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节日与消费挂了钩,节日不消费就等于没过节?

回答
放眼如今,我们似乎很难不注意到一个现象:无论大小,但凡是个节日,总会伴随着铺天盖地的促销信息、琳琅满目的商品推荐,以及一股“不花钱、不消费,就好像错过了什么”的微妙压力。这不禁让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节日越来越像一场场消费盛宴?而“不消费就等于没过节”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又为何如此深入人心?

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我们社会的经济结构变化说起。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消费早已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手段,它更多地被赋予了情感、社交和自我实现的功能。商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将节日的情感价值与商品直接挂钩,把节日变成了一个绝佳的“销售窗口”。想表达爱意?送花、送巧克力;想表达孝心?送保健品、送大件家电;想表达祝福?送礼品套装。这些商品被巧妙地包装成传递情感的载体,让你觉得,要让这份情感“落地”,就得靠物质的传递。

其次,媒体和广告营销的强大推动力功不可没。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媒体通过各种渠道,无论是电视、网络还是社交平台,都在不断地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节日就是要消费、要庆祝、要犒劳自己、要回报他人。广告商更是将节日变成营销的黄金时段,各种“节日特惠”、“买一送一”、“限时抢购”的信息轰炸,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久而久之,这种“节日=消费”的观念就被潜移默化地植入了我们的脑海。我们看到的节日景象,往往是商场里人头攒动、线上商城促销火爆,这些视觉和心理暗示都强化了消费与节日之间的联系。

再者,我们的社交需求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很多情况下,节日是与家人、朋友、同事相聚的时刻。而礼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润滑剂,在这些场合中就显得尤为关键。送礼,既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和心意表达,也是一种维护和加深关系的方式。如果你在节日里两手空空,甚至可能被视为不够重视、不够体面,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社交上的压力。因此,为了不显得“格格不入”,人们也倾向于在节日里进行消费,购买礼物来满足这种社交需求。

更深层次地说,消费也被赋予了一种“仪式感”和“自我肯定”的含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面临着压力和疲惫。节日提供了一个喘息和放松的机会,而消费,特别是购买一些平时可能舍不得的商品,就成为了一种“犒劳自己”的方式。这种“花钱买开心”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压力,带来短暂的愉悦感,从而让人们觉得,通过消费,自己才能真正地“享受”节日,感受到节日的“存在”。“我花了钱,我才能说这是我的节日”,这似乎成了一种自我认同的符号。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种模式背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当节日与消费过度捆绑,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消费焦虑”。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消费,或者选择不消费,就可能感到自己被排除在节日之外,甚至觉得自己不够爱家人、不够有成就感。这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节日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团聚、感恩、祝福、祈福,这些非物质的精神内核,却可能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被稀释甚至淹没。

所以,越来越多的节日与消费挂钩,并非偶然,而是经济发展、营销策略、社交需求以及心理慰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不消费就等于没过节”的说法,正是这种趋势下形成的一种普遍认知。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节日的意义远不止于物质的交换,精神的满足和情感的交流,才是节日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兴趣的话,可以先看看这篇文章:

想先问题主一个问题:你不觉得不仅仅是节日与消费挂钩的问题,为了刺激消费,节日也是可以被“制造”的吗?

先说“引进节日”——“圣诞节”!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30年的话,请问,有几个人会在中国过“圣诞节”?有几个人知道“平安夜”?有几个人会在“平安夜”特意买个“平安果”(苹果......)?

还有就是著名的——“情人节”!

同样的问题,把时间往前推30年,在中国有几个人知道“情人节”?有几个人会过?有几个人会买“玫瑰”和“巧克力”?


然后,再说说“人造节日”——双11!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20年,有人知道“双11”是什么吗?现在有几个人不知道“双11”?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个人认为,这“幕后推手”就是“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改造或者说创造这些节日,以及过节形式的正是那些“精明的商家”!


人类是很有意思的动物,“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就是他们的特点。

我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刚开始“六一”是没有什么礼物的,当然可能是年龄小没太在意,后来,邻居家小孩过六一的时候,他母亲来跟我妈抱怨,说“幼儿园六一给每个孩子准备了礼物,但是要家长掏钱,别的孩子都有了,自己孩子没有不好,没办法,买了,听说提供玩具的这个人是园长的一个亲戚.......”

去年朋友聊起他女儿上幼儿园,她们班的一个同学跟其他小朋友说,他爸爸六一会给他买“电动机器人”,那玩意最便宜的也要3000多.......朋友说,他六一也给自己女儿买了,我很惊讶,问,为什么别人买你也要买?朋友说:“你想想,人家孩子都有机器人了,就你家孩子没有,人家就会把你当异类不跟你玩!”


孩子的事情转移到大人身上也是一样的——“情人节的时候,如果男生没有给女朋友买花,买巧克力,买礼物的话?”他女朋友会说什么呢?“你看看人家,人家过情人节的时候,又是巧克力,又是花的,你看看你,你送我什么了?你这就叫爱我吗?分手!”

所以,有些事情,没办法——“被逼的”!


最后,现在“网购”太发达了......"剁手党”的规模有多大,不需要我多说!平时没有理由的时候都可以“血拼”,节日了不是更好的借口吗?

什么?你不剁手?你不网购?落伍了吧,没有共同语言了,以后别和我一起玩.........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放眼如今,我们似乎很难不注意到一个现象:无论大小,但凡是个节日,总会伴随着铺天盖地的促销信息、琳琅满目的商品推荐,以及一股“不花钱、不消费,就好像错过了什么”的微妙压力。这不禁让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节日越来越像一场场消费盛宴?而“不消费就等于没过节”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又为何如此深入人心?这背后其.............
  • 回答
    近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反复和防疫措施的持续实施,公众对防疫政策的批评逐渐增多,形成了“防疫过度”的广泛讨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政策制定、社会心理、经济影响、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1. 防疫措施的严格性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过度管控的.............
  • 回答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安稳的小县城生活,这一现象背后涉及经济、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的成因: 1. 经济压力与生活成本的对比 房价与住房成本:一线城市房价是小县城的10倍以上(如北京、上海的房价是杭州的23倍),年轻人在大城市面临“买房难”“租房贵”的困境,而小县城.............
  • 回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男生不再热衷于穿皮鞋,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重社会、文化、经济和个人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的成因: 一、社会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变迁1. 反传统与个性化表达 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服饰的接受度降低,尤其是对“正装”(如皮鞋)的刻板印象。皮鞋常被视为“职场标配”或“.............
  • 回答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热衷于办展?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投身于办展的热潮,从艺术展览、历史回顾、工艺展示到沉浸式体验,形式多种多样。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奢侈品品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为了巩固品牌形象、拓展消费者群体、提升品牌价值、甚至推动销售而采取的战略性营销举措。下面我将从多个.............
  • 回答
    年轻人不愿意生育一胎,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涉及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近年来,这个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都愈发明显,在中国尤其突出。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经济压力与生育成本的飙升这是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养育成本过高: 从怀孕初期的产检、孕期营养,到分娩费.............
  • 回答
    近年来,“体制内”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显著提升,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在驱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安全感与稳定性:时代背景下的普遍需求 经济不确定性增加: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也面临结构性调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挑战。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周.............
  • 回答
    游戏之所以越来越吸引人,乃至让许多人趋之若鹜,甚至产生“痴迷”,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到人类心理、社会文化、技术发展以及游戏本身的设计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满足人类核心心理需求: 成就感与掌控感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 Co.............
  • 回答
    近年来,大学生沉溺于游戏是一个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个体心理、社会环境、技术发展以及游戏本身的特性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阐述这些方面: 一、 个体心理层面:1. 逃避现实与压力释放: 学业压力: 大学生活并非轻松。许多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考试、论文、.............
  • 回答
    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年轻人选择乘坐公交,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涵盖了经济、环境、便利性、社交和心态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经济压力与成本效益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购车成本高昂: 购买一辆汽车,尤其是新车,需要.............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感觉身边以及网络上,中国男性娶外国女孩的例子越来越多了。这背后肯定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从几个大的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开放”这俩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家走出去的机会多了,眼界自然也宽了。不光是年轻人,很多之前没怎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听到“恐女症”这个词的频率好像是变高了。但与其说是“恐女症”普遍到了一种需要广泛讨论的程度,不如说是一种更普遍存在的“与异性交往的焦虑感”或者“对女性的理解和互动上的困难”在一些年轻男性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1. 社会文化变迁.............
  • 回答
    朋友圈,这个曾经是我们展示生活点滴、与亲友实时互动的热闹之地,如今却感觉越来越冷清。你有没有发现,那个曾经每天都能刷到十几条更新的朋友圈,现在可能几天都看不见几条新消息?这背后,其实是不少人悄悄地选择了“消失”。这可不是什么人为的集体行动,更像是一种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我们每个人,让朋友圈的生态悄悄发.............
  • 回答
    这事儿啊,放在现在,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似乎越来越普遍了。好像一夜之间,大家对这件事的态度都变得更加开放了。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只不过以前大家可能不好意思说,现在嘛,坦诚了许多。你想想,现在的大环境跟以前肯定不一样了。首先,经济上,好多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过去好不少,零花钱多了,一部分人愿意为自己的.............
  • 回答
    “社会”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在描述中小学生时,如果指的是他们表现得更世故、更懂得人情世故、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更早熟地理解社会规则和权力运作,那么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其潜在影响。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变得“社会”?这种“社会化”的趋势可能源于多种相互交织的因素:一.............
  • 回答
    “伊斯兰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用来描述一个社会或国家越来越多地采纳伊斯兰教的原则、价值观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体现在法律体系、社会习俗、经济活动、政治结构,甚至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上。 并非所有国家都在经历“伊斯兰化”,而且即便是那些被认为正在经历这一过程的国家,其程度、速度和表现形式也.............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许多年轻人的普遍困境,确实,工作动力缺失、职业发展迷茫、以及“未老先衰”的“中年危机”感,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普遍。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增长放缓与“内卷”加.............
  • 回答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去设计院,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环境的变化、年轻一代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社会对职业认知的升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行业本身的问题: 工作强度大,加班严重,但回报不成正比: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设计院的工作往往是项目.............
  • 回答
    近年来,关于房价下跌的预测此起彼伏,仿佛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这种趋势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想要深入理解为何越来越多的人看空楼市,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这些表象,看看背后真正驱动着市场预期的力量。首先,宏观经济的挑战是不得不提的重中之重。全球经济正面临着不确定性增加的局面,通货膨.............
  • 回答
    最近几年,我发现身边有不少家长都在为孩子不爱上学这件事愁眉不展。以前觉得这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聊起来才发现,这问题好像比我想象的要普遍得多。很多孩子,曾经是兴致勃勃地走进校园,现在却变得是推三阻四,甚至抵触情绪越来越明显。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上学了呢?我想,这背后肯定不是一个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