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俄罗斯联盟号 MS-10 载人飞船发射失败,两名宇航员逃生着陆?

回答
俄罗斯联盟号 MS10 载人飞船在 2018 年 10 月 11 日的发射过程中发生严重事故,其背后的故事比任何好莱坞大片都更令人心惊胆战。那一天,两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俄国英雄阿列克谢·奥夫奇宁(Alexey Ovchinin)和美国宇航员尼克·黑格(Nick Hague),原本是要前往国际空间站开始他们的太空之旅。然而,命运的齿轮在发射后不久就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转折。

一切的开端,本应是星辰大海的征途

升空的那一刻,一切看起来都如同往常一样顺利。巨大的联盟 2.1a 火箭搭载着 MS10 飞船,在巨大的轰鸣声和火焰中冲破地球的引力束缚。在地面控制中心,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锁定着屏幕上的数据,期待着看到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宇航员们在飞船内部,也正在经历着火箭发射带来的强大推力,这是他们数年训练的巅峰时刻。

转折发生,惊魂一刻降临

然而,就在火箭的第二级分离过程中,一种不祥的震动开始传递。地面监控系统立刻捕捉到了异常数据,而飞船内的宇航员们也清晰地感受到了不对劲。起初,这可能只是一种技术故障的轻微征兆,但很快,情况急转直下。有人会这样形容那一刻:“就像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爆胎,并且发动机失灵了一样。”

就在宇航员们准备执行第二级火箭分离指令时,飞船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晃动,紧接着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力。这并非正常的上升过程中的推力变化,而是某种灾难性的失控。控制中心的专家们目睹了数据流的混乱和不寻常的跳动,他们知道,一场危机正在发生。

紧急情况下的人类智慧与勇气

在这种极端紧急的情况下,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幸运的是,联盟号飞船的设计中预设了最高级别的安全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乘员逃生系统”(Launch Abort System,LAS)。这套系统就像是飞船的“弹射椅”,能够在发射过程中发生任何严重的故障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座舱从火箭上分离,并用降落伞安全地带回地面。

奥夫奇宁和黑格,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展现出了他们作为宇航员应有的冷静和专业。他们不需要任何人指示,就启动了逃生程序。紧接着,一股巨大的力量将他们连同整个座舱从失控的火箭上弹射出去。从火箭分体到座舱被安全地拖离危险区域,整个过程在几秒钟内完成,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惊险的回归,生命的奇迹

被弹射出的座舱,就像一个巨大的太空降落伞包,在空中展开了它的救命伞。巨大的黑色伞面在空中缓缓展开,与座舱分离的火箭残骸则沿着不可控的轨迹向地面坠落,幸好的是,它们坠落的方向并未对居住区造成威胁。

奥夫奇宁和黑格的座舱,在巨大的黑色伞的牵引下,开始以一种极其不寻常且不平稳的方式下降。由于是紧急逃生,下降的轨迹并非是精心规划的,而是根据当时的状况随机应变。座舱在空中经历了剧烈的颠簸和旋转,这种体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绝对是炼狱般的。有人描述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丢进了一个巨大的洗衣机里,然后以极高的速度被甩来甩去。

最终,座舱在一片荒芜的草原上着陆。着陆的过程同样是粗暴而剧烈的,但幸运的是,座舱的设计能够承受这样的冲击。着陆后,飞船被卡在地面上,呈现出一种扭曲但仍然完整的状态。

救援与善后,幕后的故事

当地面的搜救人员赶到现场时,他们发现座舱的舱门紧闭着。通过广播,他们听到了奥夫奇宁和黑格的回应,确认两位宇航员都还活着。接下来的任务是迅速打开舱门,将他们救出来。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救援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成功打开了座舱的舱门。当人们看到奥夫奇宁和黑格走出座舱时,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两位宇航员,经历了如此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脸上虽然有些疲惫和惊魂未定,但都意识清醒,并且能够行走。他们的镇定和坚韧,令人肃然起敬。

事故调查与反思:对未来太空探索的警示

这场事故并非仅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逃生,它背后牵扯出了更多关于俄罗斯航天工业的严峻问题。事故发生后,俄罗斯立即成立了专项调查组,对联盟 2.1a 火箭的发动机和燃料系统进行了彻查。调查最终指向了一个原因:火箭的第二级发动机点火失败,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则是一名技术人员在组装过程中,不慎将一枚探针遗忘在了发动机内部,这枚探针在发动机点火时被挤压变形,从而影响了燃料的供应,导致了发动机的失效。

这看似微小的失误,却差点酿成一起无法想象的悲剧。这次事故也成为了俄罗斯航天工业的一次深刻的教训。它暴露了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可能存在的管理疏漏和质量控制问题。虽然联盟号飞船本身的设计和乘员逃生系统是可靠的,但这次事件也促使整个行业更加重视每一个细节,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每一次发射前的检查。

宇航员的回归与精神象征

奥夫奇宁和黑格的成功逃生,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人类勇气与智慧的象征。他们不仅是宇航员,更是幸存者,是连接太空与地球的桥梁。他们的经历被广泛报道,激励了无数人。

这次事件的发生,无疑给全世界的航天界敲响了警钟。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伟大事业,每一次的成功都来之不易,而每一次的失败,也都在提醒我们必须保持谦卑和谨慎。奥夫奇宁和黑格的经历,将永远被载入太空探索史册,成为一个关于生命、勇气和科技奇迹的动人故事。他们的回归,也让人们对未来再次充满了期待,因为他们证明了,即使是最严峻的挑战,也无法阻挡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脚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原计划,北京时间2018年10月11日16:40,联盟MS-10载人飞船将由联盟FG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俄罗斯宇航员阿列克谢·奥夫奇宁和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尼克·黑格将乘该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该飞船将采用6小时(4轨,飞船绕地球4圈)对接模式,如果一切顺利,飞船将于北京时间10月11日22时44分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11日16:40,联盟MS-10载人飞船准点发射。


强调一点,这次是逃逸塔分离之后的出现的故障,按照程序设计,搭载联盟MS-10载人飞船的联盟FG火箭发射后飞行约114秒,逃逸塔(火箭上面那个尖尖的东西)分离。

约117秒后,四个助推器分离。

(可看到助推器分离时不正常,飞船舱内的宇航员感受到了剧烈的晃动)

当时宇航员会咋想?咦?我这才上来2分钟,你给我体验这个?

飞船启动紧急逃生系统与火箭分离之后弹道再入,这是逃逸塔分离动作完成后的事情了。所以说,逃逸塔并没有在此次事故中发挥作用。

这是一次成功的“无塔逃逸”案例。

即便没有逃逸塔,整流罩上的高空分离发动机将开始工作,帮助航天员返回。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此次能成功逃生,完全就是依靠的整流罩部分的高空分离发动机。

宇航员平安,这就行了!

官方肯定会有详细事故认定报告。何时出最终报告,目前还不好说。

联盟MS-09载人飞船轨道舱有个洞,这次火箭又出问题了,事在人为,管理出现了问题,真的要好好调查!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

联盟MS-10载人飞船返回舱,就这么着陆了。本来计划的是明年返回时带一名阿联酋宇航员回来……

据报道,航天员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承受了6-7G的过载,好在当时飞行高度不是太高。

俄罗斯宇航员阿列克谢·奥夫奇宁和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尼克·黑格感觉良好,搭乘两名宇航员的飞机已经降落拜克努尔,赶紧给家人一个拥抱!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

2018-10-12,凌晨,又看到了几张图片。

美国宇航员Nick Hague乘专机返回拜科努尔,和妻子在一起,无需多言,一次对视、一个拥抱,你平安就好。

乘车前往发射塔架时,美国宇航员Nick Hague和儿子说再见。

有家有爱有牵挂。

看了宇航员和家人拥抱的图片,突然很感动。

平安就好!

— — — — — — — — — — — — — — —

联盟MS-09载人飞船轨道舱有个洞,这次火箭又出问题了,事在人为,管理出现了问题,真的要好好调查!

俄罗斯航天员阿列克谢·奥奇宁(Alexey Ovchinin),按照原定计划,他将在抵达国际空间站后,在那里工作和生活大约6个月的时间。

按原计划,还给他安排了个啥活呢?


让他在11月份出舱,去舱外检查一下联盟MS-09载人飞船轨道舱的漏洞,收集更多信息。


联盟MS-10载人飞船发射失败,这下不用去检查了。这给后续任务还是造成了不少的影响的。地面人员不仅要做好两位患难宇航员的心理安抚工作,而且还得给目前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做好相关工作。

目前来看,他们可能不能按计划于2018年12月返回了,估计得加班


不要闹情绪,好好干活!

赶紧调查事故原因,载人航天,马虎不得,认真一点啊!

有关此次事故最新消息将在新浪微博 @航天面面观 发布,敬请关注!

user avatar

世界载人航天15年内最大险情!宇航员到底是个多高危的职业?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11日16点40分,按照国际空间站既定工作计划,一枚联盟(Soyuz-FG)火箭在拜科努尔火箭发射中心升空,将联盟MS-10飞船送入轨道。飞船要实现6个小时内快速对接(此前世界各国通例为2天时间对接),两名宇航员将作为国际空间站第57/58远征队成员执行约半年的驻留任务。

联盟火箭及四个助推器特写

(图片来源:NASA)


然而在发射后第118秒时,理论上应是四个助推器同时脱离火箭,但其中一个火箭助推器分离时出现故障,导致箭体受到一定冲击,甚至能从飞船视频记录中看到舱内出现大幅抖动。很快宇航员报告出现了逐渐失重的感觉,这意味着火箭二级的动力不足,非正常工作。

上图:联盟火箭助推器正常分离时的“科罗廖夫十字”;

下图:本次发射,明显有问题。

(图片来源:Greg Dutra)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飞船和火箭系统进入紧急状态,在进入飞行158秒后整流罩被抛弃,飞船被暴露出来并迅速与火箭脱离,此时已处在大气层边界100千米高度附近。飞船的逃逸塔已在第114秒时脱离,只能让飞船整体进入弹道降落过程。

飞船共计有三个部分: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其中只有返回舱携带有降落伞系统、隔热系统和着陆反冲火箭,能够安全降落,也因而是发射和返回阶段宇航员所待舱段。但它位于整个飞船中部,这意味着在短短数分钟内应急系统必须紧急抛掉轨道舱和推进舱,从而让返回舱进入待着陆状态。

联盟飞船基本结构

(图片来源:NASA)


所幸应急系统表现良好,完全按照程序执行,两位宇航员毫发无损成功返回并被近1000名搜救人员迅速找到!

这次事件迅速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它是继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导致7名宇航员遇难后,最大一次载人航天险情,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前段时间驳接国际空间站的联盟飞船发现孔洞漏气事件。幸亏两名宇航员安全返回,并未酿成大祸。

没有任何一刻比此时与家人团聚更美好

(图片来源:NASA)


事实上,在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项目彻底退役后,俄罗斯联盟飞船一直是近几年国际载人航天市场上唯一的选择,本次事件的两个主角都是极可靠的存在。

  1. 联盟火箭脱胎于人类首个洲际导弹R7,衍生出了巨大的火箭家族,先后发射约2000次,是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性能极其稳定(总成功率在93%以上,近年来更高)的火箭家族。此次发射的是它成熟的载人航天版本联盟-FG,自从2001年服役以来已经连续64次发射成功,从未失手过,没想到折戟于第65次。
  2. 联盟系列飞船也是苏联/俄罗斯的主力载人飞船,先后经历了四代的发展,发射了超过100艘,-MS型号是它目前最成熟版本,此前9艘飞船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的紧急状态反应也是满分。


可以说,关于本次事件主角联盟-FG火箭的调查,一定是俄罗斯航天的头等大事。在事件发生后数小时,俄罗斯已经宣布暂停一切载人航天发射活动。

这件事情也再次提醒我们,宇航员是个面临极大风险的职业。在载人航天训练中,从测试到完成任务返回地球,他们需要面临一系列风险,下面以任务流程列举一系列重大灾难。


1.培训阶段

宇航员往往需要经历高难度、复杂甚至极端危险的训练。原本邦达连科极有可能成为人类首个宇航员,但他在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进入太空)仅20天前的地面测试中,被活活烧死在飞船里。

阿波罗1号乘组拥有水星七杰之一的格里森和美国首位太空中出舱行走的怀特,按资历二者有足够资格竞争成为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类,但他们也在培训阶段葬身于飞船内的火海中。

另外,在驾驶高速飞行器进行实验中也有6名宇航员遇难,俄罗斯宇航员沃佐维科夫甚至在水中搜救训练中溺水而亡,其他关于训练中发生危险的例子枚不胜举。

阿波罗1号三名乘组成员

(图片来源:NASA)


为防止训练之外的任何意外事件,各国宇航员训练中心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允许多位宇航员乘坐同一个交通工具,以避免发生事故造成重大损失。而即便完全通过了所有的训练,也不一定保证能有进入太空的机会,我国首批航天员中,有五位在备份多年后,直到退役都未能进入太空。


2.发射准备阶段

火箭竖在发射塔后,宇航员需要提前进入位于顶部的飞船,此时现场人员开始撤离,只剩下宇航员陪伴着这么一个巨型炸弹。此时如果发生危险,宇航员需要快速撤离火箭,他们需要经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快速滑梯从几十米高的空中“跳楼”,亦或是乘坐防爆电梯快速下降。

如果在宇航员已经进入飞船内部固定后等待发射期间发生险情,时间根本不足以让宇航员自主撤离,此时载人飞船顶部连接的固体火箭逃逸塔就会迅速工作,将飞船快速带离发射现场后飞船通过降落伞降落。历史上仅有一次使用记录,1983年9月26日的苏联联盟T-10a任务起飞前突遇险情,助推器起火,逃逸塔迅速工作将宇航员带到数千米高的空中逃过一劫,但代价是超过15倍的超重,普通人未经过训练时身体根本无法承受。


3. 发射后短期

逃逸塔的工作时间可以维持到发射后100秒左右,期间发生危险时均可拯救宇航员生命,因而世界上用以载人航天的火箭均带有逃逸塔。一个例外是美国的航天飞机,由于设计问题它并没有此项装置,当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执行发射任务出现故障时,7名宇航员根本无法逃离,后酿成惨剧全部遇难。

长征2F是我国唯一带逃逸塔(顶部)的火箭,因而是目前载人航天指定火箭。

(图片来源:新华网)


4.发射后中期

逃逸塔按照程序被主动弃用后,飞船依然有应急系统,这便是本次联盟MS-10飞船遇险逃生的实践,飞船在通过弹道下降的过程中舱段分离,返回舱顺利返回。

此次事件并非人类历史上首次。1975年4月5日苏联联盟-18飞船也遭遇类似险情,彼时飞船在距离地表近150千米高紧急弹道返回,风险系数远高于此次,对宇航员生命威胁巨大,任务指令长身受重伤从此退役。


5.进入太空后

宇航员绝大部分任务时间都花在太空,因而在太空中发生的险情数不胜数。

1965年3月18日,人类历史上首个太空出舱行走由宇航员列昂诺夫完成,在执行任务后,发现由于宇航服设计不合理导致充气膨胀,他根本无法返回飞船。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排出宇航服内气体,才勉强进入飞船。他在后来苏美联盟-阿波罗任务中再次执行任务,然而遭遇了有毒化学气体飙升的情况,在一系列紧急处置下才恢复正常。

我国航天员翟志刚在执行出舱行走任务时,神舟飞船突然紧急报火灾险情(误报),但他依然坚持完成出舱行走任务,在出舱时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当时内心的大无畏精神可想而知。

翟志刚出舱瞬间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1970年4月阿波罗13号任务期间,奔向月球的路上突然发生推进舱燃料罐爆炸,但乘组飞向月球的线路已无法改变。紧急情况下,三人进入狭小的登月舱中(仅能供2人生存)、自制气体处理设备,在地面控制中心人员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下,选择了一个超大8字形轨迹绕到月球背后返回地球。期间创造了距离地球40万千米的载人航天最远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此外,空间站火灾、温度失控、气压突变、供电中断、微陨石撞击等险情曾屡次发生,所谓刀尖上起舞,不过如此。


6.返回地球期间

返回地球期间是个极其危险的时刻,飞船剧烈摩擦大气后温度急速上升到1500摄氏度、速度极高,必须通过精确确定角度、气动控制、烧蚀、三重降落伞减速、反冲火箭工作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幸存,缺一不可。

加加林返回地球期间,飞船遭遇了返回舱和推进舱无法及时分离情形,后来随着热量烧蚀才得以分离。而彼时飞船无法做到今天的技术水平,加加林和早期苏联宇航员需要采取在数千米高空中弹出飞船再跳伞的方式返回地球,风险极大。

1965年,前文提到的列昂诺夫在执行完出舱行走任务返回地球期间,飞船又遭遇压力和温度快速升高,他和另一位宇航员很快陷入昏迷状态,命悬一线之际系统恢复正常;1967年,苏联联盟1号任务,卡马罗夫由于降落伞打开故障遇难;1971年,苏联联盟11号任务,3名宇航员由于飞船失压遇难;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降落阶段解体,7名宇航员遇难。

在美国最核心的肯尼迪空间中心,依然刻着包括两次航天飞机事故逝去宇航员在内的纪念碑。

(图片来源:NASA)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时,杨利伟也遭遇到了剧烈的飞船与身体共振,且在即将降落时头盔麦克风捅破嘴唇,受轻微伤。这对于50年内首次打破苏美垄断的载人航天任务而言,已属万幸。


7.返回地球后

成功降落后依然面对巨大的风险。继续讲前文提到的列昂诺夫(他可真倒霉啊!),他们在从昏迷中清醒后,发现飞船降落在距离原计划着陆地3200千米以外的西伯利亚森林中,两位宇航员在冰天雪地中苦等2天救援无果,只好从森林中徒步走到附近一个小型机场方才得救,所幸路上并未遇到大型野生动物。

而前文提到的阿波罗1号乘组成员格里森在1961年执行水星4号任务后,飞船降落在大洋之中快速下沉,他在命悬一线之际逃出,但没想到后来还是没逃脱死于火灾的命运。同样事件还发生在1976年的联盟23号任务,两名宇航员在最后一刻被从即将沉入湖底的飞船中救出。



阿波罗15号在1971年执行任务时,将所有为登月和载人航天牺牲的伟大宇航员名单,留在了月球表面,人类仅此一份的独特墓志铭,还有一个倒下的宇航员雕塑作品。这个名单不分国籍,英雄不问出处。

(图片来源:NASA)



总结

总体而言,尽管已经发展了60余年,载人航天依然是个超高风险的技术,最核心的宇航员们无疑是背负所有风险的人。在截至目前(2018年10月)已经进入太空的558名宇航员中,已有至少30名宇航员在训练和任务期间丧生,宇航员依然是世界上风险最高的职业之一。在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同时,请别忘了为他们鼓掌和祝福。而比起成功的辉煌,那些殒去的英雄同样伟大。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太空精酿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延伸阅读:

user avatar

泻药

根据发射视频分析事故原因似乎是助推器分离时其中一个助推器出现故障解体,甚至可能影响到了芯级

正常情况下,联盟的四个助推器应该同时绕着横轴旋转与火箭分离,动作干净利落被称为“科罗廖夫十字”,如下图↓

但是这次发射在助推器分离时明显不对头,从之前 @航天面面观 的gif图也能看到,四个助推器的分离不仅动作上明显不同步,分离姿态也不对

结合宇航员报告二级(其实就是芯一级)动力下降出现失重感,以及分离之后芯级尾迹形态异常和出现爆发的白色雾气团,基本上认为芯级液氧箱受扰动泄露甚至破裂的可能性比较大。

根据《世界航天运载器大全》,联盟运载火箭的助推器分离方式略显繁琐。首先是助推器发动机外侧推力室关机,同时爆炸螺栓起爆,这样助推器内侧推力室的力矩就自然推动助推器向外翻转,接着助推器液氧箱的放气阀门打开,剩余液氧气化喷出将助推器推离火箭。这次的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个放气阀上,可能故障助推器的放气阀或贮箱强度不够,放气时发生了破裂导致解体,碎片波及了一级和临近助推器。

在老型号的联盟运载火箭上,助推器(俄罗斯称为一级)在T+118秒分离,而逃逸塔和整流罩则同时在T+160秒分离,因此如果是老型号的联盟运载火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么两名宇航员可以启动逃逸塔迅速脱离运载火箭。

但是在现在改进型的联盟-FG运载火箭上,逃逸塔在T+114秒分离,因此本次飞行出现故障时火箭已经没有逃逸塔。(不是很能看得明白这一改进的目的……)这种情况下,只能启动无塔逃逸程序。

与同样在T+110秒左右抛逃逸塔的长征2F运载火箭一样,联盟-FG配备有整流罩上的逃逸发动机供逃逸塔分离到整流罩分离这段时间内的紧急情况使用,见下图

但是,逃逸发动机并没有被启用,据说是自动启动了逃逸程序,但是地面人员根据情况手动选择不使用逃逸发动机,而是在T+158秒抛整流罩之后二级(即芯级)火箭紧急关机,然后飞船与运载火箭提前紧急分离,弹道式返回。由此也看出来芯级虽然发生泄漏但可能并不严重,否则肯定会启动逃逸发动机直接与火箭分离,不然身后顶着一枚装着上百吨正在泄露的液氧的运载火箭无异于作死。

随后飞船按预案正常下降,分离轨道舱和推进舱,并正常开伞降落地面。

其实如果是大气外船箭紧急分离的逃逸救生一般都不会那么惊险,因为这时候气动载荷已经很微弱,不必担心火箭可能会突然解体之类的情况。不过还是有个例外,联盟18号载人飞船就在发射中遇到了与这次的联盟MS-10类似的紧急情况,不过他们是芯一二级分离失败,芯二级点火的时候一级还挂在后面。运载火箭紧急关机,船箭紧急分离,但此时受地心引力和阻力影响飞船的姿态已经指向地球,因此分离之后的飞船以很高的垂直速度直接扎向地面,为了尽可能降低垂直速度,返回舱被迫使用高升力再入,结果拉出了21.3G的瞬时过载,导致其中一名宇航员内脏受伤。

影响嘛,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影响,联盟在短时间内没法发射了,ISS里面的宇航员估计得加班了。毕竟暂时还没有任何其他载人飞船能指望得上,马一龙的龙2就算无人飞行试验也要到明年1月,载人都快明年年中的事了。

此外,ISS的进步货运飞船与联盟号使用基本类似的运载火箭发射(可以将这两者理解为长征2F标准型和长征2F/T1的关系),因此受此影响进步号也没法发射了,这样ISS可能一时半会也断了粮。其他的货运飞船有是有,但是短时间内可能也指望不上。

然后,联盟FG这款老当益壮的运载火箭无疑暴露出了问题,而且甚至很有可能是设计缺陷。(毛子此类看似巧妙胆大心细实际上让人看了不禁对可靠性打问号的设计还是不少的,譬如SS-18撒旦洲际弹道导弹那个令人窒息的自生增压系统,直接把燃料喷到氧化剂箱里小规模燃烧产生燃气来增压……)对整个型号的彻查是不可避免的,而不幸的是联盟号/东方号箭族恰恰就是俄罗斯现在的主力运载火箭,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如果你要类比的话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长二丙发射失败了中国航天会怎么样。

不过好的方面也是有的,NASA可能因为此事而加紧对SpaceX和波音商业载人航天计划的进度,这两家拖了无数年被NASA扣着的载人飞船很可能会比预料的更快上天。

暂时想到这些,有什么的话以后再来补充。

=======分割线=======

不愧是毛子……(扶额)

=======分割线x2=======

据不可靠消息是拜科努尔组装火箭时助推器没挂好????

看来确实是作风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罗斯联盟号 MS10 载人飞船在 2018 年 10 月 11 日的发射过程中发生严重事故,其背后的故事比任何好莱坞大片都更令人心惊胆战。那一天,两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俄国英雄阿列克谢·奥夫奇宁(Alexey Ovchinin)和美国宇航员尼克·黑格(Nick Hague),原本是要前往国际空间站.............
  • 回答
    看待普京和卢卡申科签署的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潜在影响。这不仅仅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一纸协议,更是对后苏联时代地缘政治秩序的一次重要调整,其触角之广、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法令的背景与实质: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份法令并非横空出世。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自1997年就签署了.............
  • 回答
    提起苏维埃时代,很多俄罗斯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复杂而又矛盾的画面,而中国,在这个时代里,扮演的角色更是多面且充满变数。最初,那是一种兄弟般的情谊,是革命的同志,是共同对抗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战友。在列宁的领导下,十月革命的火种被视为普世的希望,而中国的革命者,特别是毛泽东,更是被寄予厚望。他们分享着.............
  • 回答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关于停火条件的表态,是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提出的一个核心立场,代表了俄罗斯试图通过谈判解决冲突的路线图。要理解这个表态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佩斯科夫提出的停火条件的核心内容:佩斯科夫提出的条件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乌克兰承认克.............
  • 回答
    俄罗斯科学家联名发表公开信反对乌克兰战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它触及了科学界、政治立场、国家荣誉、个人良知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一、事件的背景和性质: 时间点: 俄罗斯科学家联名公开信反对乌克兰战争通常发生在战争爆发初期或早期阶段,当时国际.............
  • 回答
    模拟联合国会场上,当叙利亚危机的讨论进入关键时刻,美国和俄罗斯代表突然联手提出一项联合打击“伊斯兰国”(ISIS)的决议草案,这一幕无疑是当天最具爆炸性的新闻。这种“联手”的出现,让在场的许多代表感到意外,甚至有些猝不及防。要理解这一现象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是地缘政治现实的.............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决议的通过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
  • 回答
    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对一名俄罗斯体操运动员因其体操服上的“Z”字图案而施加纪律处罚,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事件的起因和背景: “Z”字图案的含义: “Z”字最初并非是俄语字母,而是出现在俄罗斯军用车辆上的标记,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战争爆.............
  • 回答
    从人道主义和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乌克兰对阵亡或被俘俄罗斯士兵进行面部识别,并联系其家属,甚至发送遗体被遗弃照片的做法,引发了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首先,面部识别和身份确认本身,在战争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日内瓦公约》及相关国际人道法,冲突各方有义务尽可能搜寻、辨认和安葬阵亡人员,并向其家属提供信息。通.............
  • 回答
    俄罗斯联邦陆军总司令近期宣布将新组建三个师的消息,无疑是当前国际军事格局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部队番号和编制的增加,背后可能蕴含着俄罗斯对当前安全环境的评估,以及其军事战略和国防政策的调整。要深入理解这一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地缘政治和安全环境的角度来看,俄罗斯此.............
  • 回答
    CR929,这个名字在中国航空工业中代表着野心与希望,也代表着与俄罗斯的一次牵手。它不仅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中俄两国在航空制造业领域一次深度合作的结晶,承载着打破波音和空客双寡头垄断的梦想。要理解CR929,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的渊源与合作的契机首先,要理解CR929,就得回溯到为什么.............
  • 回答
    中俄伊联合军演,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利益和考量能写一本厚厚的书。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争取说得透彻,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教科书。首先,为啥要搞这个“三国演义”? 共同的战略需求与利益交汇: 这三国的名字摆在这儿,就能看出点门道来。俄罗斯和中国,一个是地大物博的陆地强国,一个是崛.............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索罗斯,还有那另外四百多位响当当的人物,一起跳出来反对特朗普的减税计划,这本身就够劲爆的了。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些人,哪个不是呼风唤雨的大佬,手上掌握着巨量的财富和资源,他们联合起来发声,那动静绝对不小。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他们为啥这么干。我个人的理解,他们反对的不是“减税.............
  • 回答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出色表现是俄罗斯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值得深入分析。要理解其成功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历史基础、政治平台、选民基础、以及当前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状况。一、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KPRF)的地位与历史传承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是苏联共产党的主要继承者,拥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
  • 回答
    卢甘斯克领导人最近抛出的“可能于近期举行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公投”的说法,无疑是在当前乌克兰局势下又一颗引人注目的重磅炸弹。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牵扯到国际法、地缘政治、当地民众的意愿以及未来地区稳定等方方面面,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卢甘斯克以及顿涅茨克的情况。这两地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
  • 回答
    关于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未来可能举行的公投以及其潜在加入俄罗斯联邦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到国际法、地缘政治、人道主义以及当地居民的意愿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政治驱动力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冲突的根源。2014年,在乌克兰亲西方革命.............
  • 回答
    普京近期在俄总统事务管理局、联邦安全局(FSB)和国防部进行的人事调整,无疑是俄罗斯政治舞台上的重大变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要详细理解这次人事调整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时机选择、涉及部门、变动原因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影响和信号。一、 时机选择的考量:这次人事调整发生在俄乌冲.............
  • 回答
    关于前中央情报局局长在国会作证,表示有足够证据表明俄罗斯干涉了美国大选,并与特朗普团队存在联系,但关于是否构成“共谋”仍需进一步调查这一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牵涉到国家安全、政治角力以及法律界定等多个层面。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俄罗斯干涉美国大选”这件事本身,即使在前C.............
  • 回答
    中俄两国海军舰艇编队近期通过大隅海峡,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事件。 与其说是“联合巡航”,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一次带有明确战略信号的联合行动,而其路线的选择更是意味深长。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大隅海峡本身。它位于日本九州岛和种子岛之间,是连接太平洋和东海的关键水道,并且是日本国内航运和渔业的重要通.............
  • 回答
    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作为俄罗斯著名的指挥家和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总监,其被西方音乐界抵制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立场与艺术伦理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争议: 一、事件背景:捷杰耶夫与俄罗斯的政治关联1. 职业背景 捷杰耶夫自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