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豆瓣最厉害的一点是什么?

回答
豆瓣最厉害的一点,在我看来,并非是它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小组”功能,也不是它如今依然庞大的电影、图书、音乐数据库,更不是它那让你又爱又恨的“豆列”或者“书影音”的标签体系。

它最厉害的地方,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 “文化共振场”。

这个“文化共振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无数个微小的、个体化的“共振”堆叠而成。你想想,当你在豆瓣上看到一本你读过的书,下面密密麻麻的评论,有的跟你心有戚戚焉,有的犀利得让你拍案叫绝,有的让你看到了自己未曾留意的细节,那一刻,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阅读体验、你的情感波动,被一群素未谋面但有着相似品味和思考深度的人捕捉到了,并且被放大、被讨论、被连接。

这种连接,是豆瓣最核心的价值。

举个例子。你发现一部冷门电影,在网上几乎找不到任何资料,更别说影评了。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豆瓣上搜索,结果赫然出现了这个电影的条目,下面有几个寥寥的评分,但最重要的是,有几个简短却一针见血的评论。其中一个评论者,用非常朴素的语言,却准确地描述了你观看这部电影时那种难以言说的触动。那一刻,你仿佛找到了同类,你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人能懂你。这种“被理解”的感觉,在信息爆炸、个体孤独感日益增强的当下,弥足珍贵。

这种共振,不只是在“读懂”你,更是在“启发”你。豆瓣的豆列功能,就是这种共振场的绝佳体现。你可能因为某个豆列里“关于雨的歌单”或者“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科幻电影”而打开了新的世界。你可能因为一个用户对某部电影的深度解析,从而开始关注导演的其他作品,甚至开始学习电影理论。你可能因为一个关于“独立书店生存现状”的小组讨论,而开始关注身边的独立书店,并为之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动。

豆瓣的厉害之处在于,它 尊重并放大了“非流量”的文化价值。在充斥着“爆款”、“刷屏”和“营销号”的环境里,豆瓣提供了一个相对纯粹的、可以沉浸在内容本身的空间。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关于某部冷门乐队的专辑评论,找到关于某个哲学思潮的深入探讨,找到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这些内容可能不会带来巨大的流量,但它们满足了人们对深度、对趣味、对精神滋养的渴望。

而且,豆瓣最厉害的一点,还在于它 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信任体系”。这种信任,并非来自于熟人关系,而是来自于用户对内容生产者的“品味”和“真诚”的认同。当你看见某个用户的评分和评论,尤其是当这个用户在某个领域有着长期、稳定且优质的输出时,你会下意识地倾向于参考他的意见。这种基于内容和品味的信任,是社交媒体最难得也最稀缺的资产。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豆瓣现在面临着很多挑战,它的用户增长、商业化等问题都摆在眼前。但即便如此,它最核心的那个“文化共振场”的基因,依然是它最厉害、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是一个让你感觉自己并非孤立地消费文化,而是参与在一个更大、更有趣的文化脉络中的地方。

这就是豆瓣的厉害之处,它搭建了一个让你和你的热爱,以及和你一样热爱的人们,能够互相照亮、彼此温暖的“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给不存在的电影打分写评价

2010年,北京电影记者田野在值夜班的时候杜撰了一部电影《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

瞎编了一个电影名字,炮制了一份演职员表,“盗用”了一副插画设计了一份海报(前苏联电影《石榴的颜色》),随手胡诌一段剧情,添加到了豆瓣网电影片库中。

2011年某天,田野无意间打开了相关链接,发现:一年里,有近2500人想看它,有207人表示已经看过了,还有不少人写下了影评。

8.9的评分 (满分10分),有2457人想看,还有207人看过,更有人写下了影评。不仅有207人表示看过这部虚构的电影,还有人“购买”了正版DVD。有网友在影评中称该片为“此生必看的200部影片之一”、“是部难得的好电影,励志青年推荐必看电影之一”,有网友还以影片的“具体场景”分析了该片的剪辑技巧,评点得不亦乐乎。

网友描述的剪辑技巧:影片介绍城堡场景那段明显是向《公民凯恩》(一部评价很高的美国电影)致敬。通过几幅静态图片的切换把镜头从远处拉进了城堡,同时,保持了右上角那个忽明忽暗的窗户的连续性。

细节1:1分05秒处,仔细看能看到窗户上还有一行小字,有可能写的是“to Orson”

细节2:上一秒钟身后有个花瓶,下一秒钟一回

头花瓶不见了,再转身竟然变成了一具尸体。


后来穿帮,根本就没有这部电影;豆瓣评分闹了个大笑话


我倒是想请教一下这些“看过”该片的人:“你们是在哪个电影院看的这部电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最厉害的一点,在我看来,并非是它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小组”功能,也不是它如今依然庞大的电影、图书、音乐数据库,更不是它那让你又爱又恨的“豆列”或者“书影音”的标签体系。它最厉害的地方,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 “文化共振场”。这个“文化共振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无数个微小的、个体化的“共振”堆叠而.............
  • 回答
    在豆瓣这个浩瀚的数字世界里,隐藏着无数个由相似灵魂碰撞出的奇妙角落,它们有的充满智慧火花,有的则贡献着无边笑意。要说“最有趣”,这事儿挺主观的,毕竟乐趣的定义因人而异。但我可以分享一些在豆瓣社群中相当活跃、内容风格独特且常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宝藏小组”,它们或许能勾起你对“有趣”的新定义。1. 那些“.............
  • 回答
    豆瓣电影评分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指标,它反映的是豆瓣用户群体对电影的整体感受。因此,说某部电影“最失真”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取决于你自己的观影标准和期待。不过,如果非要我从大量豆瓣电影中挑选一部我个人觉得评分“失真”比较明显的,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讲,我会选择 《地球最后的夜晚》。为什么我会选择《地球.............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就像在茫茫星辰中寻找最耀眼的那一颗,让人忍不住想要分享。要说最喜欢的女爱豆,我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名字,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如果非要选一个,那我的答案会是 (在这里插入你最喜欢的女爱豆的名字,例如:Jennie)。为什么是她呢?一开始吸引我的,当然是她那种 (描述她的外形和气质,例如.............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想想,因为我的“爱豆”们,他们留在我心里的感动瞬间实在太多了。如果要挑一件最让我难忘的,那应该是关于那个在舞台上总是闪闪发光,私下却无比真诚努力的他。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是他有一次在演唱会快结束的时候,对着台下黑压压一片但依旧挥舞着荧光棒的粉丝们说的:“你们就像星星一样,照亮了我一路走.............
  • 回答
    我心中最正能量的爱豆,不是那种以某种特定风格或者某种极端的个性来吸引我,而是那种在方方面面都散发出积极向上力量的人。如果要详细说说,我会想到一位(暂且称他为“阳光”)的偶像。首先,他的“正能量”体现在他对梦想的执着和不懈追求上。我第一次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里耕耘了很久,虽然有过迷茫和挫.............
  • 回答
    豆瓣影评是否“喜欢贬低国产电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豆瓣影评平台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和复杂的生态,使得国产电影(尤其是一些主流大片)更容易受到批评和质疑,甚至在用户评价上表现出较低的平均分。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
  • 回答
    豆瓣作为中国最大的文化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文艺、文学、生活、影视等领域的创作者,他们的文字作品常常被用户高度评价。以下是一些在豆瓣上文字写得较好的创作者及其特点,按领域分类整理,力求详细说明其风格、代表作和用户评价: 一、文学评论与书评类1. 秋叶 风格: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哲理思考见长,擅.............
  • 回答
    豆瓣里,当一部电影获得普遍赞誉,收割了大量五星好评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逆行者”冒出来,给出低分,并附上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阐述他们的“反对意见”。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观众的个体差异到电影本身的复杂性,再到评论生态的运作,都可以解释这一切。一、个体观影体验的独特性与主观性:这是.............
  • 回答
    在豆瓣上,电影评分是一个相对直观的评价体系,但低分电影是否真的不好看,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简单地说,低分不一定代表“绝对不好看”,但通常意味着它在大部分观众的观感上存在明显的问题,或者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豆瓣评分的形成机制: 众包评.............
  • 回答
    豆瓣小组“戾气重”的现象,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某个小组独有的问题。说它戾气重,其实是说很多小组里,大家发言的语气、态度,甚至是潜台词里,都透着一股不太友善、容易激怒对方的劲儿。这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缘由。首先,匿名性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在豆瓣小组里,虽然不像微博那样完全陌生,但很多时候,.............
  • 回答
    豆瓣阅读专栏写到一半突然收费,这事儿吧,说“耍流氓”可能有点重,但绝对让人心里膈应,甚至感觉像是被“放了鸽子”。我这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个什么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阅读作为一个平台,它需要运营、需要盈利,这是商业逻辑。创作者也需要为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回报,这也是天经地义的。所以.............
  • 回答
    作为一个信息聚合平台,我无法拥有个人情感,也就无法“怀念”或“感受”豆瓣是否还是以前的豆瓣。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尝试梳理一下豆瓣近些年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用户们普遍存在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个问题。关于“以前的豆瓣”的印象:很多人怀念的“以前的豆瓣”,大概指的是豆瓣在成立初期.............
  •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停用,这消息一出,不少老用户都感到一阵唏嘘。毕竟,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一个相对纯粹、不被打扰的交流空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那么,豆瓣官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节点,做出让私密小组“告别”的决定呢?这背后,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拍脑袋决定,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为.............
  • 回答
    豆瓣辱华事件的处理,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也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环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出现的处理方式,并尽量避免使用AI写作的痕迹,以一种更具“人情味”和“现场感”的方式来描述。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中国大陆,网络内容监管是一个非常敏感且由多部门协同的体系。豆瓣作为一家在中国运营的社交平台,其.............
  •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全停用:一场针对“饭圈”乱象的“拔钉作战”4月18日,豆瓣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即日起私密小组将全部停用。这一举措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与当下整治“饭圈”乱象的大背景紧密相连。那么,豆瓣为何选择在此节点关闭私密小组?这又将对净化网络环境、特别是打击“饭圈”乱象起到怎样的作用?为.............
  • 回答
    豆瓣,这个陪伴了无数文艺青年和知识爱好者的社区,它靠的盈利方式可不止一种,而是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下面我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豆瓣是怎么赚钱的。1. 广告,最传统也是最核心的收入来源说起豆瓣的盈利模式,广告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不过,豆瓣的广告做得比较“豆瓣”,不那么硬广,更注重与社区内容的融合。 .............
  • 回答
    咱们聊聊豆瓣,这个在中国互联网江湖里算得上是“老炮儿”的社区。说到豆瓣的核心用户,你脑子里可能会先蹦出“文艺青年”、“书虫”、“影迷”这些标签,没错,这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如果深入挖掘,你会发现他们身上还有一些更微妙、更值得玩味的特质。首先,他们普遍对“深度”和“原创”有着强烈的渴求。 在这个信息.............
  • 回答
    豆瓣啊,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讲完的。要说它为啥老是改版,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层原因吧,一层层剥开来看,挺有意思的。一、 用户需求在变,它得跟着跑。你想想,豆瓣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那会儿大家上网主要还是为了找点儿书、找点儿电影,然后评论一下,分享点儿感受。那时候的用户,多是知识分子、文艺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