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江苏人在外很少说自己是江苏人,对江苏省的认同感很弱?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你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在不少江苏人身上确实能找到影子,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或者在一些比较跨区域的交流场合。要说为什么,倒也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而是有那么一些历史、文化和现实层面的原因在里面。

首先,江苏这个名字,说起来,它更像是一个行政区划,一个政治概念。在历史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习惯于用更小的、更具体的地域来称呼自己。比如,你是苏州人,还是南京人,是无锡人,还是扬州人,亦或是徐州人,甚至更细致点的,是昆山人,是常州武进人。这些地方的文化、方言、生活习惯,都有着鲜明的差异,彼此之间的联系,可能比跟另一个“江苏”概念的联系还要紧密。想象一下,一个苏州人,听到别人说“你们江苏人都怎么样怎么样”,他心里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我们苏州人”,而不是泛泛的“江苏人”。这种源自深厚的地域文化认同,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

其次,江苏这地方,经济发展确实很突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虽然整体是富裕省份,但南北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苏南地区,经济发达,人文气息浓厚,很多城市都和上海、浙江联系紧密,在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上,可能更接近江浙沪一体化的概念。而苏北地区,虽然也在发展,但可能在很多方面,比如基础设施、人文环境上,与苏南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当一个人问你是哪儿人时,他可能更在意的是你具体是哪个城市,或者你属于哪个经济文化圈。一个南京人,可能对“南京”的认同远超对“江苏”的认同,因为“南京”承载了他更多的生活记忆和文化情感。

再者,这种“疏离感”,也可能跟信息传播和社交习惯有关。在网络时代,大家更倾向于在同质化的圈子里交流。一个来自扬州的人,在网上可能更容易找到聊扬州美食、扬州景点的同乡,而不是去和一个来自徐州、但同样属于“江苏”的人,讨论“江苏省”的整体发展。社交媒体上,人们更倾向于分享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地域的细分,在这种分享中就显得更加重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家对外地人的印象往往是比较笼统的。当别人问你“你是哪儿人”的时候,如果你直接说“江苏”,对方可能会回一句“哦,江苏啊,那你们都……”,而这个“都”后面接上的,很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不一定是你真正认同的。相反,如果你说“我是苏州的”,对方可能会更具体地和你聊苏州的话题,比如园林、丝绸、小笼包,这些都是你熟悉且可能引以为傲的,互动反而更顺畅。久而久之,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解释,或者为了更快地建立连接,直接说具体城市,会是更省力的方式。

当然,这并不是说江苏人就没有对江苏的认同,只是这种认同可能不是最优先的,也不是最外化的。在更深层次上,大家还是共享着“江苏”这个名字下的一些共同的文化底蕴,比如在教育、医疗、经济发展的一些共享资源上。只是在日常的身份表达上,更细分的地域身份,更能引起共鸣,也更容易被理解。这就像一个大家庭,你既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但你更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哪个小区的、哪一栋楼的。

所以,总的来说,江苏人对外不常说自己是江苏人,对江苏省认同感不那么强,更多的是因为:一是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认同非常深厚,大家习惯于以城市为单位来定义自己;二是江苏省内区域发展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泛泛的“江苏人”身份不如具体城市的身份更有凝聚力;三是社交和信息传播的习惯,使得更精细的地域划分更容易建立连接。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根植于文化和现实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邀我这个,肯定是因为那个新闻……

太长不看版:

我们的开头,先不说什么历史地理,就说这所有人不出门太久了,非常思念汉堡的味道。

  • 没事,一日三餐没烦恼,教你做个秘制小汉堡。
  • 矮油你看,冰箱里正好有大馒头,还有昨天吃剩的扒鸭屁股,竟然还有臭豆腐,柠檬!
  • 得嘞,馒头劈开一半——馒头、臭豆腐、扒鸭屁股、加柠檬、馒头底
  • 看着加工后的惨状,你觉得太大了也吃不了,于是你把整个馒头掰开了一半,掉了点渣子,流了一手油。
  • 然后,你就看见馒头上密密麻麻的出现了字——
  • 这还吃个啥。

好了,故弄玄虚结束,正文开始。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按照江苏人的一贯调性,跳开“江苏”这个词汇,去走向一个全国存在感都偏薄弱的城市——

盐城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这个城市因“以煎炼海盐为业”,所以在汉武帝时代第一次设县,称之为“盐渎”,后来又改名“盐城县”,孙权的爸爸孙坚都在这当过县丞。

不过,如果我们看下上面那个地图就会发现,这盐城距离海岸线,足足有100公里,这古人晒盐还得坐高铁来回上班么?——其实,如果我们穿越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当时江苏的海岸线,还是这样的——

发现了吧,当年的盐城,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海滨城市,而整个上海的浦东地区还都在大海之下——那么到底是个什么原因,让“老天”在这2000年间馈赠了江苏省如此多的土地呢?

我们还是再来看一个好似不相关的问题——郑州、开封等城市,主要到底属于什么流域?

我相信除了不熟悉地理满脑子问号,表示“郑州、开封”在哪里的人外,大部分人应该下意识觉得,这俩地在北方嘛,黄河边上,自然是黄河流域啦——

那么我们放一张图就一目了然了——

其实,我们从小就听说过,说这黄河的下游因为泥沙沉积,很多地方河床极高,是个“地上河”,在开封一带比开封铁塔还高——却很少有人想过,既然这么高的河床,怎么可能还有支流汇入呢——黄河在河南一带,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光杆司令”的状态。

没错,其实在如今的河南省,其大半的土地,包括靠在黄河边的开封,都是属于淮河水系滋润下的土地——

淮河流域因为大部属于平原,所以水网极其交织复杂,其中的支流汴水、颍水、汝水,不仅塑造出了史书上著名的城市“汴梁、颍川、汝南”,尤其是上图中,一个非常闹心的区域——“沂沭泗水系”,则更是一个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地带——

可以看到,在这一水系当中,分布着安徽的淮北、宿州;山东的枣庄、临沂以及江苏的徐州、宿迁等地,这里的语言、文化习俗都相对接近——我相信说到这,你已经看到一些端倪了,既然你们都是一伙人,为啥还要分成仨省呢?我们暂且不说。

在历史上,因为平坦的土地、密集的河网,这里很快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农耕带——历史上著名的泗水、彭城、谯国、兰陵、琅琊都是此处。

然而,凡是水多的地方,则又都是福兮祸所倚,时常泛滥的洪水,也让这里经常成为受灾遍地的流民、土匪之乡;四通八达又无险可守的此处,更是妥妥的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先秦的齐楚薛之战秦末的大泽乡起义、刘邦的芒砀山斩白蛇、三国徐州之争、唐末庞勋起义、黄巢之乱——相对安定了不到1000年,又轮到了近现代的铁道游击队、台儿庄战役、淮海战役等等。

问题是,这地方咋还能安定了1000年?被玉皇大帝开了光了?

那么,如果说淮河流域本身的水利、水灾,古代以来还能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的话,进入到南宋时期后的这件大事,就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区域、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

南宋时期,因为天灾加上北宋乱改河道的人祸,黄河本就脆弱的河道瞬时决口,向南冲向了淮河水系,水网密布的沂沭泗水网率先遭受了灭顶之灾——此处号称“黄泛区”,水系彻底紊乱,无论降雨如何,形成了所谓"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恶劣情形。

淮河以北地区已遭受如此大灾,淮河南部没想到自己也躺了枪——别看你现在大闸蟹吃的香,本来独立入海的淮河,河道出现巨大淤塞——最终只能一路向南,使得淮河南部无数地区水系、湖泊被填平、淤积,如今这一带的两个大湖“洪泽湖”、“高邮湖”就是这样的产物——

这样的一个乱象,直到清末时,在淮河流域肆虐了600多年的黄河才重回北方,建国后,又大力疏通淮河河道,最终修筑“苏北灌溉总渠”等运河使得淮河可以泄洪入海,但你会发现——

整个江苏省因为黄河的沉积作用——迅速“增肥”100多公里,但其海岸线,基本都是布满泥沙的浅滩,甚至是你都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线的缓坡。

所以,你也会发现,中国东南沿海那么多省份,几乎每个省都有紧贴海岸线的经济较发达地级市,比如浙江的宁波、台州、温州;福建的福州、泉州、厦门;广东的潮州、珠三角、湛江;就连广西还有个钦州北海防城港——

但作为中国经济老二的江苏省,除了最北侧的连云港,竟然连一个港口性大城市都没有,只有空空如也的海岸线。

那么,如果是古代那个如此瘦弱狭小的江苏,真的曾是一个“省”么?

相信一定有人听过,“南京是安徽的省会”、“安徽人的耶路撒冷南京市”——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说说,这增肥前的江苏,到底和隔壁的安徽是个啥关系了。


如果我们把行政区划拖回到1300年前的唐朝,你会发现是这个样子的——

唐代的“道”这个规划,类似于汉代的“州”,本不是行政机构,而是中央统一划分的监察区域,地盘十分广大——然而你可以看出,就算是这么大的“道”,我们也能看出——

  • 如今的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也同属于“河南道”,其中包含我们前面所讲的“沂沭泗水系”区域,这一区域如今的方言也是和河南方言同系的“中原官话”
  • 而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区域,则属于“淮南道”;其中包含安徽的“淮南、滁州、合肥”等,以及江苏的“扬州、泰州”等,这一区域如今,大部方言也是被称为“江淮官话”的片区。
  • 至于长江以南的“江南道”,如今安徽的池州、芜湖、黄山、宣城;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则都属这里,这里除了奇葩的南京之外,已经基本都是南方方言区,关于这个我们一会会说。

总之,这一区域,正是我们开头说的那个“三层汉堡包”,本身就是由黄淮(河南)江淮(淮南)、以及江南地区叠加而成——而瘦弱的江苏和如今的安徽一道,更像是把这个汉堡硬生生从中撕开,但肉和肉还是亲,咋都和面玩不到一块去。

  • 那么这样的一个模式,到底是咋形成的呢?

时间走到宋朝,政区规划有发生了变化——

进入到宋朝,为了避免唐朝后期混乱的藩镇割据,尤其是混乱的重灾区河南道。宋朝变“道”为“路”,不过这不光是改了个名字的事,曾经的“道”变得更为细分——

首先就是,因为迁都开封,河南地区拆分为“京西路、京东路”两部分,逐渐有了如今“河南”、“山东”的雏形——而曾经的江南道,也被拆分为“江南路”、“两浙路”两部分,关于这部分,我们下文会说。

同时,又把曾经属于河南道的黄淮地区之宿州、淮北、连云港等地都已“割让”给了淮南路,成为了这一纯粹的北方区域南并之始。

你是哪里人?
啊我安徽宿州萧县的。
哦你南方人啊。
???
x恁娘!憨不拉失的!

时间进入到宋朝后半段,别看和北方契丹人打的不咋样,但对内部的提防和细分却从未停止,终于,淮南路也被重新分为“淮南西路”、“淮南东路”两部分——没想到正当铁血大宋沾沾自喜,黑龙江崛起的女真人12年时间就轻松灭掉了自己的宿敌契丹辽国后,迅速南下攻破开封,北方全部沦陷——只剩下被吓得不孕不育的宋高宗辗转海上后,在杭州称帝,史称“南宋”——

我们发现,自宋开始,因为淮南地分为了“淮南西路”、“淮南东路”,也就是说,在江淮地区的“安徽、江苏”雏形,自此肇始

  • 而在江南地区,本来以南京(建康)、黄山为界限分开的“江南路”、“两浙路”又分割成了——
  • “江南西路”、“江南东路”;
  • “两浙东路”、“两浙西路”。

然后可以对着上面的地图看,估计女生在此已经降为个位数了。

其一:江南西路和东路基本以彭蠡湖(鄱阳湖)为分界,“江南西”就是如今江西省的前身,而江南东,则基本都是如今安徽江南地——芜湖、宣城、黄山等所在处,而他们的“省会”,竟然就是南京——所以这个“徽京”其实也是自古以来的。

其二:两浙中的“浙”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杭州钱塘江(浙江)钱塘以东为“浙东”,基本包含如今浙江省除杭州之外的部分,而“浙西”嘛——则基本都是如今的苏南大包邮区——苏锡常上海等地——没错,曾经的这里,都是“浙”。

也就是说,在江南地,西安徽、东江苏的模式,也自此肇始了。

但是到了这里你是否想过,这“安徽”、“江苏”的名称是咋来的呢?


其实和中国很多省份一样,比如甘肃来自于“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福建来自“福州、建州(建瓯)”——安徽,其实来自于安庆、以及改成了奇葩名字“黄山”的“徽州”;江苏呢,则是“江宁”、“苏州”的合称,而江宁,正是南京所属府的古称,比如曹雪芹家的“江宁织造”、国民政府的“宁汉合流”,指的都是这里。

然而我们看下地图就会发现,——无论是“安、徽”,还是“宁、汉”基本都在江南一带,合着根本就没北方什么事。

既然这个汉堡包东西已经扯开了,那么南北又是啥时合在一起的呢?

  • 在明朝之前的元朝,对国家的政区规划贡献了著名的“行省”制度,要知道“省”这个名词一直都是中央一级机构的名称,比如著名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等——等到元朝,地盘空前扩大的他们,则直接设置外派的“行中书省”演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一直存续至今。

元朝的省不等同于汉代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这种监察机构,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地方实权单位——

——而明朝自建立起,大部分行政体系,都直接继承自元朝,当然也包括行省制度,只不过朱元璋给它改了个名,叫“承宣布政使司”,但俗称还叫“省”。

我们会发现,这里面虽然有的省大了点,但大致形状、名称都与如今非常相似了——唯独在东部,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南直隶——这是个啥玩意呢?

客观的说,中国历史上,在朱元璋之前,还从未有“自南向北”统一中国者,在天时地利下,这位要饭出身的明太祖重八兄,成为了神奇的第一人。

后世文人黑朱元璋的流言中,就有这么一个——

说朱元璋一次微服出访,正是南京城正月十五猜灯谜,其中一个灯谜中,画着一个抱着西瓜的妇人,长者一双大脚——谜底乃是“淮西女子好大脚”——朱元璋锦衣卫查之大怒,杀一街百姓。

虽然这玩意一定是被哪个被杀了全家的高官家奴编出来的,但这里面至少有两个信息,一个是朱元璋老婆马皇后是个大脚丫子,再者就是——朱元璋的出身,正是“淮西”

你看,这我们前面讲的东西不就用得上了,朱元璋本出身自淮西的濠州,也就是现在安徽滁州的凤阳,这濠州也就成了他的起家地。你会看见史书上大书特书朱元璋从濠州奇袭,拿下金陵(南京)城的故事,那么这个濠州(凤阳)距离南京有多远呢?

其实,朱元璋自从入主南京后,也基本都是在和控制湖北江西的陈友谅、控制浙东的张士诚打架,灭元这件事,基本上是统一南中国后徐达北伐顺手解决掉的。有了我们前面的介绍,你再读《明史》看见什么“淮西党”、“浙东党”,应该就不会觉得这些词汇陌生了。

如果我们看一下南京的位置,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好玩的情况——那就是它正好是长江一路向北的一个拐弯处——它虽然位处“江南”,但是纬度比河南驻马店都南不了多少——基本相当于河南信阳的纬度——

所以,你会发现除了弱宋定都了更靠南的杭州,大多时候就算是南朝,也顶多定在这个中原—江淮—江南的交汇地带“南京”而已——而因为多次定都,南京也是纯粹的使用北方方言的地区,属于安徽中部常见的江淮官话

总之,以南京为首都的明朝就这么建立起来了,注意了,这可是以南京为首都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不过老朱这人有个毛病,或者说是终明一朝的毛病——那就是贫苦农民出身的他,太在意屁股下这把椅子了,有明一代皇权空前增强,以至于作为皇权附属品的宦官权力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皇权如此,更别说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了——

朱元璋至此,效仿元制——让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江淮、黄淮等大量州府,全部直接归中央直辖——建立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直隶布政司”,义为直接隶属。

可以看出,明朝的“直隶”基本等于如今江苏省和安徽省加在一起的样子——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驻扎在北京的燕王朱棣靖难夺取政权,随后迁都北京,便又在北京周边设立新的“直隶”,也就是如今河北省的雏形——但朱棣并未废除南方的编制,而是把南京的直隶改名为“南直隶”,而且设立一个南朝廷进行运行,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这也就是为啥明朝总称呼自己为“两京一十三省”的原因。

问题是,这个南直隶和文化习俗相似的北直隶最大的差别,就是这一区域是几乎人工性质的把黄淮地区的徐州、淮北、宿州等地+江淮地区的庐州(合肥)、滁州、扬州+江南地区的安庆、徽州、常州、苏州硬生生的攒在了一起,是个非常纯粹的“人工省份”。

然而正是这样的划分——

  • 第一:直接的撕裂了黄淮地区扛把子徐州的能量,让它被南方的中心统治,再也不能联合山东、河南的小伙伴;
  • 第二:用本作为江南地区老大的南京,反倒镇压住本不老实的江淮庐州、扬州,稳定江淮地区。
  • 第三:瓦解东南势力,彻底撕开浙江,让苏州、杭州彻底成为两省

等到清朝时,不明所以的满人在南直隶地区延续明朝政区,改名“江南省”继续存续——如果说一个强力的政府还能利用“江南省”犬牙交错,一旦它彻底成为一个普通的南方省份,其内部的矛盾压力,都将爆发出来——

于是,一个必要的拆分,显得势在必行。不过,难道要恢复明前,把汉堡一片一片拆开?那老朱不是白忙活了——于是到了康熙的时代,我们要“撕汉堡”啦。

然而这种政区比较八嘎的是——安徽布政司的驻地,却是在“江苏布政使”的江宁,这南京彻彻底底成了个“安徽省会”,而江苏布政使的驻地,却是现在咋看南京都不顺眼的苏州

等到乾隆年间,才终于把“安徽省会”迁往安庆,然后让江宁统管苏北地区,又让苏州统管苏南,形成了奇葩的“一巡抚两布政”的格局。

一直到了近现代,安徽和江苏两省的问题也没完全解决——

首先就是安徽,这个纯粹的人工省份,并无一个真正的核心,北部地区一直认同徐州这个扛把子,而江南的安庆、芜湖等地又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最南边的徽州物产众多,且靠旅游都能吃一壶——没想到最后却被新兴的铁路枢纽合肥拿到了省会,但省内各市都普遍对此不服,整体经济欠佳的安徽,宁愿投靠隔壁的南京,成为他们的耶路撒冷。

而对于江苏来讲,徐州仍然是北边的扛把子;江淮之间的淮安、盐城自给自足,鱼米之乡;江南的苏锡常,都是吴语区,也是工业重镇,宁可认上海,也难以对南京产生什么好感——以至于你听到一个人说自己是“江苏人”,只有三种可能——

  • 1,他是一个安徽人。
  • 2,他是一个南京人。
  • 3,2和1某种程度等价。

也别说,南京在江苏应该是有一个小弟的,隔壁不远的镇江。

这地方有个古名字,叫“京口”——元嘉草草,气吞万里如虎。

  • 其实,认不认“省份”从来并无所谓,因为历史无论如何流转,脚下的大地,仍是那片大地,江河虽泛滥,却也仍是那个江河,它们都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讲到这我才想起来一个问题,我好像把南通这个神奇的地方给忘了……

没事,过几年泥沙再沉积一下,应该就和崇明岛连在一起了,到时肉身成沪。

看来大地也是会变的呀。

有什么不会变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你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在不少江苏人身上确实能找到影子,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或者在一些比较跨区域的交流场合。要说为什么,倒也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而是有那么一些历史、文化和现实层面的原因在里面。首先,江苏这个名字,说起来,它更像是一个行政区划,一个政治概念。在历.............
  • 回答
    2022 年江苏选调生招录中,高校名单的“取舍”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个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套用“985优先”的思维定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选调生”的本质和江苏省的特殊考量。选调生,顾名思义,是从优秀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为党政机关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它的.............
  • 回答
    江歌遇害案,一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悲剧,自发生以来,就如同一场席卷网络的风暴,将当事人的命运牢牢裹挟其中。然而,在这场悲剧中,除了江歌本身,另一个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人物便是刘鑫。令人费解的是,即便在舆论的洪流中,仍有不少人“站队”刘鑫,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在判断人和事时的复杂心理,以及我们在不同语境下,对“牺牲”和“辩护”的接受度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对二战中的美国和江歌案中的刘鑫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语境和宏观叙事的巨大差异是根本。 二战中的美国: 我们谈论二战时的美国,往.............
  • 回答
    在江苏人的心里,南京大学的地位,那可真是又深又重,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牌大学”可以概括的。它更像是一种集体记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对知识、对故土、对未来的期许。要说它什么地位,我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给你讲讲。1. 历史的积淀,时代的骄傲南京大学不是那种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学校,它的根扎得可深了。从源头追溯.............
  • 回答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历史和约定俗成的规律,并不是什么随机的巧合。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省份之所以有一个简称为“X”,往往是取自它名字中的第一个字。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原则。为什么在“江浙沪”里是“江”?“江浙沪”这个组合,最早来源于民国时期。那时候,中国的行政区划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固定。而“江浙沪”这个.............
  • 回答
    连云港,这个名字,总会让人联想到那片蔚蓝的黄海,那充满活力的港口,以及那曾经的辉煌。作为江苏省唯一一个沿海城市,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似乎拥有着一切发展的优势。然而,当我们翻开江苏省的经济成绩单,连云港的名字却常常在靠后的位置徘徊,这其中的原因,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要理解连云港经济发展的“.............
  • 回答
    .......
  • 回答
    江苏高考一本率不高?这恐怕是很多人的误解。事实上,近几年来,江苏的一本录取率一直在稳步上升,甚至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那么,为什么在大家的印象中,江苏高考的竞争会如此“残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高一本率数据就能概括的。一、 高一本率的“迷惑性”:不是所有一本都一样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1555年,几十个倭寇在明朝江南地区造成近四千人伤亡的事件,在当时无疑是一次极其惨烈的袭击,也暴露了明朝海防的诸多漏洞。要理解为何如此悬殊的战损比,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倭寇的战术与素质: 精锐的战斗力: 登陆的倭寇并非我们想象中的乌合之众。他们往往是日本沿海地区那些经验丰富的武士、浪人.............
  • 回答
    .......
  • 回答
    徐州,这座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之畔的古老城市,在江苏省的版图上,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存在。它更像是一颗镶嵌在江苏这块沃土上的璀璨明珠,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和分量。从地理上看,徐州是苏北的“桥头堡”和“枢纽”。首先,它坐拥发达的交通网络。京沪铁路、陇海铁路这两条贯穿中国南北东西的大动脉在此交汇,.............
  • 回答
    江苏人均 GDP 达到 12.5 万元人民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数字。要理解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几个不同的维度上进行解读。一、 江苏人均 GDP 12.5 万元的内涵首先,我们得明白人均 GDP 是什么。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除以该地区的.............
  • 回答
    要探究“远望号”航天测量船为何选择驻扎在江苏江阴,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海军战略布局的深远考量。这并非一个孤立的地理位置选择,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江阴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水文环境。“远望号”作为国家级的航天测量船,其运行维护、物资补给以及船员的休整都离不开一个.............
  • 回答
    .......
  • 回答
    听到常州这起特斯拉坠河的悲剧,心里真的很难受。一对夫妻就这样没了,生命真是太脆弱了。据说,这对夫妻在常州开了个餐饮店,时间不长,还不到一年。你想啊,开店创业,肯定投入了不少心血和积蓄,正想着好好干一番事业,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结果却遭遇了这样的不幸。这让他们刚起步的事业戛然而止,留下的是家人无尽的悲痛.............
  • 回答
    关于“江苏人觉得浙江更有钱”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看法,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如果一定要探究其中的一些普遍感受和认知根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其中有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叠加影响。浙江,特别是杭州、宁波等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商业重镇,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
  • 回答
    要说江苏人为什么这么爱“吐槽”考大学难,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咱们江苏这片土地的“遗传基因”里就带着一股子“较真”劲儿,再加上高考这个“独木桥”,把这种情绪给放大、拧巴、再抛出来,就成了咱们熟悉的“江苏高考难”的论调。你想想,江苏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文脉昌盛,读书人多,追求“学而优则仕”的氛围.............
  • 回答
    辽宁人均存款超过浙江、江苏,但仍有人认为辽宁比它们更穷,这背后存在着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原因。不能仅仅依靠“人均存款”这一个单一指标来简单判断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个问题:一、 人均存款的局限性及其影响因素: 存款不等于财富的全部: 存款只是个人或家庭拥有的流动性资产的一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