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打开国门,开放留学的时候,设计师已经回答过了。美国人问设计师,你把留学生送出去,他们不回来怎么办?设计师回答,十个能回来一个就赚了。
这句话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十个留学生,九个没有回来,这是人才的损失,回来了一个,不仅仅是人回来了,而且是带着学成的先进技术和观念回来了。在设计师看来,这带回来的新技术和新观念是我们急需的,可以胜过损失的人才。这笔交易值得做。
从留学的接收国角度,他们的学校向留学生传授了知识,部分留学生带回了母国,这是技术扩散,可能会培养竞争对手,但接收国也留下了部分人才,他们也认为是值得的,很划算。
互惠互利的交易才具有可持续性,如果一方只想占便宜,一点亏不吃,这样的交易不可持续。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是不发达国家派留学生来中国,比如越南,要学我们的技术,然后也有部分留学生留下来。我们是什么态度?我们看不上他们的留学生。因为中国的教育本质上是培养的超出需要的大学生,内部竞争激烈,根本看不上别国的留学生。从这个角度,既然培养的大学生数量是超额的,那么一部分以留学的方式出去,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也许有人会说,别人不教核心的技术怎么办?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已经发生,在美国,有些领域已经开始排斥中国的留学生。但是基本逻辑仍然存在,人都是趋利的。留学也是如此,留学成本不菲,一定需要有较高的预期才肯付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他们一定是认为物有所值才肯开出相应的薪酬。如果有留学生看到国内没有开出有吸引力的薪酬,那只能说明自己并非属于国内急需的人才。如果真的认为是急需且不可替代,自然有人花大力气来挖。
当然很多留学生一开始就是奔着移民去的,这部分群体,即使强留在国内,也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走了也就走了。
至于说那些高管、高级技术人才,都是流动的。中国有很多人出去,也有很多外国人进来,也有不少中国人是先在国外工作,然后再回来。还是一个道理,不能什么都是你的,一点亏都不吃。也不能只要有人离开,就一定要追究谁的责任,没有谁能做到不让一个人才离开。离开就离开了,不一定就是谁的责任。
我以前和很多人一样,觉得清华北大每年这么多高端人才流到美国很可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件好事。
我举个栗子,教员曾领导秋收起义,但起义部队均受挫后,教员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不足千人,而且官多兵少,部队思想混乱,组织纪律性差。当天晚上,教员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里有一条,就是资遣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说白了就是革命自由,想走就走,想留就留,想走的发放路费。当时很多人想不通,革命的人数本来就少了,还把人放走,力量岂不是变少了?事实证明教员的高瞻远瞩,革命很艰苦,胜利很遥远,人心不能散,意志不坚定开始动摇的人留在队伍,只会影响原本愿意革命的人,弊远远大于利。
回到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一些高端人才往外面跑,并选择移民,说明他们和国内根本不是一条心,而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人性是利己的,中国的条件短期内又不可能变好,留着他们只能是祸害,请允许我说这么严重的话,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有些高智商的人,如果你给不了他们想要的,留下来只会造成破坏,把这些人放出去,虽然损失了一些所谓的高端人才,但也避免了严重的内耗。他们如果愿意回来,我们当然也欢迎,说明他们经过了思想的斗争,认为中国的利益和他们一致,愿意回来和我们一起搞建设,但至少给他们这样一种选择,想走想留,自己决定,否则这些所谓高端人才极有可能变成第五纵队。
中国如果留不住高端人才,这两十来年的高速发展,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难道是充话费送的?
中国如果留不住高端人才,这些年的高难度基建,高端航空航天技术,军事技术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中国如果留不住高端人才,中国是如何帮助所有人脱贫,实现奔小康的目标的?
请不要狭隘的把一些高端产业的从业人员称为高级人才,这是拿职业拔高人格,是种误区。
真正的高端人才是在自己的领域为社会贡献过自己的力量,跟国家的立场一一致,尽最大所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对国家不抛弃不放弃,他们才是中国发展的脊梁,他们才能被称为高端人才。
没那么多有的没的的,就是钱还不够多。
只要钱给的够,什么环境啊墙啊人素质啊管理啊都不是问题。
别说钱都被贪了损耗了,哪没有这些?
就国内这个就业市场,你让高端人才回来去做什么?
街道办事处主任?还是中小学教师?
娘子关火电站关闭之后刘慈欣被分配到了别的厂子,刘慈欣的老领导知道大刘的本事,于是专门找接人的领导聊了一下,说大刘是个人才,一定要好好照顾。
对面的领导一听就火了,人才?去你妈的人才,老子折磨的就是人才,什么人才天才在老子手下都得盘着。
于是把大刘——一个高级工程师,发配去扛皮带。
你猜猜中国这种“你越有本事越要把你折磨到跪地求饶”的领导有多少呢
懂不懂什么叫官本位?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走了极度保守的路线。
保守的结果是,你要搞什么花样,就会收到如下回复:
“吃饱饭得了,搞这些干嘛”。
所以我们大量的公共政策,都基于这种仅仅保证“吃饱饭”且不许你有其他想法的出发点进行管理,网络连接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说句难听的,就是把人当猪养。
对于没啥才能没啥盼头的平头百姓来说,这可能是很舒服的了。
但是高端人才当猪养,比死还难受,那还不如把他宰了。
所以一边盼着高端人才来建设祖国,一边还嫌弃人家矫情,这种精分,世界少有。
至于为什么这么保守,我都不敢想。
——《对话太平洋》麦肯锡Peter Walker
看一看大江大河这种片子就知道为什么了,很少有一个民族能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这种消磨人才的文化当成常态的。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神秘东方远交近攻这种优良传统由来已久,一个人刚成功就会有各种各样奇怪的身边人蹦出来明里暗里搞你,匹夫未半而中道崩殂的事是常有的,而成功后还有人继续搞你,不停搞你。
作为世界上最擅长内耗的神秘东方,最终成功的人有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内耗上,宋运辉他老丈人程厂长不说了呢,你想进步的前提是有人帮你''斗争''好。
成功难,成功成本高,成功后的回报能不能补偿之前的成本玄学,加上一些让科研人员寒心的事,有机会的人自然不想留。例如茅台这种科研人员年薪四万的团队总工程师能竞选院士,饶毅不行,屠呦呦不行,颜宁不行,其他一心搞科研又有能力的不行,看人家在外面风生水起,各种请最后请回来了还不能给个名分,你这么牛逼显得我们就很蠢。
这些人在国际上可都是香饽饽,获奖频频。
每个人的成功都来之不易,吃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不是他们不爱国,也不是他们崇洋媚外,更不是挖人单位给的太多了,是那些单位给了他们作为人才最基本的尊重。非要量化的话就是国外给了他们自由挥墨的平台,不过分干涉工作内容,科研领域和工作进度,不让人才每天考虑内耗,给了他们基本的人格尊重,更给了他们丰厚的物质回报,让他们觉得自己吃的苦,是值得的。
——————————
人生中头一回破1000赞,多少有点小激动,小更新一下,看到不少人说了一些比较新我也没有想到的观点,对此表示赞同,毕竟一个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维度的。
这里对这些回答作一个小小的总结吧,不少人的看法在我看来可以总结成这样一个观点,也就是在神秘东方的成功成本很高,同样的努力同样的付出在其它地方更容易成功,因为你人太多,一些单位的座右铭不就是:要做做,不做有的是人做(gun)。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不是那么优秀但其实很优秀,或者很优秀但不会来事只会做科研的人才很难出头,久而久之钱少活多受排挤,觉得没啥意思,这时候国外招招手,然后一看待遇,卧槽给这么多还解决家庭问题,可不就拍拍屁股走人。
其实不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根本不知道,有成绩有能力的人不少,但你有没有这个机会来做这个研究,做出成果了有没有机会在大平台上或者多平台实现研究转化等都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加上很多政策经常左右横跳,科研人员要经常考虑''没法把握哪个可以做,做了有没有经费支持等乱七八糟的糟心事''。神秘东方的领导不做科研,但是他们每一年都要求自己的科研人员研究新问题,新领域,新挑战,还要完成一系列新高度,新模式,新突破等创新死任务,一些科研人员很难''专''。
这里要说的就很多了,有教育,有生二胎,有薪资待遇等等,会渐渐跑题,大家就自行脑补吧。
对了,我个人是提倡一胎的,不要给某些人做嫁衣,懂得都懂。
主要问题不是事情难做,也不是人不好摆平
人的因素,简单
事情也简单,但是混杂了人和事,那可就是非常艰难。
尤其是对于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部门里,最让人备受折磨的并非是技术门槛高,也不是加班加点,而是
1,外行指挥内行的问题到处都是,技术层面的客观条件问题必须要让位于政治正确。
2,带团的领导没有担当,管理上对人不对事,领导带头拉偏架,导致技术团队成员的协调问题一塌糊涂,根本无法形成向心力,导致人才都把心思浪费在勾心斗角上了,干任何事都是畏首畏尾,生怕担责任,于是乎,想干点事的人,都会被逆向淘汰,反倒是混日子的占据了大部分人。
3,奖励机制完全是看领导个人喜好,尤其是摊上个心胸狭窄的人带团,基本上,默默在干事,并且做出成绩的技术人才,都会面临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你的上司白嫖了,导致的问题就是,立功了,那都是领导层指导科学,方向正确,但是一旦出了点问题,那就是你和你的技术团体集体背锅,于是乎,很多时候累没少挨,然后还没捞到啥好言好语。甚至是领导层的计划根本没有技术层面的可行性的时候,技术人员提一点不同的意见,就在之后各种给他穿小鞋。总之就是,明明是门外汉,非得装出一副比专业技术人员还懂的架势
4,画饼画的飞起,前景也都跟你描述的非常宏达,没好,但是谈到具体落实的时候,不是资金周转不开,需要你们捐献点。要么就是,项目审批一拖再拖,最后把技术团队的热情全都搞没了。
5,待遇上,根本别抱幻想,因为好资源和待遇,基本上,除了那些当初硕果累累,已经举国闻名的他们不敢动他们的蛋糕,其他的新高级人才基本别想了。甚至有时候,哪怕是很出名的院士,都还有饱受腐败行政干部们的刁难,(还记不记得前些年,中科院的两位院士被一个空降的行政领导暴打成重伤住院)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你们这些搞技术的人才压根不能算人,只能算是给他个人政绩KPI上涨的工具。至于待遇?抱歉,他们表示这你是们应该应分的付出,给他们服务,还要什么优待?想P吃?就好比你在维多利亚时代,做出再好的科技城就的工业资本精英,在那些混吃等死的贵族们眼里,也是不入流的。
也因此,并非是很多高端人才不爱国,而是他们可能辛辛苦苦一辈子,默默无闻不说,技术成果可能都会被自己的行政上司们剽窃成果后私底下倒卖,背离了他们做这项技术的初衷。如果稍有不满,那就雪藏警告,甚至是因为得罪了某个高层,被迫分到一个乌烟瘴气的部门里,摊上个心胸狭窄的领导,甚至还要带一群烂泥糊不上墙的混子们。但凡有点本事和理想的人,心态肯定会原地起爆的。这完全不是爱国不爱国的问题,而是单纯的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呀。再爱国的人,也不可能总是用爱发电吧。这也是为啥钱学森冒着生命危险回国去建设新中国,而不是去投奔刮民党。因为建设新中国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才能能够得到施展,还能肉眼可见的让新中国的军事科技快速进步,这是不计个人得失的做贡献的人,而国家也没忘记他们的功绩。如果钱学森选择去投奔蒋介石,只怕是他这辈子都不会搞的出原子弹了,他的图纸只怕只能停留在图纸上被束之高阁,要么就是被刮民党腐败的高层直接拿去转手贱卖给狗大户了。而钱学森恐怕得因为才华得不到施展,报国无门郁郁而终了。
卡拉什尼科夫是不是高端人才?
如果他是,那中国不但能留住高端人才,而且能批量制造高端人才。
如果他不是,那我真不知道什么才叫高端人才。
比卡拉什尼科夫更人才的,估计得冯诺依曼那个级别了,这种人已经不能以人才称之了,应该叫天才了。
因为人家可以选择去外国。
一个人如果是清北毕业。英文流利。人家就可以选择去美国生活。选择不成为普通人民的一员。
我这么和你说吧。很多大学生,大学毕业以后留在国内的原因,不是他们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而是没得选。俗称:
贫贱不能移。
清华毕业的大学生,无法在北京定居买房。
润出去呢?在东京需要多久买房?
前两天看到一个校友,run到美国某西部大城市。10年还完房贷,月供占收入1/7还是1/9。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中国同级别的城市,相关的产业极少。
上班时间多出50%,收入低50%,房价高50%,通勤时间高50%。
所以别怪有能力的人跑出去。
坐标武汉,华科的学生,留在当地工作的薪资都赶不上月供。所以我为什么要留下,为什么要买郊区,晚上路灯都没有的房子?百万大学生留汉?笑话。
因为高端人才有选择。
如果电子厂996的工人也有选择,中国也留不住。
我以前认识两个在萨尔茨堡打工的斯洛伐克农民工,年底工资加分红拿了税后4500欧。两个人在建筑公司打工,住宿由公司提供,交通有公司提供的货车,自己需要花的钱只有吃饭。而且有各种保险,包括医疗和失业保险。
而且欧洲的物价吃住都比中国便宜,牛肉只要6到8欧元每公斤。普通服装基本和优衣库差不多甚至更便宜。
还有人说4500欧元和4500人民币购买力相同,你咋不看看车价,看看房价?国内10万一辆的车在欧洲10万欧元?还是国内500万一套的房子在欧洲能卖500万欧元?真当别人都是乡巴佬了?
吃穿用住,哪样其实都比国内便宜。
我在清华的时候,留学生们一人一个套间。
我们熬夜奋战的时候,和一堆状元郎们竞争,努力了半天结果是倒数。我们内卷了最后谁也没捞到好处。奖学金更不用提了。
清华为留学生们设立了各种奖学金。不单免学费,生活费补贴齐了,还能有多余的经济支持。重点是还不用经过各种考试和证明水平的能力,只要来就能有奖学金。
意大利人来混日子的,作业全靠抄,还能和授课老师一起做国内的大项目,比如某国际比赛项目的场地。
从拿到录取到最后心如死灰只用了4年。没那么多情怀,人心肉长的。要留住人,先留住人心。
粗略扫了一眼,没有一个答到了点子上。
简单的说为什么中国难留住高端人才,因为中国近几十年做的就不是高端的工作,因此根本就不需要也根本就产生不了高端的人才。人才和工作平台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比如你把牛顿送给大清那牛顿也不会成为人才,因为大清需要和生产的是会写八股文的做题家,它并不需要万有引力定律并不需要微积分,即使牛顿来到了大清也只会成为为科举疯狂的又一个范进。
中国的制造业需要人才吗?并不需要,特别是国企改制后中国的制造业基本上就都是只要劳力不要智力的血汗工厂,吃人口红利的低端加工厂,它们不需要人才,即使那有人才也只会成为流水线上的劳力。
中国的科研需要人才吗?也不需要。它需要的是能水论文刷影响因子拉项目基金能评职称在自媒体上高潮的东西,至于你的成果究竟有多少实际价值,能不能有成果落地,它并不在乎。因此即使爱因斯坦来了,也只会没日没夜的水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文章,也不会有什么相对论。
民国需要人才吗?不需要啊,它的行政院它的驻外使节清一色的美国名校学历但是它们成了人才吗?没有,反而一个个的都成了卖国贼。民国需要的是什么?是文字,那个年代麻木的人需要用文字的力量去唤醒,文字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责任。
又为什么当年涌现出了那么一批人才?因为当年确实有像两弹一星这样的需要高端人才的项目和平台。独立自主的项目才是高端的项目,只有这样的项目才会创造吸引人才。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需要人才吗,不需要,它需要的是买办。
这是一个过时的观点。
国际学术界对这个所谓“中国很难留住高端人才”的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
(2021年)5月26日,全球顶级科研期刊《自然》发布增刊“2021中国自然指数”,“2021中国自然指数” 基于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数据,展现了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新的科研产出情况,并揭示中国科学人才流动和国际科研合作方面正经历的变化。
该增刊引用对自然指数100强研究机构的50万名学者所做的分析显示,中国自2014年已实现科学人才的净流入,逆转了过去40年的趋势。
这项调查还发现,截至2021年3月,中国大学过去三年有超过10%的学者从国外而来,这一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3.7%)的近3倍。
敲黑板:
中国自2014年已实现科学人才的净流入,逆转了过去40年的趋势。
今年是2022年。也就是说,早在8年前,这个所谓中国留不住高端人才的看法,就已经彻底破产了。
考虑到在此之前,中国人才流动趋势必然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才会从人才流出转变为流入,那么中国具备强大的吸引外来人才能力这一事实,必然在8年前就已经产生了。
这样一个铁一样的事实,与一直到现在仍旧普遍存在的中国是人才流出国的错误印象,恰恰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在中国很多地方依旧广泛存在。
比如说在一些特大城市,他们的生活水准在全世界都属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他们仍旧在内心里将自己当作最不发达国家看待,以至于酿成了很多“倒贴”惨剧。
一头大象打心眼里觉得自己就是一头肉食鸡,整天研究如何通过取悦豺狼来避免被狗吃掉。
这属于典型的自卑心理。我们可以查阅一下有关自卑的定义。网络上的解释说:“自卑感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严重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种缺陷。”
当然,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很着急地跳出来说:不要盲目骄傲。
我说,你们能不能等我们先把这些人的自卑问题治好了,再谈自傲的问题?
一个人营养不良需要尽快补充营养的时候,你在那喋喋不休肥胖的危害,是不是在捣乱?是不是在捣乱?是不是在捣乱?
是在捣乱。
中国的问题不是很难留住高端人才。
中国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自卑心理导致的举止失当。
比如说,社会上多次批判过的、高校盲目优待外籍留学生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宣传自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一方面又盲目优待外籍人士,这才是当前比较严重的问题。
换言之,优化我们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使用机制,这才是当务之急。
在人才净流入现象已经发生8年之后,还在研究所谓留不住高端人才的问题,未免牛头不对马嘴。
留不住的就不是高端人才。
高端除了超强能力,还有忠诚和融入性。
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付出代价得不到,
就不是"你的"高端人才。
所以,
第一、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不用付出;
第二、珍惜现有的人才——现有,已经具备了高端的基础。
没有归属性的"高端"定义,是幼稚的机械论。
不是中国很难留住高端人才,是中国不屑于留住人才。或者说是中国觉得低于优青杰青的人都不算是人才。非升即走政策已经在全国普遍开展了,前两年就南方卷,北方尚且还有编制,现在连北方也没编制了。全部是年薪制聘用,聘期结束考核,考核不过就滚蛋。关键是考核标准不是固定的,很多时候你入职时告诉你的考核标准过两年就不算数了,等待你的是每年水涨船高的考核标准。内卷非常严重,每一年的新人都能把上一届的卷王拍死在沙滩上。举个例子,几年前我刚打算读博的时候有一篇一作SCI二区以上的博士就能找到高校稳定职位,而当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手持10篇一作SCI的博士都不能拿到高校稳定职位。现在中国的科研人员的命运和程序员一样,都是只能趁年轻赚点钱,然后35岁或者40岁失业。关键是科研人员读完博士就30了,算起来一辈子顶多能赚10年钱就得失业。
在国内40岁只能失业的情况下,只能转战国外,哪怕一直做博士后也起码能糊口。而在中国,超过35岁,连做博士后的资格都没有。
综上,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想留在中国,只不过是没的选。
比如,一个病毒学教授说了一句,病毒变异后,就不是原来的病毒了。估计他马上就没有立锥之地了。别说岗位了,你们都想喷死他对不对。
一、
大家都知道最惨不过生化环材,我读在职博士的时候,有一个是武大的生物硕士,他毕业就失业,最后去了投行,居然发展的还不错,现在来读经济博士来了,转行了
但是为什么这么惨呢
举个例子,华工有个博士楼,里边的化学博士出来了,要么出国要么去外企
为什么外国的生化环材不惨?
因为人家占据了高端,能赚钱
为什么中国的生化环材惨,因为都在低端混呢,要么骗补助要么压低工人工资,哪里还有钱给你发高薪啊
但是,为什么计算机之类的还能拿高薪呢,一方面是和国外差距不大,要么就是国外的进不来,你就是百度的水平都能混的挺好。
这就是原因之一
你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国内只有富士康,初中毕业就行了
高端的没有
而这一切,就要从当年大儒烧郑和的海图,和康熙让满族学自然科学,让汉人老老实实学孔夫子考科举开始说起了(注:传教士都吐槽说让我们学满语不让学汉语,我穿个鸡儿的教啊。当然后期满族也“从小和那三代的圣贤磋磨”也不得不说儒家生命力和腐蚀性真的强大)
一直到现在,咱们国家80岁以上的人,大部分是文盲,少部分是儒家或者文科,极少极少部分才是理工科,就这大部分还是建国后才培养的,人到青年、中年才学自然科技的那种。
二、
国内的问题
一个是80年代清理三种人,加上后期的乡镇合并国企改革,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国家很长一段时间,从部级领导到下边的股级干部,全是一个年龄段的人
70后80后根本进不去,没有空缺职数啊,40多岁都算是年轻干部那种
一个是大家知道航天这一块,一群老头老太太带着一群年轻孩子,中间断代了
而断代的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方方、是和她一样的那批人
他们更多的,是给你添乱啊
三、
你是花钱读博士,还是花钱买房,这几年后命运完全不一样········
颇有零几年那个把北京的房子卖了创业的小伙的风范······
留不住才是正常的。
真要说人才流失,改革开放之初流失的才真的严重。
《中国合伙人》总看过吧?新东方的创业经历总知道吧?
新东方前期的创业团队,基本都是俞敏洪从美国挖过来的。而当时俞敏洪之所以成为北大老师,原因无他——因为系里能走的人都走了,只有他这个学习成绩最差的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单位,所以被迫成为了北大老师。
我倒不觉得这是俞敏洪故意编的——你看他的口语和普通话,再看看王强的口语和普通话,应该能对比出来。
我的导师也跟我们说过这样的事情,当年他们班级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后来也都去了北美发展。
也就是说,在1980年代,在中国最好的大学里,最优秀的一批人基本上都出国留学了。俞敏洪这样的比较差的学生,留校成为了学校的老师。
当时的中国为啥留不住人才?
你在中国费劲一个月挣100块钱工资,去了美国刷盘子都能挣2000美元,你跟我说怎么留住人才?
你要是跟当时自费留学的硕士、博士们说,毕业后要不要考虑回中国?
我敢说,99%以上的人都会直接骂你一句傻逼。
正因为如此,所以邓小平说的很清楚,只要十个人里能回来一个,那就是划算的。
如今,至少出国留学的硕士、博士里,你问他们“要不要回国发展”。人家至少能坐下来跟你讲讲道理,说自己为什么要回去或者不回去,而不是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你。
而且,从数字上说,过去这20年,特别是最近这10年,回国的博士数量是在增加的。
有些人可能会拿什么90%的留美博士表示愿留美发展之类的数据来说事。
对,这当然是事实,可你怎么就不看看1990年代的时候,99%的留美博士都不愿回来呢?
至于说高端人才的待遇方面,很多人会觉得中国开不出高端人才应有的待遇,所以人家不愿回来。
这完全就是正确的废话,而且还特别没用的那种。
中国就是个人均GDP刚刚过1万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产业还都是中低端,哪儿来那么多钱去找高端人才?你把高端人才找来了,能不能提供跟他的研究匹配的科研环境和人才队伍?就算他科研成功了,你有没有能力跟已经形成技术壁垒的国外大企业竞争?
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高端人才就是个摆设。
我身边在中小企业做HR的朋友都知道,如果应聘者中有学历明显过高的,可以直接拒掉。(PS:反过来说,很多高学历的朋友如果投一些中小企业的简历没有回复也不要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没单位要了,有时候真不是你不行,而是人家不需要)
为什么呢?人家作为招聘老手,知道自己这单位啥水平。你招个985研究生过来,给的待遇低了人家不愿意,给的待遇高了,但公司的业务又很简单,本科生就能干,多花钱招研究生委实没必要。而且,很多研究生来了这种小公司心态还有问题,总觉得自己亏了,工作也不好好干。于是到最后,公司给着比本科生高一截的工资,应聘者却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无从施展,最后往往都是辞职高就了事。
那公司什么时候可以招研究生呢?就是公司规模大一点的时候,至少人家来了能有点对口的岗位干,公司不会觉得钱给亏了,研究生来了也不会觉得自己无从施展。
说简单点就是,平台与人是互相成就的。你的平台到不了那个级别,即便是给出待遇强把人拉过来也没用。
当然,肯定还会有人拿当年钱学森等科学家举例,说他们当年的待遇有多高。
然而,钱学森那一辈的科学家,当年要搞的是国家的战略武器,并且是关系国家命脉的战略武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支持得起几个这种级别的国家项目?
你在这儿叨叨钱学森的待遇如何,怎么不看看当时为数众多的普通科研人员是什么待遇?真当人人都是钱学森?
你要是在今天有钱学森当年的稀缺度——比如说,你会过来立马就能抓起光刻机项目,保证10年内让中国商用芯片制造水平超过美国,你没个几百亿身家,整个科研圈都得为你鸣不平。
如果我们把视角缩小,把中国类比为世界,那么几个一线城市就可以算是当之无愧的“发达国家”。那么,我要是问你“小城市为什么留不住高端人才”,答案就很明显了。
我学航空发动机的,回十八线城市能干啥?就算我回去了,能给我开多高的工资?
那小城市要怎么引入高端人才呢?就只能一步步来。
比如说,这个城市可以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高薪,招聘几个博士或者知名教授来负责某个项目或某个企业的科研。但你不要指望这个城市能给所有来的博士都有这个待遇——这个城市的财政没这么多钱,即便有整个城市也没有足够的产业让博士施展。
然后,慢慢的这个企业能做起来的话,挣钱多了再去招人。
如果一个小城市某天突然说,为了留住高端人才,我们要投入百亿引入一万名博士和专家,那这个城市离破产也就不远了。靠着人均百万的年薪,人你固然能留得住,但是没有配套的产业支撑,这些所谓的高端人才,纯纯的就是吃白食的。
什么时候你可以说中国留不住人才是体制问题?如果有一天,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可以有人均百万的年薪,但他们宁可放弃这些,也要去人均几万欧、几万美元的国家工作,那我绝对承认这是中国的体制有问题。
其实道理说穿了不难,人首先得考虑穿衣吃饭,在这个基础上再谈理想,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至于什么“理想”、“环境”之类的口号,基本都是扯淡。一个大学里,有那么三五个人因为职场环境、人际关系等等,宁可放弃高收入也要出国,这很正常。而大多数人真正心动的,其实是出国可能就涨几倍的工资,以及更为匹配的工作岗位。
不反讽,不抖机灵。
这个问题,你过25年来看,还是一样成立。
确实留不住。
因为我们中国自己都不避讳这个问题。
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不会变
中国长期处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发展不均衡的事实不会改变。
中国长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不会变。
那么有人要问,那为什么中国敢玩这个,这貌似只有美国人敢玩?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来源于很多人都痛恨的东西—内卷。
因为卷到清华北大竞争街道办,所以带来了一个结果,生育率降低,但是人不断档。
何况,无论是空间站和航空母舰还是深潜器,一些人走了对计划影响有,但是真的不大。
反正卷到遍地人均985,这批跑了我换批再上。
你敢给大专以上的人发绿卡,我明天就敢让高中生学高数。
你敢让身上只有一块钱的人合法移民,我明天就让所有的乞丐半工半读。
你敢对我的大学和专业进行制裁,我就敢让文科生看航母知识,敢让理科生背四书五经。
这么多书,就不信文科生笨到一个吃透的都没有。
除了自己的,我对你的研究也没停下哦。
除非美国敢彪悍到给14亿人开绿卡,否则短期内不会出现断顿。
中国人常挂在嘴上的“什么事要有备选方案”,也是内卷的一种体现。
反过来说,因为内卷,很多人觉得抑郁不得志,愤懑不平。
但是也因为内卷,重大项目,不会受到影响。
你可以说扩招造成人才通货膨胀,但是大学里教的东西确实是实打实的。
这个思维,就是30年前留学生里只要一百个里有一个回国就行的扩大化产物。
只要美国还是全球第一科技军事金融大国,这个问题永远有效。
中国是集结了所有发展不起来的BUFF,比如低福利低生产水平低人均低生育率高房价人才有钱人外流但是却能发展或者说没崩溃的唯一国家。
但是也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出现一个对手,虽然赶不上美国
但是美国对他已经无绝对力量打败
而且这个对手经过发展,不需要替代美国的位置,让美元和黄金解绑,和石油解绑,美国不再具备黄金的地位
那么,很多看起来人均很高的发达国家的购买力会迅速下降,他们的经济体系土崩瓦解。
至于这个对手是谁?现在没有人有明确的答复。
我看外网和内网,有吹各个发达国家的版本,当然也不缺乏发展中国家的
新西兰男友多好,新西兰公婆多好
日本男友多好,日本公婆多好
法国男友多好,法国公婆多好
瑞士男友多好,瑞士公婆多好
丹麦男友多好,丹麦公婆多好
德国男友多好,德国公婆多好
伊朗男友多好,伊朗公婆多好
印度男友多好,印度公婆多好
.......
我不否认这些国家的厉害,这些国家我也去过不少
但是就我个人看来
哪怕女性全部外嫁,人才和有钱人都流到他们那里
让他们完成美元和黄金石油脱钩,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发达国家的任务
四个字
基本没戏,或者说,目前没戏。
不过中国也不需要凑热闹,本来就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发展指数只在50多位
只需要发展经济,改变生产力模式,多造航母
等前面50多个都试过,再上不迟。
排在第一的那个理论,是默认在国内的精致利己者掌控了权利,就比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危害更大。
——只要我通过各类标签把人的属性归类后,一切就有合理解释了。至于标签之外的东西,加个【可能】【也许】,含糊糊弄过去就行了。
有个人叫温体仁,他一生“清廉”,不贪污不搞腐败,死后被抄家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
请问他叫不叫精致利己者呢?
他不像常识认知里的精致利己者,为自己谋利哦。
但是……他先是举报大臣钱谦益贪污,皇帝朱由检一开始不信,章允儒为钱谦益辩护,温体仁反手一波控告说章是钱的同党,章被捕入狱。
温体仁不断上书控告大臣,生平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这件事,因他而入狱的大臣多得不得了。
他被认为是大奸臣。
你要说他迷恋权利,说他在权利上是精致利己者,可他并不积极争取权利,他只搞揭举告发。
你要怎么把他归类呢?
——
就冲着你们这种对知识分子搞动机诬陷,搞动机怀疑,丝毫没给这个群体基本的尊重,人才也不会乐意留在中国。
还没掰扯两句,就开始怀疑人才不忠,怀疑人才会搞贪污腐败,怀疑人才会比那些贪官污吏更加祸乱朝纲,怀疑人才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奴才总是为了聊表忠心,把忠诚作为第一位。
可你是奴才,大家是人,人为什么要跟奴才同价值观?奴才也配当做人?
我看过不少回答评论区里,各种表达着讳莫如深态度的,有些问题一谈,就立刻让其闭嘴。
当你在搞这种这不能说,那不能说的时候,就恰恰证明了这个环境土壤下,就没有那种基本的做人尊重氛围。
前段时间,B站老是给我推一些国学的东西,里边就宣扬各种厚黑学,什么老祖宗的为人处世之道,什么人和人没资格谈平等,西方的平等很可笑。中国人一见面问你爸爸是谁,你算老几。把这种恶臭的东西当做所谓的为人处世之道,所谓的高情商。
关键这些东西,认同的人可多了。
而且不少人还是自己认同这种东西,但行为处事的时候,是对别人搞PUA,自己却不遵守的双标。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有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人的个性是刻在DNA里的。
当人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必然会追求个体的满足。
所有经济发达的地区,哪个不是相对经济落后地区,文化更发达,文化产业影响力更大,欧洲那些屁大点的小国家,每个都能在文化产业上拿出一两手绝活。
人是一种需要精神尊重,精神满足的生物,在国内很多搞科研搞研究的,地位连牲畜都不如,谈什么尊重。
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乐意留下好吧?
你讳莫如深,就能改变事实了?
拿什么所谓的立场论,动机论来搞诋毁,无非就证明你不仅菜,还想踩人家一头,以此来证明你道德上更具优越性罢了。
国内搞科研的,到现在还跟你讲要奉献,要清贫,要为祖国的梦想,但谈报酬就一律不提了。
所有搞动机怀疑,搞忠诚怀疑的,本质上和这种搞奉献PUA的是同一种货色。
你一谈报酬,就说你这人心态有问题,对钱看太重了,不懂感恩,不懂为祖国奉献,是罕见。
你让他自己试试没有任何报酬去单纯奉献,他第一个不干。
知乎上这种道貌岸然的装13怪是真的多。
欧美搞得就很纯粹,人家也跟你讲奉献,但人家讲了,还给得多。
至于抬杠说什么顶级人才不缺钱,什么真正能拿诺奖的人才,国内都是送别墅送钱云云。
这种言论恰恰就证明了,对人才没有尊重。
这种顶级人才全世界都哄着,选择回中国来,是因为钱吗?更明显是因为他曾经或者现在是中国人,带有身份上的情怀。
他去美国,拿的钱能少吗?
都是钱,怎么国籍标签是中国,你就觉得是中国更重视?
你只能打打情怀牌。
可笑的是很多人才因为身份情怀,回国了后,很快又被恶心走了。
至于说什么中国30年发展,如果没有人才怎么怎么,那个常见的弱智说法,我一般都是用看待智障的眼神。
冷知识:被大家嘲笑的印度,复杂工业制造业也在坐火箭攀升哦。
有人真把中国有个代加工的工业制造业体系,当成全世界只有自己能成功,别人都不可能做到,当成自己优越的点了。
实际上,只要一个国家人口够多,当他开始搞教育投资,未来他必定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无非就是速度快点和速度慢点的区别。
工业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代加工开始攀升,一步步向中高端迈进,起步点就是教育普及。
世界上很多国家没法搞,就是因为没钱。
因为投资教育是极为烧钱的,但只要能熬过最初阶段两代人的教育投资,这两代人开始具备现代工人的基本素质,什么基建,工厂,都能搞起来。
不要把这个当成哪个国家的专属。
而且绝大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压根不需要什么高端人才,只需要具备中学水平的理论知识就足够了。
如果你真的觉得中国前30年发展的快,是因为自己多特殊。
来,旁边穷得发疯的孟加拉,在前几年识字率上来后,现在已经是世界前三的服装制造出口大国了。
——
人才不是天生就是人才,有的人眼里只有最高端的那些诺奖级的人才,压根没有那些刚从事科研的年轻人。
哪个大佬,不是从年轻人成长的?
如果你觉得年轻科研人员不配获得基本尊重,拿着各种动机论,动机诬陷来怀疑他们,他们为什么要做奉献?何况他们凭什么被你这么侮辱人格?
——越是高端的人才,越需要人格上的尊重,因为到了他们那种层次,钱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往往要的就是那口气。
半导体行业的顶级大佬梁孟松,之前在中芯国际风波时,他拿着远低于自身价值水平的工资薪水,他以为自己为中国半导体事业贡献了那么大,理所应当应该坐上那个位置。
结果官僚主义狠狠恶心了他一把,安排了另一个人来抢了他的位置。
梁孟松直接就辞职了。(后来闹得特别大,政府差点下不了台,才赶紧又是送房子送股份加薪又是改主意才稳住他)
是他缺钱吗?是他没情怀吗?他难道不是顶级人才吗?
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把你那张整天就会搞动机怀疑,居心怀疑,立场怀疑,人格侮辱的嘴巴闭上,舆论环境立刻变晴天。
题目是“为何留不住高端人才”,评论里有人质疑下面三人不是高端人才,我们暂且讨论“为何留不住学者”吧。
钱学森确实回国给中国的国防建设做贡献了,但是他的女儿钱永真又去美国留学定居了。
江姐是革命烈士,牺牲前遗嘱写着“希望儿子能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而她的儿子彭云去美国读博士,定居美国,在马里兰大学当终身教授,看样子是不回来了……
颜宁,在清华大学读本科,后来去美国留学,之后回清华大学工作了十年,她说2007年刚当正教授时年薪十万元左右(月薪只有8000元RMB左右),2017年又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教授了,2019年评上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看样子也不回来了。
现在的学术氛围和钱学森时代是否一样?各种操作手法是否不亚于外面的社会?
先看下社会氛围,回顾一下毛泽东时代,讲究“劳动最光荣”,“为国家做贡献”,“妇女能顶起半边天”;可是现在都攀比挣了多少钱,家有几套房,妇女变成了“你负责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这样的价值观……
丁真因为笑容灿烂被大家重点关注,最后入职国企;杨超越没有高中学历,唱歌跳舞也一般,最后拿到上海户口;台湾高中生可以免试录取湖北省的18所大学(包括武大华科)……
以上,对普通年轻人是否公平?普通学生寒窗苦读十多年,考取大学、入职国企、拿上海户口都要一番周折,结果还不如长相帅气/漂亮、或有台胞证的他们?古人讲“不患寡而患不均”。
还有一个例子,北电的翟天临抄袭论文,“不知知网”,居然能博士毕业,谁知道他是怎么博士毕业的呢?翟有够硬的背景和后台就可以把博士学位“弄到手”了,谁知道这里面水有多深……这对其他努力科研的博士们是否公平?咱们也不知道其他学科的学术科研界的氛围又怎样呢……
根本原因可能是产业升级遇阻,导致整个国家对高端人才需求量非常有限且增速较低。在博士率只有万分之6.75的国家竟然出现大量名校博士去小学教书,去街道办任基层公务员的魔幻局面。
或许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高端人才,而非留不住。
以中国博士生的就业去向为例,稍微对博士就业有所关注的人可能会发现不管是留校、部分行业的业界、政界,当前的就业难度都不小且逐年迅速提升。这说明整个国家的博士供应速度大于其需求增长。按照数据来看,截止2020年,中国博士数量占比约为万分之6.75(不足万分之七,实际数值肯定比这还低),远低于主流发达国家水平(美国约为1%)[1]。在博士占人口比例尚且远低于主流发达国家时就出现了人才过剩问题,这可能说明了中国部分产业结构升级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但或许任然存在一定问题。以制造业为例,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现实情况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大多数装备研发设计水平较低,企业技术创新仍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底层技术尚未突破;部分领域产品和技术标准不完善、实用性差,跟不上新产品研发速度,且品牌建设滞后,世界装备制造业中90%的知名商标所有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3]。总的说,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有放缓趋势,面临的国内外约束日益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不断攀升[4]。产业结构难以跃升导致了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难以提振。
佐证这一解释的另一个论据是当前部分行业存在的较明显的35岁现象(企业热衷于“青春红利”,35岁以上人口成为就业困难人群)。一个劳动者最能输出的年龄在55岁左右。如果产业总是徘徊在低端重复的水平,是不需要55岁熟练的经理,工程师的[5]。也就是说,部分行业产业升级遇阻导致的高层次、高技术人群需求有限不仅导致了博士们的就业难,也导致了部分行业的“35岁现象”。
回到问题本身,科研领域失去人才,大体是因为这些人才对当前薪资待遇、工作环境或气氛不满。而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难以提升到满足人才需求的地步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部分行业产业升级遇阻。要知道,产业本身处在较低层次的话,对科研就难有较大需求,一味依赖政府投资来维持这些产业的科研或许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且相应的科研成果往往和这些产业难以结合。因此,人才们要么转行去了相对较好的行业,要么去了其他国家与地区。
本回答收到了来自lixj的赞赏,非常感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