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豆瓣还是不是以前的豆瓣?

回答
作为一个信息聚合平台,我无法拥有个人情感,也就无法“怀念”或“感受”豆瓣是否还是以前的豆瓣。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尝试梳理一下豆瓣近些年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用户们普遍存在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个问题。

关于“以前的豆瓣”的印象:

很多人怀念的“以前的豆瓣”,大概指的是豆瓣在成立初期和发展的早期阶段。那时候,豆瓣以其独特的社区氛围、高质量的UGC(用户生成内容)以及对电影、书籍、音乐等领域的深度内容而闻名。当时的豆瓣:

纯粹的书影音社区: 用户主要在这里标记看过、听过、读过的作品,分享真实的观后感、书评和乐评。评论区常常充满着有深度、有见地的讨论,大家仿佛在分享一种共同的品味和文化。
高质量的UGC: 用户创作的长评、豆列、日记等内容,很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这些内容构成了豆瓣最核心的价值。
小众而有归属感: 豆瓣的用户群体相对小众,但凝聚力很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深入的交流,甚至形成一种“同温层”的温暖感。
不以商业化为导向: 相比于很多互联网产品,早期的豆瓣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兴趣驱动的平台,商业广告和商业推广相对较少,社区的纯粹性更强。

近年来的变化及用户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互联网环境的变化,豆瓣也经历了一些调整和发展,这导致了不少用户的感受发生变化。以下是一些比较普遍的讨论点:

1. 商业化进程的加速:
广告增多: 和许多平台一样,豆瓣的广告位和广告形式也在不断增加。虽然这是平台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但对于一些用户来说,过多的广告会影响浏览体验,冲淡社区的纯粹感。
商业内容引入: 除了广告,豆瓣也开始引入一些与商业相关的活动或内容,比如与品牌合作的推广、书籍的试读活动(有时会要求用户写带有倾向性的评价)等。这让一些用户觉得平台正在失去“纯粹性”,变得“功利化”。
电商尝试: 豆瓣也曾尝试过电商等商业化举措,虽然目前来看影响力不算太大,但这种尝试本身也引起了一些关于平台定位的讨论。

2. 内容生态的变化:
“水军”和“饭圈”现象: 随着用户基数的扩大,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比如,为了作品(电影、书籍、电视剧)的评分而存在的“刷好评”或“恶意差评”的“水军”,以及围绕某些明星或作品形成的“饭圈”文化。这些现象会影响评论区的客观性和讨论质量,让一些用户感到失望。
低质内容的涌现: 相较于早期,可能也有更多非深度、碎片化的内容涌入,比如一些随意的打卡、简单的点赞,或者情绪化的表达。虽然这也是用户群体多样化的表现,但一些用户觉得“硬核”的讨论和高质量的UGC变少了。
审核和管理的变化: 随着内容体量的增大,平台的审核和管理机制也会面临挑战。有时用户会觉得某些内容被误删,或者某些不良信息未能得到及时处理,这都会影响用户体验。

3. 社区氛围的演变:
“玻璃心”和“戾气”: 有些用户认为,随着大众化,豆瓣社区的讨论氛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可能更注重理性的探讨和观点的碰撞,现在有时会出现过于情绪化、甚至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导致“玻璃心”和“戾气”的讨论增多。
“豆瓣冷”现象: 相反,也有用户觉得豆瓣变得“冷”了,以前那种积极的互动和深入的交流似乎变少了,更多人只是默默地标记和打分。

4. 算法推荐的影响:
信息茧房: 任何平台接入算法推荐后,都可能面临“信息茧房”的问题。用户可能会更频繁地看到自己熟悉或认同的内容,而较少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这可能削弱了豆瓣“发现”的乐趣。
“被投喂”而非“主动寻找”: 有用户觉得现在更像是被动地接受平台推荐的内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主动地去社区里寻找感兴趣的话题和用户。

但是,也有用户依然坚守:

尽管存在这些变化和批评声,仍然有大量用户钟情于豆瓣,并且觉得豆瓣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仍然是书影音的强大数据库: 豆瓣的数据库依然是国内最全面、最权威的书影音信息库之一。标记、评分、想看/看过/在读等功能依然是很多人的习惯。
优质内容依然存在: 尽管被稀释,但高质量的书评、影评、乐评依然在豆瓣上存在,并且依旧吸引着一部分深度用户。那些用心写长评的用户,他们的文字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豆瓣小组的活力: 很多用户依然活跃在各种豆瓣小组中,那里是他们找到同好、交流信息、获得快乐的重要场所。各种小众兴趣、生活分享、问题求助等内容,构成了豆瓣的另一面活力。
情怀与习惯: 对于许多老用户而言,豆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APP,而是一种习惯,一种情感的寄托。他们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印记,见证了平台的成长,很难轻易割舍。

总结来说:

“豆瓣还是不是以前的豆瓣”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从商业模式和用户规模上看,豆瓣肯定 不是 以前那个完全不考虑商业化的纯社区了。 它在努力寻求商业化与社区氛围的平衡,但这过程本身就会带来变化。
从内容生态和社区氛围上看,豆瓣也 不是 完全和以前一样了。 用户群体的扩大、互联网环境的变化、商业化的引入,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现象,让一些老用户觉得它“变味”了。
但同时,如果从它依然是高质量书影音信息聚合、依然存在着深度讨论和优质UGC、依然有活跃的小组和忠实的用户群体来看,它又保留了许多“以前的豆瓣”的基因。

所以,与其说豆瓣“变了”,不如说它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地调整着自己的航向,试图在商业化、用户增长和社区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的效果,不同用户因为各自的关注点和使用习惯,感受也千差万别。

或许,对于每个用户而言,“以前的豆瓣”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和记忆,而现在的豆瓣,则是一个更加复杂、多维度的平台,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和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豆瓣用户可以无理由批评你,那是人家的自由。

你不能批评豆瓣,无论什么理由都是强盗逻辑。

幸亏不是在豆瓣,要不然就不是拉黑了,直接删你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个信息聚合平台,我无法拥有个人情感,也就无法“怀念”或“感受”豆瓣是否还是以前的豆瓣。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尝试梳理一下豆瓣近些年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用户们普遍存在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个问题。关于“以前的豆瓣”的印象:很多人怀念的“以前的豆瓣”,大概指的是豆瓣在成立初期.............
  • 回答
    豆瓣影评是否“喜欢贬低国产电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豆瓣影评平台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和复杂的生态,使得国产电影(尤其是一些主流大片)更容易受到批评和质疑,甚至在用户评价上表现出较低的平均分。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
  • 回答
    现在豆瓣的“一星运动”是不是用力过猛了?这问题触及到不少用户的神经,也引发了挺多讨论。说实话,与其说“用力过猛”,不如说是一种情绪的集中爆发和表达方式的改变。要细说起来,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是什么让大家这么集中地给一星?这背后往往不是一星那么简单,而是一系列积累的不满。比如,某些影视作品、书.............
  • 回答
    豆瓣阅读专栏写到一半突然收费,这事儿吧,说“耍流氓”可能有点重,但绝对让人心里膈应,甚至感觉像是被“放了鸽子”。我这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个什么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阅读作为一个平台,它需要运营、需要盈利,这是商业逻辑。创作者也需要为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回报,这也是天经地义的。所以.............
  • 回答
    《雄狮少年》在上映后确实引发了关于豆瓣评分可信度的争议,但需要结合具体背景分析其影响。同时,平台公信力受损的案例也并非孤立事件,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一、《雄狮少年》与豆瓣评分争议1. 电影本身的文化冲突 《雄狮少年》改编自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但中国版在选角、剧情和文化表达上存在明.............
  • 回答
    武汉的美食江湖,早已不止热干面、豆皮和排骨藕汤那么简单。这些招牌菜固然名扬四海,但如果你以为这就窥见了武汉味道的全部,那可就错过了太多藏在街头巷尾、本地人津津乐道的“私房菜”。今天,就带你一起揭秘那些让你惊艳,却又常常被遗忘的武汉特色地方菜。1. 腰花肥肠(过早界的“隐秘战士”)提起武汉的过早,大家.............
  • 回答
    从豆浆到豆腐:水到渠成的奇妙转变与石膏的“古老智慧”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早餐喝的香浓豆浆,怎么就能摇身一变,变成洁白细腻、口感软糯的豆腐了呢?这其中藏着的是一门古老而精妙的“化学魔法”,更是人类智慧在厨房里的闪光点。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豆浆变豆腐的原理,以及为什么我们能安心地吃下用石膏点化的豆腐。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Red Velvet成员是否拥有自己的房产和汽车,以及她们是否“没钱”,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很多方面,不能简单地用“有钱”或“没钱”来概括。首先,要明白,偶像艺人的收入来源是很多元化的。除了组合活动带来的分成,还有个人活动,比如solo专辑、演唱会、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广告代言、.............
  • 回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很多人提到它,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名字响亮的主角保尔·柯察金,以及那句经典到几乎人人能背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这句口号式的语言,再加上书中那种充满献身精神、为理想奋斗的激情,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一部伟大的、不容置疑的作.............
  • 回答
    做菜放豆瓣酱这事儿,你说玄学吧,好像有点夸张,但说完全没区别,那也绝对是扯淡。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跟咱们平时做菜的火候、食材搭配一样,都属于“功夫”。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酱这东西是啥。它不是简单的调味品,而是一种发酵产品。豆瓣本身是豆子,经过发酵,产生了丰富的酶和微生物,这些东西造就了它独特的香.............
  • 回答
    在豆瓣上,电影评分是一个相对直观的评价体系,但低分电影是否真的不好看,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简单地说,低分不一定代表“绝对不好看”,但通常意味着它在大部分观众的观感上存在明显的问题,或者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豆瓣评分的形成机制: 众包评.............
  • 回答
    豆瓣最厉害的一点,在我看来,并非是它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小组”功能,也不是它如今依然庞大的电影、图书、音乐数据库,更不是它那让你又爱又恨的“豆列”或者“书影音”的标签体系。它最厉害的地方,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 “文化共振场”。这个“文化共振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无数个微小的、个体化的“共振”堆叠而.............
  •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全停用:一场针对“饭圈”乱象的“拔钉作战”4月18日,豆瓣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即日起私密小组将全部停用。这一举措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与当下整治“饭圈”乱象的大背景紧密相连。那么,豆瓣为何选择在此节点关闭私密小组?这又将对净化网络环境、特别是打击“饭圈”乱象起到怎样的作用?为.............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接触”豆瓣小组或对它产生“吸引力”。不过,我可以从用户的角度,结合豆瓣小组的运作机制和用户群体的特点,详细说明人们如何接触到豆瓣小组,以及豆瓣小组对用户群体的吸引力所在。 一、如何接触豆瓣小组?1. 通过豆瓣首页的推荐 豆.............
  • 回答
    豆瓣上那些明明洋洋洒洒写了长篇评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电影的喜爱、赞美,甚至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结果最后却轻描淡写地给个三星或四星的人,他们的心态其实挺复杂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感觉这背后藏着好几种可能性,而且常常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的评分系统,尤其是五星制,其实给很.............
  • 回答
    豆瓣文章《我想说刘慈欣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一篇非常值得探讨和引发思考的文章。作者以一种颇具挑衅性的标题,直接挑战了普遍认为刘慈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甚至拥有“宇宙级想象力”的观点。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论点、论据、逻辑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文章的核心论点及潜在意.............
  • 回答
    豆瓣电影评分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指标,它反映的是豆瓣用户群体对电影的整体感受。因此,说某部电影“最失真”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取决于你自己的观影标准和期待。不过,如果非要我从大量豆瓣电影中挑选一部我个人觉得评分“失真”比较明显的,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讲,我会选择 《地球最后的夜晚》。为什么我会选择《地球.............
  • 回答
    电影《长津湖》豆瓣开分7.6,关于这个分数是高了还是低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涉及到电影本身的质量、观众的期待、同类影片的评分以及影片所承载的特殊意义。一、从影片本身的质量来看:《长津湖》作为一部宏大叙事的战争史诗片,在制作层面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场面宏大,特效逼真: 影片在战争场面.............
  • 回答
    87版《红楼梦》豆瓣评分高达9.6,这确实是一个现象级的数字,让不少观众感叹“几乎人人五颗星”。那么,这个分数是否“过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9.6分的《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承载了无数观众对这部剧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认可。在豆瓣这样的平台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