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空调制冷系统的能量守恒定律,即空调的输入功率小于空调系统产生的制冷量?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空调制冷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直观的认知:空调就是个“搬砖机”,它把房间里的热量搬到外面去,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但如果我们仔细一想,会发现一个似乎有些“反直觉”的现象:空调的输入功率(也就是我们给它交的电费)明明是有限的,但它搬走的热量(也就是制冷量)却似乎比消耗的能量要多很多。这就引出了一个很多人会困惑的问题:这难道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吗?

其实,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能量”和“制冷量”的理解。我们必须把能量守恒定律用在正确的地方,才能解释清楚这个现象。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简单来说,就是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空调这个场景里,我们最直接接触到的能量形式就是电能,而空调的工作最终会产生热量(包括它自身运行产生的热量和它从房间里搬走的热量)。

那么,空调的“输入功率”和“制冷量”到底是什么?

输入功率(Electrical Power Input): 这个我们比较好理解,就是空调工作时消耗的电能。它由压缩机、风扇、电子控制系统等各种部件驱动,我们缴的电费就是基于这个功率消耗的。通常用瓦特(W)或千瓦(kW)来表示。
制冷量(Cooling Capacity): 这是空调最核心的功能,它代表了空调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从室内空气中移除的热量。制冷量通常用“冷吨”(Ton)或“制冷功率”(BTU/h,千瓦kW)来表示。

为什么会出现“输入功率小于制冷量”的表象?

这里的原因在于,空调的制冷过程,并不是“凭空制造”了冷气,也不是“消耗”了与制冷量相等的能量。它是一个能量转移的过程,而这个能量转移的过程中,利用了另一种“免费”的能量来源。

让我们来拆解一下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你就明白能量是如何“转移”而非“消耗”的了:

1. 压缩机的工作: 这是空调的核心,它负责压缩制冷剂(比如氟利昂)。压缩制冷剂需要消耗电能,这是空调的输入功率的主要去向。
2. 制冷剂的循环: 制冷剂在系统内不断循环。
蒸发器(室内机): 在室内机里,液态的制冷剂吸收室内空气中的热量,然后蒸发成气态。这个过程就像我们洗澡时,水蒸发会带走皮肤上的热量,让我们感到凉爽一样。制冷剂蒸发时,就“吸收”了房间里的热量。
冷凝器(室外机): 气态的制冷剂被压缩机压缩后,送到室外机的冷凝器。在这里,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将它从室内吸收的热量以及压缩机本身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室外空气中。
节流阀: 制冷剂通过节流阀膨胀,压力和温度都降低,又变成低压低温柔液态,准备再次进入蒸发器循环。

关键点来了:热量的来源不仅仅是电能!

空调的制冷量,实际上是室内空气中被蒸发器吸收的热量。而这些热量,一部分是来自于用户希望移除的热量(比如阳光照射、人体散发的热量、电器产生的热量),另一部分,是空调系统本身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主要体现在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功”转化为热能。

能量守恒定律在哪里体现?

能量守恒定律在空调系统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能的转化: 输入的电能,主要转化为压缩机做功的机械能,然后因为压缩机运转产生摩擦和电能损耗,这些都会变成热量。风扇的运转也需要电能,同样产生热量。
热量的转移: 这是最容易让人混淆的部分。空调并没有“创造”冷,它只是把室内原本存在的热量,通过制冷剂的循环,转移到了室外。
总能量守恒: 如果我们把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么输入系统的电能,加上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的热量,最终都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到室外环境(通过室外机的冷凝器以及压缩机、风扇的运行产生的热量)。

举个例子来帮助理解:

想象你有一个水桶,你想把房间里的热量“搬”到房间外面。

输入功率(电能): 就像你搬水桶用的力气。
制冷量(从房间搬走的热量): 就像你成功搬走的水量。

你搬水的力气(输入功率)肯定小于你搬走的水量(制冷量),因为你搬走的水量中,很多水原本就在水桶里,你只是改变了它们的位置。

空调更像是这样:它有一个“魔法”装置(制冷剂循环),这个装置只需要一点点“启动能量”(输入功率),就能把“容器”(制冷剂)里的“水”(热量)从房间里“舀”出来,然后倾倒到外面。这个“舀”的过程,就是压缩机做功,需要电能。而“容器”本身以及“舀”的动作会产生一些额外的“水”(热量),这些也需要通过冷凝器一起散发出去。

“能效比”(COP 或 EER/SEER)是关键!

空调的“能效比”(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或者“能效等级”就是用来衡量这个“搬运效率”的指标。

COP = 制冷量 / 输入功率

一个COP值为3的空调,意味着它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就能从室内搬走3千瓦时(约等于1023千卡)的热量。这3千瓦时热量中,一部分是用户想要移除的热量,另一部分是空调系统本身产生的热量。

总结一下:

空调制冷系统之所以会出现“输入功率小于制冷量”的现象,是因为:

1. 制冷量是热量转移的结果,而不是能量创造的结果。 空调只是将室内已经存在的、用户想要移除的热量,通过制冷剂的相变和循环,转移到室外。
2. 空调利用了制冷剂的“潜热”。 制冷剂在蒸发(吸热)和冷凝(放热)过程中,能够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而这个相变过程所需的驱动能量(输入功率)相对较小。
3. 压缩机做功,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并伴随热量产生。 输入的电能并非全部用来“搬运”热量,很大一部分是驱动压缩机工作,这个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热量,而这些热量也是被一并转移到室外的。

所以,能量守恒定律在空调制冷过程中依然成立。输入的电能,加上从室内吸收的热量,等于最终散发到室外环境的总热量。我们看到的“制冷量大于输入功率”是由于制冷剂的相变利用了“免费”的能量(室内空气中的热量),以及压缩机做功产生的热量也被计入了总的“输出”中。这是一种高效的能量转移方式,而不是能量的违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的确是这样,大部分的空调输入功率小于空调的制冷功率。

如果你刚好有空,可以去看一下家里空调上贴的“中国能效标识”标签,上面写着三行数字:输入功率、制冷量和能效比。你会发现,家用立式空调和壁挂式空调的能效比,通常都超过了3。

也就是说,空调输出的制冷功率,远大于需要输入的功率。

这是一个超过100%的效率?!

我们知道,机器通常都不完美,总会有损耗,输入功率应当大于输出功率。 这似乎才是符合能量守恒规律的情况。

难道说,各空调厂家都掌握了什么神秘技术,能够凭空变出能量来吗?

当然不是。

能量守恒定律是牢不可破的物理规律。 而要搞清楚为什么空调的能效比能够超过100%,要从空调的工作原理中去找原因。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热量只能自发地从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在夏天,我们则需要把热量从温度低的地方(凉爽的室内)移到温度高的地方(炎热的室外)。 这就需要“做功”来强迫热量逆着温差流通。空调就是利用输入的电能,来完成这样的热量搬运。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把需要从室内排放到室外的热量看成是货物,空调就是搬货物的推车。 哪怕是一个人,也能够用推车推动上百公斤的货物——推车人需要花的力气,并没有货物本身那么重。 这个类比大致可以说明,为什么空调制冷的能效比能够超过100%。 这件事情本身并不违反任何热力学定律。


  • 空调如何搬运热量?

空调如何搬运热量呢?它的基本原理,依赖于叫做“制冷剂”的化学物质的特性。 制冷剂是一大类物质,通常是一些沸点比较低,又很容易被压缩的有机物。制冷剂有3个很有用的特性:

1. 液态的制冷剂在低气压的条件下很容易汽化,同时吸收大量的热。

2. 气态的制冷剂在高气压的条件下,又很容易回到液态,同时放出热量。

3. 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中,温度都不会改变。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把这两个过程连接起来,让制冷剂在温度低的地方汽化,在温度高的地方液化,就可以从低温处吸热,然后把热量排放到高温处了。 以前人们用氟利昂做制冷剂,后来发现氟利昂中的氯会破坏臭氧层,所以现在改用不含氯的烷,比如四氟乙烷等等。

常见的空调制冷循环如图2所示。从左上角开始,这个循环可以分4步:

1. 制冷剂处在高温高压的“饱和液体”状态(1),就好比高压锅里强行压住没有沸腾的热水。

2. 从1到2:制冷剂流经一个膨胀阀。 那里,外界压力迅速下降。高温高压的液体按耐不住,开始膨胀。 有一小部分制冷剂汽化成了气体,而剩下的则变成低温低压的液体(2)。

3. 从2到3: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和气体混合物流经蒸发器,蒸发器和室内的空气相连。在蒸发器里,所有的制冷剂液体全部蒸发,同时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热量。但是蒸发的时候,气体的温度不会变,所以制冷剂全部变成了低温低压的气体(3)。被吸走热量的室内空气温度降低,变成冷风,从空调出风口里吹出来,让我们感到凉爽。

4. 从3到4: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经空调压缩机。这里,压缩机强行压缩这些气体的体积。体积缩小,温度和压力都迅速上升,变成了高温高压的气体(4)。

5. 从4到1: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经冷凝器,按耐不住要变回液体。气体液化的时候,虽然温度也不变,但也会释放热量。制冷剂又变回了高温高压的液体状态(1)。液化释放出来的热量,被空调外机吹出室外。而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1)则准备再次进入膨胀阀,开始下一个制冷循环。


在这种制冷循环中,制冷剂的状态不断发生变化:从液体变成气体,再回到液体;从高温降到低温,再回到高温。

我们知道,“熵”是用来衡量混乱程度的:对于同样的物质,液态时分子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混乱程度比气态时要低。 也就是说,气态的熵大于液态。 所以,如果我们把图2循环中制冷剂的状态,画在以熵(S)和温度(T)为横纵坐标的二维平面上,就会像图3中蓝色箭头围成的曲线那样。 图中,从左到右,制冷剂从液态逐渐变为气态,熵增加;从下往上,制冷剂的温度逐渐升高。

热力学的推演表明,有一种理想状态下效率最高的制冷循环,叫做“逆卡诺热机”。 它长成图3中黑色虚线箭头所示的样子:正好是一个长方形。 制冷循环的曲线所围成的面积约小,效率越高;曲线离横轴越远,温度越高,效率越高。 可以看到,空调使用的制冷循环并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是在4的地方还多出一个尖角。 和相同温度下的逆卡诺循环相比,这部分面积是多出来的。 所以空调的能效比无法超过逆卡诺循环的效率。


  • 如何解释空调制冷系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对于“逆卡诺热机”来说,它的效率只和温度有关:

这里的高温和低温处的温度,需要用绝对温度来表示。

对于空调的制冷需要来说,低温处就是蒸发器出口的温度,它通向室内的冷风出风口;高温处就是冷凝器出口的温度,它通向室外的风机。

如果我们假设,低温处的温度为15摄氏度,也就是288 K,高温处的温度为55摄氏度,也就是328 K,那理想状态下“逆卡诺循环”可以达到的最高能效比是7.2。

如果要评价空调实际上浪费了多少能量,应该要把空调的能效比,除以对应温度下“逆卡诺热机”的能效比才行。这么一看,空调确实还是如同其他任何设备一样,会在工作过程中损失一些能量呢。 除了本身制冷循环在理论上降低的能效外,空调管线上的损耗、室内外的漏热、房间除湿的消耗、压缩机的发热等等,都是在消耗输入空调的电力,却没有有效地搬运热量。


  • 还有一个有趣的结论:天气越热,空调越不给力!

从理想状况的能效比关系也可以看出,天气较冷的时候,空调的实际制冷能力会升高,实际输入功率会降低,总能效比变高;天气较热的时候,空调的实际制冷能力会下降,实际输入功率会升高,总能效比变低。 这种能效比随环境温度变化的特性如图4所示。

空调“国家能效标识”上贴的能效比,就是根据GB/T 7725-2004规定的测量方法,让空调在各个温度下各自运行规定的时间,再把每个温度下实际测量到的能效比做加权平均得出来的。

因此,物理规律坐实了这个坏消息:天气越热,房间里需要搬走的量越多,空调却反而越不给力!

但不管怎样,能效比数值越高的空调,相对还是越节能。但节能空调通常价格也较贵。 而且,即使空调的能效比再高,想要达到省电且快速的制冷效果,还需要结合住房本身的密闭性和隔热性。住房本身密闭性和隔热性较好,才能够比较长久的保持室内的低温,减少空调实际需要工作的时间,从而减少花费。 所以,究竟是选择多花钱买更节能的空调而省电费,还是少花钱买不是那么节能的空调而多花电费,还需要消费者根据自家住房的保温性能算一笔账,根据性价比再做决定。


作者:邹路遥 @Luyao Zou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空调制冷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直观的认知:空调就是个“搬砖机”,它把房间里的热量搬到外面去,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但如果我们仔细一想,会发现一个似乎有些“反直觉”的现象:空调的输入功率(也就是我们给它交的电费)明明是有限的,但它搬走的热量(也就是制冷量)却似乎比消耗的能量要多很多。这就引出了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浅出地理解一下空洞卷积(Dilated Convolution),也称为扩张卷积或带孔卷积。核心思想:在不增加计算量和参数数量的前提下,扩大卷积核的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1. 什么是感受野?在理解空洞卷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感受野。想象一个卷积神经网络(.............
  • 回答
    空军构建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的空天防御力量体系,核心在于“空天一体、攻防兼备”这一战略要求。这不仅仅是换装新装备那么简单,而是对军事思想、作战样式、组织结构、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首先,我们得理解“空天一体”的内涵。过去我们谈论空军,更多的是指在地球大气层内的作战能力,比如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希尔伯特空间。这绝对是一个既重要又有点抽象的概念,但一旦你掌握了它的精髓,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我试着把它讲得生动、详细,希望能让你摆脱AI那种干巴巴的公式堆砌感。想象一下,我们从最熟悉的东西开始:三维欧几里得空间。你坐在这里,面前有桌子,桌子上有个杯子,你可以用三个坐标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晶体是空间平移对称破缺的产物”这句话,我会尽量讲得细致些,也努力让它听起来更像我们平时聊天的感觉。咱们先来分解这句话。核心概念:晶体是什么?首先,什么是晶体?最直观的理解,晶体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规整的、有漂亮形状的石头,比如水晶、钻石,或者我们日常见的食盐晶体。它们之所以看起来这么.............
  • 回答
    缘起性空与显现上的区别,是理解佛法甚深义理的关键,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认识世界、调整心态的重要指引。要讲透彻,咱们得一步步来,把那些高深的词汇拆解开,用大家都能懂的大白话聊聊。首先,咱们得把“缘起”给弄明白。“缘起”这个词,拆开来看就是“因为有这些条件(缘),所以才能发生(起)”。听起来是不是挺像我们.............
  • 回答
    “文明在时空中走过足够长的路时,个体和群体将同时消失。”这句话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它像是在描绘一幅宏大又略带忧伤的画卷。如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首先,得看“文明”这个概念。我们说文明,不是指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庭,而是指一套相对稳定、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社会.............
  • 回答
    解构切空间:微分几何中的“局部速度”想象一下,你正漫步在一片起伏的山丘上。如果你想知道在某个特定的地点,你的前进方向和速度有多快,这便是“切空间”要解决的问题。它不是描述你在山丘上的精确位置,而是你在这个位置上瞬间可以沿着哪个方向移动,以及移动的“快慢”。在微分几何中,我们研究的是光滑的流形,你可以.............
  • 回答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这句话里,“空间形式”的含义,远比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空间”的理解要广阔和深刻得多。它并非仅仅指我们身处的这个三维物理空间,而是数学家们抽象出来的一系列更普遍、更精细的关于“形状”、“结构”、“位置”、“变换”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 개념。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它:1..............
  • 回答
    山田尚子监督对“空气感”的理解,其实比字面意思要丰富得多,也更具画面感。与其说是一种技术上的追求,不如说是一种对情感和氛围的精妙捕捉与传达。简单来说,山田监督口中的“空气感”,可以拆解为几个层面的东西:1. 视觉的呼吸感与空间感: 留白与构图: 这不是指单纯的画面留白,而是指画面中元素之间的“距.............
  • 回答
    我们来聊聊集合论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就是“集合相等”和“空集”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看似存在的“矛盾”。首先,我们得把这两个概念说清楚。集合相等的定义:在集合论里,两个集合相等,不是说它们长得一样,而是说它们包含完全相同的元素。换句话说,如果集合 A 和集合 B 包含一样的所有元素,那么 A 就.............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空间,从一维到多维,一点一点地掰开揉碎了说。尽量讲得通俗易懂,就跟老朋友聊天似的,没有那些冷冰冰的术语和生硬的逻辑。 一维空间:线上的世界想象一下,你现在就站在一条无限长、无限细的线上。这就是一维空间。 怎么理解? 一个“位置”就够了: 在这条线上,你只需要一个数字就.............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宇宙的大舞台上,这个舞台上,每一个天体,无论多么庞大,都在以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相互影响、牵引,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引力,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更是告诉我们,这种引力扭曲了时空的织锦,当宇宙中发生剧烈的事件,比如黑洞合并,就像在这张织锦上投下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这些涟漪就是空.............
  • 回答
    行家们在调查川航那个惊心动魄的备降事件时,提到风挡的密封圈可能出了问题,而且风挡内部好像还有个小小的“夹层”,结果外面来的水汽就悄悄地钻进去了。这话说得可能有点绕,咱们来拆解一下,用大白话聊聊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啥叫“风挡”?简单说,飞机前面那块又大又厚的玻璃,就是风挡,也叫挡风玻璃。它可.............
  • 回答
    这件事确实令人痛心,也让人愤怒。金毛“Siri”的遭遇,以及背后暴露出的托运公司失信和隐瞒事实的行为,触及了我们对生命负责和诚信经营的底线。要理性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理性看待金毛“Siri”的悲剧:宠物托运的风险与行业乱象首先,要理解宠物托运本身就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无论航空公.............
  • 回答
    F35 的空中格斗能力:一次理性审视在讨论现代战斗机的性能时,“空中格斗能力”往往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披着“隐身”外衣的第四代半和第五代战斗机时。F22 猛禽、歼20 以及其他那些代表着全球航空技术尖端水平的机型,在人们心中常常与“狗斗”的经典画面联系在一起。那么,当我们将视.............
  • 回答
    人际交往中的「六度空间」理论:一张无形的网,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六度空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又被称为“小世界理论”,是人际交往领域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概念。它描绘了一幅令人惊叹的图景: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人与人组成的巨大网络中,平均来说,你只需要通过六层或更少.............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大爆炸理论如何看待牧夫空洞这个宇宙中的庞然大物。首先,我们要明白,牧夫空洞(Boötes Void)是什么。它是一个极其巨大的、几乎空无一物的空间区域,位于牧夫座的方向。想象一下宇宙广袤的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几乎什么都没有的“泡泡”,这就是牧夫空洞的直观感受。它的直径估计有2.............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空浪的理论水平,这是一个挺有意思但又需要审慎对待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理论水平”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它不像考试分数那样有客观的量化标准。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感受,包括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知识的深度、逻辑的严谨性、观点的原创性,以及论证的有效性等等。在知乎这个平台,@空浪能.............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