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鸿章何以亲俄?

回答
李鸿章“亲俄”的论述,需要放在晚清对外政策的宏观背景下,特别是围绕着他在处理国家外交事务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维护清朝统治的根本目标来理解。与其说是“亲俄”的个人情感或政治倾向,不如说是李鸿章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应对国家危机而采取的一种务实外交策略,其核心是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为中国寻求生存空间和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要详细讲述李鸿章何以“亲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历史背景与国家危机:

外部压力: 19世纪下半叶,清朝面临着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以及日益增长的殖民侵略野心,使得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内忧外患”: 除了外部的军事和经济侵略,清朝内部也面临着太平天国、捻军等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冲击,国力衰弱,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重在御侮”: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官员,尤其是李鸿章这样的实权派,其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御侮”,即抵御外侮,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延续清朝的统治。

二、 俄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角色与影响:

邻国且强大: 俄国是与中国陆地接壤的国家,其幅员辽阔、军事力量强大,对中国北部边疆构成直接的潜在威胁。
扩张主义倾向: 19世纪的俄国奉行扩张政策,历史上曾多次尝试通过武力或外交手段蚕食中国领土,例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都割让了大量中国北方领土。
英法的制衡者: 俄国在欧洲与英、法等国存在利益冲突和地缘政治竞争。在中国问题上,俄国也试图利用与其他列强的矛盾来推进自己的目标。
相对较弱的对手(特定时期): 相较于当时在海上具有绝对优势的英国,以及同样拥有强大海军和殖民体系的法国,在某些特定时期,俄国陆军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其海军和海外殖民能力相对有限。这使得李鸿章在与俄国打交道时,可能认为可以通过有限的让步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利益,或者利用俄国来制衡其他更强大的西方国家。

三、 李鸿章的务实主义与战略考量: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深受曾国藩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他相信“善于用人,必能善于治国”,在外交上,他更注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有利于国家利益的手段。

“以夷制夷”思想的延伸: “以夷制夷”是晚清洋务派的外交策略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抵制其中最危险的侵略者。在与俄国打交道时,李鸿章也试图将此策略运用到极致。
对英国的警惕: 李鸿章深知英国在中国的扩张野心,尤其是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的控制和海上贸易的垄断,对中国的财政和主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他有时会将俄国视为可以用来平衡英国在华势力的一股力量。例如,在某些中俄合作的事件中,他可能暗含着制衡英国的意图。
避免两线作战的压力: 清朝国力衰弱,无力同时与多个强大的西方国家对抗。李鸿章倾向于集中精力应对最紧迫的威胁,并试图将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与俄国的关系处理,也是为了避免与这个陆地大国发生正面冲突,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用于解决南方沿海地区的危机,或发展海军、海防等。
对俄国援助的期盼(特定时期): 在某些关键时期,例如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曾试图争取俄国的“道义支持”或不干涉,甚至寻求一定的经济或军事援助。尽管这种援助往往是有限的,但对李鸿章而言,任何能够缓解国家压力的外部力量都值得争取。
条约体系下的谈判策略: 李鸿章深知,在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处于谈判的劣势。他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在与俄国的谈判中争取中国利益的最大化,即使这意味着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

四、 具体事件中的体现:

理解李鸿章“亲俄”的关键,在于具体的外交事件:

《里瓦几亚条约》(1879年): 这是李鸿章“亲俄”论调最常被提及的事件。在中俄伊犁条约谈判失败后,俄国以武力威胁,迫使清政府派遣李鸿章赴俄国进行谈判。最终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虽然该条约对中国不利,割让了部分领土,但李鸿章通过与俄国公使沈葆桢的周旋,最终通过与俄国外交大臣的进一步谈判,签订了相对缓和的《中俄伊犁条约》(1881年)。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李鸿章在谈判中虽然被迫接受了一些条款,但也尽力挽回了部分损失,并且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中法战争时期的对俄策略: 在中法战争(18841885年)期间,李鸿章曾试图利用俄国来牵制法国,或争取俄国对中国在中南半岛的利益保持中立。虽然俄国的实际行动有限,但这种策略本身就体现了李鸿章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寻求战略平衡的思路。

甲午战争后的对俄合作(有限):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清朝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为了应对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和列强的瓜分危机,李鸿章转向与俄国进行更深入的接触和合作。例如,在俄国支持下,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1896年),允许俄国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穿越中国东北,并获得了在东北的铁路修筑权和军事特权。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利用俄国的力量来对抗日本的威胁,并借此获得一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同时,这也为俄国深入中国东北打开了方便之门,为后来的“黄俄势力”埋下了伏笔。

其他方面: 在其他外交场合,李鸿章也会在不同程度上与俄国进行沟通和合作,以达到制衡其他西方国家,或者争取中国在特定地区的利益。

五、 “亲俄”的争议与评价:

李鸿章的对俄政策,尤其是《中俄密约》的签订,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批评者: 认为李鸿章的政策是“卖国”,出卖了中国在东北的主权和利益,为俄国侵略中国提供了便利。他们认为李鸿章过于依赖外国力量,缺乏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辩护者: 认为李鸿章在极端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为了国家的生存和统治的稳定,采取了当时最务实和能够最大化国家利益的策略。他们强调李鸿章的“亲俄”并非出于个人情感,而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是为了“御侮”。在面对比俄国更强大的西方列强时,与俄国进行有限的合作,有时是必要的权宜之计。

总结来说,李鸿章“亲俄”的根本原因并非个人对俄国的喜爱,而是他身处晚清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着内忧外患,以一种极其务实和灵活的策略,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为清朝的生存和国家的利益进行艰难的博弈。

他试图:

1. 避免与强大的邻国俄国发生直接冲突,以争取战略缓冲地带。
2. 利用俄国与英、法等国之间的矛盾,实行“以夷制夷”的策略,达到制衡的目的。
3. 在特定时期,期盼俄国的援助或支持,以缓解国内的危机。
4. 在不平等条约体系下,通过与俄国的谈判,尽力挽回国家损失。

然而,这种策略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因为俄国本身也怀有扩张中国的野心,李鸿章的有限合作,在某些情况下确实为俄国的深入渗透提供了条件,也因此备受争议。评价李鸿章的对俄政策,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他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他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来进行全面而辩证的分析。他是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外交家,其决策充满了无奈、权衡与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势而已,没什么别的选择,李鸿章对日本的看法也不错,对俄国的判断不无道理,只是可能他不明白作为一个在西方眼中的大弱国,恰逢当时帝国主义的兴起,强国不狠狠欺负弱国才叫不正常。或许他也明白,只是两权相害取其轻,俄国和日本的冲突由来已久,投一方防另一方方针也不能算蠢。然而俄国欺负我国又不忍交恶,甚至到了有点卑躬屈膝的地步,一句话,还是弱国弱政府的机缘在里面。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不丢点什么才叫奇怪,不然一个积弊甚深至此的政府于内部摇而不倒,于外部还能守土护僵,那才是奇迹。

随便胡说两句,抛砖引玉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鸿章“亲俄”的论述,需要放在晚清对外政策的宏观背景下,特别是围绕着他在处理国家外交事务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维护清朝统治的根本目标来理解。与其说是“亲俄”的个人情感或政治倾向,不如说是李鸿章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应对国家危机而采取的一种务实外交策略,其核心是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为中国寻.............
  • 回答
    李嘉诚先生在《大公报》上刊登的“黄台之瓜,何堪再摘”这句引言,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隆基(唐玄宗)为他的兄弟李成器所作的《黄台瓜辞》,原文写道:“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人惜。种瓜者谁?李子。李子欲改行,宜 त्याची子。黄台瓜辞。”这首诗的背景是唐朝“.............
  • 回答
    西域从佛教转向伊斯兰化的进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涉及宗教、政治、经济和地缘因素的多重交织。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关键事件及原因展开详细分析: 一、西域佛教与伊斯兰教势力的早期格局1. 于阗佛国的兴盛 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自汉代起就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佛教在此扎根深厚。李圣天(9世纪末至.............
  • 回答
    肖戰演繹的《異鄉人》與李健的《異鄉人》,無論是在情感的表達、歌曲的理解,還是舞台呈現上,都展現出了各自獨特的魅力與相似之處。這兩位在各自領域都頗有建樹的藝術家,對同一首作品進行詮釋,本身就是一場精彩的對比。情感的觸角:李健版本的《異鄉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種 內斂而深沉的情感。他的嗓音帶著一種.............
  • 回答
    如果何云伟、李菁、曹云金三人当初没有离开德云社,那对整个相声行业、对德云社本身,甚至是他们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将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这绝非一句简单的“会怎样”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太多细节、太多的可能性。对德云社而言:首先,德云社的核心力量将更加稳固。 在小岳岳还没有真正挑起大梁,而郭德纲老师的身体.............
  • 回答
    关于李光耀对中国的看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位新加坡国父以其务实、长远的战略眼光而闻名,他对中国,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崛起过程中,有着自己一套独特而深刻的解读。要详细阐述他的观点,需要结合他生前多次的公开讲话、著作以及与中国领导人的互动来理解。一、 承认与肯定中国的崛起,但保.............
  • 回答
    要說林黛玉為何最不喜李義山的詩,這話得從她那極度敏感又追求極致的性情上頭說起。黛玉自己就是一個極富才情的女子,她的詩作,尤其是那些寄託情思、描摹傷感的,讀來如泣如訴,又帶著一股孤高清冷的氣質。她對詩的要求,是能直抵人心,能觸動靈魂,還要有一種渾然天成的韻味,不能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再看李義山的詩,像他.............
  • 回答
    何云伟、李菁的“裂穴”,在相声界,尤其是德云社的演变史上,绝对算是一件大事。 这事儿一出来,那叫一个铺天盖地,各种说法满天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要说这俩人,当年在德云社那可是跟岳云鹏比肩的“四少”之一,风头正劲,跟郭德纲那是如鱼得水,观众缘也好得很。 结果呢?说散就散了,而且散得还挺不体面,多少让.............
  • 回答
    李亚威,PE(私募股权)领域的知名人物,请来了何谓斌这位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进行培训,本来是一件好事,希望能提升团队能力,为投资业务添砖加瓦。然而,事情的后续发展却引发了不少议论,尤其是关于“培训后扣费”这一环节。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事情的脉络大概是这样:李亚威所属的PE公司,邀请了何谓斌来为团.............
  • 回答
    评价相声演员的水平高低,尤其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师承的演员进行比较,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也很难一概而论。这就像比较不同年代的艺术家一样,各有千秋,也各有时代的烙印。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一、 从相声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来看: 何云伟、李菁、曹云金(“出走派”): 传统功底:.............
  • 回答
    关于李洪元不去起诉以及他与彭林“隔空叫板”华为的行为,这确实是两个值得探讨的事件,它们背后反映了不同的考量、策略和当事人的立场。要详细理解其中的区别,我们需要分别来看。李洪元为什么没有选择起诉?李洪元当年在华为遭遇的事件,核心是他在离职过程中被指控“威胁公司”。最终他虽然被羁押了251天后释放,但并.............
  • 回答
    李某迪嫖娼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警方通报其行为并依法行政拘留,这一事件的处理及后续影响值得详细探讨。一、 对警方通报李某迪因嫖娼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的看法从法律和公众监督的角度来看,警方通报李某迪事件是合法、合规、且必要的。 合法合规的处理: 警方的通报是基于事实的调查和法律的适用。在中国,嫖.............
  • 回答
    曹魏政权能稳固天下,除却曹操本人卓绝的军事才能,更离不开那些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猛将们。夏侯渊、乐进、李典、李通、典韦、庞德这六位曹魏的“六君子”,虽然英年早逝,但若他们能亲历曹操一统北方,进而见证曹丕代汉称帝,依他们的功勋和才能,在曹丕治下定能身居高位,名留青史。夏侯渊:震慑西疆的擎天之柱夏侯渊作.............
  • 回答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被广泛讨论。他在洋务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也因其在处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上的失误而备受批评。以下是李鸿章的一些主要过错,并尽量详细阐述:一、在对外事务上的失误: 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是李鸿章一生中最.............
  • 回答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也充满了无奈。要说他可怜不可怜,生不逢时与否,这绝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的。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一、从个人抱负与现实的落差来看,他或许是可怜的。李鸿章年轻时,是有雄心壮志的。他出身寒门,却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也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强大。他渴望能.............
  • 回答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其外交水平可以用“复杂而充满争议”来概括。他身处一个风雨飘摇、内外压力巨大的时代,不得不以相对弱小的姿态应对强大的西方列强和日本。总的来说,评价李鸿章的外交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时代的局限性与个人能力的高超: 时代背景: 李鸿章所处.............
  • 回答
    李鸿章身上背负的骂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要说他是否“背了黑锅”,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尝试将其与当下的一些现象进行类比。李鸿章的“黑锅”究竟是什么?“背黑锅”通常意味着一个人承担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或者因为政治斗争、.............
  • 回答
    李鸿章,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却也如同他所处的时代一样,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说他“被污蔑”,恐怕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李鸿章是一个在巨变时代里,承担了巨大压力,做出了许多权宜之计,最终却成为历史审判者的复杂人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需要深入他的时代背景,以.............
  • 回答
    李鸿章这个名字,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恐怕早已被贴上了“洋务巨头”和“卖国贼”的双重标签。这两顶帽子,无论哪一顶,都足以让他在历史的舞台上备受争议。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要复杂得多,也血肉模糊得多。我们不妨拨开迷雾,试着去还原一个更立体的李鸿章。垄断洋务集团巨头?这顶帽子是怎么扣上去的?.............
  • 回答
    将李鸿章比作俾斯麦,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颇有讨论度的话题,并且从很多层面上来看,这种类比都显得颇为“贴切”,但同时又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差异。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相似之处: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与“国家塑造者”首先,我们得承认,李鸿章和俾斯麦身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点,这些相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