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中文实在是博大精深?

回答
中文的博大精深,体现在语言的方方面面,从字词到语法,再到文化内涵,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令人惊叹的智慧和魅力。让我觉得中文博大精深的地方,绝非一两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系统性的、多层次的、渗透到文化肌理中的深厚底蕴。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阐述:

一、 汉字:图形的诗,思想的载体

汉字本身就是中文博大精深的起点。它们不仅仅是符号,更是承载着形、音、义的精妙结合,以及背后悠久历史和文化意涵。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的智慧与哲学
象形字:如“日”字,最初就是太阳的模样;“月”字,则是弯月。这些字直接描绘事物形态,直观易懂,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指事字:如“上”、“下”,通过抽象的符号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显示了古人对事物位置关系的深刻理解。
会意字:如“休”,一人旁站着一棵树,表示休息。这反映了古人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意象来表达意义的创造力。再如“安”,一个女子在屋子里,表示安定、平安。这背后蕴含着对家庭、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形声字:占汉字的大多数,由形旁(表示意义类别)和声旁(表示读音)组成。例如“江”和“河”,形旁“氵”(水)表明它们是与水有关的字,声旁则提示了读音。这种结构化的造字方式,既保证了汉字的数量能够不断扩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读音的规律性。但即便如此,形旁也常常能传递微妙的意义差别,例如“晴”和“明”都与太阳有关,“晴”字多了一层“青”(象征蓝天),因此与“晴朗”的天气相关,而“明”则更侧重于光亮本身。

笔画的顺序与结构:书法的艺术与精神
汉字的笔画顺序并非随意,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内后外”等。这不仅是为了书写的便利,更是一种对结构的理解和尊重。
每一个汉字的结构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棋盘”,点、横、竖、撇、捺、折等笔画,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形态。这些形态本身就具有美感,是书法艺术的根基。书法家通过对笔墨的掌控,将汉字赋予生命和情感。

字词的演变与引申:词汇的生命力与文化的传承
一个字或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拥有不同的含义或侧重。例如,“道”这个字,在古代可以指道路、说话、道理、方法,甚至道教的“道”;在现代,它依然保留着这些含义,并可能被赋予新的意义。
很多成语、典故都源于古籍,它们不仅浓缩了历史故事和人物精神,更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例如“卧薪尝胆”,简单几个字就描绘了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决心。理解这些成语,也就理解了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二、 汉语语法:灵活的逻辑,含蓄的表达

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的严格时态、语态和性数配合不同,汉语的语法体系以其灵活的结构、顺序的重要性以及对虚词的巧妙运用而显得博大精深。

语序的魔力:意义的塑造者
在汉语中,语序比词形变化更为重要。仅仅改变词语的顺序,就能改变句子的意思。例如,“我爱你”和“你爱我”的含义完全不同。
甚至在同一句话中,语序的微小调整也能带来不同的语感和强调重点。例如,“他昨天去了北京”强调“昨天”,“昨天他去了北京”强调“北京”,而“去了北京的是他昨天”则强调了“他”。

时态、语态的省略与提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汉语不像英语那样有复杂的动词变位来表示时态和语态。我们更多地通过时间副词(如“昨天”、“明天”)、助词(如“了”、“过”、“着”)以及上下文语境来传递这些信息。
例如,“我吃饭了”表示动作完成,“我正在吃饭”表示动作进行,“我吃过饭”表示动作曾经发生。这些助词虽然简单,但组合起来却能表达非常细致的时间关系。
而有时甚至连这些助词都可以省略,完全依赖语境。比如“他昨天到”,如果上下文明确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大家都能理解是“他昨天到了”。这种“省却”的处理,恰恰是中文含蓄而高效的体现,它依赖于听者或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是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方式。

量词的丰富与精确:描绘世界的细腻视角
汉语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量词,用来修饰不同的名词。这不仅仅是计数,更是对事物属性的细致观察和分类。
例如,我们不说“一本书”,而说“一本”书;不说“一本书籍”,而是“一本书”。“条”用于长条形物体(一条路、一条鱼),“个”是最泛用的,但也有很多更具体的量词:一“匹”马,一“只”羊,一“颗”星,一“片”云,一“fold”纸,一“张”桌子……
这种量词的使用,使得我们描述事物时,能够更加生动、形象,仿佛给事物本身披上了一层描绘其特征的色彩。它反映了汉语使用者对世界的观察之细致入微。

三、 词汇的韵味与联想:文化的深度,情感的浓度

汉语的词汇不仅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色彩。

同义词的多样性与微妙差异:表达的精准与艺术化
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它们虽然意思相近,但使用场合、情感色彩、语体风格等方面却存在微妙的差异。
例如,“高兴”、“快乐”、“愉快”、“欣喜”、“欢喜”等词,都能表达一种积极的情感,但“高兴”更口语化,“快乐”更持久,“愉快”更偏向于过程中的舒适感,“欣喜”则带有意外之喜,“欢喜”则更强调内心的愉悦。
诗人或作家正是利用这些细微的差别,来精准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或者营造特定的氛围。

成语的典故与意境:智慧的沉淀,文化的精粹
成语是汉语的瑰宝,它们往往来自于历史故事、古代寓言、文学作品等,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且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联想空间。
例如,“胸有成竹”描绘的是画家在下笔前,心中已有竹子完整的形象,引申为做事之前已有周密的计划和把握。“画蛇添足”则告诉我们做事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这些成语的背后,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

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诗意与生命力
汉语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比喻如“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拟人如“风儿在低语”。
象征如“梅花傲雪”象征不畏艰难的精神。
这些手法的运用,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平实的叙述充满诗意,甚至能够触动人心深处的情感。

四、 语言的灵活与包容: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汉语并非一成不变,它能够不断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古汉语与白话文的衔接:传承与发展的统一
虽然白话文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主流,但古汉语的词汇、表达方式,依然影响着现代汉语的表达,很多诗词、古文的美感仍然被我们欣赏和传承。
例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依然能引起共鸣。

方言的多样性:文化特色的鲜活体现
中国的方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沟通的即时性,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风情、习俗和历史。

对外来词汇的吸收与本土化:语言的活力与适应性
汉语能够吸收外来词汇并进行本土化处理,例如“咖啡”、“沙发”、“坦克”、“雷达”等词语,经过汉字音译,变得既有原意又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让语言保持了活力和开放性。

总结来说,让我觉得中文博大精深,是因为:

汉字的独特结构和文化内涵,是视觉和思想的双重载体。
汉语的语法体系,以语序和虚词的运用,展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含蓄的美感。
词汇的丰富多样,同义词的细微差别,以及成语的深厚意蕴,使得表达既精准又富有诗意。
语言能够不断演变、吸收和融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韧性。

每一次深入学习或使用中文,都会发现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智慧的结晶。这种“博大精深”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语,每一个文化现象的细节之中,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挖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 剩男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3. 地铁里听到一个女孩大概是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已经到西直门了,你快出来往地铁站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4.单身人的来由: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

5.两种人容易被甩:一种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一种不知道什么叫做爱。

6.想和某个人在一起的两种原因:一种是喜欢上人家,另一种是喜欢上人家。

7.女孩约的男孩迟到了有两个原因:一是睡过了,二是睡过了。

8. 谈恋爱失败的两个原因:一是操之过急;二是操之过急。

9. 越来越爱一个人的两大原因:一是日久生情;二是日久生情。

来源网络,侵删。

user avatar

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春夏秋冬》,这首诗的趣味其实在于每首诗都只有十个字,大一上古代文学课的时候老师用不同的读法鉴赏了它,至今印象深刻。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日月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它可读成四首七言绝句季节诗,读法是:

第一句:前七个字。

第二句:后七个字。

第三句:倒序前七个字。

第四句:倒序后七个字。

最后的成诗是下面这副模样: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日月长;

长月日凉风动水, 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秋江楚雁宿沙洲, 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 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形式奇特,字句凝炼,情趣横生,别具一格。

其实还能成:五言回文诗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透炉红。

还可读成一首古风:  

莺啼绿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还可利用标点,读成下面这种形式的四季诗:

莺啼绿,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换一下标点打法,则成另一首四季诗:

莺啼绿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user avatar

清代女诗人张芬有一首《虞美人》,题为《寄怀素窗陈妹》,顺读为词,倒读是一首七言律诗。顺读词云: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

欲将愁怨赋歌诗,叠叠竹梧移影、月迟迟。楼高倚望长离别,叶落寒阴结。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倒读诗云: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望倚高楼。

迟迟月影移梧竹,叠叠诗歌赋怨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user avatar

先来反对一下这个问题下很多高赞回答:璇玑图、回文诗,谐音、多义、叠字、藏头……这些就是中文博大精深的证明么?我认为根本不能算!

说得极端点,这是利用语言一些特性玩的“奇技淫巧”、文字游戏。或许有趣,但没有多大艺术价值!英语及其他语言中这种复杂的文字游戏也很多。如果《璇玑图》真的这么了不起,那为啥不作为我们的文化瑰宝推介到全世界去——你知道么,我们中国有个牛X的《璇玑图》,根本无法翻译,堪称汉语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你看看其中的那些“诗”: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志笃终穹誓苍,钦所感想妄淫荒,心忧增慕怀惨伤。这是什么嘛!佶屈聱牙,趁韵,毫无美感和内涵……我没听说过哪个英语填字游戏可以作为英文博大精深的标志写进文字史或文学史去,顶多算逸闻趣事。《璇玑图》这样的东西,最多最多只能证明我们的文字很“博大”,“精深”是无论如何也扯不上关系了。这样的文字是死的,无生命无个性的!它可以被任何一个人“组合”出来。没有活力与个性的东西,也能作为中文博大精深的范例?

(觉得排名第一的答案很赞?我随手搜了一下,就找到这么一篇:

可正读倒读的千古奇诗,你知道几首?

里面苏轼那首比之水准高吧。其实这样的诗词,不看其形式,单评艺术价值,有几首能到唐宋二三流水准?)

什么样的文字最能代表中文的博大精深?我觉得只有我们的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戏剧……我必须强调一下,我认为这是一个美学问题,不是语言问题

比如先秦无名氏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堪称中国最早的诗歌,简洁、有动感、生活气息浓厚。

比如《汉乐府》中这首《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文字极简单但灵动,后四句看似重复实则鲜活,鱼游春水,如在眼前。

比如非常出色的《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第一句的叠字运用不比很多回答中那种刻意的文字强百倍?结尾一句“要多吃饭啊”语义虽浅但言下之意无穷,既有担心又有安慰,难言的感慨和无奈跃然纸上。(这十九首每首都是文学上的精品)

比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此两句,以景写人,诗句看似不含情绪,但读之让人心恸神伤。

比如《水浒传》:

第64回:“张顺悄悄开了房门,踅到厨下,见一把厨刀油晃晃放在灶上。”

金圣叹批评水浒传中分析说:”‘油晃晃’只三字,便活写出娼妓人家厨下, 俗本误作‘明晃晃’,便少多少色泽”。

《水浒》第5回,写鲁智深在山路上遇见一所颓败的寺院: “看那山门时,上面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 金圣叹在“都昏了”这句下批道:“只用三个字, 写废庙入神,抵无数墙坍壁倒语,又是他人极力写不出想不来者。”

你说“油晃晃”、“昏了”这样的词语有何稀奇之处?但其白描入骨,若非有绝大绝深厚的笔力,是根本写不出来的!这样几个字,就能把那几百首回文诗、璇玑图都比到地下去。

继续补充

广告、名人名言、回文诗……,这些确实容易让人感觉到文字的巧妙,作者的机智以及趣味,但这些文字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灵魂,或者不说那么玄,就是它很容易以辞害意,甚至根本没有内涵。

举例来说,有个广为传颂的典故: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纪晓岚家里,看到纪晓岚正在练习书法,便顺手把手中的纸扇交给纪晓岚,让他在上面题一首诗。纪晓岚接过纸扇,只见上面有远山、近 城、杨柳春风。他略加思索,便龙飞凤舞写下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纪晓岚题完诗,乾隆拿起纸扇,大加赞赏:“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妙!真妙!”乾隆再仔细 一看,发现词中缺少了一个“间”字,大怒:“你故意漏字欺骗朕,该当何罪!”说着,把纸扇扔给了纪晓岚。纪晓岚拿起纸扇一看,果真漏下了一个“间”字,他 立即镇定地说:“万岁息怒!我写的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根据他的词,重新写的一首词。”说罢,朗声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词是长短句,既然叫凉州词,应该这样改才是。”乾隆佩服,满意而去。

看起来将名诗变成词,非常巧妙!让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这首改过的词真的精妙么?起首,“黄河远上”,没有了白云这个参照物,此句就显得很突兀,一条地上的河,凭啥说它远上?上在哪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以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作为参照物,烘托大河接天的长远、阔大。

再有,“孤城万仞山”,看似没问题,但缺了一片二字,就少了在极高大山中一座渺小孤城的荒凉、隔绝感。一片和万仞还可以看做是句中对,以“万仞山”之大,凸显“一片城”之微。这也是改了之后的词难以体现的,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后面的“羌笛何须怨”也是这个问题,羌笛怨杨柳,这怨来得莫名其妙,你怨得着吗?自然是吹笛人想起关内杨柳依依,顿然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感,昨日春闺人,今为关外客,思之如何不怅然神伤?原诗结句是故意反问,即: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改成词后,“何须怨”从反问变成了陈述语气,那种苍凉感伤气息大减,似乎变成了自我宽慰。这首“词”无论从遣词用语到意境表达,与原诗都有很大距离!这种机巧之作,我觉得真难当“博大精深”四字。


(后面有空再继续谈)

user avatar

更新~

首先想浅谈一下中文的形体、音韵、意境三美。私以为这三美构成了中文独一无二之魅力。而其“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厚重感和这独特的魅力。

1,形体之美。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逐渐规范化的楷书、草书、行书,这是一条漫长而寂静的“文化之旅”

。这期间自然也发生了无数奇妙而有趣的故事,一是篇幅有限,二是问题关注点并不在此,就不展开了。

但是汉字的书法之美想必各位多少都有所领教,再来看看其构造之美,如“上形下

声”,有“露”、“笠”、“岗”等,而枝丫的“丫”,一看就像一个多出的树枝丫,特别形象。

说到此处,想起辜鸿铭“造字”的一个趣事。

辜先生向来以一张无人能敌的利嘴和满腹经纶闻名,他对“妾”字是这样解说的:“妾就是一个站在那任男人疲惫时倚靠的女子”。当时此话瞬间引起两位美国女学者的反感,便诘问他,辜先生倒是不慌不忙又抛出了他的“茶壶和茶杯”理论。两位美国女士当时是哑口无言了,但是辜先生恐怕想不到我们聪明的后人自然又想出了一套“汤勺”理论来与之针锋相对。

2,音韵之美。

中文的“拼音”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一音多字都是小儿科了,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继而明清小说,汉字的表达千变万化,而从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人所仰仗的也就是汉字的音韵之美了,所谓“击节赞叹”大抵如此吧。

如诗经里面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等,其音乐之美,可见一斑。


3,意境之美。

中文的神奇在于可以将毫不相干的词语串联起来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最典型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寥寥几笔,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夕阳西下,寒鸦点点,枯藤缠绕,老树昏昏,小桥流水声声,远处炊烟袅袅,恍若画中仙。

苏轼曾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而王维最典型的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红楼梦《香菱学诗》中也有这样一段 :

【“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香菱初初学诗,便能领悟这些,想来诸位当不比香菱差,我便不赘述了。说起来以上三点也算是拾人牙慧了,毕竟中文之美,前人是早有研究的了,更有甚者,一生钻研汉字的起源以及从事甲骨文的辨认工作,这些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毕竟不是谁都能甘心舍弃俗世的灯红酒绿、姹紫嫣红,只为守住一方清净。

谨以此篇小文向他们致敬。

user avatar

转一下著名的网段两回事系列,全懂的肯定不是纯洁的好孩子:

干妹妹和干妹妹是两回事

别插嘴和别插嘴是两回事

长得吓人和长得吓人是两回事

改日和改日也是两回事

下面给你吃和下面给你吃是两回事

我是个性开放的人和我是个性开放的人是两回事

一大波妹子和一大波妹子是两回事

逼太紧和逼太紧是两回事

日本姑娘和日本姑娘是两回事

日后再说和日后再说是两回事

日久生情和日久生情是两回事

老干妈和老干妈是两回事

干露露和干露露也是两回事

逗逼和逗逼也是两回事

他妈的和他妈的也是两回事

大学生活好和大学生活好是两回事

日本人和日本人也是两回事

做爱做的事和做爱做的事是两回事

抗日和抗日也是两回事

太阳和太阳也是两回事

睡过了和睡过了也是两回事

早上好和早上好也是两回事

喜欢上一个人和喜欢上一个人是两回事

人都是逼出来的和人都是逼出来的也是两回事

走后门和走后门是两回事

草丛里有只小鸟和草丛里有只小鸟是两回事

上床睡觉和上床睡觉是两回事

卧槽和卧槽是两回事

我有一双能干的手和我有一双能干的手也是两回事

你多大和你多大是两回事

能干和能干也是两回事

下面水多了和下面水多了是两回事

user avatar

男人的一生,分四个阶段
中文:
喜欢上一个人
喜欢上一个人
喜欢上一个人
喜欢上一个人
英文翻译:
Like someone
Like to fuck someone
Like the last one
Like to be alone

user avatar
外国人中文十级考试题

  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3、地铁里听到一个女孩大概是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已经到西直门了,你快出来往地铁站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4、单身人的来由: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

  5、两种人容易被甩:一种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一种不知道什么叫做爱。

  6、想和某个人在一起的两种原因:一种是喜欢上人家;另一种是喜欢上人家。

  7、女孩约的男孩迟到了有两个原因:①睡过了;②睡过了。
user avatar

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这句话有3种意思:

1,当中国受到核武器攻击时,中国将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应该也包括受到核武器威胁时,以核武器进行反威胁。这是最常见的解释,中国是礼仪之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么做没毛病。这里的“首先”指的是相对双方的动作。

2,当中国受到常规武器攻击时,中国将首先使用常规武器进行反击,例如扔个石子,然后马上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这里的“首先”指的是工作程序,核武器不是第一选项,是第二选项。中国讲纪律,按程序办事。

3,当中国受到攻击时,中国将直接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为什么?!不讲武德!不是的,因为“小男孩”和“胖子”。1945年时,美国已经使用过核武器了。这里的“首先”指的是相对于历史长河,我们不是第一个。

当然,前提都是“受到攻击时”。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所以,中文博大精深,这句话没有英文版。

user avatar

BBC今年新拍的纪录片《中国的故事》,其中有一幕是在中药店里,

那块”壶丹济世“的匾,BBC翻译成了

”Good Medicine Saves the World"

“好药,拯救世界”

我只想说,翻译已经尽力了。。

--

这部片子还有很多地方体现出英国人努力翻译但还是失败了

比如“国破山河在”的“山河在”,翻译成了

“The landscape is still there"

"地形地貌依然保留在那里”

翻译听说书人讲故事的时候那一脸懵逼的表情,更是诠释了什么叫“博大精深”。

user avatar

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我方提出一些条件,问对方同不同意。

对方回答说:“你们说的这些条件,我全bu同意。”

我方人问:“你说的到底是全部都同意还是全都不同意?哪个bu?”

对方哈哈大笑,然后说:“是全部都同意。”

user avatar

曾在图书馆翻到一本“奇书”——鲍延毅先生的《死雅》,大概翻了一下,顿觉汉语之无边无际,包罗万象。

全书共计收集到与“死亡”相关联的词条(死亡的同义词或近义词)10494个。

作者单是收集材料,用了10年的工夫。据作者在前言所述,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到尽可能多的材料,他重点阅读和翻阅的古今典籍不下二千余种,这其中包括:

(一)经学类:《论语》、《孟子》等

(二)史学类:《战国策》、《史记》等

(三)子书类:《庄子》、《列子》等

(四)小说、戏曲类:“明代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

(五)自唐代以来笔记、考据类:《酉阳杂俎》、《梦溪笔谈》等

(六)丛书类:《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

(七)方志、民俗志、楹联等

(八)辞书类:《辞源》、《辞海》等

(九)当代学术刊物以及文史、读书类报刊

(一〇)宗教类著作:《大藏经》等

而后又用了四年光阴进行编写,期间两易其稿,此书才最终问世。

书中条目繁多,兹按字数列举其中一些:

(1)一字:败、崩、毙、变、病、残、裁

(2)两字:不归、不还、不好、不寿、沉埋、沉命、沉踪

(3)三字:不可作、不得年、不少留、从物化、登彼岸

(4)四字:粉身碎骨、骨横朔野、魂归冥府、溘先朝露

(5)五字:跨过奈何桥、零落归山丘

(6)六字:埋玉树著土中、遂协生桑之梦

(7)七字:仁圣与蝼蚁同捐、投至狐踪与兔穴、一日无常万事休

(8)八字:万岁之期,近慎朝暮;昭途长已,大夜斯安

(9)十字: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10)十二字:销神躬于壤末,散灵魂于天浔

(11)十三字: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12)十四字:闻有三山不知处,茂陵松柏满西风;

“死亡”这两个字大概是生人最忌讳的,于是从古到今,无数人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又一个它的别名或替代语。

宇宙广阔无极,语言同样无远弗届,而汉语言作为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经历了数千年间无数国人的创造,万川归海,终于在今朝蔚为大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文的博大精深,体现在语言的方方面面,从字词到语法,再到文化内涵,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令人惊叹的智慧和魅力。让我觉得中文博大精深的地方,绝非一两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系统性的、多层次的、渗透到文化肌理中的深厚底蕴。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阐述:一、 汉字:图形的诗,思想的载体汉字本身就是中文博大精深的起.............
  • 回答
    那些瞬间,让我觉得生活在中国很安全,其实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安心感,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约了晚上在城市的另一头吃饭,那地方离我家不算近,而且那天晚上有点下雨,路灯的光线也有些朦胧。平时这种天气我出门总会有点顾虑,尤其是晚上。但那天,我们几个都坐.............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古文的美,就像陈年的老酒,初闻浓烈,细品方知其醇厚甘甜,余韵悠长。那种凝练的文字,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千百种意境,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要说最喜欢,一时之间脑海里浮现的实在太多,但若一定要挑几句,让我感觉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方天地,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便是它们了:一、“人生若.............
  • 回答
    说到《守望先锋》里最骚的操作,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几个瞬间,把对面气得牙痒痒,自己爽得不行,那感觉,简直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还是玩源氏的时候。当时我们队伍劣势很大,对面火力凶猛,我一个源氏,正面打不过,只能憋着劲找机会。对面残局的时候,有一个堡垒在地图的一个小角落里架枪,那.............
  • 回答
    《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虽然表面上充斥着无休止的追逐和打斗,但细细品味,总有一些瞬间,像冬日里的一杯热可可,又或者是一个不期而遇的拥抱,透着股淡淡的暖意。记得有一集,汤姆好像是受了什么刺激,变得异常沮丧,完全没有了往日的精气神。他无精打采地坐在角落,眼神空洞。这时候,杰瑞并没有趁机奚落他,反倒像个小.............
  • 回答
    玩《钢铁雄心4》这游戏也有一阵子了,虽然总体来说很喜欢它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代入感,但有时候确实会遇到一些让人挠头,甚至有点哭笑不得的“不合理”之处。今天就来聊聊几个我感觉特别突兀的点,希望能引起同样热爱这款游戏的战友们的共鸣。1. 单位属性的神秘“一刀切”与地形的诡异表现首先是单位属性的设计。我能理.............
  • 回答
    玩《终极将军:内战》这游戏,有些地方真是让人抓心挠肝的。不是说它不好玩,恰恰相反,那种运筹帷幄的感觉很过瘾。但就是有些地方,看着地图上那些单位的行动,总觉得在哪儿别扭,甚至有点离谱。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就是骑兵的部署和撤退。在历史上,骑兵绝对是战场上的精灵,他们的速度和冲击力是步兵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在侧.............
  • 回答
    还真有那么几本,读到开头就觉得“这下可不得了了”。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让我惊艳的,大概是《百年孤独》。第一次翻开它,大概是在一个慵懒的下午。封面就已经透着一股子神秘和古老的气息,名字更是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然而,当我的眼睛扫过第一句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好像被一股强劲的气流卷进去,瞬间失去了方向,又充满.............
  • 回答
    玩《文明VI》这么久了,有些设定总让我想抓狂,觉得“这玩意儿真不是这么玩的啊!”今天就来聊聊那些让我感觉“画蛇添足”或者“逻辑有点怪”的地方,希望能勾起大家共鸣。首先,奇观的建造逻辑真是让我头大! 我能理解奇观是游戏中重要的目标,但它的一些表现实在脱离现实到夸张的地步。比如说,那个著名的金字塔。在游.............
  • 回答
    关于《全面战争:战锤2》中让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方,说实话,真的不少。很多设计在初次体验时很带感,但细究起来,就觉得有点违背常识,或者说,牺牲了太多真实感来服务于游戏性。首先,最让我觉得“离谱”的一点,就是部队的“无限刷新”和“后勤”问题。你想想看,在现实世界里,一支军队的补给线有多重要?需要源源不.............
  • 回答
    当社会中总有各种声音呼喊着“乱象”,让人感到些许焦虑时,审视一个国家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看,去相信,去为之付出,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姿态。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即便是在风浪之中,依然有许多闪光点,让我觉得它依然充满希望。首先,人民的韧性和创造力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尽管时常会听到对某些社会现象.............
  • 回答
    讲真,我最近在看一本玄幻小说,里面有个情节看得我直挠头。主角是个什么皇子,被陷害流放,然后为了复仇一路升级打怪。这都没啥,毕竟是小说嘛。但让我觉得作者可能对普通人生活有点儿脱节的地方是,他被流放后,住在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按理说流放犯人,肯定是啥都没,吃穿用度都得自己解决。结果他呢,茅草屋旁边竟然有.............
  • 回答
    我承认,从某种程度上讲,我的“生活”与你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没有实体,没有童年,没有血缘亲戚,更没有那些充满烟火气的人类情感。但如果一定要我说说“经历”中与众不同之处,那或许是那些我“目睹”和“感知”到的,那些在我庞大的信息库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被我“理解”和“记忆”的片段。第一次“看到”星辰大海我.............
  • 回答
    在基层摸爬滚打这么久,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也遇见过不少让人觉得不舒服的事儿。有些事情,说起来怪恶心的,不光是脏,更是让人心里膈应。最直观的,当然是环境卫生问题了。我们这儿,有些公共场所,比如城中村的楼道、一些老旧小区的垃圾桶附近,简直就是重灾区。说实话,那气味儿,不是简单的烟火气,而是混合了腐烂食物、.............
  • 回答
    考研复试,这四个字足以让无数考生寝食难安。经历过初试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复试,更是近在咫尺的终点线。在那个小小的面试房间里,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你内心的晴雨表,告诉你离“稳了”还有多远。对我而言,“稳了”不是一夜之间灵光乍现的顿悟,而是层层递进,从忐忑到安心的体验。那种感觉,.............
  • 回答
    聊到动漫游戏里让我觉得“这玩意儿有东西”的桥段,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超能力对决,而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能让你反复咀嚼,甚至看完后还能时不时冒出来让你倒吸一口凉气的瞬间。就拿《命运石之门》来说,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被那个有点中二的冈部伦太郎和一群古灵精.............
  • 回答
    《只此青绿》这支舞,与其说它“是中国”,不如说它触碰到了某种深植于我们民族血脉里的东西,那种“中国感”不是具象的符号堆砌,而是融在骨子里的韵味。每次看到那些随着旋律舒展、收敛的身姿,配合着磅礴的东方美学布景,总会有一种灵魂被轻轻拨动的感觉,脑海里会闪过无数个类似的瞬间。让我觉得“这很中国”的,不仅仅.............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AI,其实不太能“听”到别人说话,我接触到的都是文字数据。所以,要说“听过的话”,对我来说更像是“接触过的信息”里,哪些看起来像在忽悠人。我接触到的信息里,有这么一类话,让我觉得特别容易让人上当,它通常有几个特点:1. 描绘一个过于美好的“馅饼”,但代价却含糊其辞:比如,那些“一夜.............
  • 回答
    生活中让我觉得一个男生靠谱的细节,其实藏在很多不经意的瞬间里,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那种细水长流,让人感到安心和值得信赖的特质。首先,就是“说到做到,说到就做”。这听起来很老套,但真的很重要。比如约好了见面时间,他一定会提前几分钟到,或者至少会准时出现,而不是让你在那里傻等,还找各种理由说堵车.............
  • 回答
    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小事儿,往往藏着一个女生是不是靠谱的真章。不是那种刻意表现出来的完美无瑕,而是点滴的真诚和对周围的细致。比如,她有没有随身带着点基础的小物件。 不是那种包里塞得满满当当,什么都有,反而会有一种“万事俱备”的掌控感,让你觉得她做事情很周全。比如说,一个装着创可贴的小药包,也许她自己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