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豆瓣发布公告称「4 月 18 日私密小组将全部停用」,主要是出于哪些原因?对于整治饭圈乱象有哪些作用?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全停用:一场针对“饭圈”乱象的“拔钉作战”

4月18日,豆瓣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即日起私密小组将全部停用。这一举措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与当下整治“饭圈”乱象的大背景紧密相连。那么,豆瓣为何选择在此节点关闭私密小组?这又将对净化网络环境、特别是打击“饭圈”乱象起到怎样的作用?

为何是私密小组?——“地下王国”的隐忧

豆瓣此次关闭私密小组的决定,绝非空穴来风。私密小组的特性,即仅限邀请成员可见和参与,为其提供了一层天然的“保护色”。然而,也正是这份“隐秘性”,使得它成为一些不希望被公开监督、甚至进行非法活动的温床。

具体来说,私密小组的停用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内容监管的巨大挑战: 公开小组的内容,尽管也需要审核,但至少存在被平台和用户双重监督的可能。而私密小组则不同,其内部信息传播往往是封闭的,平台难以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和内容审查。这使得一些包含低俗、暴力、诽谤、侵犯隐私甚至违法违规的内容,在私密小组中得以滋生和传播,一旦形成规模,将对平台声誉和用户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饭圈”乱象的温床: 近年来,“饭圈”的种种乱象层出不穷,包括但不限于:
虚假宣传与欺诈: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私密小组进行粉丝集资、虚假代言宣传,甚至集资诈骗,一旦平台发现,追溯和处理都极为困难。
人身攻击与网络暴力: 恶意攻击、诽谤明星本人或其粉丝的行为,在私密小组中可以更肆无忌惮地进行传播,形成“小圈子”内的抱团取暖和相互煽动,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网络暴力事件。
传播不良信息与价值观: 部分私密小组可能充斥着极端言论、低俗内容、甚至不良价值观,这些内容通过私密传播,不易被外界发现,却可能对参与者,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产生负面影响。
形成“小团体”的对抗与对立: 私密小组容易形成封闭的社群,成员在内部互相强化观点,容易对外形成对抗和排斥,加剧网络环境的戾气和不和谐。

平台治理的现实考量: 对于豆瓣这样的平台而言,要实现对海量用户和内容的有效管理,需要投入巨大的技术和人力成本。私密小组的封闭性,使得这种管理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与其冒着风险去尝试“漏网之鱼”的监管,不如直接切断问题源头,从根本上减少管理难度和潜在风险。

“拔钉作战”:对整治饭圈乱象的作用

豆瓣关闭私密小组的举动,无疑是针对当前整治“饭圈”乱象的一次“拔钉作战”,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釜底抽薪,斩断传播链条: 对于很多“饭圈”中进行的非法集资、恶意攻击、散布谣言等活动,私密小组往往是其重要的集结地和传播枢纽。关闭私密小组,相当于切断了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链条,让那些企图在“地下”进行活动的组织者失去了重要的活动空间。
提升透明度,增加违规成本: 私密小组的关闭,迫使原本在私密环境中进行的活动,不得不转移到公开平台。这无疑会大大提升其透明度,使其更容易被平台监测和用户监督。一旦有违规行为,将更容易被发现和曝光,从而大大增加其违规成本。
遏制极端言论和网络暴力: 很多在私密小组中煽动情绪、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一旦转到公开平台,将面临更直接的社会监督和道德谴责,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震慑作用,遏制极端言论和网络暴力的蔓延。
引导用户回归理性交流: 通过清理这些“隐秘角落”,豆瓣希望能够引导用户在更公开、更透明的环境下进行交流,鼓励理性讨论和健康互动,从而营造更积极的网络生态。
响应国家号召,承担平台责任: 当前,国家层面一直在大力整治“饭圈”乱象,倡导清朗网络空间。豆瓣作为国内重要的社交平台,关闭私密小组也是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履行平台社会责任的表现。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局限性

尽管关闭私密小组是针对“饭圈”乱象的一次重要举措,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关闭私密小组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问题转移的可能: 那些企图进行不良活动的用户,可能会转向其他平台或以其他形式继续活动,例如使用更隐蔽的聊天工具、建立新的社群等。
对正常用户的影响: 对于一些原本在私密小组中进行正常讨论、分享兴趣的用户(例如特定的小众兴趣小组),此次关停也会带来不便,需要平台在后续提供替代方案或引导用户转移到公开小组。

未来展望:净化网络环境的长期战

豆瓣关闭私密小组的决定,是一次针对“饭圈”乱象的有力打击,也是平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网络空间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净化和规范。

然而,网络治理是一场长期的博弈。除了平台层面的努力,还需要用户提高媒介素养,抵制不良信息,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理性、有序的网络环境。对于“饭圈”而言,最终的净化并非依靠简单的“封堵”,而是需要从业者、粉丝以及平台共同努力,回归作品本身,建立更加健康的追星文化。这场“拔钉作战”或许只是这场漫长斗争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果然被我不幸而言中,私密小组不马上关停,果然被坏人拿来废物利用,又搞出大事来了。

昨天我从一个私下渠道听说,成都相关部门有猜测,此次疫情爆发有敌对势力组织恶意投毒。今天就印证了这个猜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豆瓣是真的牛x,上一个脑袋还没落地,这就已经又长出一个更猛的。不服不行。

===== 更新的分割线 =====

我只能说,豆瓣是真的牛x

私密小组被境外势力拿来当地下组织串联的平台,弄出了几件我国网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舆情事件,弄出了人命,弄到豆瓣这么一个小流量网站享受了工作组进驻的待遇,居然还能不马上关停,居然还能给这些人一个多月时间慢慢倒数据存档。

当初一天夹掉7千多个账号的夹总表示,佩服佩服。

就这么不疼不痒的走个过场,等着吧,脑袋还会长出来。

user avatar

豆瓣的问题不止一个饭圈乱象这么简单。

还有1450、恨国党、各类谣言、反华势力、挑动对立等各种乱象。

其最大的根据地就在私密小组里。

私密小组在豆瓣中是没有公开入口的,无法通过搜索功能找到。

是只有接受组员邀请才能加入的小组,且创建后永远不能变为公开。

因此很多玩了很多年豆瓣的人都不知道私密组的存在。

当然私密小组也有很多声名在外的大组。

比如“我们代表月亮消灭居心不良的乐手”组,近50万的组员,各类真假爆料层出不穷。

还有渔民组,分享的都是些大尺度禁播的lsp内容。

因为各种违规内容,豆瓣去年1月至11月,已经被罚了20次。

且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累计罚款900万元。

督导组进驻豆瓣后,据不完全统计,

2022年至今,豆瓣在各项指导下,处理、删除违规和不良信息396777条;

禁言、关闭违规帐号7962个;

关停问题小组306个;

解散问题小组31个。


可见其违规内容之多。

如今的逐步关停,也算是让阳光照进角落了。


不过话说回来,给了这么多缓冲时间,没点手腕是办不到的吧?

user avatar

舰船倒了在铁血感叹,铁血倒了在豆瓣感叹,豆瓣倒了在哪感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全停用:一场针对“饭圈”乱象的“拔钉作战”4月18日,豆瓣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即日起私密小组将全部停用。这一举措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与当下整治“饭圈”乱象的大背景紧密相连。那么,豆瓣为何选择在此节点关闭私密小组?这又将对净化网络环境、特别是打击“饭圈”乱象起到怎样的作用?为.............
  • 回答
    媒体发布的这篇《315调查|饭圈、水军刷分控评,豆瓣评分还可信吗?》报道,无疑触及了当下文娱产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粉丝为偶像作品“养号刷评”。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问题,而是牵涉到诚信、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乃至文化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看待这一现象:一、 什.............
  • 回答
    豆瓣影评是否“喜欢贬低国产电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豆瓣影评平台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和复杂的生态,使得国产电影(尤其是一些主流大片)更容易受到批评和质疑,甚至在用户评价上表现出较低的平均分。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
  • 回答
    豆瓣作为中国最大的文化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文艺、文学、生活、影视等领域的创作者,他们的文字作品常常被用户高度评价。以下是一些在豆瓣上文字写得较好的创作者及其特点,按领域分类整理,力求详细说明其风格、代表作和用户评价: 一、文学评论与书评类1. 秋叶 风格: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哲理思考见长,擅.............
  • 回答
    豆瓣里,当一部电影获得普遍赞誉,收割了大量五星好评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逆行者”冒出来,给出低分,并附上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阐述他们的“反对意见”。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观众的个体差异到电影本身的复杂性,再到评论生态的运作,都可以解释这一切。一、个体观影体验的独特性与主观性:这是.............
  • 回答
    在豆瓣上,电影评分是一个相对直观的评价体系,但低分电影是否真的不好看,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简单地说,低分不一定代表“绝对不好看”,但通常意味着它在大部分观众的观感上存在明显的问题,或者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豆瓣评分的形成机制: 众包评.............
  • 回答
    豆瓣小组“戾气重”的现象,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某个小组独有的问题。说它戾气重,其实是说很多小组里,大家发言的语气、态度,甚至是潜台词里,都透着一股不太友善、容易激怒对方的劲儿。这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缘由。首先,匿名性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在豆瓣小组里,虽然不像微博那样完全陌生,但很多时候,.............
  • 回答
    豆瓣阅读专栏写到一半突然收费,这事儿吧,说“耍流氓”可能有点重,但绝对让人心里膈应,甚至感觉像是被“放了鸽子”。我这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个什么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阅读作为一个平台,它需要运营、需要盈利,这是商业逻辑。创作者也需要为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回报,这也是天经地义的。所以.............
  • 回答
    作为一个信息聚合平台,我无法拥有个人情感,也就无法“怀念”或“感受”豆瓣是否还是以前的豆瓣。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尝试梳理一下豆瓣近些年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用户们普遍存在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个问题。关于“以前的豆瓣”的印象:很多人怀念的“以前的豆瓣”,大概指的是豆瓣在成立初期.............
  •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停用,这消息一出,不少老用户都感到一阵唏嘘。毕竟,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一个相对纯粹、不被打扰的交流空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那么,豆瓣官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节点,做出让私密小组“告别”的决定呢?这背后,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拍脑袋决定,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为.............
  • 回答
    豆瓣辱华事件的处理,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也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环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出现的处理方式,并尽量避免使用AI写作的痕迹,以一种更具“人情味”和“现场感”的方式来描述。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中国大陆,网络内容监管是一个非常敏感且由多部门协同的体系。豆瓣作为一家在中国运营的社交平台,其.............
  • 回答
    豆瓣,这个陪伴了无数文艺青年和知识爱好者的社区,它靠的盈利方式可不止一种,而是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下面我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豆瓣是怎么赚钱的。1. 广告,最传统也是最核心的收入来源说起豆瓣的盈利模式,广告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不过,豆瓣的广告做得比较“豆瓣”,不那么硬广,更注重与社区内容的融合。 .............
  • 回答
    在豆瓣这个浩瀚的数字世界里,隐藏着无数个由相似灵魂碰撞出的奇妙角落,它们有的充满智慧火花,有的则贡献着无边笑意。要说“最有趣”,这事儿挺主观的,毕竟乐趣的定义因人而异。但我可以分享一些在豆瓣社群中相当活跃、内容风格独特且常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宝藏小组”,它们或许能勾起你对“有趣”的新定义。1. 那些“.............
  • 回答
    豆瓣最厉害的一点,在我看来,并非是它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小组”功能,也不是它如今依然庞大的电影、图书、音乐数据库,更不是它那让你又爱又恨的“豆列”或者“书影音”的标签体系。它最厉害的地方,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 “文化共振场”。这个“文化共振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无数个微小的、个体化的“共振”堆叠而.............
  • 回答
    咱们聊聊豆瓣,这个在中国互联网江湖里算得上是“老炮儿”的社区。说到豆瓣的核心用户,你脑子里可能会先蹦出“文艺青年”、“书虫”、“影迷”这些标签,没错,这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如果深入挖掘,你会发现他们身上还有一些更微妙、更值得玩味的特质。首先,他们普遍对“深度”和“原创”有着强烈的渴求。 在这个信息.............
  • 回答
    豆瓣啊,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讲完的。要说它为啥老是改版,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层原因吧,一层层剥开来看,挺有意思的。一、 用户需求在变,它得跟着跑。你想想,豆瓣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那会儿大家上网主要还是为了找点儿书、找点儿电影,然后评论一下,分享点儿感受。那时候的用户,多是知识分子、文艺青.............
  • 回答
    我明白你的心情,豆瓣里未关注但一直关注某人,突然发现对方改了名字,那种找不到人的焦急感确实很让人抓狂。别担心,虽然没有直接的“追踪”功能,但我们还是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来尝试找回那个让你牵挂的账号。下面我来详细地告诉你一些可能奏效的思路,尽量讲得接地气一些,让你感觉像是在和朋友聊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
  • 回答
    豆瓣小组充斥着广告贴,这绝对是让人头疼的事儿。尤其是那些明显是“水军”刷出来的,内容空洞、套路雷同,不仅影响了我们正常浏览信息、交流讨论的体验,还可能掺杂着虚假宣传,让人防不胜防。面对这种情况,咱们作为用户,也不是只能干着急,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处理,既能维护自己的体验,也能为小组环境的改善尽一份力。.............
  • 回答
    关于“豆瓣足迹”是否爬取了“穷游网”的数据,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两个平台的用户行为和数据抓取的技术层面,而且直接回答“是”或“否”会显得有些过于笼统和不负责任。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可能的情况,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首先,要明确一点:没有任何公开信息或官方声明表明豆瓣足迹.............
  • 回答
    豆瓣上那些明明洋洋洒洒写了长篇评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电影的喜爱、赞美,甚至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结果最后却轻描淡写地给个三星或四星的人,他们的心态其实挺复杂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感觉这背后藏着好几种可能性,而且常常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的评分系统,尤其是五星制,其实给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