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同情崇祯却对李自成不屑一顾?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细想一下,确实能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角度。崇祯和李自成,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农民起义领袖,这两个人的命运轨迹和历史评价,怎么会差这么多呢?

为什么有人同情崇祯?

我觉得同情崇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悲情”色彩,以及他作为一个皇帝,所处的那个绝望的境地。

1. “孤家寡人”的悲凉感: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了。前面有他老哥明熹宗朱由校的昏庸,朝政被宦官魏忠贤等人把持得一塌糊涂,党争激烈,官员腐败。他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清洗了魏忠贤一党,这本身是很得人心的。但问题是,他清洗完之后,发现能用的人太少了,而且自己刚愎自用,容易猜忌,很多有能力的官员,比如孙传庭、袁崇焕,最终都死在他手里,或者被他排挤。最后,他身边的能臣干将几乎死绝,只剩下一些摇摇欲坠的权臣和心怀鬼胎的太监。你想想,一个皇帝,身边没有几个真正信任、能放手去做事的人,每天都要面对层出不穷的内忧外患,最后城破国亡,自己还要去给前朝皇帝祭拜,然后自缢在煤山,留下一封遗书,对着自己的子孙后代和整个国家说“朕非亡国,尔等皆亡国”。这种孤立无援、尽力而为却无力回天的悲凉,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可惜了”的同情。

2. “君王死社稷”的悲壮:很多人看崇祯,会把他和古代那些“宁死不降”的君王联系起来。虽然明朝的统治已经千疮百孔,但崇祯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尽,没有像某些皇帝那样投降或者逃跑。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担当,一种对祖宗和国家的责任感。尤其是在那个时代,皇帝被认为是“天子”,是国家的象征。即使国家灭亡了,他作为“天子”的最后一点体面,就是以死明志。这种“君王死社稷”的行为,在传统观念里,是带有某种悲壮色彩的,容易赢得一些人的敬意,进而转化为同情。

3.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遗憾:崇祯上台时,确实有很多改革的意愿和举措,比如削减内帑开支,亲自处理政务,试图挽救危局。虽然这些努力最终失败了,但很多人会觉得,如果给他更多的时间,或者他的运气好一点,或者他的用人能更得当一些,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这种“如果”的假设,加上他作为一个年轻皇帝,还没来得及真正施展抱负,就面对了如此巨大的烂摊子,最后被农民起义和外部的满洲骑兵夹击而亡,这种“天不遂人愿”的命运,也容易让人产生同情。

4. 影视剧的渲染:近年来的一些影视作品,比如《大明风华》等,有意无意地会塑造崇祯皇帝勤政、多疑、但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这些艺术化的处理,会放大他身上的悲情元素,让观众更容易代入他的处境,产生共情。

为什么有人对李自成不屑一顾?

而对李自成,很多人的态度则是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不屑一顾”。这其中,更多的是一种对“农民起义”本身的理解,以及对李自成最终结局的评价。

1.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评价: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李自成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成功地推翻了明朝,这本身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成功”是短暂的,而且很快就被清朝给灭了。从历史长远来看,他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稳定、能够延续下去的王朝。他进入北京之后,骄奢淫逸,大搞抄家,逼死了很多明朝旧臣,也激怒了普通的百姓。最关键的是,他在山海关前,被吴三桂和多尔衮联手击败,导致了整个起义军的覆灭。很多人认为,他作为一个“创业者”,在最重要的关头,因为自己的昏聩和急功近利,葬送了革命的成果,从一个“革命的旗手”变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甚至被认为是“弄臣”。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评价,自然让他难以获得尊重。

2. “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虽然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但它往往带有“打天下,坐天下”的局限性。起义的目的是推翻旧王朝,但对于如何建立一个新政权,如何治理国家,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成熟的理论。李自成虽然有“均田免赋”等口号,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进入北京后,其政策失误导致了民心离散。很多历史学家和评论家认为,农民起义的根本问题在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它无法跳出“改朝换代”的循环,最终难以形成与士大夫阶层合作的稳固统治基础。因此,即使李自成一时得势,也难以获得长久的认可。

3. “被历史潮流抛弃”的无力感:相比于满清这样一个更有组织、更有战斗力、并且有明确政治纲领的政权,李自成的农民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其政治上的不成熟,军事上的某些缺陷(比如对清军骑兵的适应性),以及社会基础的薄弱,注定了他难以在这场巨大的历史变革中获胜。很多人看到的是,他最终被更强大的力量所吞噬,成为了历史变革中的一个牺牲品。这种被历史进程抛弃的无力感,也让人们觉得他“不成气候”,不值得特别的关注和尊重,更别提“不屑一顾”了。

4. “缺乏远大政治抱负”的诟病:与那些有明确建国目标、有长远政治规划的政治家相比,李自成似乎更多的是一个“造反的头头”,他的政治抱负似乎仅限于推翻明朝。一旦他成功进入北京,他所表现出来的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利益的分配,以及后续的军纪松弛,都让人觉得他并没有真正为整个社会的未来做长远打算,也没有展现出“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和能力。

总结一下:

同情崇祯,更多的是一种对个人在绝境中的悲剧命运的同情,是对他身上体现出的“君王死社稷”的悲壮情怀的解读,以及对他“创业未半”的遗憾。这种同情,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投射。

而对李自成的不屑一顾,则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结果的理性评判,是对其作为领袖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历史局限性的否定,以及对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结局的批评。这种“不屑”,更多的是一种事实的判定。

可以说,这是两种不同层面的审视:一个是对“人”的悲情和努力的同情,一个是对“事”的成败和结果的评判。很多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会把这两者混在一起,或者更侧重于其中一方面。这就是为什么崇祯的故事能引人落泪,而李自成的故事,则更多地被人们以一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眼光去看待,甚至觉得他并没能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自成军纪比较严明?Are you kidding me?当然你看的历史书,都是无产阶级史观,贫农(及其头目李自成叔侄)都是好蛋,地主(及其总代表皇帝)都是坏蛋。“闯王来了不纳粮”,也就唱唱的。你算算李自成多少兵力,打了几年?要吃多少粮食?地主家的存粮都抢完了怎么办?有没有李自成军队搞军屯的文献,产出多少?刘宗敏打土豪,使用的刑具就几千副。说是对前朝的官员,但几千副刑拘,搞一次运动算他半个月,要夹碎多少人的手脚?当成功搜罗了千万两银子后,此次无产阶级运动,不仅把资产阶级,还把中产阶级也推到了对立面。

user avatar

各位答主都想多了,普通网民甚至于包括我在很多问题上都受制于“接触度”这个指标。相对于一个陌生的历史人物,普通人会对相较之更熟悉的历史人物给出更好的评价。


最近二十年来,古装历史正剧越来越少,就算拍也不会分配很好的播出时间和平台,而且选材上也大多是帝王将相而极少描写农民起义。像是老版《三国》开场那种“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台词还有吗?反正最近十年我是不记得有。


主流传媒都在雪藏农民起义题材的文艺作品,而大顺建政时间又真的太短,崇祯上吊又极富戏剧性,自然更多的人熟悉崇祯,对于闯王只记得一个“闯王来了不纳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细想一下,确实能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角度。崇祯和李自成,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农民起义领袖,这两个人的命运轨迹和历史评价,怎么会差这么多呢?为什么有人同情崇祯?我觉得同情崇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悲情”色彩,以及他作为一个皇帝,所处的那个绝望的境地。1. “孤家寡人”的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会因为各自的立场、价值观和对历史人物的解读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投射。对于李自成和崇祯,这种“同情”与“不屑”的对比,更是源于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完全不同的历史叙事和象征意义。为什么有人同情李自成?同情李自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
  • 回答
    “同样是别人比自己强,为什么有时产生嫉妒,有时产生崇拜?”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心理现象,它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自我认知以及社会比较的机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核心原因:自我认知与社会比较的动态平衡无论是嫉妒还是崇拜,其根本都源于社会比较(Social Compa.............
  • 回答
    关于江歌案,刘鑫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但也有少数人对她表示同情。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同情刘鑫,需要我们抛开案件本身可能带来的强烈情绪,试着去分析她所处的极端境遇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心理反应。首先,极端压力下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试想一下,一个年轻的女性,在异国他乡,亲眼目睹了最亲密的朋友遭受残.............
  • 回答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事件的女主角遭遇的舆论冷漠甚至恶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绝非仅仅是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的情感、认知和集体心理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1. 事件本身的性质与公众认知中的“责任”首先,这起事件的核心在于一个无辜的生命(母亲).............
  • 回答
    社会舆论是个复杂且多变的群体心理活动,对于江歌妈妈(江秋莲)与刘鑫(后称陈世峰前女友)事件的态度,确实存在着分化和争议。一部分人对江歌妈妈感到同情和支持,认为她作为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其悲痛和对正义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江歌妈妈的行为表达了反感,同时对刘鑫产生了同情。这种现象的产生.............
  • 回答
    “同居就是女的吃亏”,这句话在不少人心里,尤其是一些长辈的观念里,根深蒂固。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细究起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文化、社会观念、经济压力,以及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传统期望。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大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传宗接代与名分缺失的焦虑这是最根本也最传统的观念。在过去,.............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普遍。你想啊,C罗和梅西这两位球王,统治足坛这么多年,各自都拥有庞大的球迷群体,但你很少会看到有人把他们俩都捧得一样高,好像总得“站队”一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风格的差异太明显了。这就像品茶,有人喜欢龙井的清雅,有人偏爱普洱的醇厚。C罗.............
  • 回答
    在中国,对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受难的日本人抱有同情,这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的思潮,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及情感根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战胜国”与“战败国”二元对立,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心理和历史叙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人性中的普遍同情心。无论国籍、立场如何,生命.............
  • 回答
    在谈论林森浩事件中为何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他表示同情,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这背后复杂交织的社会心理、舆论导向以及个体情感的投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触及了许多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不安。首先,“无差别杀人”的罪行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特质,而林森浩的动机和作案方.............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关于唐宋中国比同时期西方“更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强”字来概括,而应该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理解这种“强”的含义。首先,从经济和人口规模来看,唐宋时期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活力和繁荣。 农业技术的进步: 唐朝时.............
  • 回答
    在人生的剧场里,总有人在台前光鲜亮丽,也有人在幕后黯然神伤。而对于那些不幸跌落谷底、未能实现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旁观者们的心态却是复杂得很。与其说是同情,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加掩饰的“看不起”。这背后,藏着太多关于人性、社会评价以及我们自身恐惧的微妙密码。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社会是一个.............
  • 回答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事件,在中国国内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且正如你观察到的,大多数网友的态度倾向于支持俄罗斯,或至少对乌克兰缺乏明显的同情。这种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官方叙事和媒体宣传的影响: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和评论这场冲突时,很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会觉得,既然大牌包的用料和制作工艺好像也就能值这个价,为什么市面上就没有质量差不多,但价格却低很多的产品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远不止简单的“成本”二字。首先,我们得明白,“成本低”这个说法,很多时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大众看到的“成本”往往只是冰山一角。1..............
  • 回答
    这种现象嘛,其实挺常见的,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你想啊,咱们平时接触到 C 和 Java 的人,很多都是在学习阶段,或者做一些偏向业务逻辑的开发。C 语言的设计确实考虑了很多易用性,它吸取了很多其他语言的优点,比如更简洁的语法,更强大的类型推断,还有像 LINQ 这种能让数据处理变得非常直观的功能。所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扎心。同样是流汗、流血、流泪,为什么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练健美的肌肉男,在一些人眼里,就成了“一身死肌肉”,好像他们的汗水和坚持一文不值?这背后其实挺多门道,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让我跟你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确实有那么一部分人,对健美运动存在着误解,甚至带有一定.............
  • 回答
    你的感受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鲁迅作品解读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你认为鲁迅对孔乙己抱有同情,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你观察到当下不少解读却转向了批评和嘲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体现在哪里?理解鲁迅的同情,需要深入到他创作《孔乙己》的时代.............
  • 回答
    近来,关于霍尊宣布退出演艺圈的事件,确实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其中不乏有不少网友表达了对他的同情。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绪,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舆论的反复:首先得回顾一下事情的源头。霍尊陷入舆论风波的核心,源于一位名叫“ বয়你个大龄青年”的网友(后来被证实是陈某).............
  • 回答
    好,咱就来唠唠,为啥武林里总有那么些人,一边想着“这江湖就我说了算”,一边又盼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事儿吧,说起来也简单,其实是人的那点儿“贪念”和“野心”在作祟,不过掺和了江湖的特殊调料后,那味道就变得复杂又好玩儿了。你想啊,这江湖是个什么地方?光怪陆离,鱼龙混杂。有恩怨情仇,有侠义道义,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