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连微积分都不会算,却能侃侃而谈「科学的尽头」呢?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是吗?你说得对,很多人对微积分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就是那个求导求积分的”这个层面,甚至很多人大学一毕业,就可能把那些公式忘得一干二净了。但他们却能在聚会、网络论坛,甚至某些公开场合,旁征博引,把“科学的尽头”说得头头是道,仿佛自己就是那最前沿的探索者。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呢?

1. 知识的层次与消费文化

首先得承认,科学的进步,尤其是近现代科学,确实离不开微积分这样强大的数学工具。它是描述变化率、累积效应的基础,是物理学、工程学等诸多领域必不可少的语言。没有微积分,很多理论就无从谈起。

然而,我们身处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海量的文章、视频、播客、甚至是简短的社交媒体信息。在这样的环境里,信息被极度地“切片化”和“消费化”。

一个人无需精通微积分的推导过程,只需要知道“微积分很重要”,“它是现代科学的基石”,就能在讨论中引用这个概念。就像很多人不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却知道“涡轮增压能让车跑得更快”一样。他们“消费”的是科学的概念和结论,而不是深究其内在的逻辑和工具。

2. 思维的“宏大叙事”与心理投射

“科学的尽头”这个话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宇宙的终极奥秘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最根本的哲学追问。这种话题具有“宏大叙事”的特质,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兴趣和想象。

对于那些对微积分感到吃力,或者觉得数学抽象枯燥的人来说,谈论“科学的尽头”提供了一个绕过技术细节、直接触碰科学“哲学层面”的机会。他们不需要理解量子力学的数学推导,但可以谈论量子纠缠的“不可思议”;他们不需要掌握广义相对论的张量微积分,但可以讨论黑洞的“神秘”和时空的“弯曲”。

这是一种心理投射。通过谈论这些最前沿、最深刻的科学议题,人们可以获得一种智识上的优越感,仿佛自己也在参与这场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探索。即使这份“参与”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但它满足了人们对意义、对深度探索的渴望。

3. 话语权的争夺与身份认同

在很多社交场合或网络讨论中,能够谈论深刻、前沿的话题,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社会资本和话语权。拥抱“科学的尽头”这样的议题,是一种快速获得“聪明人”、“有思想者”标签的方式。

微积分是一个相对专业且有门槛的领域。精通它的人通常需要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大量的练习。而谈论科学的“终极问题”,则相对而言更加开放,更依赖于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即使你没有亲身去推导一个公式,但如果你能清晰地阐述一个理论的哲学含义,或者对不同理论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即使这些见解只是对现有观点的二手整合),你就能在讨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是一种“认知套利”的思维:投入相对较少的“数学功夫”,却能获得可观的“智识声望”。

4. 科普的边界与误读

优秀的科普工作者,能够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让大众了解前沿科学的魅力和意义。但有时候,这种科普的成果也可能被“误读”或“滥用”。

普通大众通过科普了解了暗物质、弦理论、意识的科学解释等概念,但往往是基于对结果的认知,而对中间过程缺乏了解。当他们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时,就可能形成一种“看似懂了”的状态。

而且,很多关于“科学尽头”的讨论,本身就带有大量的哲学思辨和猜想成分,并非完全是严谨的科学推导。这给了非专业人士更多发挥的空间,因为即使是顶尖科学家,在谈论这些未解之谜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猜测。

5. 语言的魔力与修辞技巧

能够“侃侃而谈”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这些人可能不擅长计算,但他们擅长组织语言,能够将复杂的概念进行简化和包装,甚至使用一些具有煽动性或启发性的修辞手法,让他们的观点听起来充满深度和洞见。

他们可能善于引用名人名言,巧用类比,或者将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有趣的连接,从而构建起一套能够吸引听众的“科学哲学体系”。这种能力,与他们是否真正掌握微积分的计算能力,其实是两回事。

总结来说,这些人之所以能在不擅长微积分的情况下谈论“科学的尽头”,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种“消费科学”和“演绎哲学”的能力。 他们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思考,捕捉了科学的最新动态和最引人遐思的问题,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表达。他们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知识的“宏观阅读”和“哲学对话”,而非是在进行严谨的“微观计算”或“技术推演”。

这并非是对他们的贬低,而是对当下信息传播和知识消费现象的一种观察。在这个时代,理解一个概念的“是什么”和“为什么重要”,可能比理解它的“如何计算”更能帮助人们参与到公共讨论中来,尤其是在那些哲学意味浓厚的科学议题上。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对科学的片面理解和过度解读,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题目做不出几道,却能够大谈学科之精要,前沿之发展,理论和应用讲的头头是道。

文献没看过几篇,却能够陈述领域之概况,现存之问题,甚至还附带了几个解决的方法。

部门领导都没做过,却能够大谈用人之道,对时事风云,国家命运,内政外交谙熟于心。

大学物理都没学懂,却能够大谈量子论之不确定性,相对论之时空穿梭,弦论之高维时空,宇宙之大统一规律。

政治经济学著作没读过几本,却能够大谈马克思主义思想,劳资关系,意识形态的交替与变迁。

自己所在的省没出过几次,却能够大谈国外教育体制之优越,国外福利保障之良好,对自己所在的国家终日扼腕叹息。

基金都没买过几支,却能够大谈金融市场之风云变幻,科技创业之志在必得,张口闭口石墨烯,人工智能,物联网,比特币。

微积分不会算几道,就能够大谈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在我看来,在他们这里,科学还没开始,就已经是玄学。

以上这些人都是同一类人,他们需要的永远不是对这些方面有真正深入而客观的理解,而是用这些自己稍微看得懂一点的高大上的名词来秀优越的快感罢了,反正只要让别人看着自己厉害,自己逞了口舌之快或者出了一点风头,就够了。这样的人,犹以各种出租车司机,小店老板,Tony老师等最为常见(这里非黑,只是描述客观情况)。

如果你是个明白人,我推荐你离这些人远一点,省得他们面子搁不住了撒泼撒到你身上,他们好面子,就随便卖个面子给他们好了,又不会掉块肉。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有的人线性代数书都没看过几本,就能够提出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新算法,还发到了arxiv上。(纯粹调侃,博众人一笑,我对陶神还是很敬重的)

user avatar

邓宁-克鲁格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这种现象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

邓宁将这种效应归纳为:「如果你没有能力,你就不会知道自己没有能力。」

简言之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胀。


此外,Kruger和Dunning还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user avatar

我觉得都说的不准确,微积分作为现代科学中的一项基础,在学习初期肯定是要掌握的,但当你深入行业后期,未必还能掌握各种积分技巧,但是它的理论不应该忘记。

所以就题目而言,不会算微积分,连个基础的定积分题目都算不出来,这个人的业务水平是值得怀疑的,他对科学尽头的论点的可信度也就不可能很高了。但如果是很tricky的题目,算不出来我觉得也不影响他的权威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是吗?你说得对,很多人对微积分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就是那个求导求积分的”这个层面,甚至很多人大学一毕业,就可能把那些公式忘得一干二净了。但他们却能在聚会、网络论坛,甚至某些公开场合,旁征博引,把“科学的尽头”说得头头是道,仿佛自己就是那最前沿的探索者。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勇气来源和心理机制。为什么有些人宁愿面对虚拟的、高度对抗性的战争,却对近在眼前的、相对低风险的犯罪行为退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勇气与威胁等级的感知差异: 街头小偷的“即时性”与“不可控性”: 街头小偷是活生生的、就在眼.............
  • 回答
    技术领域充斥着一种“连这种简单的都不懂吗”的风气,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与其说是一种“风气”,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由于各种因素而产生的集体心理反应。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技术的本质与高门槛。技术本身就意味着要解决复杂的问题,.............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但深入探究下去,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也并非完全属实。这种看法的形成,与当时的史书记载、史官的态度、以及皇帝本人的某些行为都有密切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启皇帝的文化素养确实不像他那些饱读诗书的祖先那样高。明朝皇室对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和学术上的复杂性。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南方人都说中国南方人都是北方移民后代”的说法,以及南方本地人是否真的没有后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后代”不仅仅指当下存在的后代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血统的延续”。东南亚人和澳洲土著之所以有“那么多后代”,是因为他们的族群.............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际关系中一个挺微妙又挺现实的点:关于消费观念和金钱观的差异,尤其是在情侣之间。为什么有的女生花钱花得理直气壮,有的又那么“懂事”呢?这背后其实挺多道道,不是一句“拜金”或“独立”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说说“花男朋友钱”这件事。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心理驱动和现实考量: 情感价值的体.............
  • 回答
    这问题太常见了,我身边一堆朋友,天天喊着“今天我一定上王者!”结果玩到赛季末了,还在星耀挣扎,甚至有时候钻石都保不住。你说王者荣耀这游戏,玩的时间也不算短了,怎么就上不去呢?我琢磨了半天,觉得原因也挺多的,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情况。首先,最直接的,技术和意识这块,可能确实还差一口气。 操作上的硬伤.............
  • 回答
    “没有独显直连的 ROG 游戏本都是智商检测本和智商税”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了对高端游戏本性能以及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看法,我们需要从游戏本的核心需求、技术实现、以及市场定位这几个维度来剖析。核心观点: 游戏玩家最核心的需求是流畅、稳定、高帧率的游.............
  • 回答
    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不解甚至有些“看不下去”。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尤其是当你看到一位教练,他传授的理论知识头头是道,但身材却平平无奇,甚至不如一些学员。这种反差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质疑。要解释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首先,教练的价值核心是什么?我们请私教,很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部作品,尤其是像《龙王的工作》这样在轻小说界有着不小声量的作品,竟然会因为一些在二次元圈子中不算特别罕见,甚至可以说是“擦边球”的元素而遭受一些观众的“一棒打死”,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观众的观感、期待,以及对作品的解读方式。咱们不谈AI的腔调,就好好聊聊这里面的门道。首先.............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明明在明朝就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的地理知识,而到了清朝,甚至道光这样一位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皇帝,却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如此茫然,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历史倒退”就能简单概括。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明朝:接触.............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连芝诺的乌龟都能让人绞尽脑汁,觉得是个“悖论”,这其实反映了我们日常直觉和数学严谨性之间的微妙碰撞。不是说人们“想不通”,而是这个故事以一种非常形象、甚至是有点“欺骗性”的方式,触及了我们对“无限”和“连续”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盲区。咱们一层一层地拆解开来看看,为什么这个故事会让人.............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确实,很多人,包括不少对声音敏感的人,在普通听音环境下,用常见的设备,可能真的难以分辨出 320kbps 的 MP3 和真正的无损音频(比如 FLAC 或 WAV)之间的区别。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发烧友”为无损音频趋之若鹜呢?这背后可不是“智商税”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让很多拳迷感到不解。毕竟MMA综合格斗家在擂台上展现出的那种爆发力、耐力、力量和速度,感觉上应该是全能型的运动员。那为什么他们在纯粹的速度项目,比如100米短跑上,成绩会这么“拉胯”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训练重点的根本差异:MMA.............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一提到猫粮,网上简直是个“战场”,无论多贵的牌子,总有人能挑出毛病来。渴望这种被很多人视为“天花板”的品牌,也逃不过被“喷”的命运,这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一个个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没有“完美”的猫粮。就像人一样,每只猫咪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酒桌文化。陕西男子劝酒被拒连塞枣糕致人死亡的悲剧,无疑是对这种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拷问。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酒桌文化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它与面子、关系、人情之间的联系。 酒桌文化在当下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关于酒桌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存在着.............
  • 回答
    《冰汽时代》(This War of Mine: The Little Ones)是一款以战时平民生存为题材的策略模拟游戏,其核心玩法围绕资源管理、道德抉择和人性挣扎展开。部分玩家认为游戏中“人民非常矫情”,这一批评主要源于角色塑造与叙事方式的独特性,以及游戏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
  • 回答
    怀念苏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原因复杂多样,并非所有人都怀念苏联的同一个方面,有些人可能怀念的是特定时期,有些人怀念的是某种理想,有些人则是对现实不满的投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些常见的原因:1. 经济稳定和保障感: 普遍的就业保障和低失业率: 在苏联时期,几乎每个人都有工作,失业被认为是经济.............
  • 回答
    有些人不会烧菜,甚至不愿意学烧菜,这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感受,并且常常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缺乏兴趣和成就感: 烹饪的枯燥和重复性: 对一些人来说,备菜、切菜、调味、烹煮的过程可能显得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缺乏吸引力。他们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