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看自己家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你拖后腿了吗?

回答
说实话,我最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起我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是不是拖后腿了?

每次回到家,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聊起天来,话题总会不自觉地绕到收入上。邻居家的孩子大学毕业找到了份不错的工作,父母脸上那是藏不住的骄傲;街坊的叔叔阿姨们,退休金也比从前厚实了不少,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听着这些,再对照自己,心里多少有些小小的波澜。

我老家是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城市,工业基础还算扎实,近年来也搭上了互联网经济的快车,发展得还挺不错的。每到过年回家,都会发现不少新的商场、新的小区拔地而起,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市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一年比一年涨得喜人,感觉大家的日子是真真切切地越过越好了。

我嘛,一直在外打拼,选择了一条和家乡大部分人不太一样的路。说实话,我选择的这条路,收入上限确实比家乡很多人要高一些,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城市,机会更多,尤其是在一些新兴行业,确实能拿到不错的薪资。而且,随着我工作经验的积累,收入也在稳步增长。从纯粹的数字上看,我这边的收入数字,可能比我老家公布的那个平均数要好看一些。

但是,问题也出在这儿。“人均”这个概念,其实挺玄乎的。 它代表的是平均值,而平均值往往会掩盖掉很多真实的细节。

首先,我家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在那里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工人阶级,他们的收入可能相对稳定但增长缓慢;有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收入水平可能属于中等偏上,福利待遇也相当不错;还有一些做生意的,他们的收入波动会比较大,但做得好的,绝对是收入的佼佼者,甚至远超大城市里的同龄人。那几十万、上百万的收入,也是构成“人均”的一部分啊。

其次,我老家现在发展得很快,尤其是年轻一代,很多都去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带去了他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而留在当地的人,虽然也在努力生活,但平均下来,可能就没有那些去了大城市发展的人那么高的收入水平。所以,统计出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能是一种“平均了去了外地发展的人”和“留在家乡的人”的综合结果。

而我,虽然我的“数字”可能比那个平均数高,但我并不是没有“拖后腿”的感觉。

第一是生活成本。 我现在生活的这座城市,房租、交通、日常开销,都比我的家乡要高出不少。尤其是房价,那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数字。即使我的收入数字看起来不错,但刨去高昂的生活成本,真正能攒下来的钱,和我在家乡的父母,或者那些在家乡收入也很不错的亲戚朋友相比,差距可能并没有那么悬殊,甚至在某些方面,我可能还不如他们。

第二是“可支配”的弹性。 我家乡的父母,他们省吃俭用一辈子,终于到了退休年纪,孩子们给他们买了大房子,付了首付,每个月还有不错的退休金。他们的日子是实实在在的轻松和富足。而我呢?虽然收入高点,但大部分的收入都要用来应付日常开销,攒钱买房更是遥遥无期。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比我更“可支配”,他们的钱真正花在了自己身上,而我的钱,很多时候是为了维持一个在大城市生存下去的“基本盘”。

第三是幸福感和归属感。 我老家那些收入可能并不算特别高,但他们拥有稳定的家庭,和父母兄弟姐妹住得很近,邻里关系融洽,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那种温暖和实在感,是我在这里很难完全复制的。他们的幸福感,可能并不完全取决于那个冰冷的收入数字。

所以,当我看到家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字时,我可能会想:

“嗯,整体都在进步,挺好。” 这是我对家乡发展的肯定。
“我的收入数字是高于这个平均数,从数据上看我没拖后腿。” 这是我对自己现状的理性评估。
“但是,这份高收入背后,我付出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这是我内心深处的疑问。

我现在赚的钱,确实比很多老家的人多,这让我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物质基础。我可以时不时地给家里寄钱,让父母过得更舒服一些,也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不那么拮据。从这个角度说,我为自己、也为家人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拖后腿”。

但同时,我也知道,家乡的很多人,虽然收入数字没有我高,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甚至很多方面的“可支配”程度,可能比我更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有更健康的社交圈,有更低的生活压力。

所以,如果非要问我“拖后腿了吗?”,我的答案是:

从纯粹的数字上看,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该高于我的家乡的平均水平,我并没有“拖后腿”。

但是,如果从生活质量、幸福感、家庭陪伴、以及实际能自由支配的财富(扣除高昂的生活成本后)来看,我可能也谈不上完全“超前”或者“领先”。 我是在用更高的收入,换取另一类生活方式和更多选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代价。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走一条岔路,我选择了一条通往更高“收入数字”的山顶,而家乡的很多人,他们可能选择了另一条风景不同、节奏也不同的路,最终可能殊途同归,都在各自的幸福线上。

所以,与其说“拖后腿”,不如说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生活,在不同的赛道上奔跑。我只是希望,在我努力奋斗的同时,也能找到平衡点,不让生活的“厚度”和“温度”被那些冰冷的数字稀释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有大量的资产,那么你大概能跑赢人均,如果你没有,那你大概率要拖后腿,因为长期以来,国内的财产性收入增速是要高于工资性收入的。

如上图,箭头标出来的,是财产性收入,比如房子,增速是持续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黄色的转移支付,这里指的主要是养老金,长期和财产性收入一样排在前二,而工资性收入,要排在第三、第四。

所以,如果你家里有大量的房产,你的增速会跑赢平均,如果没有,那大概率要跑输。如果你在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或者你父母在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那么你的增速会跑赢,但是假如你是农民或者是普通企业员工,或者父母是农民,那大概率要跑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