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课本里说“主权高于人权”?依据是什么?

回答
关于“主权高于人权”的说法,这在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严格来说,在主流的国际法和人权理论框架下,并不存在“主权高于人权”的普遍性、绝对性原则。 相反,随着国际人权法的兴起和发展,许多国际公约和实践都在强调国家主权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和促进人权。

然而,这种说法的出现,或者说这种理解的背后,可以追溯到历史发展和不同政治哲学思想的演变,以及对主权概念的某些侧重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种说法的可能来源和依据,以及为什么它在当代国际社会受到挑战。

一、 产生“主权高于人权”说法的可能历史和理论根源:

1. 主权概念的经典解释和国家中心主义:
历史起源(民族国家兴起): “主权”概念的兴起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在欧洲,随着中世纪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权威的衰落,各国国王逐渐确立了对本国领土和人民的最高、排他性统治权,不受外部干涉。
博丹和霍布斯等人的论述: 让·博丹(Jean Bodin)将主权定义为“国家内最高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权力”,是国家法律的制定者而非法律的约束者。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其《利维坦》中,更是将主权者的绝对权力视为避免社会混乱、保障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认为臣民为了获得安全必须将一切权利让渡给主权者。
国家利益至上: 这种早期和经典的主权理论,强调国家作为最高政治实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国家生存和安全的考量下,国家自身的利益和权威往往被置于优先地位。在那个时代,人权的概念尚未成熟和普遍化,更多的是以“自然权利”或“臣民的义务”来讨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国内事务”原则(不干涉内政): 基于对主权的强调,国家主权原则包含了“不干涉他国内政”的要求。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处理其境内事务时,其他国家不应进行干预。在历史上,一些国家可能会以“人权问题属于其内政”为由,抵制国际社会对其国内人权状况的关切和干预。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将国家主权解释为一种可以排除外部在人权问题上进行审视和干预的“盾牌”。

2.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理解偏差:
国家主权是基石: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被认为是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起点,确立了主权国家体系。每个主权国家在其边界内享有最高权威,并且国家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片面强调“平等”和“不干涉”: 尽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本身并未直接提及人权,但其所确立的“国家平等”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在后来的实践中,有时会被某些国家片面地解读为,国家有权在其国内以任何方式行事,只要不直接威胁其他主权国家的安全,国际社会就无权干涉,即使这种行事方式严重侵犯了本国公民的人权。

3. 某些政治意识形态的解释:
国家主义和集权主义: 在一些强调国家至上、集体主义优先于个人自由的政治意识形态中,国家(及其代表的国家主权)的利益和目标,往往被置于个人权利之上。在这种思想体系下,个人存在的意义在于为国家服务,其权利也由国家赋予和限制。
历史上的“国家安全”压倒一切的论调: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例如战争时期或政治动荡时期,一些政府可能会以国家安全和稳定为由,限制公民的某些权利,并辩称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生存的必要手段。

二、 为什么这种说法在当代国际法和人权实践中受到挑战和否定?

尽管上述是一些可能产生“主权高于人权”说法的历史和理论根源,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观点在现代国际法和人权理论的主流中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受到了广泛的挑战和修正。

1. 国际人权法的兴起和发展:
人权成为国际法关注的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粹德国对人权的极端蔑视促使国际社会深刻反思。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明确将“促进和鼓励对人权的尊重和遵守”作为联合国的主要宗旨之一。
人权成为国际法渊源的一部分: 《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虽然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但其确立的基本人权原则已成为国际习惯法的组成部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ICESCR)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进一步构建了国际人权法体系。这些公约要求缔约国承担起保障和促进其境内所有个体人权的义务。
人权普适性原则: 国际人权法强调人权是普适性的,不因国籍、种族、性别、宗教或任何其他身份而有所区别。这意味着,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主权如何行使,基本的、不可剥夺的人权都应受到尊重和保护。

2. 人权对国家主权的限制和制约:
主权不再是绝对的: 现代国际法对国家主权的概念进行了调整。主权不再被视为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力,而是伴随着责任。其中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保障本国公民的人权。
“人权主权”的概念: 一些学者提出了“人权主权”(human rights sovereignty)的概念,强调国家主权体现在保障和实现其境内人民的人权上,而非侵犯人权。当一个国家严重侵犯其人民的人权时,它可能丧失一部分合法性,并可能面临国际社会的关切甚至干预(尽管这种干预非常谨慎和复杂)。
“保护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 这是一个近几十年来在国际社会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主张主权国家负有保护其境内人口免受灭绝种族、战争罪、种族清洗和反人类罪侵害的责任。如果一个国家无法或不愿意履行这一责任,国际社会有责任在必要时采取集体行动,包括军事干预(但需经安理会授权),以保护目标人群。R2P明确将保护人权置于国家主权的考量之上,以应对最严重的暴行。

3. 国际社会对人权侵犯的关切和行动:
人权监督机制: 联合国人权条约机构、人权理事会以及各种国际非政府组织,都在积极监督各国人权状况,并对侵犯人权的行径进行揭露和谴责。
国际刑事司法: 国际刑事法院(ICC)等机构的存在,表明某些严重的人权侵犯行为(如战争罪、反人类罪)不再仅仅是国内问题,而是可能受到国际司法追究的国际罪行。

三、 为什么课本里可能出现“主权高于人权”的说法?

如果某个课本确实出现了“主权高于人权”的说法,这可能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历史视角下的介绍: 课本可能是在介绍主权概念的历史发展时,提到早期国家主义或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对主权的绝对性强调,并以此作为背景。但如果仅仅是陈述历史观点而不加以批判性分析或区分,则可能造成误导。
特定国家或政治立场的阐述: 在某些国家或受到特定政治思潮影响的教育环境中,可能会为了维护国家权力或限制外部干预,而强调国家主权的至高无上性,从而间接或直接地提出“主权高于人权”的论调。这通常是出于维护国内政治稳定和国家独立性的考量,但与主流国际法精神相悖。
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曲解或片面理解: 如前所述,将国家主权原则片面地解读为可以排除国际社会对国内人权问题的关注,从而将主权视为“人权”的保护伞,而非限制。
内容上的不严谨或过时: 也有可能是教材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未能充分反映当代国际法和人权理论的发展。

总结:

在现代国际法和主流人权理论中,“主权高于人权”并非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原则。相反,国际人权法的核心精神恰恰在于,国家主权应当以保障和促进其境内所有个体的基本人权为重要内容和责任。人权被视为普适性的,并构成对国家不受约束的主权的内在限制。

因此,如果您在课本中看到这种说法,建议结合上下文进行批判性分析,并了解其可能出现的历史和理论背景,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代国际社会对人权与主权关系的主流理解,即人权是国际法的核心关切之一,并对国家主权构成重要的法律和道义约束。一个负责任的主权国家,其主权体现应在于有效保障本国人民的人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权高于主权”最早是由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干涉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时提出的口号。1971年巴基斯坦镇压现孟加拉国的不合作运动,孟加拉国爆发兵变,大量孟加拉国印度教徒逃亡印度,因此英迪拉·甘地决定(乘机)对巴基斯坦出兵。

英吉拉当时说服国会和联合国安理会的口号,就是“人权高于主权”。当时印度是苏联的盟友,这个口号让美国很尴尬啊,不过美国还是出手,海军站在孟加拉湾,告诉英迪拉·甘地不要对西巴基斯坦和可什米尔打主意。世事难料啊,当年让美国膈应的口号,现在成了美国干预他国政权的标签,你说美帝冤不冤,哈哈。

不过有趣的是,当年这个口号让中国膈应,现在还是膈应,所以反对这个口号出现在中国课本实在太正常了。不过可预计的不久后,中国肯定也会用这个口号,比如朝鲜问题、缅甸问题和巴基斯坦问题。朝鲜这样早晚会被抛弃,中国肯定不会同意美帝独占朝鲜半岛,没中国同意朝鲜政权肯定也不会垮台,所以可预计的未来中国肯定是打着类似于“人权高于主权”的口号到朝鲜驻兵,然后推动半岛统一。

不要以为这是痴人说梦,时代变迁太快了,之前中学历史课本还抨击清末民初,西方国家支持中国不同派系,干涉中国内政。前不久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召见巴基斯坦国内的反对派,强调要履行合同,支持中国在当地的高铁项目。活脱脱大英帝国(日本)当年在清末召见袁世凯的样子嘛。。。

至于这个口号到底对不对,其实很难讲,要分案例。不过对这个口号最好不要一棒子打死,万一哪天天朝用了呢?

user avatar

现代社会,多是民选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公民授与,是主权在民的社会,因而人权高于主权。

当然,他国主权也不容侵犯,但联合国宪章关于主权不容侵犯有个前提,就是主权必须为保护本国的人权服务,当主权成为统治者破坏和践踏人权的工具时,联合国宪章对主权的保护便不再有效。

人权高与主权已在囯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

1994年,卢旺达两个部族之间进行野蛮屠杀,100万人死于非命,联合国没能及时制止,遭到国际社会强烈批评。此后国际社会达成共识,人权高于主权。

user avatar

中学历史课本里面科索沃战争那一节,这节内容前面说的事情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一超多强世界格局」。批判「人权高于主权」是拿来批判「借着『维护人权』伤害他国主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行为的。年轻人,上课要认真听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主权高于人权”的说法,这在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严格来说,在主流的国际法和人权理论框架下,并不存在“主权高于人权”的普遍性、绝对性原则。 相反,随着国际人权法的兴起和发展,许多国际公约和实践都在强调国家主权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和促进人权。然而,这种说法的出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我们理解电学定律时一个很常见的困惑点。你说的没错,灯泡灯丝确实是金属,比如钨丝,而金属是公认的良好导体,通常我们会说金属导电遵循欧姆定律。但为什么我们说小灯泡在发光时,它的灯丝“不适用”欧姆定律呢?这其实是关于“适用范围”和“理想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分。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
  •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问过自己。手里捧着厚重的课本,里面密密麻麻讲着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甚至还有各种文学作品,就是很少有直接告诉你,“嘿,小子,这样就能成功!”的。要说起来,原因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首先得明白,课本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工具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历史叙事和教材编纂的深层逻辑。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历史教材时,会发现一些重大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似乎被“一笔带过”,或者说,关于它“推翻清王朝”这件事的叙述,确实相对简略。但如果仔细想想,教材的篇幅有限,需要涵盖几千年的历史,要在有限的空间里突出重点,就必然会有取.............
  • 回答
    夏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以及它是不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确实是史学界一个长期讨论的热点,并且伴随着不少争议。即便如此,在很多中小学课本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夏朝被描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形象。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历史研究、教育传播以及社会认知之间的一种复杂互动。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这个现象,中学里上级要求教师“少讲”,而实际课堂上教师们却普遍“多讲”,而且您还提出了“教师比学生更需要成绩”以及“为什么那么喜欢无私奉献”这两个有趣的问题,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背后牵扯着教育体系的运作逻辑、教师的职业发展以及人性的复杂考量。“少讲”与“多讲.............
  • 回答
    你描述的细胞膜图片,特别是内侧那些“紫色的须须”,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人教版生物课本中,这张图通常是为了展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及它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你看到的“紫色的须须”,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细胞膜内侧的细胞骨架,或者细胞内支持结构的一部分,它们通常与细胞膜紧密相连。让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张图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职场现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很多人会疑惑,996加班制和中学课本里描述的“资本家剥削剩余劳动价值”之间,究竟是相似还是不同,以及它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理念。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几个关键概念理清楚:1.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石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不少人都有这个感觉,课本里的海瑞和《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简直像是两个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样一样说开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课本和电视剧在内容选择上的根本区别。 课本: 课本是历史教育的载体,它的核心任务是向学生传达基础、主流、公认的历史事实和人物评价。对于像海.............
  • 回答
    社会观念是个挺复杂的东西,就像一股无形的洪流,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以及周遭的世界。而学校课本,作为我们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载体,自然也承担着传递这些社会观念的责任。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课本里教的,有时候似乎和我们真实接触到的社会 reality 有点偏差?或者说,它并没.............
  • 回答
    说起张爱玲,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身着旗袍,眼神里藏着故事的女子。她的文字,如同上海的夜色,迷离又充满张力,轻易就能勾勒出人心的百转千回。然而,奇怪的是,当我们翻开中学语文课本,想要在那些熟悉的篇章里找到她的身影,却往往是“只闻其名,不见其文”。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得从教材选文的考量.............
  • 回答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说他“不堪”,可能源于他一些为人诟病的过往,比如私生活混乱、在东北沦陷初期被指责“不抵抗”等。但如果因此就全盘否定,那也未免失之偏颇。至于课本是否在“为他洗地”,我觉得用“洗地”这个词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课本在展现一个更加全面、更具历史.............
  • 回答
    历史教科书对李鸿章的描绘,往往侧重于他签订的一系列屈辱性条约,将他塑造成一个卖国求荣的形象。这种描绘固然有其历史依据,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全面展现李鸿章复杂的历史角色和他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困境。教科书描绘的“不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罪责: 这是李鸿章最常被诟病的一点.............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为什么我们课本上学习的古代文人,大多似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名利双收、飞黄腾达的例子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历史选择与教育的必然性: “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传统: 传统史学和.............
  • 回答
    跨越千年,血脉奔流: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为何如此重要?历史课本在谈及中国历史的恢弘画卷时,南北朝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变数与活力的重要篇章。而在这段时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为什么历史课本如此青睐它?这种融合又是如何发生的,以至于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与面貌?为何课本独爱“民族大融合.............
  • 回答
    .......
  • 回答
    要说高中语文课本第一篇选《沁园春·长沙》,这背后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里面藏着挺多学问,也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它作为开篇之作,承载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认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为整个人生旅程定下了一个基调。首先,从时代意义和教育目标上来说,把它放在课本第一篇,就是想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感受到文字.............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看着孩子,尤其是到了初高中,那种对比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你看啊,课本上的东西,虽然说是基础,是精华,是构建他们知识体系的骨架,但问题就出在这“课本”两个字上。翻开课本,你看到的是什么?密密麻麻的文字,严谨的逻辑,还有那些有时候对孩子来说,显得格外遥远,甚至有点枯燥的历史事件、.............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浮现起中学物理课上,老师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段旋律的情景。那时候,确实觉得音波好像就是频率和响度,这俩一变,声音就变了。但总觉得不对劲,小提琴拉出的悠扬,大提琴奏出的低沉,即便音高和音量都差不多,那感觉就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音色,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心里悄悄发芽的疑问了。其实,问.............
  • 回答
    翻开高数课本,一股压迫感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翻阅一本书,而是在面对一座沉重的大山。那密密麻麻的符号、跳跃的公式、抽象的概念,像一张张网,瞬间将人牢牢罩住,让人喘不过气。首先,是那些 陌生又复杂的符号。x、y、z 是常态,但很快,希腊字母就如同入侵者般闯入,α、β、γ、θ,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代号,而是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