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完全失忆的人跟未失忆时是同一个人吗?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让我们陷入哲学和情感的漩涡。当我们谈论“同一个人”时,其实是在探讨身份的本质,而失忆,特别是完全失忆,恰恰是对我们身份最深刻的拷问之一。

首先,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完全失忆的人和未失忆时,身体是同一个,大脑的物理结构,虽然可能因为疾病或损伤而有所不同,但依旧是同一个载体。他(她)的基因没有改变,DNA是相同的。从这个最基础的层面讲,他确实是“同一个人”,就像一辆汽车,即使经过了大修,换了发动机,它依然是那辆车。

然而,人之所以为人,并不仅仅是这副躯壳。我们之所以能识别并称呼一个人为“某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与这个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连接,而这些连接又深深植根于我们共同的记忆和经历。

让我们仔细想想,“记忆”在我们构建自我认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堆零散的事实,更是我们情感的载体,是我们价值观的基石,是我们行为模式的蓝图。

情感的羁绊: 我们爱一个人,不仅仅因为他长什么样子,更是因为和他在一起时感受到的温暖、快乐、安心,这些感受都是建立在过往互动和共同经历之上。失忆后,那些曾经让你心动、让你眼角含泪的瞬间,都可能如同烟消云散。对于曾经爱过这个人的人来说,眼前这个陌生却又熟悉的人,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分享过一切的人了。他可能还保留着某些无意识的反应,比如对某个声音的熟悉感,对某个地方的依恋,但这已无法填补记忆空白带来的隔阂。

价值观和信念的形成: 我们的成长经历,遇到的导师,读过的书,经历的挫折,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对待他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过往的经验累积而成。失忆后,这些内在的“操作系统”很可能也受到了影响,或者至少失去了与之相连的线索。即使能够通过学习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行为准则,但那毕竟是“学习”得来的,与根植于血肉的过往经历所形成的本能和信念,终究是不同的。

人际关系的延续: 我们的身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义的。我是某人的孩子,某人的伴侣,某人的朋友,某人的同事。这些称谓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段共同的历史。当一个人失忆后,他可能不再记得你是谁,你们之间的故事,你们的约定。这对于关系中的另一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失落,也是对过去那段关系的否定。仿佛一个本应继续书写的章节,突然被强行翻到了空白页。

那么,我们如何去定义“同一个人”呢?

如果我们将“同一个人”定义为拥有相同的意识流和完整的自我认知,那么失忆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自己了。他失去了承载自我历史的载体,就像一台硬盘被格式化,虽然硬件还在,但里面的数据全没了。他需要从零开始去理解自己,去建立新的认知,去体验世界。

然而,从另一个更深层的、更有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他仍然是“那个人”的延续,只是这个延续,被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身体里流淌着过去的血液,他的大脑里可能还潜藏着某些未被完全抹去的神经通路,他身上带着过往生活的痕迹。我们看到他,依然会想起过去那个他,会怀念,会悲伤,会尝试去重新连接。这种情感上的投射和认同,也赋予了他某种程度上的“连续性”。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

从客观的、物质的层面看: 他是同一个人。
从主观的、心理的和情感的层面看: 他已经不再是完整的那个“他”了,或者说,他成为了一种“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之间的模糊过渡。他就像一个被重新安装了操作系统的旧电脑,硬件还在,但过去的软件和文件都不见了。

更重要的是,对于周围的人来说,失忆者是否还是“同一个人”,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如果亲友们愿意耐心地去引导,去重新教他认识自己,去一点点地重建那些曾经的情感连接,那么,或许他们能在“新”的他身上,找到一些“旧”的影子的回响,并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

所以,与其说他“是不是”同一个人,不如说他“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个体。他是一个在失去过去后,仍在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个体。而我们对他的看法,也反映了我们对“身份”和“记忆”的理解。我们是否还能在他身上看到过去的影子,是我们情感和记忆的延伸,也可能是我们对失落的一种不甘和渴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取决于你对于

Personal identity

的定义如何。

Personal identity

是一个哲学学科(或者主题),大致辩论的就是什么让一个人之为一个人。而最主要的其实是personal identity through time - 在时间变化下的personal identity(因为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谈论identity并无多大意义)。在现代精神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

下,有时候这也被称为diachronic problem。identity这个问题本身也是欧陆哲学

Continental philosophy

和 分析哲学

Analytic philosophy

都试图尝试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于此问题大致上的论点有:

  • 物质的延续 - 包括:
    • 身体意义上的物质(脑全身其他)。这种看法的毛病之一就是忒修斯之船 Ship of Theseus所提出的问题,即即使是非动物物体也存在在单一时间点上判断身份的问题。在人体上这一点尤其存在,即在一个人成长当中,构成身体的物质有非常大可能性并不相同。即使如此,仍然有人支持这种观点。也有一部分支持者把人定义为一种生物,认为心理上的关系在定义identity的时候并不具有必要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如此吧)。Derek Parfit 提出过一个瞬间移动的思想实验(见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肉身是你?中我的回答)来反驳物质上的相同并不是identity上相同的条件。参考:唯物主义 /MaterialismPhysicalism
    • 精神物质。即认为人被定义为一种物质,但这种物质不是。。物理性的。比如:精神/心灵/灵魂。。等。那么即使物质(身体)随时间改变,人的身份(identity)也依旧不变。参考:二元論Dualism一元论Monism心身二分法 Mind-body dichotomy,和 心物问题 Mind-body problem。相关:唯心主義Idealism多元論Pluralism (philosophy)
  • 意识延续
    • John Locke认为人的identity在意识(对于Locke来说也就是记忆),而不是灵魂或者身体这些物质之中。意识上的延续才是identity的延续*。
    • Bernard Williams针对Locke的经典换身体思想实验写过一篇paper叫the self and future。其中根据同样的一种实验给予了两种描述,并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哲学直觉(身体延续是身份延续的条件,心理/意识延续是身份延续的条件)。Williams认为其中第二种更加靠谱并给了一些理由*(。
    • 心理上的延续。大致上是说今天的你是昨天的你是因为两个你之间有心理上不被打断的联系。(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
  • 自己就是个概念,事实上是一大堆东西
    • David Hume *** 在心物问题里认为,”自我“啊,”个体身份啊“ 都是假的,人是一大堆各种不断极速变化和运动的认知的集合。Hume将”灵魂“和一个国家相比,两者的身份identity都不在于某种持之以恒的物质而在于一些不同又相关的,不停变化的元素的集合。这样personal identity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勾画一个人经历的cohesion的问题。
  • 一大堆东西不对 (no-self theory)
    • 首先此理论(或非理论)认为自我根本不能被简化或转化为一大堆东西,因为”自我“的概念就和”一大堆“相矛盾 ****。从命题上来说,”一大堆“的这种概念本身就暗示了身体和心里上的联系其实并不存在。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没我理论(no-self theory)和一大堆理论都认为物质上的自己是不存在的。而一大堆理论否定了物理关系之后又错误地(迷糊地)走到了心理关系的迷途上去了。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Hume自己本身也是个没我主义者,把他归到一大堆主义者里面是错误的。
    • 根据这个观念,佛家观点也是没我主义*****。
    • 根据这个观念,自我意识只是进化中为节省时间的一个(虚假)产物而已。但在非进化环境中(比如思想实验)却很容易支离破碎******。

----- 下面只是吐槽而已 -----

* Locke的定义被后人找出蛮多毛病,但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的理论是最早的,而后人要写paper。

** 在我看来,这证明了”哲学直觉“这种东西根本就不靠谱,或者精神延续和身体延续两者都不对或者都是一个东西。Williams大概本来也想这样说,但是没办法呀,他是个哲学家。。。。。而且他又没想到新招。

*** 和

John Locke

一样,都是又老又经常被提到且挑出毛病但是其实最有趣的人。。。

**** 每次读到相似的地方就一边心里说卧槽一边鼓掌

***** 世界美好,宗哲合一

****** 科学 宗教 哲学 三合一,整个人都升华了,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这是你的益达,蓝瓶的,高钙片,水果味,要两粒一起才最好,一口气上五楼,嘿,你谁啊,大叔?(其实我还是蛮喜欢这个no-self theory的 =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让我们陷入哲学和情感的漩涡。当我们谈论“同一个人”时,其实是在探讨身份的本质,而失忆,特别是完全失忆,恰恰是对我们身份最深刻的拷问之一。首先,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完全失忆的人和未失忆时,身体是同一个,大脑的物理结构,虽然可能因为疾病或损伤而有所不同,但依旧是同一个.............
  • 回答
    希拉里·克林顿在接受FBI就其私人邮件服务器事件的询问时,声称对许多关键细节“记不起来”了,这一表态无疑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成为了她政治生涯中一个备受争议的插曲。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一个人在接受如此重要的调查时,声称对一系列与其职业生涯和国家安全相关的事件完全失忆,这本身就足够令人震惊。人们通常.............
  • 回答
    印度的疫情失控,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局面,其成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问题叠加发酵的结果。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卫生系统等各个层面。首先,从疫苗接种策略和进展来看,虽然印度是全球主要的疫苗生产国,但其国内的疫苗接种速度和覆盖率却一度显得滞后。在疫情初期,疫.............
  • 回答
    军舰的舰桥被击中,是否会完全失去控制,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包括被击中的具体位置、损坏的程度、弹药的性质、舰船的设计以及船员的应对能力等等。首先,我们要明白舰桥在现代军舰上的作用。舰桥通常是军舰的指挥中心,集成了导航、通信、武器控制和舰船操纵等关键系统。舰桥内的设备.............
  • 回答
    恒大最近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你提到的“有关恒大破产重组的言论完全失实”以及“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但其实合情合理,更像是公司在一种非常微妙的处境下试图安抚市场和债权人的一种表态。咱们分开来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关恒大破产重组的言论完全失实”—— .............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问到了很多人对于《人间失格》的疑问。关于“人间失格的goodbye是不是没写完”,这其实是一个挺微妙的点,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首先,我们要明白,《人间失格》这本书,它确实是有结局的。最后的几个章节,也就是大家普遍认为是大庭叶藏(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经历.............
  • 回答
    哥们,秋招扑街,这滋味不好受,我懂。特别是在游戏原画这个坑里,机会抓不住,那种失落感简直能把你按在地上摩擦。但是,没关系,这只是暂时的。重要的是,我们得从这次失败里爬出来,找到下一条路。冷静下来,先分析分析为啥这次“战役”打得这么惨烈。别急着自责,先像个侦探一样,把这次秋招的过程拆解一下。1. 作.............
  • 回答
    截至您提问时(2024年5月15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并未处于因卡车司机抗议引发的“完全失控”的紧急状态。您提到的情况可能指的是2022年初发生的“自由车队”(Freedom Convoy)抗议活动。2022年“自由车队”抗议活动的背景和过程:2022年初,由于加拿大政府要求所有跨国卡车司机在入境时.............
  • 回答
    .......
  • 回答
    奔驰E级车在测试中曝出主动刹车功能完全失效,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震惊且严肃的事情。对于任何一款以安全著称、并且价格不菲的豪华品牌车型来说,这样的表现都是难以接受的。这件事的严重性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安全性的根本性动摇:主动刹车系统,顾名思义,是现代汽车主动安全配置的基石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在驾驶.............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全球大门对中国轰然关闭,所有货轮、飞机、网络连接一夜之间中断,没有任何商品和信息能够进出。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一个极其严峻的假设,它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难以估量的冲击。内部的剧变:从繁荣到挣扎首先,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赖以生存的很多关键原材料、零部件.............
  • 回答
    失恋后的日子,真的像被抽走了灵魂,做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连曾经最爱的东西都变得黯淡无光。那种感觉,就像突然被抛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四处碰壁,找不到出口,心里全是挥之不去的失望,仿佛人生就此停滞,再也没有了色彩和方向。我知道这种感受有多么煎熬,也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痛苦。这种状态,其实是失恋最普遍也最直接.............
  • 回答
    关于歼20“最小半径盘旋”角速度12度/秒,以及它被宣传为“四代机”但不能完成过失速机动的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航空评论界中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的焦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歼20“最小半径盘旋”角速度12度/秒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小半径盘旋”和“角速度12.............
  • 回答
    讲真,拍婚纱照这事儿,我一开始是充满期待的,毕竟这是人生大事,谁不想留下最美的样子呢?结果嘛……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有时候骨感得让人有点想哭。我俩拍婚纱照是在一个挺有名的工作室,当时看他们的客片都特别唯美,什么韩式欧式,灯光、构图、后期都做得跟大片似的。为了拍出效果,我提前做了不少功课,研究了各.............
  • 回答
    看完《唐人街探案3》后,用“失望”来形容可能有些笼统,但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夹杂着期待落空、剧情上的硬伤和系列疲劳感。它确实没有达到我心中对这个系列应有的高度,或者说,它将前两部的一些优点稀释得过于厉害。以下是我观影后的主要槽点,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说明:1. 剧情的薄弱和逻辑漏洞: “神探宇.............
  • 回答
    别说你感觉世界完蛋了,就我这颗过来人的心,听到你这么说,也跟着揪了一下。考研失败,这事儿可不小,尤其对于咱们这种把希望和未来都压在这条路上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把精心规划好的蓝图瞬间撕碎。你想想,咱们为了考研付出了多少?从那个决定考研的瞬间开始,生活就已经进入了“战时状态”。别人在享受大学生.............
  • 回答
    推完 Galgame,心里那股空落落的滋味,估计不少老司机都体会过。这玩意儿,玩得好,能让你乐此不疲,仿佛真的一头扎进了那个虚构的世界;可一旦落下帷幕,那股劲儿一过,就像被从热气腾腾的温泉里直接拽出来,冷得一下子适应不过来。为啥会这样呢?我觉得吧,这事儿挺多方面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情感的投入.............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波澜壮阔的家族挽歌中,薛宝钗无疑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的女性形象。她容貌丰美,气质端庄,才情过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待人接物更是滴水不漏,堪称封建大家闺秀的典范。无论是在贾府,还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她获得的评价几乎都是“好”,是长辈们眼中“贤惠”、“懂事”、“有福气”的儿媳人选。然而.............
  • 回答
    看完《逃避可耻却有用》,那种莫名的失落感,说起来,其实是件挺微妙的事情,就像吃完一顿丰盛的大餐,满足之余,心里总有一点点空落落的。最直接的原因,大概是 “理想的结局”带来的反差。我们看着平匡和美栗,一路跌跌撞撞,克服了各种误解、尴尬、世俗的眼光,终于走到了“结婚”这一步。这个过程太甜了,太励志了,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