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未成年犯罪比成年人犯罪更加可怕和变态?

回答
未成年人犯罪确实会引发许多令人担忧和不安的情绪,这其中不乏“可怕”和“变态”的感受。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情感判断,更细致地去剖析其中的复杂性。这并非意味着未成年人天生就比成年人“更可怕”,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某些因素的缺失或扭曲,可能导致其行为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与成年人不同的、令人难以接受的特质。

首先,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是核心原因。一个成年人,即便犯罪,其行为背后往往有更复杂的动机,比如经济压力、报复心理、贪婪或者社会地位的追求,这些动机虽然不被接受,但逻辑上是有“因果关系”可循的。然而,未成年人在认知能力、情绪调节、冲动控制以及长远后果的判断上都还处于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他们的犯罪行为可能更多地源于:

冲动和情绪失控: 由于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冲动控制和风险评估)尚未发育完全,未成年人更容易被当下的情绪(如愤怒、嫉妒、恐惧、甚至是一种畸形的刺激寻求)所驱使,做出极端、缺乏思考的举动。当这种冲动伴随着暴力或残忍的行为时,其缺乏理智的本质就显得格外令人心悸。想象一个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做出极端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脱离正常社会规范的反应,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反常”色彩。
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感: 同理心(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和道德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长环境中的教导、社会互动以及对后果的体验。如果一个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榜样缺失,或者长期处于一个充满暴力和漠视生命的坏环境中,他们可能难以真正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痛苦,甚至可能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常态。这种对他人痛苦的漠视,尤其是当他们自己也遭受过类似痛苦时,更显得残酷。
模仿与被不良信息影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未成年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负面信息,包括网络上的暴力内容、极端思想、甚至是所谓的“挑战”或“游戏”。他们可能在尚未建立起足够辨别能力的情况下,模仿这些行为,将虚拟的暴力转化为现实,尤其是在追求“刺激”或“认可”的过程中。这种模仿,尤其当内容本身就令人不安时,其行为的“变态”感就会更加凸显。
身份认同的混乱与寻求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个体在家庭、学校或社会中感到被忽视、不被认可,或者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时,他们可能会采取极端行为来引起注意,即使是负面的关注。这种通过制造轰动效应来确立自身存在感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扭曲的心理需求,其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令人难以理解,甚至感到不安。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变态”感,也常常源于行为的“反差”和“颠覆性”。

与年龄的巨大反差: 我们对未成年人普遍抱有“天真”、“单纯”的期望。当一个孩子做出远超其年龄应有的狡猾、残忍或计划周密的罪行时,这种巨大的反差会冲击我们既有的认知,产生强烈的震惊和不安。例如,一个孩子精心策划了对父母的伤害,这种行为的冷静和计算,与我们印象中孩子的模样相去甚远,因而显得尤为可怕。
缺乏成人世界的“逻辑性”反而显得更难以预测: 成年人的犯罪,即使是恶劣的,往往还能找到一些符合逻辑的动机和路径。但未成年人的行为,可能因为其不成熟的思维和情绪波动,显得更加难以捉摸,甚至可能带有某种“非理性”的破坏性,这种不可预测性本身就增加了它的可怕程度。他们可能并非为了具体的利益,而是出于一种短暂的、扭曲的冲动或“好玩”的心态,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最后,我们谈论“变态”,也与社会对“常态”的定义有关。社会通过长期的文化熏陶、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来定义何为“正常”的行为。当未成年人的行为严重偏离了这些共识,特别是那些挑战生命、尊严和基本人性的行为时,自然会引发“变态”的感受。这种“变态”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秩序和人类基本情感边界被打破的极度不安。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犯罪之所以可能被感知为“更加可怕和变态”,并非因为他们本身就比成年人更邪恶,而是由于他们心智发展的不成熟,使得他们的行为可能呈现出冲动、缺乏同理心、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以及与年龄形成巨大反差等特点。这些特质的结合,在触及社会底线和人类情感时,会引发更强烈的震惊、不安和对未知后果的恐惧,从而被我们贴上“可怕”和“变态”的标签。这背后,是成长、环境、教育以及社会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用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的看法是存在幸存者偏差的,试想“十二岁少年奸杀一妇女”和“中年好色男子奸杀一妇女”哪一个会为群众带来更直接、更深刻的印象?


很明显,前者的报道会造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舆论效应,带来更多的话题和争议(如无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等),于是未成年人的严重暴力犯罪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最容易引起媒体报道和关注的事件类型。


其实在所有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以物质利益为犯罪目的偷窃、抢劫等犯罪类型一直都是一枝独秀的地位,不管是哪年都得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严重暴力类的犯罪行为对比其它年龄段相比其实少很多:

那些实施严重暴力行为的未成年人有吗?

有,不少。


那些实施严重暴力行为的成年人有吗?

照样有,甚至很多。


能说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比成年人更残暴吗?

不能。


部分未成年人的犯罪很凶残,这才是正确的说法,因此我只能回答你:

——“为什么部分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会具有如此强的破坏性”。


先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

2004年7月,山西发生一起案件,凶手程某(男,12岁)平日里知道受害人(女,9岁)母亲下午两点会出去上班,于是在其上班后来到受害人家敲门,因为住一个楼,受害人经常遇到程某,所以就开门让其进屋。


随后,程某用刀威胁死者说出家里钱财所放的位置,死者不知道,于是被凶手用电话线勒脖子,没能致死又用炒菜锅猛砸其头部、用菜刀砍击其头部、拿起座机往其头上砸。


见受害人倒地,凶手去房间里翻找财物,得手后害怕死者没死,又拿起茶几旁的开水壶往其身上倒烫水,然后又打开煤气,匆匆离开了现场。


案例二

2001年4月26日,深圳宝安区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读小学五年级男生阿贝在放学途中因为不满一年级的阿广(化名)叫他的外号,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阿贝伸出手卡住阿广脖子,活活将其掐死,随后为了逃避侦查,阿贝把尸体藏在了附近的一个小树林里。


案例一和案例二属于典型的未成年人实施的严重暴力行为,其行为特点在于:

——偶发性强、动机模糊简单、预谋较少

——模仿成人作案,部分性质恶劣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如此凶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情绪特征——未成年人的情绪体验具有相当的原始性和低级性:

未成年人喜欢追求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需要,其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往往与这种需要的满足与否有关,满足了则喜则乐,未满足则怒则哀。

但是由于未成年人是非观念不明,缺乏自控能力,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与诱惑, 这个时候在欲望驱使下所作出的犯罪行为通常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容易冲动冒险而不计一切后果。


再看一下有些与众不同的案例:

案例三

李某(男,16岁)是一个初中生,12岁时因杀人被收容教养3年,刚从管教所里出来不久,他又杀人了。

2000年8月14日,李某与一名小学生一起到北京房山区河北镇半壁店村还书,途中小学生要看看李某手中的书,遭到拒绝后就骂了李某一句,李某顿时勃然大怒,说道:“你再骂我就掐死你”,说罢就上前掐住小学生的脖子,一会儿就把其格死,李某把尸体拖进玉米地,在上面盖了些玉米秸秆, 伪造现场后若无其事的离开了现场。

案例四

2014年的一起弑母案,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司某,男,高三学生。

因为其父亲给他奶奶报销住院费用时向母亲索要户口本,母亲没有给而怀恨在心,在晚上发生争执,矛盾加剧,于是趁其母亲熟睡后拿着锤子给了他母亲一锤。

这下没能致命,他的母亲在床上抱着头挣扎。

司某再次拿起铁锤猛地砸了几下,见母亲没动弹了方才停下。

然后,司某去找了一个超大号的编织袋,把他的母亲装进去,想要抛尸。

就在这途中,他发现他母亲还在塑料袋里动,还有一声轻轻的求救声。

于是司某取了一把刀,隔着编织袋在母亲头部、颈部多次刺戳。

之后,司某到学校称家中有急事向老师请了假,又给父亲打电话说早晨母亲拿着被褥离开租房外出打工去了。

最后,司某又将母亲尸体装进事先准备好的塑料编织袋里计划抛弃到野外,但由于白天租房院子人多,晚上房东又及时将租房院子门上锁,一直没有机会运出尸体,一直到3月13日早晨6时许,司某听到房东将租房院子门打开,便拖着装有尸体的编织袋欲离开时被房东马某发现,见事情败露,司某逃离现场。

因为出警迅速,司某逃跑一个小时不到,便被随后赶来的公安民警抓获。


案例三和案例四具有一些更加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动机、心理上的异常:


——案例一的未成年人为了钱杀人,被抓后有后悔的迹象

——案例二的未成年人因为争吵而愤怒杀人,回家后十分害怕,被抓后很后悔

——案例三的未成年人因为一句话而暴走杀人,完全没有后悔的痕迹,有杀人前科

——案例四的未成年人因不满母亲不为奶奶报销住院费以及发生争吵而弑母,异常冷静,被抓后毫不后悔


案例三、案例四的犯罪人,具有朝着反社会人格障碍发展的潜力,是职业犯罪人的种子选手。


在犯罪学上,我们喜欢把这种人叫做天生反骨、道德上的高位截瘫。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属于很危险的潜在犯罪人。


因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容易在未成年的阶段不断发展,所以在他们身上容易体现出“完全没有责任感、道德意识和同理心,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这些恐怖特征,而这些也正是导致他们行为极端、事后无悔改心的原因。


因此,不同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的原因也会是不一样的,要结合具体案情来分析。


总结:

部分未成年人的确会出现极为极端的暴力犯罪行为,这整体上来看和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情绪特征、行为方式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不良的人格状态(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前兆、畸形的性伦理观念)等也可能是促使他们实施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未成年人犯罪确实会引发许多令人担忧和不安的情绪,这其中不乏“可怕”和“变态”的感受。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情感判断,更细致地去剖析其中的复杂性。这并非意味着未成年人天生就比成年人“更可怕”,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某些因素的缺失或扭曲,可能导致其行为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与成年人不同的、令人.............
  • 回答
    关于我国未来多久可能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岁,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社会议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这并非简单的法律条文修改,而是一个需要审慎考量、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调整,都必须以科学研究和广泛社会共识为基础。这涉及到对青少年心智成熟.............
  • 回答
    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公开征集意见,我有一些想法,希望能为完善这两部重要的法律贡献一份绵薄之力。首先,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我特别关注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并为困境家庭提供更实质性的支持。 家庭监护责任的细化与可操作性: .............
  • 回答
    陕西一名15岁少年被6名未成年人围殴致死并掩埋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这起事件不仅是对少年生命的残忍剥夺,更是对社会安全和未成年人保护敲响的警钟。涉案的6名犯罪嫌疑人,尽管都是未成年人,但其行为的恶劣程度以及造成的后果,让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法律层面看,这6名犯罪嫌疑人可能承担的.............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观点或立场,也无法“支持”或“不支持”任何政策。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协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能表达个人情感或偏好。但是,我可以为你提供关于“未成年人犯重罪后判死刑”这一议题的详细信息和不同角度的论述,希望能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将探讨支持和反对的理由.............
  • 回答
    审讯,这词儿一听就带着点压迫感,也难怪,这可是警察要从一个人嘴里挖出真相的过程。在中国,警察审讯犯人,尤其是涉及刑事案件的,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方法,但说到底,目的只有一个:查明案件事实,获取罪证。审讯流程:不是随便问问首先,审讯并非随心所欲的,它有法律规定的流程。一般情况下,审讯会在公安机关的办案场.............
  • 回答
    评价深圳管控区男子拒绝配合防疫检查的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法律层面、社会责任层面、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层面,以及行为的可能动机和后果等。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一、 法律层面:1. 违反防疫规定是违法行为: 在深圳实行管控措施期间,政府部门发布的通告和规定具有法律效力。这.............
  • 回答
    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内容之后,国内游戏市场依然有些“放不开”,这个问题挺复杂,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的。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承认一点,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限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游戏市场的生态,尤其是头部几家大公司的策略。 对未成年人的强监管,确实逼着游戏公司.............
  • 回答
    这件事挺让人唏嘘的,也挺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的。一个 13 岁的孩子,攒了压岁钱,就想着去给自己来个“成年礼”,结果却因为文身被武校拒之门外,家长又把火撒到了文身店身上,这中间的弯弯绕绕,以及为啥不建议未成年文身,咱们得一条条掰开了揉碎了讲。一、这件事为啥这么引人关注?这事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讨论,我.............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的确,在很多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中,人们习惯性地将责任归咎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仿佛父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但这背后,确实隐藏着对其他重要因素的忽视,比如您提到的“天生的性格原因”。我们不妨把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想象成一棵小树的成长。父母的教.............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有些不解的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社会和政策越来越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游戏公司的限时政策也随之收紧,这背后有其道理,比如防止沉迷、保护视力、保证学业等。但另一方面,为什么在游戏体验本身上,却鲜少看到针对未成年人推出更友善、更有吸引力的“待遇”呢?为什么会是“限制”而不是“优待”?深层原.............
  • 回答
    关于哪吒杀死龙太子为何有罪,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哪吒的年龄设定上。这个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对“罪”的认知、法律体系、神话故事的解读以及民间道德观念等多重维度。首先,我们得明确,神话故事,尤其是像《封神演义》这样的古典小说,虽然常常包含超自然元素,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
  • 回答
    这确实挺让人纳闷的,明明是成年人,游戏里却显示未成年。这种情况听起来挺烦人的。咱们来仔细捋一捋,看看可能是哪儿出了问题。首先,你说的“通过电话号实名认证登录”,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一般来说,你用手机号注册、登录游戏,系统后台都会有一个实名认证的流程。这个流程通常是绑定了你的身份证信息,而身份证信息里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文化、法律、社会观念等多个层面。为什么在中国一些未成年人饮酒似乎“没人管”,而在美国电影中却对未成年人饮酒有严格的限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一、 中国部分未成年人饮酒“无人管”的现象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中国法律是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
  • 回答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观点或情感,也无法“支持”或“不支持”任何特定政策。我的运作是基于我被训练时接触到的海量文本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人类社会关于各种议题的讨论、法律条文、伦理原则以及历史事件的记载。关于未成年人死刑的问题,在我训练的数据中,存在着非常广泛和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法律法规的差异、社会观念的演变、游戏行业的责任以及技术执行的难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何现实世界对未成年人饮酒的管控与游戏中的严格限制存在显著差异: 为什么现实中都不禁止未成年人饮酒,游戏里反而很严格?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现实世界是禁止未成年人饮酒的。 在绝大多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的地方。毕竟,如果你自己对游戏完全提不起兴趣,看到别人,尤其是年轻人,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从人性的需求到技术的演进,再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交织体。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你问的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很微妙的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某个阶段都会有这种“不想承认自己长大了”的想法。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来一点点剖析。首先,最直观的可能是我们对“长大”这个概念的定义和预期。很多时候,我们从孩童时期就接收到了一种“长大”的信号——那就是要变得成熟、负责、独立,.............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挺令人唏嘘的,六个少年,三十秒,就把一家小米之家洗劫一空。听到这事儿,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年纪轻轻不学好”,但具体到法律层面,他们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事儿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得细细掰扯。首先,最直接的罪名就是盗窃罪。这没啥好说的,未经允许拿走别人的财物,构成盗窃。但关键在于,这六个人.............
  • 回答
    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尤其是来自非洲国家的部队,以及一些西方部队,被曝出性侵108名受害者,其中大部分是未成年少女,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和愤怒的消息。这样的事件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巨大伤害,更是对联合国维和行动宗旨的严重背叛,也对所有维和部队的声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联合国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