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广州地铁的英文译名为何是「metro」而非「underground」或「subway」?

回答
关于广州地铁的英文译名为何采用“Metro”而非“Underground”或“Subway”,这背后其实有着不少有趣的考量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

首先,得说说“Metro”、“Underground”和“Subway”这几个词本身的意思。

Underground:这个词最直接的含义就是“地下的”。它强调的是地铁运行在地下这个事实。在英语世界里,很多早期建成的、主要在地下运行的轨道交通系统,比如伦敦地铁,就用了“Underground”作为其官方或非官方的称呼。这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标志性的名字。

Subway: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更常用,意思同样是指“地铁”,尤其是那种在地下或高架桥下运行的轨道交通。在美国,像纽约地铁(New York City Subway)就是非常经典的例子。它有时候也泛指地下通道。

Metro:这个词源于法语,是“Métropolitain”的缩写,意思是“都市的”或“大都会的”。它一开始是指巴黎地铁(Chemin de fer métropolitain),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泛指大都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通用词汇。相比前两者,“Metro”给人的感觉更国际化、更现代,也更简洁。

那么,为什么广州地铁选择了“Metro”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1. 国际化与通用性:

广州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其地铁系统服务对象不仅是本地市民,也包括大量的国际游客和商务人士。采用“Metro”这个词,在国际上是更为通用的称呼。很多国家的地铁系统都普遍使用“Metro”作为其官方名称,比如法国的巴黎地铁、韩国的首尔地铁、日本的东京地铁(虽然东京地铁主要指东京都交通局运营的部分,但“Metro”作为泛指也很常见)等等。这使得国际友人能够更直观、更快速地理解和接受“Guangzhou Metro”这个名字,也符合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2. 简洁、现代的形象塑造:

“Metro”这个词本身发音洪亮,长度适中,给人一种简洁、有力、现代的感觉。相对于“Underground”可能带有的“老派”或“纯粹地下”的意味,或者“Subway”在美国英语中更强的地域特色,“Metro”更像是一个能够代表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符号。在城市建设和品牌塑造上,追求这种现代化、国际化的形象是很自然的。

3. 避免地域性差异:

如前所述,“Subway”在美国英语中更流行,而在英国英语中,“Underground”或者“Tube”(特指伦敦地铁的隧道)更为常见。选择“Metro”可以避免与特定英语国家的地域性用法产生混淆,对全球受众而言更加中立和易于理解。

4. 运营特点的考量(或许不是最主要,但也有可能):

虽然广州地铁绝大部分线路都在地下运行,但不可否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可能包含部分地面或高架的线路。比如,早期的1号线就有地面部分,后来的线路也有高架段。在这种情况下,“Metro”这个词比“Underground”更能包容这种多样性,因为它强调的是“服务于大都市的轨道交通”这个功能,而不局限于地下运行。当然,这可能不是选择“Metro”的决定性因素,但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侧面。

5. 学习和借鉴其他国际城市的经验:

在广州地铁规划和建设的早期阶段,无疑会参考和学习全球范围内成功的地铁系统。很多后来建设的地铁系统,特别是亚洲地区,都倾向于采用“Metro”作为官方名称,比如新加坡的Mass Rapid Transit (MRT),虽然不是直接叫Metro,但概念相似,也追求国际化。选择“Metro”也是一种顺应国际潮流的做法。

总结一下:

广州地铁选择“Metro”作为其英文译名,主要是为了强化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辨识度和通用性,同时追求简洁、现代的品牌感。 这是一种战略性的命名选择,旨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乘客都能轻松理解和接受,也符合广州这座城市对外开放、面向世界的姿态。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叫“Guangzhou Underground”,可能会让非英裔英国人想到伦敦,让美国人觉得是“纽约地下铁”,而“Guangzhou Metro”则是一个独立、清晰、全球通用的品牌标识。这就像一个品牌,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一个功能,更是在塑造一种认知和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先看完所有高票答案再看本答案,脱离其他答案阅读本答案是没有意义的。

阅读本答案可能会造成不适,请慎重阅读。

中国大陆范围内除了Beijing Subway以外全地铁系统,尤其2003年以后新开工系统的英文都是Metro,境外主要的用法这么多答案也已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描述了,不要再回「某地也是Metro」这种内容了。谢谢。
为何只有北京地铁官方上用英文单词 「subway」,但其他城市地铁却用「metro」?

=====================================
轨道迷班门弄斧(主要是天天看着这问题飘在上面实在是难受),欢迎点踩。

跑题了。探讨这几个词之间的差异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广州叫Metro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个名字是广州市外事部门确定的?交通主管部门确定的?地名管理部门确定的?还是广州地铁运营方确定的?如果连这都答不上来的话,那么可以说没有任何“为什么”可以讨论了。
上面所有的答案都只是在辨别题主所给的三个词的区别,或者表达自己对某一个词的偏好而已。都没有涉及为什么广州会选Metro,换句话说把题目里的广州改成上海或者其他任何一个北京以外的大陆城市均可以得到下面这一串答案。真是悲哀。全折叠,除了对不起别人劳动成果之外,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不过说说也有益。

以下主要针对目前排名第二的答案。在这个答案里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的问题已经基本说清楚了。
另外由于上述答案中涉及到中文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铁”,也会相应的进行解读。


首先,地下化的铁路不等于地铁。

虽然如果去查字典的话,仍然会得到地铁=地下铁道的简称而地下铁道=修建在地下的铁路的说法(《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上面的所有答案中甚至只有一个人指出称作underground的仅London Underground一家的事实(还没说死)。这个名字还对应有(英式恶趣味的)London Overground,显然是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上对吧。日常生活中称The Tube,也是指隧道(The Tube甚至出现的比Underground更早),就更是地下了吧。但是讽刺的是,根据TfL提供的数据,伦敦地铁的地下线路长度占线路总长的比重(以下称地下化率)还不及45%:Key facts | Transport for London,远低于大陆各主要城市。

由于成本原因,地铁出地面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举例来说北京地铁13号线(地下化率8%)和八通线(地下化率0)均叫做地铁(而且还叫subway)。(更有趣的是,广州地铁是目前中国拥有较大规模线网的轨道交通系统中地下化率最高的,>80%,而且好像还会越来越高)

反过来说,石家庄地下直径线(京广高铁石家庄站以北的一段)、天津地下直径线(津山高铁天津西至天津站的一段)、成灌铁路离堆支线,乃至在建的深圳福田站,都是城市区域地下化的铁路的代表。后两位车站也在地下,离堆支线已经通车甚至还有屏蔽门。但是没有人叫它地铁。

因此以地下化作为地铁的定义本身也存在问题


既然提到了标准,那么来看一看CJJ/T 114-2007《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对各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
城市轨道交通下分地铁、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磁浮、自动导向轨道和市域轨道总共7种。地铁(大、高运量)的定义是小时最大运量宏观说在3万人次以上(参见建标104-2008),而轻轨(中运量)和有轨电车(低运量)则在此之下。换句话说如果循标准,那么地铁是大、高运量并采用钢轨的城市轨道交通形式。
然后呢?请翻回去看上面的几个答案中对Rapid Transit的定义(看起来是维基百科抄的)。

可以得出结论地铁=Rapid Transit

注意上述内容建立在以国家有关标准定义地铁的基础上




本人的看法即以上。

另外,上面说德国的思路很好。北京地铁定下subway应该是在80年代,那时候中美关系好得很,借纽约地铁来。而上海和广州都是90年代,据说还有欧洲的贷款,叫metro也正常吧。


另附。

同在东京范围内,政府的东京都营地下铁的英文是Toei Subway,而营团的东京地下铁称作Tokyo Metro。当然他们主要坐JR,而且也主要说电车——又回到了电车火车的话题。

user avatar

祇是補充下,香港的MTR是港鐵公司的註冊名,全稱是Mass Transit Railway Corporation. 但該交通工具仍然叫metro. 台灣的捷運其實仍然叫metro,公司簡稱TRTC 參考以下網址:

trtc.com.tw/

。 新加坡的MRT是Mass Rapid Transit, 也是公司名。這裡不能混淆。香港人平時提的MTR是實指香港地鐵,而不是泛指地鐵。同理推及其他縮寫。討論時切勿纏在一起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广州地铁的英文译名为何采用“Metro”而非“Underground”或“Subway”,这背后其实有着不少有趣的考量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说说“Metro”、“Underground”和“Subway”这几个词本身的意思。 Underground:这个词最直接.............
  • 回答
    关于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的“广州地铁上男子称呼黑人为‘黑鬼’被打耳光”这则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解读。这则新闻触及了种族歧视、社会公德、文化冲突以及媒体报道的准确性等多个敏感话题。一、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和性质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则新闻描述的是一个可能发生的事件。在任何社会中,都可能存在.............
  • 回答
    .......
  • 回答
    广州地铁,这架在南粤大地上飞驰的钢铁巨龙,其运营水平之高,早已是出了名的。不少人在体验过后,都会竖起大拇指,感叹其高效、便捷与舒适。那么,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咱们这就来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一、 前瞻性的规划与持续的投入:打好坚实的基础广州地铁的高运营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于其超前的规划.............
  • 回答
    看了广州地铁和纽约地铁的对比照片,我的第一感受是,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观察角度,能一下子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脉络和发展理念。首先,我们来看看广州地铁。照片里呈现的是那种…怎么说呢,就是非常现代、规整、明亮的感觉。站台的设计通常很简洁,线条感强,地板干净得能照出人影。墙面多采用浅色系,搭配LED灯带,.............
  • 回答
    深圳地铁和广州地铁,作为中国南方两大超大城市的地下脉络,虽然都承担着疏导交通、连接区域的重要使命,但在运营理念、发展脉络以及城市气质的体现上,却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各有千秋。我们先聊聊广州地铁。广州地铁的历史更悠久,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一批大规模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这使得它天然带有一种“.............
  • 回答
    深圳和广州的地铁之所以同时使用普通话和粤语进行播报,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现实考量。这不仅仅是语言政策的体现,更是两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自身独特身份认同和多重现实需求的巧妙融合。历史的沉淀与粤语的根基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广州是中国南方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 回答
    看到广州地铁广佛线安检员在安检工作中拍照泄露乘客隐私的消息,我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这不仅是对乘客个人隐私的严重侵犯,更是对职业道德的践踏,也是对我们社会信任基石的破坏。我的看法:1. 这是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 任何安检人员都应该清楚,他们的职责是保障公共安全,而不是窥探和泄露乘客的个人信息。在安检.............
  • 回答
    广清城际的启示:珠三角城轨迈向“地铁化”运营的探索与挑战广清城际的成功运营,无疑为珠三角区域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范例。这条连接广州和清远的城际铁路,通过与广州地铁网络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出行的便捷性和效率,受到了沿线居民的广泛欢迎。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更大的可能性:能否将整个珠三角的.............
  • 回答
    嘿,你有没有注意到,坐地铁的时候,除了普通话,还能听到浓浓的家乡话报站?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为啥这“方言报站”在国内好多城市都是“稀罕事”,就广州、上海、西安这种少数地方才有呢?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里面门道可多了。你想想,一个城市的地铁,那是每天承载多少人的交通大动脉啊?首先,统一标准、方便.............
  • 回答
    很多人都知道,广州、东莞、深圳这三个广东经济发展排头兵城市,在地理上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广州和东莞,东莞和深圳,它们之间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按理说,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个完善的、可以相互通行的地铁网络,就像北京、天津或者上海、苏州那样,能够让大家轻松地跨城通勤。但现实是,目前这三个城市的地铁系统,尽管都.............
  • 回答
    12 月 1 日,广州地铁 11 号线沙河站施工区域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地陷事故。根据现场传来的消息,这次事件的规模不小,直接导致了路面塌陷,并牵涉到正在施工中的地铁隧道。目前的状况:截至我所知的信息,事故发生后,现场被立即封锁,相关部门也迅速赶到进行处置。最令人关心的失联人员情况,至今仍牵动着无数.............
  • 回答
    珠江新城上班,想找个租金相对便宜,地铁又没那么挤的地方,这确实是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难题。毕竟珠江新城是广州的CBD,寸土寸金,房租自然不低,而早晚高峰的地铁也是出了名的“兵家必争之地”。不过,也别灰心!只要我们换个思路,稍微往外围一点,或者选择一些配套设施相对成熟但不如珠江新城核心区那么“闪耀”的区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反映出大家对不同城市发展的看法和感受。南京、成都、广州虽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地铁建设和基础设施大改造,但武汉给人的“大工地”、“县城”印象,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观感。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大工地”和“县城”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视觉感受和心.............
  • 回答
    .......
  • 回答
    你在深圳地铁里看到的那些地铁广告,确实常常会让人注意到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些被用来“代言”深圳精神的人物,很多时候是由外国人来扮演的。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洋人”的面孔更吸引人,或者仅仅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新奇感。它其实折射出深圳这座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它对外展示自身形象时的一种策略和期望。深圳,从.............
  • 回答
    这两句天猫的地铁广告,一出街就引起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炸开了锅。单从传播效果来看,无疑是成功的,它抓住了大众的痛点和情绪,让人一眼就能记住,并且引发共鸣或者争议。但要深入看待,就得拆解一下它背后可能传递的逻辑,以及它为什么能打动一部分人,又惹恼一部分人。“物价这么高,不如咱俩在一起吧”这句话的杀.............
  • 回答
    2017 年知乎地铁广告: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知识化”营销2017 年,知乎在地铁里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用一系列“反常规”的广告词,成功地在都市的喧嚣中,为自己赚足了眼球。这批广告,至今仍被不少人津津乐道,也成为了知乎品牌营销史上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案例。广告的核心策略:反差与共鸣知乎这批地铁广.............
  • 回答
    东北人在上海、广州等南方地区的口碑,这事儿,说起来就跟说自家亲戚似的,五味杂陈,却也挺有意思。先说说上海吧。上海人骨子里是精细的,讲究规矩,也有些慢热。刚接触东北人的时候,有些上海人可能会觉得他们说话直,嗓门大,有时候会显得比较“接地气”甚至“粗糙”。比如,东北人开玩笑可能荤素不忌,表达情绪也比较直.............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