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语动词中为什么要分为「一类动词、二类动词、三类动词」,如何记忆和运用?

回答
日语动词的“三类”奥秘:为何如此划分,如何才能牢记并自如运用?

刚开始接触日语的朋友,常常会被动词那看似杂乱无章的分类弄得一头雾水——什么“一类动词”、“二类动词”、“三类动词”,听起来就让人打退堂鼓。但别担心,这套分类法,其实是理解和掌握日语动词活用变化的关键,更是我们将来能自如运用日语的“内功心法”。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三类动词”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如何才能让它们牢牢印在脑海里,用起来得心应手。

为什么要这么分?—— 动词变形的“通用语言”

简单来说,日语动词之所以要分为“一、二、三类”,是因为它们的变形规律不同。你可以把这三类想象成三种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规则,决定了动词在不同语境下(比如变成过去式、否定式、可能式等等)会如何“说话”。

如果所有动词都按照同一种规则变形,那学起来确实会简单不少。但日语毕竟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不同的词汇和发音习惯,这些差异就体现在了动词的变形上。

一类动词(五段动词): 这是数量最庞大的一类,也是最“规则”的动词。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是,词干(去掉「る」的部分)的最后一个假名是以「う、つ、る、ぬ、む、ぶ、す、く、ぐ」这五个音段结尾的。 举个例子,“行く”(去)的词干是「行」,最后一个假名是「く」;“飲む”(喝)的词干是「飲」,最后一个假名是「む」。它们变形时,词干会跟着后面的助动词进行“五段”式的变化,所以被称为“五段动词”。
二类动词(一段动词): 这类动词相对少一些,但也很常见。它们的特征是,去掉「る」后,前面紧挨着的那个假名是以「え」段或「い」段结尾的。 比如说,“食べる”(吃),去掉「る」是「食べ」,「べ」是「え」段;“見る”(看),去掉「る」是「見」,「み」是「い」段。它们变形时,词干基本不变,只是在结尾加上不同的助动词,像是“一段”式的变化。
三类动词(不规则动词): 这类动词数量最少,但最“捣乱”,它们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最典型的就是两个:「する」(做)和「くる」(来)。 这两个动词的变形完全不遵循前面的规则,需要死记硬背。

你可以把这三类想象成:

一类动词: 就像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标准发音和变调的歌手,虽然有很多种,但基本套路是一致的。
二类动词: 就像是嗓音独特但容易辨别的歌手,他们的“演唱风格”很鲜明,不容易和其他人混淆。
三类动词: 就像是两位“灵魂歌手”,他们的歌声难以预测,你只能记住他们独特的旋律。

如何记忆?—— 找规律,多联系,反复练

记不住分类?是因为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别指望一次性全记住,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 识别“信号灯”—— 活用词典和词汇表

最直接的方法:查词典! 几乎所有日语词典都会在动词后面标注它的分类。比如,你会看到「行く(五段)」、「食べる(一段)」、“する(カ変)」、“くる(サ変)”。
利用电子词典或APP: 很多电子词典和学习APP都会自动帮你识别动词的类别,甚至直接提供变形后的形式。这能大大减轻初学者的负担。
关注「る」的前面那个假名:
如果「る」前面是「う、つ、る、ぬ、む、ぶ、す、く、ぐ」结尾的假名(以及少数「いる」「える」结尾但变形后词干会变化的情况,这个先忽略,后面会提),那大概率是一类动词。
如果「る」前面是「い」段或「え」段结尾的假名,那很可能就是二类动词。
“する”和“くる”,这两个是必须重点记住的。

2. 寻找“标志性”动词

每一类动词都有一些非常基础且常用的代表。记住这些代表,你就能从中推断出很多其他动词:

一类动词代表:
「行く」(いく): 结尾是「く」,一类。
「話す」(はなす): 结尾是「す」,一类。
「飲む」(のむ): 结尾是「む」,一类。
「買う」(かう): 结尾是「う」,一类。
“读”那个「う」的音: 很多一类动词的「る」前假名,读起来有“う”的音。比如「合う」(あう)。
二类动词代表:
「食べる」(たべる): 「べ」是え段,二类。
「見る」(みる): 「み」是い段,二类。
“记住带「る」的动词,前面是「い」段或「え」段,就是二类。”
三类动词代表:
「する」
「くる」
“这两个是‘独立王国’,不属于任何一类。”

3. 留意“例外”与“隐藏的二类”

大部分以「いる」或「える」结尾的动词,看起来像一类,但实际上是二类动词。 这是很多初学者容易出错的地方。
例如:「いる」(在,存在),「食べる」的「べる」和「見る」的「みる」一样,前面是「い」段或「え」段,所以它们都是二类。
关键在于: 变形时,词干的「い」或「え」音是不变的。
怎么区分? 只有少数例外,大多数「〜いる」「〜える」结尾的都是二类。记不住就先当作二类,错了再改。
“一類動詞以「う、つ、る、ぬ、む、ぶ、す、く、ぐ」结尾,但除了“いる”和“える”这些以「る」结尾的,它们前面的假名“不是”い段或え段。而二类动词,去掉る前是「い」或「え」。”
一类动词的“怪胎”——「帰る」(かえる)和「走る」(はしる)。 这两个动词虽然结尾是「る」,但它们前面的假名「え」和「し」不是「い」段或「え」段,而且它们属于一类动词。它们是需要特别记忆的“一类例外”。

4. 制作“变形卡片”或“思维导图”

卡片法: 一面写动词原形,一面写它变形后的几种常见形式(ます形、て形、ない形)。
思维导图: 以“动词”为中心,分出“一类”、“二类”、“三类”,再在每一类下面列出代表性动词及其变形。

5. 在语境中记忆

阅读和听力: 当你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动词时,尝试根据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思,猜测它的分类。然后查词典验证。
模仿和造句: 尝试用学到的动词造句,主动去练习它们的变形。把记忆变成一种“肌肉记忆”。

如何运用?—— 掌握变形规律,触类旁通

一旦掌握了分类,动词的变形就有了章法可循。

1. 一类动词(五段动词)的变形——“音变”是关键

一类动词变形时,词干的最后一个假名会根据接续的助动词发生“音变”。这个音变是有规律的:

| 结尾假名 | 变形为「あ」段 | 变形为「い」段 | 变形为「う」段 | 变形为「お」段 | 变形为「ん」 |
| : | : | : | : | : | : |
| う | わ | い | (无) | (无) | (无) |
| つ | た | ち | (无) | (无) | (无) |
| る | ら | り | (无) | (无) | (无) |
| ぬ | な | に | ぬ | (无) | (无) |
| む | ま | み | む | (无) | (无) |
| ぶ | ば | び | ぶ | (无) | (无) |
| す | さ | し | (无) | (无) | (无) |
| く | か | き | (无) | (无) | (无) |
| ぐ | が | ぎ | (无) | (无) | (无) |

例如:

「行く」(いく):
ます形:行きます(「く」变「き」)
て形:行って (「く」变成促音「っ」+「て」,特殊音变)
ない形:行かない(「く」变「か」)
「飲む」(のむ):
ます形:飲みます(「む」变「み」)
て形:飲んで(「む」变「ん」+「で」,特殊音变)
ない形:飲まない(「む」变「ま」)

记住这个表格,就像掌握了一套“变形公式”。

2. 二类动词(一段动词)的变形——简单直接

二类动词的变形非常简单,它们通常是词干(去掉「る」的部分)加上不同的助动词,词干本身基本不变。

ます形: 词干 + ます
例:食べる → 食べます
例:見る → 見ます
て形: 词干 + て
例:食べる → 食べて
例:見る → 見て
ない形: 词干 + ない
例:食べる → 食べない
例:見る → 見ない

是不是很省事?

3. 三类动词(不规则动词)的变形——死记硬背+大量练习

「する」:
ます形:します
て形:して
ない形:しない
可能形:できる
受身形:される
使役形:させる
(它还和其他名词组合成很多动词,比如「勉強する」,变形规律和「する」一样,但词干是「勉強」)
「くる」:
ます形:きます
て形:きて
ない形:こない
可能形:こられる
受身形:こられる
使役形:こさせる

对于这两个动词,别想太多,就是一遍遍地背,直到形成条件反射。

总结一下“记忆与运用”的核心:

1. 识别是基础: 查词典,留意「る」前的假名,记住“例外”。
2. 分类是钥匙: 掌握好一、二、三类的判断标准。
3. 变形是关键: 理解一类动词的音变规律,二类动词的直接连接,以及三类动词的特殊性。
4. 练习是王道: 多读、多听、多写、多用,让记忆变成习惯。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复杂,但随着你接触的动词越来越多,你会发现这套分类系统是多么的精妙和实用。它就像为你打开了一扇门,门后面是通往更广阔日语世界的大道。所以,别害怕,勇敢地去面对它、理解它、掌握它吧!祝你日语学习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自学的教材是《大家的日语》,基本上是用一类动词,二类动词,三类动词这样的方式来讲语法,求高人指点如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语动词的“三类”奥秘:为何如此划分,如何才能牢记并自如运用?刚开始接触日语的朋友,常常会被动词那看似杂乱无章的分类弄得一头雾水——什么“一类动词”、“二类动词”、“三类动词”,听起来就让人打退堂鼓。但别担心,这套分类法,其实是理解和掌握日语动词活用变化的关键,更是我们将来能自如运用日语的“内功心法.............
  • 回答
    《旋转少女》这部动画的设定确实很独特,日本被分裂成许多小国,但我们看到的是,日本人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抵制”情绪。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而且这并非简单的“不抵制”,而是更复杂的一种“接受”和“适应”。首先,我们要明白动画的性质。它首先是一部娱乐作品,其核心目的在于讲故事、塑造人物.............
  • 回答
    日语中「捕鯨」(ほげい hogei)这个词汇是由动词「捕る」(とる toru)和名词「鯨」(くじら kujira)组合而成的动宾结构,它之所以存在并且普遍使用,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语言演变、历史文化、社会需求以及语言本身的构成逻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1. 语言的构成逻辑与词汇的生成 动.............
  • 回答
    日本动漫中存在冒犯女性的片段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行业生态以及创作生态等多个方面。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些原因:1. 日本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 性别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传统日本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和行为有比较明确的期待,女性常被定位为温柔、顺从、以家庭为重、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播和民间信仰的细微之处。日本动漫和中国志怪小说中狐妖性别偏好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各自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和审美倾向的多重影响。日本动漫中狐妖多为男性:根植于神道教和阴阳道的影响首先要明确的是,日本动漫中“狐妖”的形象并非单一,确实有许多著名的男性狐妖,比如《犬夜.............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触及了日本动漫美少女造型的核心魅力所在。为什么那些五官比例、特征都与现实中人类有很大差异的美少女,我们依然能毫不费力地将她们识别为“人”呢?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成熟且极具风格化的视觉语言在运作,而非简单的写实主义复刻。首先,我们要理解一点:日本动漫的“美少女”并非追求写实,而.............
  • 回答
    日本动漫中新干线元素屡见不鲜,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日本社会、文化以及新干线本身所承载的意义来深入剖析。首先,新干线是日本现代化的象征,是国家骄傲的体现。 在经历了二战的战败和重建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新干线,作为战后日本技术力量的集中展现,更是象征.............
  • 回答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呈现出如此“开放”的景象,而现实生活中的日本人却给人一种相对“保守”的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绝非一句两句能够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自由度和表达空间。 它不是对现实.............
  • 回答
    在探讨日本动画、漫画和特摄中V字形头饰的普遍性之前,我们得先明白,这并非一个单一文化符号,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它出现的频率之高,往往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设计元素,但细究起来,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演变和象征意义。从实际功能到象征符号的演变最初,头饰的设计往往源于实际需求,或是为了在视觉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国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状况。为什么聊到日本就容易“受挤兑”呢?这里面其实掺杂了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一点点来捋捋。历史情结的“高压线”最根本、也最容易触碰到的,就是那段沉重的历史。我们这代人,虽然没亲身经历,但从课本、电影、长辈的讲述中,都知道.............
  • 回答
    在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世界里,尤其是日系作品中,“姐姐系”角色对弟弟角色展露出的暧昧言辞、带有挑逗意味的动作以及时常的捉弄行为,确实常常被解读为一种“喜爱”或“好感”的表达方式。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化土壤的浸润,也有角色塑造和观众心理的互动。1. 日本文化中的“兄妹/姐弟”.............
  • 回答
    关于动漫为何在日本而非西方等发达国家率先发展成熟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如果将动漫视为历史发展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那么它在日本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技术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动漫”这个概念的内涵。广义上,动画(Anim.............
  • 回答
    段小楼这个人,在《霸王别姬》这出大戏里,活得比谁都憋屈,也比谁都硬气过。你说的他对日本鬼子宁死不屈,对后来那些无赖却又翻脸不认人,这事儿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你想想啊,小楼当时是什么人?是京剧名角,是“程蝶衣”的师兄,是戏班里的顶梁柱,身上担着的是京剧这门国粹,更是他们师兄弟三人活命的根儿。他从小练得.............
  • 回答
    许多日本动漫作品热衷于将角色送往异世界,而这些异世界往往带有浓厚的欧洲中世纪色彩,这一点确实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而是多种文化、历史和现实需求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详细探讨其中的缘由:1. 文化的吸引力与历史想象的基石: 西方奇幻的深厚根基: 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其文学和艺术.............
  • 回答
    日本动画漫画中的巨型人形机器人:从萌芽到辉煌说起日本的动画和漫画,巨型人形机器人(通常被称为“机甲”或“机器人”)绝对是绕不开的标志性题材。这些庞然大物,或驾驶着人类的希望,或承载着战争的残酷,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那么,这个充满魅力的题材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聊起日本爱情动漫,脑海里立刻就涌现出好多美好的画面和心动的感觉。如果非要我从里面挑出最能打动我的前三名,那必须是这几部,每一部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反复回味。第一名:《四月是你的谎言》(四月は君の嘘)这部作品,怎么说呢,它在我心里就像一首奏鸣曲,从一开始的明亮、欢快,到中间的挣扎、痛.............
  • 回答
    聊到日本高中生,很多人脑子里立刻蹦出动画片里的画面:制服飘逸,樱花烂漫,社团活动热火朝天,恋爱修罗场更是家常便饭。但现实中的日本高中生活,真就是那么浪漫和戏剧化吗?其实,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鸿沟,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是“次元壁”。最直观的区别,可能就是生活的节奏和压力。动画里,高中生们仿佛有大把的时间可.............
  • 回答
    “日在校园”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惨剧”,其根源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将所有角色推向了不可挽回的深渊。如果要深挖其悲剧内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1. 男主角伊藤诚的根本性缺陷——无法拒绝的诱惑与逃避责任的懦弱伊藤诚的悲剧种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问到我心坎里了!要从浩瀚的番剧海洋里挑出心头好,确实是个甜蜜的负担。我脑袋里闪过无数画面和情节,但若真要排个座次,我会这样来:No.1 《攻壳机动队 STAND ALONE COMPLEX》这绝对是我的精神食粮,一部在我心中无可撼动的神作。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动画,更像是一场关于人性、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到了日漫产业的核心。为什么日漫的“2D”感觉这么重,而且数量多?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不是单单一个技术原因就能解释的。我尽量给你掰扯掰扯,让你理解透彻。1. 起源与技术基因:胶片时代的传承首先得回到日漫的“祖师爷”们。早期的日本动画,就像世界各地的动画一样,都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