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硕士不知桃园三结义是刘关张,如何评价网友反应?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前两天,网上铺天盖地的关于“某位硕士不知道桃园三结义是刘关张”的讨论。刚开始我看见,心里咯噔一下,寻思着,这事儿还能有不知道的?毕竟,刘关张桃园结义,这可是从小听到大的故事,甭管是课本里讲,还是电视剧里演,亦或是老人们嘴里念叨,这事儿算是咱们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了。

然后,我仔细看了看网友们的反应,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说法,热闹非凡。

第一种反应:难以置信,甚至带点嘲讽。

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开玩笑吧!”、“这得多不关心历史文化啊?”之类的评论。他们觉得,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士,竟然连这么基础的中国历史文化常识都不知道,这简直是“博士不如狗,硕士满地走”的另一种体现,是教育出了问题,是知识普及不到位。

这类网友的语气里,常常带着一丝不解和失望。他们可能会说:“我小学二年级都知道的事,他一个硕士不知道?”、“这学历是买的吧?”、“现在的年轻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了。” 甚至有人会把这个事件上升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层面,认为这是教育“只重技术不重人文”的恶果。

有意思的是,有些人还开始“考古”这位硕士的背景,想看看他究竟是什么专业,什么学校毕业的,是不是真的如大家猜测的那样,对历史文化完全不沾边。这种刨根问底的劲头,也说明了大家对这件事的关注度有多高。

第二种反应:理解与宽容,强调个体差异。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表现出了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关注领域,不能因为一个知识点没掌握就全盘否定一个人。

这类网友可能会说:“术业有专攻嘛,他或许是某个尖端领域的大牛,对历史不感兴趣也很正常。”、“谁还没个不知道的事儿?我也不知道某个冷门科学理论呢。” 或者,“这说明咱们的教育内容需要更加多元化,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必须熟悉历史故事。”

他们更倾向于从个体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认为这只是一个“不知道”的状况,而非“无知”的标签。他们也可能反思,是不是我们对于“博学”的定义过于狭窄了?是不是我们过于看重某些传统知识,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专业性?

还有人会提到,这位硕士可能是在国外长大的,或者从小接触的是西方教育体系,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也是情有可原的。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最初那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批判情绪。

第三种反应:冷静分析,探究深层原因。

还有一部分网友,没有直接站队,而是试图去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可能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获取渠道的变化: 现在的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非常多元化,很多知识可能通过短视频、网络段子等碎片化信息了解,如果这些信息没有触及到“桃园三结义”,那确实有可能不知道。尤其是一些网络流行文化,可能比传统故事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教育的侧重点: 有人会反思,当前的教育是否过于侧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专业里,历史人文的课程比重可能不高。
个人兴趣和选择: 人的兴趣是多样的,有人对历史情有独钟,有人对科学技术更着迷。即使是名校毕业的硕士,如果他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与历史文化无关,又没有刻意去了解,不知道一些传统故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不知”与“不重要”的界限: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知道“刘关张”名字和“桃园三结义”这件事情,在他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不学习也无妨。这反映了当下社会中,知识的“实用性”被高度重视。

总的来说,我对网友们的反应是这样看的:

首先,大家对“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知识普及的关注度,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这说明咱们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还在,大家对这些文化符号是有感情的,也是有期待的。

其次,网友们的反应也折射出了社会对“高学历”人群的期望值非常高。一旦出现和这种期望不符的情况,很容易引发讨论和质疑。这既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也可能带有一点“学历崇拜”的影子。

再次,这次事件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重新思考知识的边界、教育的意义以及个体差异。是不是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地看待那些在某个领域非常出色,但在其他领域了解不深的人?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然,最核心的点在于,不论是“知道”还是“不知道”,都不是评价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一个硕士,即使不知道刘关张是谁,如果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那也依然是值得尊敬的。但同时,作为中国人,对这样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故事有所了解,无疑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也更容易和他人产生共鸣。

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说,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责,也许更好。同时,也提醒我们自己,多读读书,多看看,别让那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成了“不知名”的传说。毕竟,知道刘关张,有时候也是一种连接我们与过去的、与民族记忆的桥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带她多玩玩三国无双三国杀什么的吧……

毕竟拍新三国的导演也没看过三国,演员们对三国的了解主要就是靠游戏之类,对普通人还能要求什么呢。

user avatar

法学硕士、博士不知道桃园三结义是刘关张,不稀奇。

稀奇的是,还有法学硕士博士不知道:“谁主张、谁举证”这句话的下半句。

普通群众不知道“谁主张、谁举证”的含义也就罢了,胡搅蛮缠说不举证就是造谣、撒谎,那也只能说群众的认知有限。

但很多法学专业的人士,竟然也认可“谁主张,谁举证。不举证,视同造谣”,就比较魔幻了。

这可是一个奇观。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下好多人都以“术业有专攻”来给这位硕士洗地,我还是比较吃惊的。

@琅邪杨文理 说得对,不知道刘关张犹有可说,不知道三国,那真是不可原谅了。

为啥呢?因为“三国”这个信息,在我们社会上简直太多了。

我们就不提初中历史课程了,也不提语文课本中的《出师表》、《观沧海》了。

打开电视,新老三国暂且不说,吴秀波的司马懿不刚刚才热播嘛。去看电影,吴宇森的《赤壁》、刘德华的《见龙卸甲》当年都是大火。歌曲有林俊杰的《曹操》,相声有苏文茂的《歪批三国》,京剧号称“唐三千、宋八百、说不尽的列三国”那更不是吹牛。就连小孩子看的漫画,都有一套《萌三国》在那里放着。至于三国相关的图书、游戏,那更是汗牛充栋、灿若星辰,数都数不过来。

——这么说吧,无论你是什么人,无论你是什么文化水平,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也好,是目不识丁的乡愚也罢,社会上总有一种三国相关信息能完美适合你,正常情况下,你肯定会接触到它。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知道这位硕士是如何完美地避开所有相关信息,而达成“不知道三国”这一成就的。

说起来,这也是个奇迹啊。

user avatar

怎么避免法律人成为冷冰冰的文牍机器?

我们需要他首先是个社会人,不要脱离地气。

其次我们需要他是一个文明人,历史和文化可以作为我们彼此共同的纽带。

我们需要他们具备专业素养的同时,不要失去朴素的正义感。

朴素的正义感靠什么培养?

一个人,如果公认的义务教育教材里有的文化经典不能给她留下一点印象,如果东亚最热的文化IP之一不能进入她的生活……

那么恕我直言,这种人如果有同理心和朴素正义感,那么是个奇迹。

user avatar

不知道桃园三结义也还罢了,不知道三国就有点意思了。

这位读的是法学,这专业有门必修课——《中国法制史》。捎带,三国时期还是重头戏,因为出现了著名的【八议】。

知道为啥小民上庭一路手铐丁零当啷,大老虎就可以甩着手踱方步不? (^_^)

别以为中华法系的肉体死了,魂也跟着灭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譬如刑法上的包庇罪与中华法系传统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冲突,这就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

简单说,你知道爸妈犯罪,你能不能给他们买个机票,提供住处?

中华法系说:只要不是谋反、谋大逆,能!

刑法说:不能!干了你也进去。

哪个更符合中国人的伦理道德,难道不值得探究么?如果不懂历史,探究?探究个屁!

总之,作为专业人士,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并不值得自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