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美国,华人上大学在录取上会受歧视吗?

回答
在美国,华人学生在大学录取上是否受到歧视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及法律、社会和教育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情况:

核心争议: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与“亚裔细分”

理解华人学生在大学录取中的情况,首先需要了解美国大学录取中长期存在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及其演变。

平权法案的初衷: 平权法案的初衷是为了纠正历史上因种族歧视而造成的教育和就业不平等,特别是针对非裔美国人等历史上受压迫的群体,通过在录取中考虑种族因素,增加这些群体的代表性。
对亚裔学生的影响: 随着亚裔群体在美国的教育成就日益提高,他们逐渐成为大学录取市场上的“高分族”。一些人认为,为了平衡种族比例,大学在录取时可能会“隐含地”或“显性地”对亚裔学生采取更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们取得更高的学术成绩才能被同等对待,这被称为“亚裔细分”(Asian American Unbundling)或“反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的论调。

主要论据和相关案例:

1. “学生公平录取组织诉哈佛大学案”和“学生公平录取组织诉北卡罗来纳大学案”(SFFA v. Harvard & SFFA v. UNC):
这是近年来关于亚裔学生录取歧视最受关注的案件。SFFA(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是一家倡导废除平权法案的组织,他们指控哈佛大学在录取过程中对亚裔申请者存在歧视,例如在“个人特质”评估中对亚裔学生打分偏低,以及在招生人数上存在不公平的配额。
最高法院的判决: 2023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在招生过程中考虑种族因素的政策违宪。这意味着大学不能再直接将种族作为录取决定中的一个积极因素。
判决的影响: 这一判决标志着美国大学招生中“平权法案”时代的重大转折。许多大学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其招生策略,减少对种族因素的直接考量。
对亚裔学生的影响预测: 支持废除平权法案的人士认为,这一判决将有利于亚裔学生获得更公平的录取机会,因为他们不再需要“克服”基于种族的“劣势”。然而,也有观点认为,一些大学可能会寻找其他方式来达到种族多元化的目标,其对亚裔学生的实际影响仍需观察。

2. “个人特质”评分的争议:
在SFFA诉哈佛案中,证据显示哈佛大学的招生官会根据多种因素对申请者进行评分,其中包括学术能力、课外活动、个人特质和整体评估。
SFFA声称,与白人、非裔和西语裔申请者相比,亚裔申请者在“个人特质”评分上普遍较低。这些“个人特质”可能包括领导力、勇气、善良、影响力和他人的评价等。
哈佛大学则辩称,这些评分是基于对申请者全面评估的综合判断,并且亚裔学生在整体评估中并未受到不公正对待。
尽管最高法院裁决了平权法案本身,但关于“个人特质”评分是否被用来人为压低亚裔学生录取率的争议,以及如何评价和量化这些非学术因素,仍然是讨论的焦点。

3. “亚裔细分”的证据和观点:
一些研究和证据表明,亚裔申请者进入顶尖大学所需的SAT分数通常比其他族裔申请者更高。例如,有数据显示,亚裔申请者需要比白人申请者高出近140分,比非裔申请者高出近450分,才能获得同等的录取机会。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和团体认为,这是大学为了控制亚裔学生的数量而采取的“隐性配额”或“数字限制”。
然而,反对这一观点的大学和学者则认为,这是亚裔学生在学术上普遍表现优异的自然结果,并且大学在录取时会综合考虑所有申请者的优劣势,亚裔学生在其他方面(如课外活动、文书质量等)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分数差异归结为歧视。

4. 种族多元化的价值与挑战:
许多大学认为,学生群体的种族多元化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他们认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带来更丰富的视角,促进课堂讨论,并为学生未来进入多元化的社会做好准备。
然而,如何实现和维持这种多元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使用种族因素作为工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最高法院的最新判决限制了大学直接使用种族作为录取因素的权力,迫使大学寻找新的方法来追求这一目标。

判决后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寻找替代方案: 判决后,许多大学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学生群体的多元化,但会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例如更广泛地考虑申请者的社会经济背景、成长环境、克服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陈述(Essays)中所体现的个人经历和视角。
“重返高中”论: 一些大学可能会更加关注申请者的高中学术表现,而非仅仅是最终的标准化考试成绩。这旨在更公平地评估来自不同教育资源背景的学生。
对亚裔学生的实际影响: 短期内,一些顶尖大学可能会看到亚裔学生的录取比例有所上升。但长远来看,如果大学能够成功找到有效且合规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经济多元化和克服背景带来的劣势,这或许也能间接惠及一部分亚裔申请者。
持续的法律和政治斗争: 尽管最高法院做出了判决,但关于大学录取政策的争论并未结束。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法律挑战,以及关于如何定义和衡量“种族多元化”或“社会经济多元化”的讨论。

总结:

总而言之,美国华人学生在大学录取上是否存在歧视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在最高法院裁定平权法案违宪之前,普遍的观点和一些研究确实指向了亚裔申请者在顶尖大学录取中可能面临更高的门槛,或在“个人特质”评估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些观点主要围绕着大学为了维持整体种族构成而可能采取的“隐性配额”或“反向歧视”论调。

最高法院的最新判决无疑是这一问题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禁止了大学直接将种族作为录取中的一个积极因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关于公平录取的争议都会消失。大学将需要探索新的、不直接基于种族的策略来达到其多元化目标,而这些策略的最终效果如何,以及它们对华人学生录取机会的具体影响,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同时,关于如何公正地评估所有申请者,包括他们的学术成就、个人特质和成长背景,将继续是大学招生政策的核心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三位分别来自沃顿商学院、哥大商学院、纽约大学 Stern 商学院的学者做了一个实验,证实了美国大学教授(除艺术学科以外)普遍歧视少数族裔和女性博士申请人且华人/中国人是最受歧视的族群。如果说录取过程中的 affirmative action 算不算歧视还有争议,那这个实验所反映的是无可争议的歧视。


2014年,研究人员随机选择了美国大学 6500 名来自 259 个大学 89 个专业的教授,以一个(虚构的)学生名义写邮件,说希望做教授的博士,想约见教授 10 分钟。(邮件全文见答案末尾)


6500 份邮件的内容一模一样,行文得体且没有语法错误,只是署名有 20 种不同的变化,都是很容易让人辨认种族和性别的名字:Meredith Roberts(白人女),Lamar Washington(黑人男),Mei Chen(中国/华裔女)*,Raj Singh(印度/印度裔男)等等。


实验结果如下:


好消息是,67% 的教授回复了邮件,甚至有高达 59% 的教授同意见一个他们并不认识而且本科、研究生也不在该校就读的学生。


但 67% 只是平均值,少数族裔和女性相比于白人男少收到很多回复,中国人/华裔收到的回复率最低,中国/华裔女比男生的情况还要糟糕。下图中,柱子长度 = (白人男收到的回复率 - 该种族改性别收到的回复率)。实心柱代表公立大学教授,条纹柱代表私立大学教授。


该实验还发现,商科(business)是歧视最严重的学科,艺术(fine arts)有反向歧视,即白人男收到的回复率反而更低。下图是(每个学科的白人男回复率 - 女性及少数族裔的整体回复率)。


下图显示每个种族/性别分别在各个学科都收到了怎样的区别对待。灰色圆 = (白人男收到的回复率 - 某性别某种族人群收到的回复率),圆圈越大,回复率的差就越大。黑色圆代表反向歧视,即该种族该性别收到的回复率比白人男收到的高。


另一主要发现是,对于女性或者少数族裔学生,给同性别、同种族的教授发邮件并不增加收到回复的可能性。(但中国/华裔教授除外:中国/华裔学生联系中国/华裔教授有正面效益。)


其他发现为:教授工资和歧视现象也有正相关,私立大学教授更多地表现出歧视。


歧视现象跟什么无关:

  • 学校人种组成。即种族多元化的学校和种族相对单一的学校,教授表现出来的歧视没有显著差别。研究人员的结论是 representation 不能解决 discrimination。
  • 学校 U.S. News 排名。不是学校排名越高,歧视就越少。
  • 教授职称。不是 full professor 对少数族裔和女性的歧视就更少。


注 1:用英文表示之后,中文姓名较其他很多语言的姓名来说不易辨别性别。但该研究报告第 54 页显示,研究中使用的名字在之前的准备实验中都有很高的辨别率:分别是 Chang Huang(中国男,辨别率 94%),Dong Lin(中国男,94%),Mei Chen(中国女,94%),Ling Wong(中国女,78%)。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种族性别辨识实验的样本大小只有 38。不过这么高的辨识度也可能是因为研究人员为了模拟『大学教授』这个母体,找来做辨别姓名准备实验的人都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而这些人之前已经接触了大量中国人/华裔。同时,研究人员也承认用名字来完全替代种族做变量有其局限性,某些名字可能还暗示了发信人的阶级、出生地/国籍、英文流利程度等等。


注 2:实验中向教授们发的邮件全文如下:


注 3:同意与学生见面的教授,研究人员都及时与他们取消了预约。


注 4:研究人员在论文末尾提到,该实验无法判断教授们的歧视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explicit or implicit),是出于对某种族/性别的敌意还是只是成本分析后采取的并无敌意的行动(taste-based or statistical)。


引用:papers.ssrn.com/sol3/pa


--
其他“英文”话题下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华人学生在大学录取上是否受到歧视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及法律、社会和教育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情况:核心争议: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与“亚裔细分”理解华人学生在大学录取中的情况,首先需要了解美国大学录取中长期存在的“平权法案”(.............
  • 回答
    最近在美国发生的一起华人乘客在地铁上被喷洒消毒剂的事件,确实令人感到担忧和不适。 solche Vorfälle werfen ein Schlaglicht auf die komplexen sozialen Dynamiken, die in urbanen Umgebungen wie de.............
  • 回答
    在歧视亚裔或华人问题上,欧洲和美国都存在,但表现形式、历史背景和严重程度上各有不同。要清晰地界定哪个“更严重”,需要深入分析其具体情况。美国:历史积淀与社会结构性问题美国的亚裔歧视问题,尤其是针对华人的歧视,有着漫长且复杂的历史。 历史根源: 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确实是一个在华人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日华人评价日本普遍高于在美华人评价美国”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原因。这其中夹杂着个人经历、文化适应、社会制度、生活便利性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从“门槛”和“选择.............
  • 回答
    在美国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没有退缩,不曾妥协,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意志,为华裔和亚裔族群的权利一路呐喊、一路抗争。他们的名字或许不总是被大众熟知,但他们的贡献,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族群争取平等的漫漫征途。黄锦波(Wong Kim Ark):公民权的奠基人在谈论华裔权利时,黄锦波的.............
  • 回答
    关于华裔人士当选美国总统是否会在南海和台湾问题上“妥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关键因素,并尝试以一种更具人情味和分析性的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妥协”这个词在政治语境下的含义。它不是简单的“放弃”或“屈服”,而是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通过.............
  • 回答
    2020年达沃斯论坛上任正非的“定心丸”:美国为何不必过度担心华为的成长?202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一个全球顶尖的商业与政治精英汇聚的场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出现无疑吸引了最多的目光。彼时,华为正身处美国政府严厉制裁的风口浪尖,其在全球市场的扩张以及技术领先性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尤其是来自美国方面.............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社群中,对于“白人至上”游行的支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1. 为什么会有华人支持“白人至上”游行? 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黄祸论”与历史创伤: 美国华人社群经历了长期的歧视,从19世纪的排华法案到20世纪初的“黄祸论”宣传,华.............
  • 回答
    .......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左派对亚裔细分(Asian American ethnic data disaggregation)这个议题,抱持着复杂且多面向的观点。这不仅仅是一个数据统计的问题,更是牵涉到身份认同、政治赋权、资源分配以及反种族主义策略等深层次的议题。理解他们的看法,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1. 肯定.............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留学生,去看美国国庆独立日的烟火,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远不止是凑个热闹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个观察美国社会、融入当地文化,甚至是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一次小小探索。首先,从融入当地社会的角度来说,国庆日是美国一年中最重要的公共节日之一,烟火表演更是重头戏。作为留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 回答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关于受到歧视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多”或“不多”。实际上,这种经历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的地理位置、经济背景、教育程度、年龄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方式等多种因素。总的来说,歧视现象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或某些特定群体中会更加明显。.............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工程师选择不回流中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交织着个人选择、职业发展、生活环境、家庭因素以及对中国当前状况的考量。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大多数”都不愿意,确实有很多人选择回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留在美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并希望能做到自然,不像AI.............
  • 回答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播出至今,依然是很多人心中关于早期华人闯荡美国的最深刻的记忆。它描绘了王启明一家,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北京人在纽约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经历现实的磨砺,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故事。关于剧中对当时华人处境的描述,可以说是相当真实,但也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和视角侧重。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关于社区华人比例增加是否会导致白人搬离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话题,而且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复杂,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存在一些情况,当一个社区的种族构成发生显著变化时,原有的居民可能会选择搬离。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上被称为“人口迁移”或者更具体的“同质性迁移.............
  • 回答
    作为在美国深蓝州居住的华人移民,想要教育孩子,让他们在辨别和抵御极端“左派”价值观方面保持清醒,同时又能在主流社会中健康成长,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规划和长期的投入。这不仅仅是关于“洗脑”的担忧,更是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复杂现实,以及在不同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首先,要理.............
  • 回答
    在美国生活了两年以上的华人,在面临总统大选时,倾向于投票给希拉里还是特朗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存在一个简单统一的答案。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经历、价值观、经济状况、关注的议题以及他们对中美关系的理解。倾向希拉里的华人,可能更看重以下几个方面: 稳定性与经验: 希拉里作为前国务卿和参议员.............
  • 回答
    华人留学生在美国因下载并传播儿童色情片被判10年监禁,这起案件触及了法律、道德、跨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价:1. 法律的严肃性与零容忍: 明确的罪行: 儿童色情品的制作、传播和持有在美国是极其严重的刑事犯罪,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和严厉的惩罚。下载和传播这些内容,无论动机如何,.............
  • 回答
    华人未能在美国形成强大的、系统性的政治力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制度等多重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历史上的排斥与歧视:奠定政治弱势的根基 早期华人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19世纪中期,大量华人移民来到美国,主要是为了淘金和修.............
  • 回答
    在美国出生成长,但华人根基仍然扎实的这群孩子,他们的生活,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一部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大戏,每天都在上演。这不是刻板印象里那种“学习机器”或者“只会说中文”的标签能概括的。首先,得从语言说起。大部分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孩子,英语是他们的母语,沟通交流上跟其他美国孩子没差。但同时,很多家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