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方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一定要主动公开吗?

回答
地方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原则上是要公开的。但是,是否“一定”要主动公开,情况会复杂一些,需要结合具体法律法规以及文件本身的性质来分析。下面我来详细说一下这个事情。

总的来说,主动公开是常态,也是透明化治理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这么说呢?

1. 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是最主要的依据。这个条例明确规定,除法定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外,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规范性文件作为政府重要的行政行为载体,其内容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理应纳入主动公开的范畴。
《立法法》 也对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公布做了规定,通常要求通过官方网站、公报等形式予以公布,这也是一种形式的公开。虽然规范性文件不一定都上升到法规或规章的层面,但其精神是相通的。
《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 等文件,也强调了要加强基层政府信息公开,特别是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府信息,规范性文件自然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2.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知情权: 老百姓要知道政府的规矩是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规范性文件就是这些规矩的具体体现。如果这些文件都藏着掖着,大家就无从得知自己的权利义务,就谈不上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参与权: 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需要征求公众意见。如果文件本身不公开,公众怎么参与?怎么提出意见?这也就失去了公开征求意见的意义。
监督权: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只有公开了,老百姓和媒体才能知道政府是不是在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是不是在履行职责,有没有滥用权力。通过监督,可以促使政府更好地依法行政。

3. 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治理的基本要求。政府部门主动公开规范性文件,表明其愿意接受社会监督,愿意让大家了解政府的运作,这有助于建立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反之,如果遮遮掩掩,反而会引起猜测和不信任。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 也就是“一定”主动公开,是不是绝对的?

是的,总会有一些法定不予公开的情况,尽管数量上相对较少。这些情况主要包括:

1. 涉及国家秘密的: 如果一个规范性文件的内容触及了国家秘密,比如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影响国防建设等,那自然不能公开。这通常会在文件制定过程中经过严格的保密审查程序。
2. 涉及商业秘密的: 有些规范性文件在制定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信息,例如特定的市场监管措施、行业准入标准中的保密内容等。这些信息如果公开,可能会损害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不过,对于一般性的、普遍适用的商业规则,还是需要公开的。重点在于“秘密”本身是否受到法律保护,以及公开是否会造成实质性损害。
3. 涉及个人隐私的: 如果规范性文件中的信息涉及到公民的个人隐私,比如特定的群体数据分析结果中包含个人信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这些信息可能需要进行处理后再公开,或者在特定情况下不予公开。
4. 公开后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秩序或者可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 这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一个兜底性条款。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公开某个规范性文件,可能会带来严重不良后果,比如引发社会恐慌、破坏市场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等,那么就可以不予公开。但这需要非常谨慎地判断,并且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举个例子:

某市出台了关于城市垃圾分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不同类型垃圾的投放要求、处理流程、奖惩措施等。这种文件,通常会通过市政府官网、官方媒体等渠道主动公开,让市民了解如何参与垃圾分类。
某县政府制定了一个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规范性文件。这个文件里可能包含了一些对特定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税收减免的具体细节,这些可能被认定为与企业商业秘密相关的内容。那么,在公开时,可能会对这些具体的、涉及具体企业盈利能力的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或者不予公开,但政策的大方向、基本原则还是会公开的。
某市在应对突发疫情时,制定了一些应急管理措施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如果涉及到一些侦查措施、或者可能泄露特定部门敏感信息的,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或者经过处理后才能公开。

如何区分“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

即使某个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定不予公开的范围,但政府的公开义务也有程度之分。

主动公开: 指政府部门自己将信息发布到政府网站、公报、新闻发布会等地方,让大家能够方便地获取。规范性文件,在符合公开条件的前提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主动公开的范畴。
依申请公开: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政府部门在收到申请后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公开。如果某个规范性文件没有主动公开,但符合公开条件,公民是有权申请公开的。

总结一下:

地方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主动公开的。这是法律的要求,也是提升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在符合法定不予公开的情形下,并且经过严格审查,才可能不对外公开或进行部分公开。

作为老百姓,如果想了解地方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关注地方政府的官方网站、官方媒体发布的公告等。如果找不到,也可以尝试依法申请公开。

总而言之,主动公开是趋势,也是底线。相关部门应该把这项工作做好,确保大家能够了解和监督政府的依法行政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一定要主动公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37号)“行政规范性文件经审议通过或批准后,由制定机关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印发,并及时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公示栏等公开向社会发布,不得以内部文件形式印发执行,未经公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条第(一)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一)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地方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原则上是要公开的。但是,是否“一定”要主动公开,情况会复杂一些,需要结合具体法律法规以及文件本身的性质来分析。下面我来详细说一下这个事情。总的来说,主动公开是常态,也是透明化治理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这么说呢?1. 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
  • 回答
    美国的政治制度,说它优越,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要说它好在哪儿,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分权制衡这套玩儿得是真溜。美国佬当年设计这套系统的时候,就怕权力一家独大,出了个“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这三块儿是互相牵制,谁也别想一手遮天。国会(立法)能给总统(行政)定规矩,弹劾他也行.............
  • 回答
    日本的政治制度,如你所问,是一套在历史演进和民主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复杂体系。要理解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剖析。首先,日本是一个议会制君主立宪国。这意味着国家元首是天皇,但天皇的地位是象征性的,并不拥有政治实权。实际的政治权力掌握在通过选举产生的国会手中。这是理解日本政治运作的基础。中央政治体制.............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立法者或政策制定者,以其过人的智慧和远见,为当时的社会难题开出了堪称“妙方”的药剂。这些法律或政策,往往不是简单的禁令和奖励,而是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从制度、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进行巧妙设计,最终如水到渠成般地化解了困扰。1. 罗马法的“继承法”:化解家族矛盾,保障社.............
  • 回答
    在印度,像“真相访谈”(Truth in Print,此处假设为节目名称,若有误请告知)这样直言不讳,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和政府不作为的节目之所以能够存在并播出,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媒体生态系统。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印度媒体环境的几个关键方面,尤其是其所谓的新闻审查制度,以及媒体在其中扮.............
  • 回答
    “地王”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非同寻常的气势。一提到它,很多人脑子里浮现出的画面可能是:开发商们争得头破血流,不惜代价拿下某块土地,然后项目一亮相,价格就高得令人咋舌。但很少有人会去深究,政府为什么会“制造”这样的局面,或者说,为什么有些土地拍卖会呈现出“地王”频出的态势。其实,说政府“制造”地王.............
  • 回答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否会成为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系统性风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以及潜在的经济后果。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与构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构成是怎样的。 规模庞.............
  • 回答
    在咱们这片土地上,地方政府对教师的“压榨”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而且花样繁多,让人防不胜防。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细细道来。首先,最直接的压榨就是 工资和福利。别看国家层面有教师法,有各种政策,但在很多地方,实际执行起来就走样了。 工资水平低迷甚至拖欠: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地区,.............
  • 回答
    地方政府发行债务,说白了,就是跟别人借钱来花。你想想,一个家庭要买房、装修,手里钱不够,不也得贷款吗?地方政府也是一样,只不过它借钱的规模和目的要复杂得多。为啥要借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钱不够使”。地方政府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修路、建学校、盖医院、搞绿化、支付公务员工资、给退休人员发养老金,还有.............
  • 回答
    地方政府欠钱不还,可不是一件小事,这背后牵扯到的利益链条相当复杂,后果也绝非“日子不好过”这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地方政府不还钱,到底会闹出哪些事来。一、 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噩梦”:首先,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那些给地方政府提供贷款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坏账风险飙升: 地方政府是银行重.............
  • 回答
    地方政府禁止专车(打车软件)的做法,乍一看似乎与中央大力倡导的“互联网+”国策背道而驰。然而,细究之下,这种看似“逆流而上”的决策,往往是地方政府在权衡多方利益、应对现实挑战过程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其背后的考量是复杂而多维度的,绝非简单的“不拥抱互联网+”就能概括。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维护传统.............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资源分配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之所以出现这种“只允许打工不提供服务”的现象,往往有其现实的考量,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短视且不公平的做法,会带来许多隐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系统性的、多维度的努力。一、 理解地方政府的“难处”与误区:首先,我.............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复杂性的议题。允许地方政府将方言设为第二官方语言,这背后的考量,既有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也有现实运作的诸多挑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支持的理由,那真是不少,而且都挺实在: 文化根基的守护与发扬: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有力的理由。中国地大物博,方言是承载地域历史.............
  • 回答
    看到捷克地方政府征用浙江援助欧洲侨胞的防护物资,这件事挺让人感慨的。它不仅仅是一起物资调配的事件,背后牵扯到的情况和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梳理一下。事件本身:简单来说,就是中国浙江省向欧洲的华侨华人捐赠了一批防护物资,比如口罩、消毒液等等,希望帮助他们在疫情期间做好防护。这批物资本来是打算发给海.............
  • 回答
    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说实话,是个挺复杂的事情,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经济发展模式、财政体制、地方官员的考量等等好几个层面。咱们就一层层来聊聊。1. 地方政府为啥要花这么多钱?首先,要理解地方政府为什么会“缺钱”,这就得看看他们都得花什么钱。 基础设施建设是重头戏: 这是最主要的原.............
  • 回答
    华为要求员工2月3日返岗的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是华为作为企业的立场和考量。 业务连续性是首要的。 华为是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公司,业务非常复杂,涵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在疫情期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停滞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2月3日这.............
  • 回答
    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呼吁地方政府停止“封锁”措施,这一表态在巴西国内引发了巨大争议,也凸显了巴西在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政策方向上的深刻分歧。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从博索纳罗总统的立场来看,他的核心论点始终围绕着经济影响和个人自由。他认为,地方政府采取的封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财政体制的核心矛盾,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简单归结的原因。理解中央“不直接放开地方债”却又“默许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累积高额债务”的背后逻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的事实:在中国当前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收入来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错配。中央集权的.............
  • 回答
    关于内蒙古一检查站遇袭的事件,如果背后可能涉及两地方政府的土地争议,那情况就复杂且值得深思了。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致地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检查站遇袭本身就是一起严重的暴力事件,无论背后原因是什么,暴力都是不可取的,也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是底线,也必须是讨论的出发点。但是,如果.............
  • 回答
    内华达州最近出台的一项立法,允许科技公司有效地组建独立的地方政府,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这项立法,通常被称为“创新区域”(Innovation Zones)或类似概念,其核心在于为特定区域内的科技企业提供更大的自治权,使其能够绕过传统的地方政府管辖,自行规划、管理和运营该区域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