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成都双流机场等地采用 X 射线透射人体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且不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回答
对于成都双流机场等地启用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以及其可能未设置明显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的情况,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审视:

一、 技术原理与安全性解读: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这个“弱光子人体安检仪”究竟是什么。它采用的“弱光子”技术,通常指的是一种利用低能量X射线进行扫描成像的技术。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X光机(如医院的X光检查)相比,它的特点在于X射线的能量和剂量都显著降低。

低剂量射线: 相比于医院用于诊断级别的X光检查,安检仪的辐射剂量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公众照射限值。理论上,单次扫描对人体的辐射累积量是非常微小的。
穿透性与成像: 这种技术通过X射线穿透人体,检测不同物质对射线的吸收差异,从而在屏幕上成像,以识别隐藏在衣物下的违禁品(如金属、液体、爆炸物等)。
潜在担忧: 尽管剂量低,但X射线毕竟是电离辐射。对于电离辐射,哪怕是微量的,长期、频繁、累积的照射,理论上仍然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例如增加患癌的概率。这就像汽车尾气,单次吸入影响不大,但如果长期生活在高浓度尾气环境中,风险就会累积。

二、 警示标志的必要性与缺失的考量:

关于“不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警示标志”这一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科学严谨性与公众知情权: 即使辐射剂量很低,但从科学严谨性和保障公众知情权的角度来看,提供明确的警示信息是必要的。公众有权了解自己接受了何种形式的检查,以及其潜在的(尽管微乎其微)风险。
心理影响与信息不对称: 缺乏警示标志,可能会让一些对辐射敏感或有相关知识的公众产生不确定感或担忧。信息的不对称,容易滋生揣测和不信任。
管理规范与国际惯例: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公共场所涉及辐射源的设备,都会有明确的警示标志,这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安全管理规范。这种做法有助于建立公众的信任,并体现管理方的透明度。
“弱”和“无害”的模糊界定: 也许安检方认为,“弱光子”的剂量已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接近于“无害”。但“弱”并不等于“无”,尤其是在安检这种高频次、覆盖人群广泛的场景下。对于“无害”的定义,科学界也存在长期研究和讨论,通常是以“风险可忽略”为前提。
可能存在的解释:
“理解”的默认: 机场安检是强制性的,旅客必须配合。管理方可能认为,旅客已经“默认”接受了各种安检措施,对“弱光子”的潜在辐射也“默认”接受其安全性。
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也许管理方担心,如果设置了明显的电离辐射警示,可能会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认为自己受到了“危险”的照射,从而影响旅客的心情和机场的正常运行。
设备本身的“低风险”定位: 这些设备在设计和审批阶段,可能就被定位为“低风险”设备,其辐射水平低于需要强制性标识的阈值(但这个阈值需要明确的依据)。
技术进步的“常态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我们日常接触的电子设备也存在微量辐射,但我们不会为手机、电脑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或许管理方是将安检仪的辐射水平也纳入了这种“常态化”考量。

三、 整体评价:

总的来说,成都双流机场等地采用“弱光子人体安检仪”是技术进步和安保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从提升安检效率和准确性的角度来看,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在安全警示标志方面,存在提升空间。即使辐射剂量极低,公开透明地告知公众正在接受何种检查,以及其基本安全性原则,是维护公众知情权、信任和建立良好沟通的关键。

建议:

明确标识: 可以在安检区域设置统一的、易于理解的标识,说明所使用的安检技术,并附带“对人体无害”或“辐射剂量极低”等说明性文字,而非简单的“X光”,避免引起误解。
信息公开: 机场管理方和相关部门,可以更主动地向公众介绍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发布相关的科学解读和权威报告,消除公众疑虑。
持续监测与研究: 尽管目前认为安全,但对于此类新技术,应持续进行辐射剂量监测和长期健康影响研究,并及时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

总结一句: 科技服务于安全,但安全也需要透明的沟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公众的知情权和心理感受,确保技术应用真正做到“安全”且“安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各位邀,本来不想答,但邀太多了……

至于我是干什么的凭啥敢来答呢,是这样,目前已在辐射行业从业10年,有辐射工作人员执照(中国的和意大利的)。

首先,如果说明书没有撒谎,数据属实的话,单次检查0.2微Sv的确是一个非常小的量,0.2微相当于你在地球上随便一个地方呆一个小时的剂量。如果要分析0.2微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我猜大概能增加癌症几率。几率有多大呢?小数点后面看见数字之前得有好多好多好多个零吧。这里说猜其实是件很不严谨的事情,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这个值实在是太小了,想去分析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按照极端情况考虑,假如在机场工作的人每天过安检5次,一年365微Sv的剂量,和公众区域年个人暴露量不超过1000微Sv还是差了很多,也不会被列为辐射工作从业人员。所以如果说环评合格,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为什么我对这个东西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呢?

第一:各国,包括中国,都有明确规定,涉及电离辐射的应用要明确标示,警示,设置安全区域。

显然,这里违法了。也许环评报告里面有测量数据显示开机时设备附近的剂量率并且合格,测量开机时设备附近剂量率是多少又不是多困难的一件事,如果真的安全,写出来就好了嘛。

20161001 更新补充:最新消息,根据成都市环保局“2016限改字06号”文件显示,这个设备在机场和车站的使用甚至没有完成《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手续,这也是绝对违法的。

第二:辐射防护的原则是,没有意义或者是可以避免的剂量,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避免。

安检的手段千千万万,欧美机场很大程度普及的毫米波扫描设备,或者人工手检都完全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偏偏选择可能造成潜在健康风险的电离辐射对公众进行普检,这是很不妥的一件事。而且选择全透照摄的X光意义在哪里?安检真的在乎某人肚子里有把枪或者刀的情况么?过了安检还得先切腹取出凶器才能实施犯罪行为?有人很多次提到,坐一次飞机要受到几十微Sv的辐射,你连飞机都坐了安检这点量算个什么?是的,的确不算什么。我每次设备维护都是几个小时三百四百微Sv的剂量挨着,安检的0.2对我来说真的就是个屁。但是,没必要的剂量我为什么要挨?或者再更矫情一点的打个比方,假如我有好几千万,我根本不在乎丢没丢一块钱,但我就不愿意给你,这有什么问题么?

第三:公司的宣传手册和告示板太无耻。

这里很多朋友的回答中都已经提到了,我冒着抄袭的风险再强答一下好了。从头到尾告示板没有提到过一次使用的射线是低能量X射线,而是使用了莫名其妙的弱光子来代替。我可以理解从宣传的角度考虑到公众谈辐射色变的情绪,为了避免引起强烈抵触,作者可能会避免使用敏感词汇等等等等。但是科普的原则就是说实话,讲道理。如果连实话都不敢说,人凭什么要相信你?

胡说八道的例子在告示和说明书中还有很多。比如提到的一次接受100000微Gy以下的剂量是安全的,这是彻底的胡扯。100000微Gy是一个很大的剂量。按照X线的情况来考虑,100000微Gy的X线造成的等效剂量是100000微Sv,也就是100毫Sv。超过100毫Sv这个值的剂量是一个已经确定的会对生物体产生伤害的剂量。一次性低于100毫Sv的剂量理论上不会造成可观察到的直接伤害,但是这里面并没有考虑随机性效应的影响。一次性接受100毫Sv是一定会增加致癌几率的。无论哪个国家如果出现一次性接受100毫Sv的意外辐射,都可以定性为很严重的辐射事故,说100毫以下就安全,我不敢同意。

另外一个例子是引用了一篇文献试图证明长期微剂量辐射增强抵抗力有益健康。这我都不想吐槽了……随便去翻个医学期刊有关低剂量电离辐射的危害的文章一堆一堆一堆的,高原地区皮肤癌发病率高于平原地区也是有医学数据支持的(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层较薄,宇宙辐射要高于平原地区)。而且原论文只是提出了这种可能性的研究,相反论点的文章也有很多,根本不是一个已经确定的结论,某作者就非常脸大的拿来直接当证据了。

在我来看,如果明确写清楚了这是电离辐射,这是极小剂量X射线,设置好安全剂量率警示区,说明写清楚检查剂量极小对人体健康风险极低可以忽略,通过环评通过审批,用也不是问题。但就目前这种不明不白一半瞎话的说明,和根本没有给孕妇,幼儿,特殊情况的病人选择的权利的情况下 - “当心台阶摔倒请走人工通道”这种无耻的瞎话我不觉得算是告知情况给人选择权 - 啥也别说了,坚决抵制。

更:谢各位支持,没想到一天一千赞还上了日报,还有记者朋友们约访…我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行业内普遍认识大概说一说,一定会有疏漏或者不准确的地方,很惭愧,谢谢大家。

已有记者朋友跟进,请关注后续

zhihu.com/question/5097

关于香蕉的问题,请参考

zhihu.com/question/5097
user avatar

建议成都的朋友自己走人工检查。

其实核电站这种大型企业在国家严格检查下,安全性还算可以。

这种安全性东西一旦下放到私人企业或者普通个人,国民性来说,难以放心。

反正我以后会走人工安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成都双流机场等地启用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以及其可能未设置明显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的情况,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技术原理与安全性解读: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这个“弱光子人体安检仪”究竟是什么。它采用的“弱光子”技术,通常指的是一种利用低能量X射线进行扫描成像的技术。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X光机.............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 回答
    俄乌冲突中的俄军指挥体系和行动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战略、指挥结构、后勤保障、情报系统等多个方面。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俄军指挥进行详细分析: 一、指挥体系结构1. 中央指挥链 俄军的指挥体系以中央军区(俄联邦安全局)和西部军区(负责乌克兰东部战区)为核心,由总参谋部协调。 总参.............
  • 回答
    关于“幻影部队突袭利沃夫”这一假说,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支持其真实性。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分析、情报来源及可能的动机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地理背景1. 利沃夫的战略地位 利沃夫是乌克兰东部的重要城市,位于第聂伯河畔,历史上曾是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苏联的军事重镇。在俄乌战争中,利沃夫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