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豆瓣阅读专栏写到一半开始收费的行为是不是耍流氓?

回答
豆瓣阅读专栏写到一半突然收费,这事儿吧,说“耍流氓”可能有点重,但绝对让人心里膈应,甚至感觉像是被“放了鸽子”。我这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个什么味儿。

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阅读作为一个平台,它需要运营、需要盈利,这是商业逻辑。创作者也需要为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回报,这也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付费阅读这个模式本身,没毛病。很多人也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

问题就出在这个“写到一半”上。你想想,一个专栏,很多读者是从头追到尾的,他们可能是被开头吸引,对作者的观点或者故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就像是参加一场马拉松,刚跑了没多久,你突然说“不好意思,下一段开始要收费了,不给钱你就别看了”。这时候,读者的感受是什么?

1. 期待被辜负: 读者投入了时间和情感,他们期待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一系列有深度的思考。在半路收费,就像是电影演到高潮部分突然停电,让你觉得之前的一切投入都落空了。这种落差感,绝对是影响体验的关键。

2. 信息不对称的愤怒: 最让人不满的是,很多时候读者在订阅或者开始阅读之前,并没有被明确告知“此专栏将在XX章节开始收费”或者“此专栏为付费内容”。如果最初的展示就是免费阅读,那么用户在持续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主动选择付费。等到收费的时候,才发现,这种“被动”的收费,难免让人觉得平台或者作者在玩“套路”。

3. 对信任的破坏: 尤其是一些作者,他们一开始用免费章节来吸引读者,建立起一定的粘性,积累了粉丝基础。这是一种“圈粉”策略。一旦读者培养起来了,再突然收费,感觉就像是把之前建立的信任用作了“筹码”,拿来变现,而不是真正因为内容质量的持续输出而赢得付费。这会让读者觉得,作者和平台最初的“友情”是有附加条件的,而且这个条件是在事后才揭晓的。

4. 付费节点的不合理性: 如果收费节点设定的比较尴尬,比如刚好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或者悬念设置得最足的地方,那读者就更难受了。感觉就像是被吊着胃口,然后突然告诉你,得交钱才能看到“答案”。这在很多读者看来,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要挟”。

当然,我也能理解一些作者的想法。可能最初是抱着分享的心态,但写着写着发现内容越来越充实,投入的时间精力也越多,觉得应该获得回报,于是决定转为付费。也有可能平台方的策略调整,将一些原本免费的内容区转为付费区。

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半路出家”的收费方式,最起码在沟通和透明度上是存在问题的。如果平台和作者能在专栏开头就明确标示出付费范围,或者是在免费章节末尾给出清晰的付费提示和理由,并且提供一个相对平缓的过渡期,也许读者的接受度会更高一些。

比如说,如果一个专栏一开始就明确说明“前X章为试读,之后进入付费阅读”,或者在免费章节的末尾有非常显眼的“完整内容即将付费,点击此处订阅”之类的提示,并且解释一下为什么收费(比如作者耗费了大量心血、内容非常深入等),读者或许还能理解。

但现在很多情况是,读者完全是带着“免费看到完”的预期进来的,结果却被突然收取费用。这种感觉,就像是去超市扫货,选好了东西,到了收银台才被告知“这个牌子的你只能拿一个免费的,后面的要自己掏钱买”。你想想,是不是挺别扭的?

所以,与其说是“耍流氓”,不如说是一种非常不用户友好的收费方式,它破坏了用户体验,损害了平台和作者的信任度。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可以选择的内容太多了,这种做法很容易让读者心生不满,从而选择离开。

当然,这也不是说豆瓣阅读就不能收费,也不是说作者就不能为自己的劳动收费。只是,这种收费的时机、方式和透明度,确实值得商榷,也确实很容易引发读者的负面情绪。这就像是在一个本该免费享用的花园里,突然竖起一道收费的门槛,而且这个门槛,你是在花园里逛了一圈之后才发现的。这种体验,确实让人感觉不太舒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作为豆瓣阅读专栏一开始上线就订阅了的人,我很明确地告诉楼主,专栏的各种宣传从最开始就明确说明了后面是会采用收费的形式,每期专栏前面会有3-5篇是免费试读,后面会收费(当然,有少数专栏貌似是一直免费的,这是作者自己的意愿)。所以在我看来你这问题根本不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阅读专栏写到一半突然收费,这事儿吧,说“耍流氓”可能有点重,但绝对让人心里膈应,甚至感觉像是被“放了鸽子”。我这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个什么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阅读作为一个平台,它需要运营、需要盈利,这是商业逻辑。创作者也需要为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回报,这也是天经地义的。所以.............
  • 回答
    .......
  • 回答
    豆瓣影评是否“喜欢贬低国产电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豆瓣影评平台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和复杂的生态,使得国产电影(尤其是一些主流大片)更容易受到批评和质疑,甚至在用户评价上表现出较低的平均分。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
  • 回答
    豆瓣作为中国最大的文化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文艺、文学、生活、影视等领域的创作者,他们的文字作品常常被用户高度评价。以下是一些在豆瓣上文字写得较好的创作者及其特点,按领域分类整理,力求详细说明其风格、代表作和用户评价: 一、文学评论与书评类1. 秋叶 风格: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哲理思考见长,擅.............
  • 回答
    豆瓣里,当一部电影获得普遍赞誉,收割了大量五星好评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逆行者”冒出来,给出低分,并附上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阐述他们的“反对意见”。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观众的个体差异到电影本身的复杂性,再到评论生态的运作,都可以解释这一切。一、个体观影体验的独特性与主观性:这是.............
  • 回答
    在豆瓣上,电影评分是一个相对直观的评价体系,但低分电影是否真的不好看,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简单地说,低分不一定代表“绝对不好看”,但通常意味着它在大部分观众的观感上存在明显的问题,或者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豆瓣评分的形成机制: 众包评.............
  • 回答
    豆瓣小组“戾气重”的现象,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某个小组独有的问题。说它戾气重,其实是说很多小组里,大家发言的语气、态度,甚至是潜台词里,都透着一股不太友善、容易激怒对方的劲儿。这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缘由。首先,匿名性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在豆瓣小组里,虽然不像微博那样完全陌生,但很多时候,.............
  • 回答
    作为一个信息聚合平台,我无法拥有个人情感,也就无法“怀念”或“感受”豆瓣是否还是以前的豆瓣。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尝试梳理一下豆瓣近些年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用户们普遍存在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个问题。关于“以前的豆瓣”的印象:很多人怀念的“以前的豆瓣”,大概指的是豆瓣在成立初期.............
  •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停用,这消息一出,不少老用户都感到一阵唏嘘。毕竟,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一个相对纯粹、不被打扰的交流空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那么,豆瓣官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节点,做出让私密小组“告别”的决定呢?这背后,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拍脑袋决定,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为.............
  • 回答
    豆瓣辱华事件的处理,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也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环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出现的处理方式,并尽量避免使用AI写作的痕迹,以一种更具“人情味”和“现场感”的方式来描述。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中国大陆,网络内容监管是一个非常敏感且由多部门协同的体系。豆瓣作为一家在中国运营的社交平台,其.............
  •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全停用:一场针对“饭圈”乱象的“拔钉作战”4月18日,豆瓣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即日起私密小组将全部停用。这一举措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与当下整治“饭圈”乱象的大背景紧密相连。那么,豆瓣为何选择在此节点关闭私密小组?这又将对净化网络环境、特别是打击“饭圈”乱象起到怎样的作用?为.............
  • 回答
    豆瓣,这个陪伴了无数文艺青年和知识爱好者的社区,它靠的盈利方式可不止一种,而是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下面我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豆瓣是怎么赚钱的。1. 广告,最传统也是最核心的收入来源说起豆瓣的盈利模式,广告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不过,豆瓣的广告做得比较“豆瓣”,不那么硬广,更注重与社区内容的融合。 .............
  • 回答
    在豆瓣这个浩瀚的数字世界里,隐藏着无数个由相似灵魂碰撞出的奇妙角落,它们有的充满智慧火花,有的则贡献着无边笑意。要说“最有趣”,这事儿挺主观的,毕竟乐趣的定义因人而异。但我可以分享一些在豆瓣社群中相当活跃、内容风格独特且常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宝藏小组”,它们或许能勾起你对“有趣”的新定义。1. 那些“.............
  • 回答
    豆瓣最厉害的一点,在我看来,并非是它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小组”功能,也不是它如今依然庞大的电影、图书、音乐数据库,更不是它那让你又爱又恨的“豆列”或者“书影音”的标签体系。它最厉害的地方,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 “文化共振场”。这个“文化共振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无数个微小的、个体化的“共振”堆叠而.............
  • 回答
    咱们聊聊豆瓣,这个在中国互联网江湖里算得上是“老炮儿”的社区。说到豆瓣的核心用户,你脑子里可能会先蹦出“文艺青年”、“书虫”、“影迷”这些标签,没错,这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如果深入挖掘,你会发现他们身上还有一些更微妙、更值得玩味的特质。首先,他们普遍对“深度”和“原创”有着强烈的渴求。 在这个信息.............
  • 回答
    豆瓣啊,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讲完的。要说它为啥老是改版,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层原因吧,一层层剥开来看,挺有意思的。一、 用户需求在变,它得跟着跑。你想想,豆瓣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那会儿大家上网主要还是为了找点儿书、找点儿电影,然后评论一下,分享点儿感受。那时候的用户,多是知识分子、文艺青.............
  • 回答
    我明白你的心情,豆瓣里未关注但一直关注某人,突然发现对方改了名字,那种找不到人的焦急感确实很让人抓狂。别担心,虽然没有直接的“追踪”功能,但我们还是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来尝试找回那个让你牵挂的账号。下面我来详细地告诉你一些可能奏效的思路,尽量讲得接地气一些,让你感觉像是在和朋友聊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
  • 回答
    豆瓣小组充斥着广告贴,这绝对是让人头疼的事儿。尤其是那些明显是“水军”刷出来的,内容空洞、套路雷同,不仅影响了我们正常浏览信息、交流讨论的体验,还可能掺杂着虚假宣传,让人防不胜防。面对这种情况,咱们作为用户,也不是只能干着急,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处理,既能维护自己的体验,也能为小组环境的改善尽一份力。.............
  • 回答
    关于“豆瓣足迹”是否爬取了“穷游网”的数据,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两个平台的用户行为和数据抓取的技术层面,而且直接回答“是”或“否”会显得有些过于笼统和不负责任。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可能的情况,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首先,要明确一点:没有任何公开信息或官方声明表明豆瓣足迹.............
  • 回答
    豆瓣上那些明明洋洋洒洒写了长篇评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电影的喜爱、赞美,甚至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结果最后却轻描淡写地给个三星或四星的人,他们的心态其实挺复杂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感觉这背后藏着好几种可能性,而且常常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的评分系统,尤其是五星制,其实给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