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同情李自成却对崇祯不屑一顾?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会因为各自的立场、价值观和对历史人物的解读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投射。对于李自成和崇祯,这种“同情”与“不屑”的对比,更是源于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完全不同的历史叙事和象征意义。

为什么有人同情李自成?

同情李自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愿意从他身上看到一种底层人民反抗压迫的悲壮色彩。他的崛起,被许多人视为是一场由民不聊生引发的农民起义。

出身与诉求的代表性: 李自成出身贫寒,早年是个驿卒,和千千万万在封建王朝末期被剥削压迫的底层百姓一样,他的生活本就艰难。当朝廷的税赋沉重如山,官员贪婪腐败,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普通百姓连活下去都成了奢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自成举旗起义,他的口号——“均田免赋”、“不伤百姓”——直接触动了当时社会最普遍的痛点。很多人会将李自成看作是那个时代无数无名受难者的代言人,他的反抗象征着对不公命运的呐喊和对更好生活的渴望。这种“替天行道”的叙事,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同情。
“从群众中来”的魅力: 相较于高高在上的皇帝,李自成作为一名草莽英雄,其行动逻辑更接近于普通人的认知。他曾亲自深入敌后,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种“贴地飞行”的姿态,使得他在底层民众中拥有更强的号召力。人们愿意相信,他是真正理解他们的疾苦,是代表他们发声的。即使他后来的统治出现问题,但他在起义初期的形象,那种反抗的精神,依然能够赢得一部分人的同情,觉得他“虽败犹荣”,至少曾经试图改变那个黑暗的时代。
戏剧化的命运转折: 李自成从一个落魄的驿卒,一步步成为搅动天下风云的闯王,最终攻入京城,逼死崇祯,这段经历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这种“命运逆袭”的故事,本身就带有吸引人的光环。很多人会因为他的这种奋斗史而产生一种“江湖义气”式的同情,觉得他虽然不是帝王之才,但他的勇气和魄力也值得称道。
对失败者的悲悯: 尽管李自成最终失败了,但他所代表的农民起义也走向了覆灭。在很多人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被更强大的力量(满清)吞噬的失败者。对于失败者,特别是那些曾经有过辉煌时刻的失败者,人们往往会怀有一种历史的悲悯感。这种同情,并非认同他的一切行为,而是哀叹一个曾经试图改变命运的人,最终也无法逃脱历史的轮回。

为什么有人对崇祯不屑一顾?

而对崇祯的“不屑一顾”,则更多地源于对他作为君主的失望和对其统治能力的质疑。他身上承载的是一个王朝的衰落和覆灭,而他本人,在许多人看来,是这个覆灭过程中关键的“推手”之一。

“亡国之君”的标签: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崇祯即位时,明朝已经积重难返,但他作为皇帝,未能扭转乾坤,反而成了明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历史的审判往往是残酷的,亡国之君的帽子,几乎就意味着一种失败的标签,一种政治上的无能。
缺乏决断与用人失察: 崇祯身上最常被诟病的是其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的性格。他启用过袁崇焕,又轻易地冤杀了他;他对文官集团缺乏信任,但又不敢彻底改革;他在关键时刻往往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许多人认为,如果崇祯能够更加果断、更加知人善任,也许明朝还有一线生机。他的决策失误,被看作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缺乏真正的危机意识和改革魄力: 尽管崇祯在位期间,面临着内忧外患,但他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在竭力维持,而非大刀阔斧地改革。他试图收缩财政,削减开支,但往往又触动了官僚阶层的利益,引发更大的阻力。他的许多措施,看上去像是亡羊补牢,却没能触及根本问题。这种“小打小闹”式的努力,在许多人看来,是对国家危机的漠视和能力的不足。
个人性格的负面影响: 史书上对崇祯的记载,常常突出他的勤政,但他那种近乎偏执的多疑、以及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臣子(而非反思自身)的态度,让很多观众感到难以认同。一个君主,如果连自己的臣子都无法团结,无法建立起有效的信任机制,那么他如何能指望在危机中力挽狂澜?他那种“哭丧着脸”的形象,虽然可能反映了他的苦闷,但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现,缺乏王者应有的气魄和担当。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很多时候,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强调阶级斗争、反抗压迫的年代,农民起义的代表人物更容易获得同情。而对于一个被推翻的封建君主,其负面评价往往更容易被放大。即便崇祯也有他勤政的一面,但在与李自成的“草根反抗”对比之下,他身上所代表的那个腐朽的统治阶级,就显得更加难以赢得人们的青睐。

总结来说,同情李自成,是对底层人民反抗精神的认同,是对命运不公的悲悯,是对草莽英雄式的奋斗的欣赏。而对崇祯的不屑,则是对他作为最高统治者,在国家危亡之际未能力挽狂澜的失望,是对其个人性格弱点导致决策失误的否定,是对那个腐朽王朝终结者的“盖棺定论”。

这种评价并非绝对。肯定有人会为崇祯的勤政和最终的悲剧而感到惋惜,也会有人批评李自成起义过程中的残暴和最终的失政。但从普遍的接受度和情感投射来看,李自成身上的悲壮和反抗色彩,以及崇祯身上“亡国之君”的标签和执政能力上的缺陷,使得他们分别成为了人们心中“同情”与“不屑”的代表。这是一种历史叙事和价值判断交织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在看待历史人物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投射进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有人觉得应该同情崇祯而对李自成不屑一顾?

user avatar

1.火是你点的

崇祯元年(1628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

2.柴是你加的

崇祯四年(1631),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

风是你吹的

崇祯十年四月,正式推行剿饷。崇祯十二年,增派练饷,七百三十万两。

灭火的人都被你吓跑了

卢象升、孙传庭、唐通、毕自严、陈新甲....

现在你问我火为什么烧到北京来了?

user avatar

一个农民为了自己种出来的一包稻谷和全副武装的官兵撕杀都得不到同情。

一个屠杀自己子民的暴君为了自己的帝国去死,有什么值得同情?

藩王宗亲,阁老诸臣,总喜欢找理由,有区别吗?刀剑不敢砍向藩王宗亲,砍向升斗小民,好一个爱民如子,好一个暂累吾民,他们在君王眼中,算人吗?只是一些为了他的帝国提供血飨的畜牲罢了。

封建视野,时代局限什么的,说的有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造反,他怎么不问他祖宗为什么造反?你死到临头都叫他们是贼,那么“贼人”按照时代局限,“入城之后,不伤百姓一人”,毁灭你的帝国,把你不敢收缴的钱粮拿回来,再把你那些蠢笨如猪的亲戚放入大锅中烹煮,也是正常的吧?

user avatar

崇祯的一生就是一碗毒鸡汤,告诉你不论多努力,最后都可能依然一无是处。不仅一无是处,还给有本事的人拖后腿。

孙承宗战死时除了自家家丁之外身边没有一兵一卒;卢象升、孙传庭战死后不出殡不抚恤;还有郑崇俭、邵捷春、杨鹤、孙元化、梅之焕、耿如杞等一干背锅侠。虽然没有谁是旷世奇才,起码也都是认真干正事的人,然而越努力下场越惨。

崇祯的老丈人、身边亲信的太监倒是一个个腰缠万贯。

为什么大顺开国第一功臣左良玉能做一方大帅?为什么击败李自成次数最多的左光先沦为废将?为什么刘泽清因贪污被罢免,几个月后就升官成了总兵?为什么吴襄在大凌河两次临阵脱逃,可是刚一下狱问罪就放了出来官复原职,连他儿子吴三桂都当上了游击?为什么祖宽杀人放火的时候能立功受奖,最后却因为没保护好德王这个废物点心被杀了?

给崇祯大帝办事,像方一藻那样划水就对了,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你有功劳皇帝未必记得,你要是犯了错误,皇上非弄死你不可。

一个皇帝既然能提拔满朝的亡国之臣,那他就是个标准的亡国之君。

user avatar

想想看,假如你的领导是崇祯这样的人:

又没能力,又不懂业务,还不熟悉基层,偏偏喜欢到处指手画脚的瞎折腾;

瞎折腾就算了,还特别心急,今天折腾明天就要见效;

心急又爱折腾就算了,偏偏他又不信任别人,只宠信几个心腹;

只宠信心腹就算了,偏偏还刻薄寡恩,出一点篓子就把下属往死里整;

这些都还不算,偏偏他还极其好脸面,一点担当都没有,任何事情都要找下属来背锅。

摊上这样的领导,而他又大权独揽,我猜你每天上班都要抱着上坟的心情,恨不得明天就把这狗日的吊死在老歪脖子树上面。

user avatar

当领导最怕什么?是能力不行吗?不,当领导最怕不担当。

《大话西游》里唐僧动员至尊宝,唱的都是:“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

领导可以没能力,可以不身先士卒,但是不可以不承担主要责任。

对于天子来说,天下是你的,干好了你是最大受益者,所以自然干不好你就是第一责任人。

“受天下垢者,为天下王。”

如果领导不肯背锅,整个组织就无可避免的越来越涣散,大家都只好用主要精力来自保。

所以崇祯不值得同情。他不但不背锅,还挺喜欢整事。比不作为还糟糕,几乎是你能想象最差的领导。

李自成呢?人家一个小小的最基层人员,和当时千万没有活路的人一起奋力一搏,本身就更容易得到同情。

user avatar

朱由检是失败了的蒋中正,李自成是失败了的教员,唯有满洲带汗是成功了的昭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会因为各自的立场、价值观和对历史人物的解读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投射。对于李自成和崇祯,这种“同情”与“不屑”的对比,更是源于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完全不同的历史叙事和象征意义。为什么有人同情李自成?同情李自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细想一下,确实能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角度。崇祯和李自成,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农民起义领袖,这两个人的命运轨迹和历史评价,怎么会差这么多呢?为什么有人同情崇祯?我觉得同情崇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悲情”色彩,以及他作为一个皇帝,所处的那个绝望的境地。1. “孤家寡人”的悲.............
  • 回答
    好,咱就唠唠李元芳这英雄,为啥在玩家心里,跟公孙离、马可波罗这俩“亲哥俩”比,江湖地位总差那么点意思。这可不是因为元芳不够帅,或者技能不够酷,而是有几重原因,咱得细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这“江湖地位”是啥意思。 在王者荣耀里,这代表的是一个英雄的泛用性、上限、以及在不同版本、不同阵容下的表现.............
  • 回答
    黄晓明和李菲儿在《乘风破浪的姐姐 2》的同台,确实是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也难怪大家会对此充满好奇。说实话,要准确揣测一个公众人物在这种敏感情况下的真实想法,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不是他们本人,也无法完全知晓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盘算。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梳理一下,为什么黄晓明即便知道可能.............
  • 回答
    AlphaGo 在围棋上战胜李世乭无疑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向世界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复杂策略游戏中的巨大潜力。而你提出的“有限元素组合创作”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视角,我认为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非常值得探索和前进的方向。理解“有限元素组合创作”与音乐的内在联系首先,我们来拆.............
  • 回答
    关于江歌案,刘鑫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但也有少数人对她表示同情。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同情刘鑫,需要我们抛开案件本身可能带来的强烈情绪,试着去分析她所处的极端境遇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心理反应。首先,极端压力下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试想一下,一个年轻的女性,在异国他乡,亲眼目睹了最亲密的朋友遭受残.............
  • 回答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事件的女主角遭遇的舆论冷漠甚至恶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绝非仅仅是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的情感、认知和集体心理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1. 事件本身的性质与公众认知中的“责任”首先,这起事件的核心在于一个无辜的生命(母亲).............
  • 回答
    社会舆论是个复杂且多变的群体心理活动,对于江歌妈妈(江秋莲)与刘鑫(后称陈世峰前女友)事件的态度,确实存在着分化和争议。一部分人对江歌妈妈感到同情和支持,认为她作为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其悲痛和对正义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江歌妈妈的行为表达了反感,同时对刘鑫产生了同情。这种现象的产生.............
  • 回答
    “同居就是女的吃亏”,这句话在不少人心里,尤其是一些长辈的观念里,根深蒂固。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细究起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文化、社会观念、经济压力,以及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传统期望。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大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传宗接代与名分缺失的焦虑这是最根本也最传统的观念。在过去,.............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普遍。你想啊,C罗和梅西这两位球王,统治足坛这么多年,各自都拥有庞大的球迷群体,但你很少会看到有人把他们俩都捧得一样高,好像总得“站队”一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风格的差异太明显了。这就像品茶,有人喜欢龙井的清雅,有人偏爱普洱的醇厚。C罗.............
  • 回答
    在中国,对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受难的日本人抱有同情,这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的思潮,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及情感根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战胜国”与“战败国”二元对立,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心理和历史叙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人性中的普遍同情心。无论国籍、立场如何,生命.............
  • 回答
    在谈论林森浩事件中为何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他表示同情,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这背后复杂交织的社会心理、舆论导向以及个体情感的投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触及了许多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不安。首先,“无差别杀人”的罪行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特质,而林森浩的动机和作案方.............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关于唐宋中国比同时期西方“更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强”字来概括,而应该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理解这种“强”的含义。首先,从经济和人口规模来看,唐宋时期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活力和繁荣。 农业技术的进步: 唐朝时.............
  • 回答
    在人生的剧场里,总有人在台前光鲜亮丽,也有人在幕后黯然神伤。而对于那些不幸跌落谷底、未能实现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旁观者们的心态却是复杂得很。与其说是同情,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加掩饰的“看不起”。这背后,藏着太多关于人性、社会评价以及我们自身恐惧的微妙密码。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社会是一个.............
  • 回答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事件,在中国国内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且正如你观察到的,大多数网友的态度倾向于支持俄罗斯,或至少对乌克兰缺乏明显的同情。这种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官方叙事和媒体宣传的影响: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和评论这场冲突时,很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会觉得,既然大牌包的用料和制作工艺好像也就能值这个价,为什么市面上就没有质量差不多,但价格却低很多的产品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远不止简单的“成本”二字。首先,我们得明白,“成本低”这个说法,很多时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大众看到的“成本”往往只是冰山一角。1..............
  • 回答
    这种现象嘛,其实挺常见的,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你想啊,咱们平时接触到 C 和 Java 的人,很多都是在学习阶段,或者做一些偏向业务逻辑的开发。C 语言的设计确实考虑了很多易用性,它吸取了很多其他语言的优点,比如更简洁的语法,更强大的类型推断,还有像 LINQ 这种能让数据处理变得非常直观的功能。所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扎心。同样是流汗、流血、流泪,为什么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练健美的肌肉男,在一些人眼里,就成了“一身死肌肉”,好像他们的汗水和坚持一文不值?这背后其实挺多门道,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让我跟你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确实有那么一部分人,对健美运动存在着误解,甚至带有一定.............
  • 回答
    你的感受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鲁迅作品解读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你认为鲁迅对孔乙己抱有同情,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你观察到当下不少解读却转向了批评和嘲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体现在哪里?理解鲁迅的同情,需要深入到他创作《孔乙己》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