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在中国符合道德礼仪,但在国外却不是的言行表现?

回答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许多在中国的言行表现,在国外却可能被视为不妥甚至不道德。反之亦然。以下将从几个常见方面详细阐述,并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一、 餐饮礼仪

在中国:
用筷子夹菜给别人(特别是长辈或客人): 这是非常普遍且被视为友好、尊重和关怀的表现。主人会主动为客人夹菜,表达热情好客。家人之间也会互相夹菜,体现亲情和关爱。
吃饭时发出声音(如吸溜面条): 在一些亚洲文化中,吃饭时发出声音被认为是品尝食物美味的一种表达,甚至是对厨师的一种赞美。在中国,虽然过度大声可能不雅,但轻微的吸溜声并不算失礼。
吃完饭碗筷随意摆放,甚至叠放在一起: 如果是家庭用餐,吃完后将碗筷叠放,通常表示吃完了,碗里没有食物了,方便收拾。
用手指着菜肴或盘子: 在餐桌上,用手指着菜品,尤其是在点菜或向别人推荐时,是一种直接而明确的沟通方式。
将骨头吐在桌上或地上(在非正式场合): 在比较随意的家庭聚餐或大排档,有时会直接将骨头吐在桌子边缘或旁边的纸上,虽然不是最雅观,但在非正式场合可以被理解。

在国外(以西方国家为例):
用筷子夹菜给别人: 这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卫生或冒犯。他们更倾向于每个人自己夹取食物。如果想分享,可能会用公用餐具夹取,或者直接分享盘子里的食物。
吃饭时发出声音(如吸溜面条):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吃饭时发出声音被视为粗鲁和没教养。他们强调安静地用餐,品尝食物的方式是细嚼慢咽。
吃完饭碗筷随意摆放,甚至叠放在一起: 西方用餐习惯通常是餐具摆放在餐盘的特定位置,通常会在用餐结束后将餐具放在餐盘上,表示用餐完毕,等待服务员收拾。叠放餐具可能被误解为用餐未完成或不尊重。
用手指着菜肴或盘子: 用手指着食物在西方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他们会用眼神示意、用刀叉轻点,或者口头描述来指代食物。
将骨头吐在桌上或地上: 这是绝对不被接受的。骨头需要用刀叉小心地移到餐盘的边缘,或者用餐巾包起来。

二、 社交与人际交往

在中国:
直接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隐私”问题: 在中国,尤其是在熟人之间,这些问题常常被视为建立亲近感、表达关心的方式,也是了解对方社会背景和可能提供帮助的基础。大家通常不会觉得这是冒犯。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包括打电话、聊天、争吵等: 在中国一些相对开放的社交场合,如商场、公园、火车站等,大声喧哗的情况相对常见,尤其是在亲友团聚时。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赞同,但也不至于被视为严重的失礼。
身体接触频繁,如拍肩膀、搂肩膀(同性之间): 在中国,尤其是在男性朋友之间,拍肩膀、搂肩膀等肢体接触是一种表达亲密和哥们情谊的方式,通常不会引起不适。
插队或不排队(某些场合): 虽然排队是普遍的文明行为,但在一些人流量大、管理不严的场合,插队的情况有时会发生,虽然不被提倡,但也可能因为人多而难以完全避免。
在对方面前称赞自己的孩子,甚至与他人孩子进行“比较式”称赞: 许多中国家长乐于在他人面前展示和夸赞自己的孩子,有时也会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以显示自己孩子的优秀,这被视为一种普遍的家长式骄傲。

在国外(以西方国家为例):
直接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隐私”问题: 在西方文化中,这些问题属于非常私人的范畴,随意询问会被视为侵犯隐私、缺乏教养的表现。人们通常会等到关系非常亲密时,对方才会主动透露。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包括打电话、聊天、争吵等: 西方社会普遍强调个人空间和对他人隐私的尊重,因此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尤其是长时间打电话或大声聊天,会被认为是对他人的干扰,非常不礼貌。
身体接触频繁,如拍肩膀、搂肩膀(同性之间): 在西方文化中,除非关系非常亲密,否则过多的身体接触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适或被冒犯。他们更倾向于握手作为基本的问候方式。
插队或不排队: 在西方社会,排队是非常重要的规则,插队是极其不道德且会被强烈谴责的行为,通常会被当场指出并受到其他人的不满。
在对方面前称赞自己的孩子,甚至与他人孩子进行“比较式”称赞: 西方文化更鼓励低调和谦逊。虽然夸赞孩子是人之常情,但过于公开的炫耀或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进行直接比较,可能会被视为傲慢或不顾及他人感受。

三、 个人空间与尊重

在中国:
在公共交通上近距离站立或坐着: 在人口稠密的中国城市,公共交通拥挤是常态,人们普遍能够接受近距离的身体接触,对个人空间的界限相对模糊。
在拍照时靠近别人或进入别人的拍摄画面: 在旅游景点等地方,为了拍到更好的照片,人们可能会比较自然地靠近拍摄对象,甚至可能无意中进入别人的画面。
在打喷嚏或咳嗽时,不一定立即捂住口鼻(尤其是非正式场合): 虽然大家知道这是不卫生的,但在一些非正式、人多的场合,可能反应不够及时或捂得不够严实。

在国外(以西方国家为例):
在公共交通上近距离站立或坐着: 西方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空间,人们会尽量与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引起不适。过近的距离会被视为侵犯。
在拍照时靠近别人或进入别人的拍摄画面: 在西方国家,未经允许拍摄他人或进入他人的私人拍摄区域被视为非常不礼貌和冒犯的行为。他们强调尊重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
在打喷嚏或咳嗽时,不一定立即捂住口鼻(尤其是非正式场合): 即使在非正式场合,在西方国家打喷嚏或咳嗽时,捂住口鼻也是一项基本且重要的卫生礼仪。未及时捂住会被视为不注意卫生,可能传播疾病。

四、 礼物与拜访

在中国:
收礼时立即打开查看: 在中国,收到礼物后,主人往往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查看,并表示感谢,这是一种表示重视和喜悦的方式。
赠送的礼物包装朴素,甚至没有包装: 有时为了表达心意,一些礼品可能包装并不十分精致,重点在于礼物的价值和心意本身。
拜访客人时不带礼物: 在一些比较熟悉的朋友或亲戚家拜访,不一定每次都带礼物,尤其是在没有特殊场合的情况下。

在国外(以西方国家为例):
收礼时立即打开查看: 在西方文化中,收礼时通常不会当场立即打开。他们会等到客人离开后再打开,以避免让送礼人感到尴尬,或者也可能只是为了更有仪式感。
赠送的礼物包装精美: 在西方,礼物的包装往往被视为礼物本身的一部分,精美的包装能体现送礼人的用心和对收礼人的尊重。
拜访客人时必须带礼物: 在西方文化中,拜访客人时带上一个小礼物(如一瓶酒、一束花、一盒巧克力)是一种普遍的礼貌和感谢对方邀请的方式。

五、 其他方面

在中国:
在别人打完电话后立即接听(如果对方是你的下属或家人): 在家庭或工作场所,如果有人接听了电话,其他人可能会自然地接过来继续说,或者参与到对话中,尤其是在讨论同一件事情时。
用纸巾或餐巾擦嘴、擦手(有时不注意处理用过的纸巾): 在用餐或日常生活中,会习惯性地使用纸巾,但有时用过的纸巾会随手放在桌上或餐盘旁。
在对方面前挖鼻孔或抠脚(非正式场合): 在比较熟悉和私密的环境下,一些人可能会不太注意这些细节。

在国外(以西方国家为例):
在别人打完电话后立即接听: 在西方文化中,这是对他人对话的打断,非常不礼貌。他们认为电话是私人的交流,除非被邀请,否则不应介入。
用纸巾或餐巾擦嘴、擦手(有时不注意处理用过的纸巾): 使用过的纸巾或餐巾会被小心地折叠好,放在餐盘的边缘或随身携带,绝不会随意丢弃在桌上。
在对方面前挖鼻孔或抠脚: 这是在任何场合都极其不雅观和不被接受的行为,会被视为极度缺乏个人卫生和公德心。

总结与思考:

这些差异的产生根源于各自不同的历史、哲学、宗教和价值观。

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重视人情关系和社会和谐,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随和”和“亲近”,有时会模糊个人边界。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隐私、独立和规则,因此在社交中更注重保持距离和遵守明确的界限。
面子文化: 中国的“面子”文化也深刻影响了许多言行,例如主人的热情好客、对客人礼物的重视等。
实用主义: 在某些情况下,中国文化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例如在拥挤的环境中对个人空间的容忍度较高。

重要的是理解这些差异并非孰优孰劣,而是文化不同下的表现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同时,了解和学习对方的礼仪规范,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告诉一些长期没有在国内生活的人一点关于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常识。


一,在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关系一般的情况下,态度认真的打听别人的隐私属于不讲礼貌的行为。

这里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是21世纪,你总是拿19世纪或者20世纪那些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事,意思不大。

第二,不是很熟,很熟的朋友之间讨论这些,是很正常的,毕竟大家都面临职业,婚育的问题,也算是互相借鉴一下。

第三,态度认真,很多时候只是没话找话,避免尴尬。

如果以上三点都符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属于不讲礼貌。


二,在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向自己提供帮助的人说谢谢;为女士拎一下箱子;公交和地铁先下后上;替后边的人推一下门;和女士并排行走,尽量走靠外侧;扶梯靠右;都是讲礼貌,高素质的表现,一点都不奇怪。

我给自己补充一句略微装逼的话,这几条,在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我自己都能做到。倒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我想做个好人。在中国,你这样做,也绝对会被认为有礼貌,高素质,不会被认为是神经病。

关于扶梯的问题

第一,我知道扶梯左行右立未必就好,容易导致一边磨损,而且狂奔也不安全。我小时候就有这种疑惑(人都站一边,这边不就更重?对电梯不好吧?)长大以后,看过一些文章,所以我对这个很清楚,不劳烦大家“科普”了。

其次,我个人还是觉得左行右立有点道理的,毕竟确实有赶时间的人。而且现在电梯定期检查,不至于等到出事。

第三,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先在其他几个答案那里看到过,日本,欧洲,左行右立做的如何好,国内如何混乱,才刻意提到这个的。我要告诉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也是宣传左行右立的,不是中国电梯就应该混乱无序,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做到了。


三,在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和孩子家长商量,且与家长不认识的情况下,与别人的孩子过于亲近,也是很没有礼貌的行为,甚至会被认为是人贩子。


四,在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人贴性别,民族的标签的行为是违反相关规定的。具体请看新华社发布的媒体用词标准,尽量避免“女大学生”这种称呼,直接称为“大学生”。


五,在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地吐痰,不考虑别人就吸烟,在安静的餐厅里高声喧哗(有的餐馆则不是,反而希望人声鼎沸,有一种红火的感觉,就像日本的居酒屋,欧美的酒吧,也并不都需要保持安静),对服务员呼来喝去,没事就大声地按车喇叭,都属于不讲礼貌的行为,并不是“正常”行为,而是会被别人明里暗里骂的。也许有很多人是那么做的,但是并不是“正常的”,更不是受鼓励的。


最后,做一个总结,不要把你看到的,很多发生的事情就定位为“正常”。闯红灯很常见,但是你问每个人,闯红灯应该吗?都会回答不应该。

先把在国内也是失礼的行为定义为正常,再批判一番,体现出你和洋大人的高尚,你们还真是会玩。


国内外很多东西的标准是一样的,只不过有的地方的人普遍的做得好一些,有的地方的人普遍的做得差一些。但是,强行把标准说的不一样,再有意无意的批判一番,那就很睿智了。


普遍≠应该,应该≠正常

(经知友提醒不等号不能连用,修改)


评论区1895这位朋友的评论,很好的总结了我的观点。

user avatar

今天坐外面餐桌碰到同学们一大帮经过,我和他们逐个招手,结果最后就是这个芬兰女的不招手也不微笑,就是推着自行车冷冷看着我走过去了。我???她那个娘娘的德国男友反而手挥得不亦乐乎。

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和芬兰人接触了。下次见到芬兰人就转身跑。

——————————————————

芬兰同学跟我说,在芬兰如果你在公车上踩到了别人的脚,本地人是绝对不会开口道歉的,因为双方都会觉得尴尬,所以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最好;而如果开口道歉了,那么整个车厢的人都会跟着尴尬。

看着她万年如一日的不苟言笑的脸,我信了。

user avatar

能谈点政治不正确的吗?

在中国,假如一个回族人和一个汉族人一块吃饭,你会不会尊重对方不吃猪肉的习惯?我猜测大部分人不会因为这点小事斤斤计较,多半会遵从对方的习惯。

同样,假如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对方会不会顾忌什么中国的道德礼仪,或者在意自己的言行对你造成不良影响?大部分有礼貌的人都会注意一下改变自己的言行规范,但是大部分人多半会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会做过多的改变,甚至要求你去尊重他的习惯。

而且只要对方的行为不算太过分,你多半不会在意的。

然而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在中国少数族裔或者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可以对你提出让你尊重他的生活习惯的要求,但是你却绝不敢向对方提出要求。

也就是很多中国人都是标准的老好人,别人向你提请求,你根本不敢拒绝。但是你根本不敢去麻烦别人,更不敢向别人提出任何要求。

中国式好人的标准行为模式,如果有人需要帮忙,谁都可以找到他。但是如果他需要找别人帮忙,他却谁也找不到。这种交往模式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同样也体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往模式中。有时候很多人根本察觉不到这种交往模式有多么的病态。

就拿美国华人举例子,美国华人在美国的标准表现就是,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美国人之间有啥差异。如果美国人对他们提出要求,不敢有一点拒绝。但是他们不敢对美国人提出一点请求,更不敢麻烦美国人对他们叫醒一点帮助,或者尊重他们的生活。

这一点其实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在中国回族敢去要求汉族尊重他们的习惯,但是美国华人不敢提出哪怕一点请求。当然,中国内陆的人,同样不仅拒绝外国人或其他族裔的请求。

所以这种问题就让人感到非遗所思?哪有在中国符合道德礼仪,但在国外却不行的言行?就算真的有,你也可以要求对方尊重你的差异生活方式啊!

因此很多中国人其实有严重的讨好型人格障碍,而且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讨好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病症就是,别人向你提出请求你根本不敢拒绝,但你有不敢对别人提出一旦请求,生怕麻烦对方,或者被对方拒绝。

公众号:无名的思想空间

user avatar

歪一下题,有些回答的行为在国内也是不好的啊,已经归到“正常”范围了吗(笑cry)

user avatar
https://www.zhihu.com/video/993584978420240384

感受一下世界杯期间莫斯科地铁

大概2分钟的地铁时间(防空洞级别,挖的真心深),长长的队伍,左行右立,通行自如

其实我并不反对很多人认为这样不安全或影响电梯寿命的观点

但是事实上,在移动的电梯上行走并不会比上下楼梯更困难,电梯寿命是否会受到影响也取决于产品质量或保养方式,以此为反对左行右立的论据未免有推脱责任之嫌

莫斯科地铁已有近百年历史,运行起来除了噪音略大,其他并无显著不适(当然,防空洞换乘一下走断腿)

好像跑题了?没关系,最后贴一个c罗进球视频,祝大家生活开心!

https://www.zhihu.com/video/993588632887980032
user avatar

下课跑去办公室问老师问题。如果有问题便跑去问,那office hour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补充:office hour就是教师办公时间,准确说就是公开办公时间,可以帮学生答疑解惑,除此之外,教师即便在办公室,也是私人时间。

user avatar

有一个我非常厌恶的日本习俗。或者说是所谓龟腚。那就是公共交通上不能打电话。甚至有的人看到你玩手机都要说你。

日本人把这个行为列为『マナー』,也就是礼仪的一部分。但是不仅是国内,在日本以外的国家似乎都没这么多事儿。这个事儿是为啥呢?其实居然是因为日本人的神经反应过度。

这个习俗,我认为是日本人对规则过于重视,导致那些不成文的小众规定被大多数所接受,再加上绝大多数只会跟风规则,导致普遍对公共交通打电话会反感。

我今天就来稍微逼逼一下这个规定到底怎么来的,怎么演变的。


一开始这个规定是『禁止在优先席附近使用打电话』。也就是说,针对使用优先席那些使用心脏起搏器的老年人。由于手机信号在过近距离的时候的确会对心脏起搏器造成影响,所以让优先席附近的人们不要用手机,甚至一些公交公司要求关机,都属于道理上说得通的。

要注意的一点是,本来手机在通话的时候才会发出相对强烈的信号,禁止在优先席附近『打电话』也是完全合理。但是这个规定后来越来越过分。变成优先席附近『不能开机』。后来直接变成了公交车上到处都不能打电话。甚至再演变成了,如果你玩手机被大叔看到,都会对你白眼。而你掏出 iPad 继续上网之后,他反而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那么,到底这个距离是多少?手机的信号辐射到底对心脏起搏器有多大的影响呢?



日本政府2000年发布的内容显示,需要3厘米以内才会造成影响,因此要保持15厘米以上的距离。

三厘米??????

也就是说,基本上你需要贴着老人的胸口(……),并且直接打电话,才能产生对他的心脏起搏器的威胁。


也就是说,一个实质上等同于『不能用你手机贴着老人胸口打电话』的需求,在为了确保普遍的安全时被强化为『优先席附近不能打电话』的完全可以接受的规定,后来被无知的麻瓜们夸张成『优先席附近不能用手机』,再变成『公交车上不能打电话』,再被一部分神经病理解成『公交车上不能玩手机』。

比如这样的:


北海道中央巴士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巴士上禁止开手机。

你没看错,巴士上禁止手机开机。


直到2012年开始才改成手机不许闹铃(防止老害们以为你开手机有信号要杀他),在公交车上也不许打电话。

其他的地方也一样。我在乡下读本科的时候依旧被公交车司机提醒过很多次。几乎是空车的巴士,我接了个电话,司机就直接怼了我,说车上不要打手机。我也懒得理他,直接挂了电话就下车了。这帮人真的非常愚蠢。他觉得规定就是规定,只要上面的人说了是什么,就要死守,至于规定对不对……管他去死啊,往死里执行就好了。


于是这个愚蠢的规定还被保持到了现在。



日本人彻底疯了.jpg

日本終わってるな。

user avatar

以美国为例,分享几个在日常对话中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踩雷的领域:

1 祈使的语气

场景:去麦当劳点餐

顾客:Please give me a Big Mac with fries and a large soda. 给我来个巨无霸,薯条,大可乐。

没毛病?

毛病大了,遇到脾气不好的店员,当时就要拉下脸来。

因为在美国的沟通语境中,虽然您用“Please”开头,但这个句子说出来是命令的语气,像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仆从来发号施令。

正确做法:Can I have a a Big Mac with fries and a large soda?

可以看到,虽然这个句子中没有用敬辞(“please”),但在美国的日常交际中,会被认为是更加礼貌得体的表述方式。这是一个问句,摆出了和店员商量的姿态,而不是颐指气使。

哪怕是真的遇到双方地位不对等,一方具有权威地位的情况下,美国人也习惯于保持商量而非祈使的语气。例如,上司交代下属完成一项任务,在正常的职场交流中一般会说“Would you....” "It would be great if you...” 哪怕是警察拦住了涉嫌违章的车辆,对司机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Would you please show me your driver's license?” (真到警察要对自己采取祈使句的时候...麻烦就大了。。。)

2 详细询问他人的计划

这一点并不绝对,有的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较近,闲话家常比较正常。但有的地方,问不太熟的人“吃了吗?” “一会去哪啊?” 之类的问题,可能就会给人留下多管闲事的印象。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美国人被问到这类问题,有时出于礼貌并不会用含糊的方式作答,而是真的会一五一十告诉你他们的日程安排,这就很尴尬了:

可能您期待的对话节奏是:

“一会干吗呢?”

“没啥,出去溜溜”

这就相当于“How are you today?” "Great, Thank you!" 不过是寒暄而已。

但在美国,就可能变成:

“一会干吗呢?”

“啊,我要先去九十五街和富兰克林大道那个路口的塔吉特商场买一个吸尘器,然后十点半和我的发型师有约....” (心里暗自好奇,你管我呢?)

当然,朋友之间问这些问题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也有副作用:对方可能理解为提问者现在闲得发慌,热情洋溢地邀请您一起来。

这不是说美国人就不唠嗑了,照样会闲聊,但可以选择几个绝对安全的问题:

--(如果对方养宠物)问对方的宠物近况如何,比询问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更加不容易踩雷。

--(如果知道对方的毕业院校)问对方学校的橄榄球队最近表现如何。

-- (如果是在工作日)问对方周末有什么计划。这里有朋友得问了: 不是说不能问别人具体计划吗? 这一点不太好解释,但在美国的文化氛围中,周末是有特殊意义的。周末的计划,不是一般的日程,而是代表了一种憧憬,一种向往,一轮地平线上的初阳。问对方周末有什么计划,就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让人尴尬的,问别人“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方式。(在明尼苏达州,问“夏天打算干什么”有同样的效果。)

3 过多用“我”开头

这一点,经常进行学术写作的朋友应该会很自觉地遵循。写论文的时候,哪怕只有一位作者,也要用“We”而不是“I”. (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学者觉得这样太荒唐了,但又的确没有合作者,于是把自己的猫列为了第二作者,然后心安理得地在论文中以“我们”开头。)

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是多人共同完成了小组作业,哪怕是每人完成了各自的部分,在介绍相关部分的时候也一定要用“我们”。美国人虽然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但在校园和职场,团队精神都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这一点,让很多人哪怕在介绍真正只有一个人完成的项目时,也一时改不过来,还是把“我们”挂在嘴边。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一个人也要走得像一支队伍吧。

user avatar

说两个瑞典的。

瑞典人高冷的同时又腼腆,就会有一些奇怪的讲究。

首先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个人空间无比之大。公交车隔一米排队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上了车也是一样,像是一堆互斥的小滑块,总能找到互相距离最远的地方坐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上车之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你应该怎么办呢?

正确答案是找个空地站着。

另外一个更烦,关于食物的最后一块。

比如说蛋糕,剩最后一块了,客气一下很正常,但是谁要是吃了也就吃了。

到了瑞典人这里不行,最后一块绝对不能拿,要是想吃怎么办,再切一刀,拿一半。

切到下不去刀为止。

到了局面无法收拾的时候,往往就是我们这些外国人出来背锅:你不是瑞典人,不受我们这些习惯的约束,你吃了吧。

我就是这么胖的,你们一定要相信我。

user avatar

说点日本的,个人体会,不代表普遍现象。

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在国内吃饭,服务员端菜上来,大部分吃饭的人都要接一下餐盘,或者帮忙码一码餐桌上拥挤的其他盘子。

但在日本,这个事不太合乎服务业规矩,因为上菜到位是服务的一部分,如果消费者去帮他,说明他没做到位。

意识到这件事以后,我有意关注了一下,只要我帮服务员接餐盘,或者码一码其他盘子,对方一定会以“すみません”表示感谢(粟米马森这个万能词在日语里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感谢)。

同理还有前往温泉旅馆。无论多重的箱子,哪怕我的力气明显比服务员大,只要交给店里,服务员哪怕是再娇小的日本女孩,都会想办法拖着箱子走。当然,这也不一定都是好事,有一次服务员就拖不动然后把我箱子弄倒了。

2

日本人发邮件的状态跟中国人也不一样。

中国人发邮件大概有什么写什么,兴之所至,一长串一长串的写。日本人是考虑到阅读方可能会用手机,所以一般都是写个半句话就敲回车,所以大体会写成这个样子(用中文模拟吧):

很久不见了。

你最近还好么?

你过得好比什么都强。

我最近有点累,

但不用太担心,

只是工作但繁忙而已,

身体不会受影响的。

替我,

向阿姨问好呀!

……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3

吃饭时候出不出声。

相信中国不管什么地方,吃饭不出声,都是一种规矩。西方人吃西餐的要求就更严格,甚至连喝汤都不能发出勺子碰盘子的声音。

但日本这一点就不太一样,有些地方甚至完全相反。

比如喝抹茶。一般最后一口的建议方式就是吸溜一下喝下去,表示这个茶味道不错。

吃拉面也差不多,中国人吃拉面是把面晾凉了咬断面,出声音算是没规矩,日本人是趁着热乎劲一口嘬进去,声音越大,说明拉面越香。

user avatar

不得不先声明一下了,是友军!

原问题是 有哪些是国内属正常 但在国外属于违反礼仪的行为。

。。。。。。。。。。。。。


你在国内见到别人媳妇可以亲一下她的手,这个在国外是不可以的。

你在国内当街跟小姐姐搭讪,跟着人家屁股后来溜达,这个在国外是很招人烦的。

你在国内用筷子瞎巴拉中餐吃没问题,在国外吃饭不好好用筷子是要被鄙视的。

(由于评论区强烈反对本条改为 你在国内用筷子打架子鼓没问题。。。。)

你在国内有什么不满在大街上举着牌子BB没问题,在国外是招人烦的。

你在国内花钱坐车可以不让座。在国外非高峰期,公共交通上不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是失礼的。


在中国的外国人你们听见了吗?


(请不要在评论区语言攻击除作者以外的朋友,谢谢)


另外我们也不难发现,有太多人没有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


评论区太惨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