中国政府开心地接纳她回国工作,去一起治理一起解决她提到的air pollution的问题。

我:好,那,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一个英国人跑到中国去说英国很垃圾,政府很烂,税很高,基本上这个王国药丸了。普通英国人会怎么想?

J:哈哈,我觉得我们的政治系统拥有足够的鲁棒性去接纳各种指责。但是,对,你说得对,如果一个英国人跑去法国,哦,让我用法国做例子吧,毕竟我们是历史上的传统敌人,如果一个英国人跑去法国瞎逼逼英国多么多么的烂,我也确实会觉得这个人有点不忠诚不爱国的感觉。我是很爱国的。

我:但是,英国的政治本身确实有它的问题,包括了高昂的税率,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移民问题。

J:是,我承认。就拿目前在即的大选来说吧。工党在英国标准下,是一个十分左的党。所以,很多人会指责他们做的事情。比如,他们想继续增加税收,继续增加社会保障福利,减少学生贷款,这些事儿,都基本上每天都在被人骂/讨论的话题。我这几天天天跟我朋友聊天,都是在聊这些话题。但是这些东西,如果,你跑去法国讲 -- 当然,你肯定是可以讲的,没有人会告诉你,别回来了,你留在法国吧,当你的法国人去吧 -- 但我也还是会觉得是有些不妥的。

我:OK,那么刚刚我们聊的都是英国的政治。如果,这个去法国瞎逼逼的英国人并不仅仅是聊政治,还聊英国人本身就很蠢,很垃圾,很没救,英国人会如何反应?

J:这就会显得很不礼貌,很烦人。但是,我不觉得这是法律可以约束的东西。这些话,依旧是在言论自由的范围内的。

我:啊,我觉得有一点是不一样的,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人们本能的会『向往』发达国家。而你的例子里面,英法其实是平等的,只不过是处于对立面。也许这个例子并不能让你感受到这件事件里面,中国人民的心境。

J:我觉得中国的发展很伟大的。我复活节假期刚刚去中国旅游,那里的科技,交通,基础建设简直是牛逼到爆,可能我觉得唯一会担心的是,中国目前的体制,需要怎么适应如此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我觉得你刚刚讲的英法和中美对比问题的核心,并不是什么发达与不发达国家的差异,其实应该说是体制的不同。Yang的演讲中提到的问题,不涉及到发达与不发达国家的问题,涉及的其实是某种体制下言论自由的缺失。我引用温斯顿丘吉尔著名的一句话吧:『民主制度是个糟糕的系统,它仅仅是比其他已知的制度好一点儿而已』。

我:最后,我想告诉你,其实这个妹子来自于中国西南部,一个中国空气最好的地区。

J:well,她编造了这个故事?

我:很多网友认为应该是的。

J:哦。天哪。这就很傻逼(Shabby)了。你知道的,我之前几个星期在北京旅游。那儿的空气污染确实很严重,严重到威胁生命的感觉。我确实每天都戴面具。那儿有从戈壁滩吹来的沙尘暴。我来给你看看我的手机截图(然后就展示出了他截图的那几天iPhone上北京天气的威胁指数:极度危险级)。这是北京。但是中国很大。如果你在西藏啊桂林啊这种地方,我觉得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如果她真的是编造了这个故事,那真的是太糟糕了。为了展示自己的观点而编造故事,这太廉价(Cheap)了。

我:所以,为了目的而编造故事,是不可取的?

J:如果是我,我会说,在我的祖国的某些城市,人们需要天天戴口罩。她依旧可以传递她想说的信息。

我:但是这会让故事显得不那么吸引人?

J:也许吧。如果你在讲自己的故事,这会使得你的演讲更加的有影响力。但是,如果从编造故事和放弃演讲的效果中选择的话。我认为,说真话更重要。

我:谢谢你的观点!

================插播===================

当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以后,Mo给我发来了一个信息:


实力吐槽。



其他待续受访者:

Oli, 华裔,澳大利亚出生长大,高中时回到北京某著名国际学校就读,大学在伦敦,目前在伦敦金融街投行工作。

Alen,白人,前对冲基金合伙人,目前卖了股份,准备搞下一步创业。算是创业圈的伙伴。


等等等等,待续


再次声明,以上不是本人观点。


~ 未完待续 ~

user avatar

发现怎么贴数据都有人上来就是污蔑和造谣的原因,可能并不是这些人看不大懂,而是大家看的数据的关系,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一下环保部公开的数据、云南省公开的数据、中立数据源的数据。你会发现,不同的数据源反应的各地污染状况可以说是平行世界。

至于谁更可信,自己判断吧。

==>

发现可能还是有人看不到重点,可能是书读得多了视力下降了。

重点是:你在国外的待遇不由你口中的国家形象决定,而由你自己的个人形象和这个国家真实的形象决定。你觉得你在为国争光、扬我国威、为自己的利益作斗争,如果你不依不饶口诛笔伐的那些点是真实的缺陷,这一系列的行为除了给自己的国家抹黑、把自己变成黑命贵以外没半点作用。

我也不知道是我读书都傻了,还是怎么样,我实在是无法理解国家强大是如何推出只要有人说点儿祖国的缺点就是诽谤污蔑和辱华的了。也可能真的有很多留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待遇是同伴们靠打嘴仗争来的,而不是多少前人同辈以及祖国的同胞们辛苦努力积累起来的声誉换来的吧。

==>

以及有人说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我明说,就是以我这么多年只身在外手撕无数不同国家的人的经历来看,能让别人尊重你的前提永远是你自己配得起别人的尊重而不是你让别人觉得你碰不得。让别人碰不得的后果就是让别人打心底里把你划归到劣等人那一波里面有机会就给你使绊子。

而承认并正视自己的缺陷、不护短是一个可以被别人信赖的人的底线,如果连这两条都做不到,别人连正眼看你都不会。

国家强大了确实能带来好处,但前提是国家确实强大了而不是靠着不断地舆论浪潮洗强大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能让你享受美国人在全世界的待遇,而后者只能让你享受朝鲜在全世界的待遇。诸位自己想想自己看不同地方的人,你自己是依据他们对自己来的地方的态度,还是他来的那个地方本身的状况来生成你的刻板印象吧。

国家强大了我开心,但是把问题强行洗掉,只能说这是骗自己然后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就是这样了,怎么地吧”,透着一股子破罐子破摔的味道。你刷十万遍中国就是比你们强半点儿用都没有,昆明空气你刷一亿遍好,也摆脱不了这个在别的国家会被称为有毒的AQI,你刷十亿遍中国舆论环境宽松,就问一句你打心底里信不。

评论里也有人觉得这姑娘编故事说话宛若智障,可是随着这个事情讨论的深入,我觉得这姑娘这篇演讲里最出彩的地方就是昆明的口罩,这简直是完美的契合了这篇演讲的主题。说真的,就这个事情提出来,要是这姑娘会点儿春秋笔法,真的觉得不得了。

当然,这么多年混迹网络,我发现大多数人都是消息闭塞的以及健忘的,包括我自己,要不是有人提起,我都不知道昆明还有口罩这件事。

相比之下,留学生抱着昆明要戴口罩说他编故事、说她黑中国言论,现在看上去这才叫智障。

==>

评论里有人说我连AQI都不查就乱洗,昆明空气根本不差,然后我就怕我上次查的时候看错了,去查了下昆明的详细的AQI,很争气,大家都在说昆明根本不算污染和说昆明空气差是编瞎话造谣的今天,昆明的AQI市区都100+,最低的地方70,突然有种莫名的讽刺感。

==>

冒着被喷死的危险说一句,这问题下简直是大型苏联政治笑话合集、大型阅读理解障碍患者病情交流会以及又一次由爱国情绪引发的大型辱华现场。

本来还以为我们华裔不像其他少数族裔一样,是可以平静的拿一根跟别人一样的标尺衡量每个人每件事有没有达标的,没想到每出一次类似的事件,这集体情绪真的是立刻把整个华人群体拉到了比某些人嘴里十恶不赦的族群还要低的水平上,别人叫唤还能喊一喊你们拿统计学印象来评价个人是刻板偏见,咱们这人倒好,说空气不好是歧视中国人是辱华、说国内政治环境不宽松也是歧视中国人是辱华,这下场面就变成了“哇塞,他们中国人觉得中国的空气很好耶”、“哇塞,他们中国人居然管他们现在的那个社会环境叫足够的宽松耶”。

嗯,中国人从一个在不怎么好的环境下顽强成长并且足够健康向上乐观的形象立刻就变成了一群……让我想起当初在国内见过的那样一群每天躲着我们走、总会念叨红太阳的一些同学,那年头朝鲜韩国天天在38线上对着搞事情,我们私底下嘀咕两句朝鲜韩国的事、军事理论课上老师讲点儿隔壁俩国家的事情,就有这种跑出来指责我们侮辱他们的人啊。说中国人在外国人心目中跟那些人一个形象,也不看看自己干得一样的事啊。

还反个毛的过度政治正确啊,我们应该大力宣扬政治正确啊,不然就现在这些同胞的集体应激反应以及变换莫测的敏感点,没了政治正确的保护,画面太美。

以及说到空气,上次临时有事回趟家,从下飞机到被我妈接到给我戴上口罩中间经历了十五分钟的室外活动,后果是嗓子火烧一样疼了三天,后遗症就是我到一个地方只要那地方空气不辣嗓子,我都会说空气都是甜的,嗯。

美国空气比中国好这事儿是谁都知道么,用我提醒一下各位2008年我国官媒怎么批评国外来的运动员戴口罩的么,可是直说“讽刺的是,北京当天的空气质量比该运动员出发地当天的空气质量还要好的”。

上面有人问北京人冬天是不是要戴防毒面具出门,我告诉你,我们不戴防毒面具,我们戴劳保口罩,因为防毒面具不好买,而且太大太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她在发言中将美国比作“自由的国度”,并表达了对美国空气的“新鲜”和“甜美”的感受,这与许多人,特别是中国国内的一些人的认知存在较大的落差,也因此引发了不少争议。咱们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尽量说得细致点,也看看当时大.............
  • 回答
    评估马里兰大学学生杨舒平在其个人信息中流露出的女权主义倾向,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她所表达的内容,并结合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进行解读。首先,从她公开的个人信息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对女性力量和价值的肯定。她可能通过分享一些关注女性成长、职业发展或社会公平的观点,来展现自己对这些议题的认同。这种认同并非仅仅是.............
  • 回答
    陆道逵 (Wallace Loh) 担任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UMD)校长期间,是该校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之一。他的任期从2010年1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长达近十年。在此期间,陆道逵的领导风格和政策对UMD产生了深.............
  • 回答
    .......
  • 回答
    马里兰州安妮阿伦德尔县的《安纳波利斯首都报》(The Capital)在2018年6月28日遭遇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枪击事件,一名持枪男子闯入报社编辑部,造成四名记者不幸罹难,另有多人受伤。这起悲剧不仅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新闻自由、媒体安全以及社会暴力问题的深刻讨论。事件的发.............
  • 回答
    关于“梅西是体系球员”这一论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既要承认其合理性,也要指出其局限性。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梅西是否以团队战术体系为核心,而非个人能力驱动球队胜利。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体系球员的定义与核心特征1. 战术适配性 体系球员通常指能够根据教练战术体系调整自身角.............
  • 回答
    在微博上提到“带带小Sama”这一话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评论既符合平台规范,又能准确表达观点: 1. 明确“小Sama”的含义 可能的来源: “小Sama”可能是网络上的一个昵称、梗或特定人物(如网红、博主等),也可能与某些事件相关。需要先确认其具体指向,避免误读。 .............
  • 回答
    如何评论《三国杀》这款游戏? 详细分析与评价《三国杀》是一款在中国大陆风靡十余年的经典卡牌桌游,其成功之处在于将中国三国历史背景与策略卡牌玩法巧妙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游戏体验。要全面评价《三国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核心玩法与机制:策略深度与乐趣的源泉《三国杀》的核心魅.............
  • 回答
    崔永元发布的关于美国转基因(GMO)的调查纪录片,在中国的公众舆论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关注。要详细地评论这部纪录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呈现方式、引发的讨论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纪录片的整体内容与呈现方式:崔永元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和前央视主持人,他的纪录片具有一定的个人影响力。.............
  • 回答
    评论越南承诺建立没有国企垄断的市场越南政府近年来频频释放出要减少国有企业(SOE)在经济中主导地位、促进市场竞争的信号,并承诺建立一个“没有国企垄断的市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且具有战略意义的承诺,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转型目标和潜在的挑战。一、 承诺的积极意义和潜在好处:1. 提升经济效率和生产力.............
  • 回答
    详细评论《睡前消息》第327期关于货拉拉的评论《睡前消息》第327期对货拉拉的评论,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社会观察。节目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具体事件的愤怒或同情,而是将货拉拉事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剖析,触及了许多关键性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劳动者权益、平台经济的逻辑、社.............
  • 回答
    关于陈一佳“中国人不该吃海鲜”的言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论。首先,需要明确陈一佳的言论背景和具体内容。 她是出于什么原因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基于环保、健康、可持续性,还是其他考量?不同的出发点会影响我们评价的重点。例如,如果是出于对过度捕捞和海洋生态破坏的担忧,那么她的观点可能触及了重要的现实问.............
  • 回答
    这几天,“天津首判:以炒房为目的的购房合同无效”的消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朋友圈里各种解读也层出不穷。要我说啊,这事儿,得从几个角度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光听个标题就下结论。首先,得搞清楚这“网传”的消息到底有多靠谱。法律判决是严肃的事情,通常会有官方的发布渠道,比如法院的官网、官方微博或者权威.............
  • 回答
    2016年6月17日发生在印尼海域的那起中国渔船渔民遭遇印尼海军舰船袭扰并遭枪击的事件,至今仍让许多人感到愤慨和担忧。这件事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海事冲突,它触及了国际法、国家主权、渔业资源以及大国在地区海洋权益的敏感神经。事件发生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那个时间点。2016年正值中国在南海问.............
  • 回答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微博文章《悲惨死了,关于「小粉红远征Facebook」》的评论,尽量详尽且避免AI痕迹:评论:读完《悲惨死了,关于「小粉红远征Facebook」》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挺复杂的。它非常直白地揭露了“小粉红”群体在Facebook上“远征”讨伐异见声音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近乎“群氓”式的狂.............
  • 回答
    iPhone 7 取消 3.5mm 耳机孔,这事儿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年引起的争议到现在都还让人记忆犹新。要说这事儿该怎么评价,那可真是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出发点:苹果的“大胆”创新与“未来主义”首先得明白苹果这么做的用意,或者说他们给出的理由。苹果一直以来都走在技术前沿,喜欢打破常规,.............
  • 回答
    丁香医生那份号称“全网最强辟谣”的101条谣言列表,可以说是近些年来科普界一个挺有影响力的话题。每次一出来,都能刷屏一阵子,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份辟谣榜单,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不能简单地说“真的”或“假的”。首先,丁香医生作为一家在健康领域深耕多年的机构,其辟谣的专业性和可信度还是.............
  • 回答
    吉姆·马蒂斯,这位以“疯狗”外号闻名的退役海军陆战队上将,于2018年底向美国总统特朗普递交了辞呈,这无疑给特朗普政府的国防政策注入了一剂令人意外的“强心针”,也让外界对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产生了诸多揣测。马蒂斯的上任曾被视为特朗普政府中少有的经验丰富、立场相对稳健的军事将领,他的离开,某种程度上.............
  • 回答
    2021年春晚的这场时装走秀,确实是当年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环节,尤其是李宇春、何穗、奚梦瑶、张梓琳这些我们熟悉的面孔的出现,让这场秀不仅仅是服装的展示,更带着一种“明星效应”和话题性。从整体观感上来说,这次走秀给人的感觉是“精致而有力量”。 首先,背景的选择,当时似乎是用了比较具有科技感、灯光效果也.............
  • 回答
    「打入四强就算成功」?TES的这句话,我们该怎么看?TES战队在赛前的这句「打入四强就算成功」,无疑是抛出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石子,在英雄联盟圈子里激起了不少涟漪。对于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狂妄自大,也不能全然当作谦虚客套,其中蕴含的意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确实带着一种“务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