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崇祯为什么要砍杀女儿?

回答
要详细讲述崇祯皇帝为何会“砍杀”女儿,我们首先要澄清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崇祯皇帝并没有“砍杀”他的女儿们。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误解,很可能是基于某些戏剧化的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的演绎。

崇祯皇帝对待他的女儿们,尤其是长平公主,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唏嘘的记载。但那并非出于残暴,而是极端绝望和混乱中的一个悲剧性事件,其根源在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大明王朝即将覆灭的背景。

让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真实情况,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历史的背景: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的气数已尽。内部,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更是逼近京城。外部,满洲的后金(后来的清朝)虎视眈眈。皇帝崇祯,一个勤勉但性格多疑、刚愎自用的君主,被巨大的压力和绝望所笼罩。他一生都在试图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李自成攻陷北京:末日的号角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城。这一夜,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是人生的至暗时刻。宫门被攻破,城内一片混乱。无数的侍卫溃散,宫女太监四散奔逃。皇帝知道,王朝的末日已经来临。

崇祯皇帝最后的抉择:悲剧的导火索

在这种极度混乱和绝望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做出了他认为在那个时刻最“合适”的决定——他要以身殉国,不愿苟活于世,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落入叛军手中,遭受屈辱。

关于他对待女儿们的行为,最主要的记载来自于宫中的一些亲历者(例如太监、宫女)在事后向南明政权提供的信息,以及一些史官的记录。

长平公主的遭遇:一个撕心裂肺的瞬间

最为人所知、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是关于长平公主的事件。

“砍杀”的真相: 并非是崇祯皇帝亲手用刀“砍杀”了长平公主。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李自成军队即将冲进皇宫的千钧一发之际,崇祯皇帝为了不让长平公主落入贼手,用剑挥向了她。 这一剑,并非为了取她性命,而是带有极大的挥砍和阻止的意味,可能砍伤了公主的手臂。
历史的描述: 一些史料记载,崇祯皇帝在混乱中,挥剑砍向长平公主,导致公主“左臂受伤”。这一举动,完全是出于一个父亲在生死关头,绝望中保护女儿免受更大屈辱的本能,而不是出于任何恶意。
公主的幸存: 值得注意的是,长平公主在这次事件中并未被砍死。她被砍伤后,后被宫女救下,藏匿起来,并在几天后被李自成军队发现。

其他女儿的情况

崇祯皇帝还有其他女儿。例如,坤兴公主(被封为长平公主之前的封号)也是他的女儿,同样遭受了命运的捉弄。

关于其他女儿的推测: 对于其他几个女儿,史书的记载更为模糊,但普遍认为,在宫变发生时,她们也面临着与长平公主类似的命运。有一种说法是,除了长平公主,可能还有一位公主(有说法是12岁的坤兴公主,即后来的长平公主)也受到了崇祯皇帝的伤害,但同样没有被杀。也有说法是,一些年幼的公主在混乱中失散,或者被乱兵所杀,但崇祯皇帝主动“砍杀”其他女儿的记载,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崇祯皇帝的最后时刻

最终,崇祯皇帝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穿上龙袍,登上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殉国”。

为什么会有“砍杀”的误解?

1. 戏剧化演绎: 在民间传说和后来的文学、戏剧作品中,为了突出崇祯皇帝的悲剧性,或者为了渲染那个时代的残酷,可能将“挥剑砍伤”的情节,夸大或曲解成了“砍杀”。
2. 字面理解的偏差: “砍”这个字,在中文里有劈砍、砍断的意思,如果简单地从字面理解,很容易联想到刀剑的直接伤害,从而产生误解。
3. 历史的模糊性: 宫廷变故,尤其是在首都沦陷的混乱时刻,许多事情的细节难以精确考证,为后世的揣测和演绎留下了空间。

总结:

崇祯皇帝之所以在那个绝望的夜晚对女儿做出挥剑的举动,并非出于残暴或父女之情淡薄,而是 在国家灭亡、个人尊严受到巨大威胁的极端情况下,一种绝望而混乱中的保护措施。 他试图阻止女儿被敌人玷污,即使这意味着让她受伤。长平公主因此幸存,并留下了“一剑亡国”的悲惨故事(这里“一剑”更是艺术加工,指代其命运与国运紧密相连)。

将崇祯皇帝描绘成一个“砍杀”女儿的暴君,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歪曲。他是一位最终失败的君主,也是一位在国破家亡之际,以自己悲剧性的方式结束生命、试图保护自己子女的父亲。理解这个事件,需要深入历史的背景,体会那个时代的绝望与悲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子和永定二王都托付出去了,崇祯只砍死了五岁的小昭仁公主和砍伤了十六岁的长平公主,并且逼周皇后上吊。

之所以逼迫女眷自尽,是因为要保住自家的颜面,在古代妻女被淫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崇祯纵然死了也不愿意身后名是这样悲惨和滑稽的,因此他要逼死公主和皇后们。

说崇祯怕女儿被折磨是想多了,崇祯只是怕小公主为了活命而委身他人而已,他怎么不怕儿子被折磨呢。。徽钦二帝驴拉磨的故事不比那些女眷被金人强奸出名的多?

还是思想观念有问题,认为女眷是财产,不容他人玷污,而认为儿子是继承人,总要保存下来,毕竟这位家里是真的有皇位要继承。

永定二王与太子在北京城破后身穿百姓衣服,被永昌寻到以后称“今日即同我子,不失富贵”,太子封了宋王,两个王封了公爵,后来山海关兵败后将他们放走自谋生路去了,反而是清、南明两方各自搞了一处太子案,俩太子都给neng死了。被崇祯砍伤的袁妃和长平公主也被永昌送还本家,永昌皇帝从任何角度来看也算是一代仁君了,周皇后不死也肯定是放还娘家。

吴三桂的陈圆圆之事是一时传说,来渲染永昌和刘宗敏的残暴,然而太子和永定二王就住在刘宗敏军营中,刘宗敏要是不识大体,早就一刀一个宰了。

事实更可能是吴三桂听说了不好的传言,甲申传习录中“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吴三桂因此认为永昌皇帝并不是真心要招揽他,而是要骗他前去然后杀死,所以赶快回军山海关,回山海关后“文武请辞,百姓逃遁”,大众看到他要抗拒大顺军,都不敢跟从,因为吴三桂不投清朝毫无胜算,吴三桂为了个女人是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犯险的,他亲爹一家几十口在北京都不管,没有任何理由去管一个女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详细讲述崇祯皇帝为何会“砍杀”女儿,我们首先要澄清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崇祯皇帝并没有“砍杀”他的女儿们。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误解,很可能是基于某些戏剧化的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的演绎。崇祯皇帝对待他的女儿们,尤其是长平公主,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唏嘘的记载。但那并非出于残暴,而是极端绝望和混乱中的一个悲剧.............
  • 回答
    崇祯皇帝在1627年(崇祯二年)处死袁崇焕的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因素。虽然皇太极(后金政权首领)确实通过离间计加剧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但这一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和深层原因远不止于此。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功绩与崇祯的矛盾1. 袁崇焕的军事.............
  • 回答
    崇祯皇帝临阵逮捕将帅,这在明末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又透着一股子无奈和悲凉的事件。要说这事儿,咱得从头说起,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首先,得理解崇祯皇帝这个人。这位年轻的皇帝,肩负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他继位之初,确实是雄心勃勃,想有一番作为,扭转积弱的局面。但多年的党争.............
  • 回答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16271644年)面临内忧外患,而袁崇焕作为明朝末年重要的军事将领,其被杀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和军事危机的缩影。以下是关于崇祯为何杀袁崇焕的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背景与重要性1. 军事地位 袁崇焕(15921630)是明末抗清名将,长期负责辽东防务,是明朝对抗后金(清)的.............
  • 回答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国库空虚,军饷难继。在如此危急的关头,他为何没有向宗室王爷等皇亲国戚寻求军费支援,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文武百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朝的制度、宗室的特性以及崇祯皇帝的个人处境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的“祖宗之法”和宗.............
  • 回答
    齐武帝萧赜晚年,朝堂之上风起云涌,人心惶惶,其中张敬儿、垣崇祖、荀伯玉这几位重要臣子相继殒命,无疑是这段时期最为令人唏嘘的事件。他们的死,并非源于简单的君臣失和,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猜忌与权衡的最终体现。先说张敬儿,这位名将的陨落,可以说是“功高盖主”的经典写照。张敬儿在平定南方动乱、巩固齐朝统.............
  • 回答
    崇祯年间,清军对明朝的侵扰确实是愈发频繁,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大。然而,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尽管清军攻势凶猛,但每次都能最终退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后勤补给是绕不开的硬骨头。清军当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骑兵的机动性,能够在辽东和蒙古地区快速集结和机动。但一旦深入明朝腹地.............
  • 回答
    崇祯帝(朱由检)与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政治能力差异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命题。从历史事实和比较分析来看,崇祯在政治上的表现确实不如皇太极,但这种差距并非单纯源于“帝王教育”与否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展开分析: 一、时代背景与国家制度的根本差异1. 明朝末期的结.............
  • 回答
    崇祯皇帝未能抄没大臣和亲戚家产,最终落得自尽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扼腕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分析:一、 崇祯的性格特质与政治理念的局限: 勤勉节俭的个人品德,但缺乏政治手腕: 崇祯皇帝以其勤勉和节俭著称,他事必躬亲,希望能挽救大明江.............
  • 回答
    崇祯皇帝之所以最终没能与李自成达成讲和,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掺杂了历史的偶然、政治的僵局,以及个人性格的烙印。简单地说,崇祯皇帝的性格和当时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让和谈的可能性变得渺茫。首先,我们要明白,崇祯皇帝并非一开始就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完全采取不妥协的态度。在李自成势力逐渐壮大,并且占领了许多.............
  • 回答
    崇祯皇帝确实是个缺钱的主儿,而且是大明王朝到了风雨飘摇之际,财政收入枯竭得厉害。这会儿李自成那边已经尝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甜头,尤其是搜刮了京城富商巨贾,弄到了不少银子。那为什么崇祯没像李自成那样,对文臣来一番严刑拷打,从他们身上榨出几千万两银子来充当军饷呢?这事儿得分几方面来说,不能简单地把崇.............
  • 回答
    崇祯皇帝,这个在明朝末年登上皇位的年轻人,无疑是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君主之一。他试图力挽狂澜,结束那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却最终成了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承载者,被后世冠以“亡国之君”的称号。要说清楚他为何落得如此下场,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需要我们深入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政治、经济、军事、人.............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拒绝接见冯铨一事,朝野上下对此事反应之热烈,甚至用“圣明不可及”来形容,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的故事。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审视冯铨这个人,以及崇祯皇帝在这件事上的考量。一、 冯铨:一个复杂的人物,一个棘手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冯铨是谁,为什么他的觐见.............
  • 回答
    崇祯皇帝面对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师,最终选择自尽,而非御驾亲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心结和一系列绝望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崇祯当时所处的境况,这绝非是一场寻常的战役。他的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党争激化,官员贪腐成风,军纪败坏。辽东战事泥足深陷,吴三桂等将领拥兵自重,朝廷对他们的掌控力早已名存实亡。李自成的农.............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为何没有大规模动用锦衣卫去抄京官的家以充实军费,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决策可以概括。如果简单粗暴地抄家,非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首先,我们得明白,崇祯皇帝并非没有想过动用这些手段。他本人以勤勉、节俭著称,对官场的腐败深恶.............
  • 回答
    关于明末天启年间辽东局势和农民起义尚可控,而崇祯继位后情况急转直下的疑问,这确实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件,而应该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背景下,找出导致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天启年间的情况:天启年间的辽东局势:确实,在天.............
  • 回答
    崇祯皇帝在甲申年(1644年)没有选择南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时刻。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由当时的政治局势、军事态势、崇祯皇帝本人的性格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判断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悲剧性选择。一、 甲申年的严峻局势:内忧外患的绝境要理解崇祯为何不南迁,首先要看当时明朝所处的.............
  • 回答
    崇祯皇帝以勤政著称,他每天早起晚睡,事必躬亲,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挽救明朝的命运中。然而,尽管他如此努力,明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盘根错节,相互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崇祯皇帝勤政为何未能挽救明朝灭.............
  • 回答
    崇祯和常凯申,这两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面对财政困境时,都没能像李自成那样,通过大规模的抄家追赃来解决问题。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体制、权力结构以及个人执政理念的差异。李自成:乱世中的“清算”与“解压”李自成能在农民起义中迅速壮大,并最终攻破北京,他采用的“抄家.............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细想一下,确实能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角度。崇祯和李自成,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农民起义领袖,这两个人的命运轨迹和历史评价,怎么会差这么多呢?为什么有人同情崇祯?我觉得同情崇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悲情”色彩,以及他作为一个皇帝,所处的那个绝望的境地。1. “孤家寡人”的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