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汉语言的硕士不知道屈原的典故正常吗?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说,一个汉语言专业的硕士不知道屈原的典故,这事儿……怎么说呢,挺少见的。不过,说它“不正常”吧,也未必绝对。咱们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您想让我详细说,那就一步步来,我尽量用大白话,把这事儿掰扯清楚。

为什么说“挺少见”?

我们先来看看“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它到底学点啥?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汉民族语言和文学的。这可不是随便看看古诗古文就能毕业的。这个专业通常会涉及:

中国古代文学史: 这是重中之重,里面包含了从先秦到近代的各个时期、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他的作品《离骚》、《九歌》等,以及他的人生经历,是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论: 学习文学理论,怎么可能绕开屈原那些影响深远的文学观点呢?
诗歌鉴赏: 屈原的诗歌,尤其是楚辞,以其瑰丽奇特的想象、浪漫主义的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学习如何鉴赏诗歌,屈原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案例。
文化史、思想史: 屈原不仅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政治家,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和士人的忧患意识。这些都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会涉及的范畴。

所以,您看,屈原的典故,从文学创作、文学史地位、文化影响等各个角度,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国文学的肌体上。一个扎扎实实学了几年汉语言文学的硕士,即使不是研究屈原的专家,对他的生平、作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化符号(比如端午节、粽子、龙舟),应该都是有基本了解的。

那么,为什么又说“未必绝对”?

这就要说到“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灰色地带了。有没有可能,这位硕士的专业方向比较偏呢?

可能是现代文学或当代文学方向: 如果这位硕士读的是现当代文学方向,主要研究的都是近现代的作家作品,那么他对古代文学,尤其是屈原这种非常遥远的古代人物,了解得相对少一些,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当然,这也不是说完全不知道,只是可能不如那些专攻古代文学的同学那么熟悉。
可能是语言学方向: 汉语言文学这个大类里,也有很多分支,比如语言学。如果这位硕士是研究语音、文字、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那么他的重点确实在“语言”本身,而不是“文学”。虽然语言和文学密不可分,但侧重点不同,对文学史人物的了解程度自然也会有差异。
学习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 即使是古代文学方向,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和兴趣点也不同。有些人可能对唐诗宋词更感兴趣,有些人可能对明清小说更熟悉。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你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对所有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了如指掌,总会有一些“盲点”。
毕业后工作方向: 毕业后,他从事的工作可能与文学研究没有直接关系,比如教育(但如果是教古代文学,那还是会接触到)、出版、媒体、甚至是非文学行业。时间一长,一些与工作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确实可能会渐渐淡忘,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的信息不断涌入,旧的知识如果不经常复习,就容易被“挤”出去。
“不知道”的定义: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知道”的程度。是完全没听过屈原这个人?还是知道有屈原这个人,但对他的生平典故一概不知?前者确实很罕见,后者则相对可能一些。可能他对屈原的印象只停留在“古代诗人”、“投江自尽”这种非常表面的认知,更深入的典故,比如“举国悲恸”、“泽畔吟”、“泽畔兰芷”等等,就不太了解了。

更详细地讲讲屈原的“典故”

您说要详细,那咱们就得把屈原这个人的“梗”说得透彻点。屈原的典故,其实挺多的,而且和中国文化融合得很深:

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这是屈原悲剧命运的写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就记载了他“内行修洁,言论诚信,被谗获罪,流放汉北”。他真心为国,却被小人诽谤,遭到了楚怀王和楚顷襄王的疏远和流放。这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君臣之间信任的缺失。
2. 《离骚》的创作: 这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抒情诗之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可以说是千古绝唱,表达了他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充满了瑰丽的想象,描写了他流放中的痛苦、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3. “美人香草”的象征: 在《离骚》等作品中,屈原常用“美人”象征君王或理想中的贤君,用“香草”(如兰、芷、蕙)象征自己的高洁品德。当君王“昏乱”时,他用“美人”来比喻君王,但因为君王受奸臣蒙蔽,他只能用“香草”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和高洁。这种“美人香草”的用法,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比兴手法,影响深远。
4. “泽畔吟”: 屈原被流放后,曾在水边独吟,写下了《渔父》等篇章。《渔父》中,渔父问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回答说:“屈原曰:‘何谓洁而濯之?吾固将照化工,洁其何损;且吾方且行,吾又何加焉?’”这段对话,展现了屈原宁愿保持自己的高洁,也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品格。
5. 投江殉国: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典故。楚国灭亡,屈原“哀伤过过度,身体憔悴,颜色惨变”。他眼见国家灭亡,无法挽救,悲愤之下,“怀石,遂入汨罗江,投水而死”。
6. 端午节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在汨罗江上举行龙舟竞渡,并用粽子投江,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这个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回到“正常”与“不正常”

所以,您看到了,屈原的典故,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

如果一个汉语言专业的硕士,对这些连基本印象都没有,那确实会让人觉得:
他的学习可能不太系统: 尤其如果他学的是中国古代文学,那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他对专业的兴趣可能不浓厚: 学习一个专业,往往会围绕一些核心人物和核心典故展开,如果对这些最基础的东西都缺乏了解,那学习的深度就可想而知了。
他可能没有真正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魂”: 汉语言文学不仅仅是文字和语法,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屈原的诗歌和他的精神,正是这种“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人。

正如我之前说的,每个人的学习路径、侧重点、兴趣点,甚至毕业后的职业发展,都会影响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偶尔的“盲区”是存在的: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一样,即使是博士,也可能对某个非常细分的领域不了解。
“知道”的标准也不同: 有人可能对屈原的作品如数家珍,有人可能只知道他投江了,有人可能更熟悉与端午节相关的习俗。这都属于“知道”的范畴,只是深浅不同。

所以,您问“正常吗?”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对屈原的生平典故有一个基本的、甚至是深入的了解,是非常正常且应该的。如果完全不知道,那就不太正常了,至少说明他的学习过程存在一些问题,或者他对专业的投入度不够。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偶尔的“不知道”,就全盘否定一个人的专业能力。毕竟,人是活的,知识是不断更新和遗忘的。更重要的是,他是否具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的能力和意愿。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但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语言专业的硕士,应该对屈原有所了解。如果他真的完全不知道,那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希望我讲得够详细,也够明白。不知您觉得如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可能我的观点会有很多人看不惯亦或是会触怒一部分人。

不知道题主是否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八个二级学科,题目中说的“汉语言”我估计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

先说这首诗。

辛弃疾的词向来以用典著称,这首词亦不例外,《短歌行》自不必说,

何人为我楚舞

《史记•留侯世家》: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

听我楚狂声

《论语•微子》:楚国的狂人接舆的《凤兮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余既滋兰九畹

《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秋菊更餐英

《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孟子•离屡》:“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一杯酒,何问似,身后名

《世说新语•任诞》:“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识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识。”

富贵非吾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归于白欧盟

《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典出上半部分)


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在整个中国文学中是有开创性地位的,辛词中对其引用是非常明显的。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屈原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他对后世的文学精神的影响亦是不可估量的。《离骚》与《诗经》并称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它对汉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具有直接的影响,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文本素材,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那么这样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绕不开的文学作品,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不知道、不熟悉是否正常?当然不正常。

当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门槛不高,有很多人是因为热爱选择了这个专业,也有很多人是半推半就或服从调剂而懵懵懂懂地来到这个专业,但不管怎样,既然本科学了这个专业,没有读过《离骚》的,都是不合格的。(防止杠精,这里补充几句,没有哪个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上会不讲屈原的,就算老师没有在课上让学生读《离骚》,也会让学生在课下读一读,的确会有很多人不会去读,如此,我说一句不合格也不为过吧)。你可以不了解宋玉,不了解唐勒、不了解景差,但不能不了解屈原;你可以没读过《神女赋》,没读过《大招》,但不能没读过《离骚》。

如果该老师本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如上文,她不知道屈原的典故是绝对不正常的。即便她对古代文学不感兴趣,看不出“秋菊”、“落英”等意象,下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也总该听过。

如果该老师的硕士是跨考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自不必说,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在初试中应该要考文学史吧。又或者她学的是汉语言文字学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选学校的时候选择的是不考文学史的?我想这个概率应该不大吧。总不至于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吧?(学科语文应该不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吧。)

就算该老师本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跨考选的不考文学史的学校,她高中总逃不掉《离骚》吧。






这里你还要说高中的选文没有涉及到“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两句,甚至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一句也没有听过,香草意象也不认识

那…你赢了,我无话可说…

以上几种条件能同时满足,还选择考汉语言文学的硕士,我……真的,你赢了。


前面的很多回答中,各个答主都认为这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确实,很多中学语文老师的知识储备没有那么多,需要做知识拓展的时候会捉襟见肘,比如讲《阿房宫赋》,“房”为什么读“pang”;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哀民生之多艰”中“民生”指什么……当然这些东西对高考来说可能不会有什么用,高中老师最实际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考出高分。但我想,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还应该肩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教学之余,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了解文化常识

我想到郑强在九江学院的演讲中说,很多中小学老师在毕业以后就不会去读书,教了几十年书都未必会再去读书。正如题主所说的这位语文老师,不管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还是从教师这个职业上来说,她都是不合格的。何为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以上,一点浅见。

最后附上《楚辞》的各个版本,以飨诸位。

1:王逸《楚辞章句》上承刘向《楚辞》,但它原版早亡,现存主要版本有: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中复宋本十七卷,上海图书馆藏;1571年(明隆庆五年辛未)豫章王孙用晦夫容馆复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辞疑字直音补》一卷,上海图书馆藏;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冯绍祖校勘本;等。

2:继承王逸《楚辞章句》最受重视的版本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但按王逸《楚辞章句》“自序”,刘向的《楚辞》应为十六卷,而现见版本的《楚辞章句》,却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怀疑其作真伪者。洪兴祖《楚辞补注》则认为只是后人加入,“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的,本旨是补王逸《楚辞章句》之未备,故取名“补注”,是公认较为全面保留《楚辞章句》、乃至上接刘向《楚辞》的著作。在《楚辞》早佚,《楚辞章句》原貌不见得情况下,《楚辞补注》遂成为最主要的追溯《楚辞》的版本。该书同样十七卷,在承袭《楚辞章句》内容上,作进一步《楚辞》的补注及阐发等,客观上也留住了已经失传的隋唐以前及洪氏同时代的遗说。

《楚辞补注》版本较多,主要有:明复刻宋本,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中汲古阁重刊宋本,北京图书馆藏;清素位堂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惜阴轩丛书》仿汲古阁本,等。

3: 《楚辞入门》,梅桐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对楚辞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浅出,体系完整。

4:《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收录了王逸《楚辞章句》和朱熹《楚辞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于今最全的楚辞注释本;该书每篇均有详细的题解,通俗性、学术性兼备。

5:《楚辞今注》,汤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一种,每篇均有题解,注释简明。

6:《楚辞今绎讲录》,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姜被誉为现代楚辞学大师,是现代楚辞学研究专家中著述最丰者。此书共分12讲,观点明确,篇幅不大,简明扼要。

7:《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重印;全书分为5部分,即楚辞书目提要、楚辞图谱提要、绍骚隅录、楚辞札记目录、楚辞论文目录,是一部反映自汉以来各代学者研究考订楚辞成就的目录学著作。

8:《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崔富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为姜亮夫的学生,是前书的续编。

9:《屈原赋校注》,姜亮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修订本;该书对屈原的全部作品进行了校注,共计25篇,是当代《楚辞》注本中的权威性读本。

10:《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特点是由当代著名诗人来翻译古代名作,是现代影响最为广泛的译文。

11:《屈原赋今译》,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依照《屈原赋校注》的篇目,译文采用了元曲的形式,译法十分独特。

12:《屈原集校注》,金开诚等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该书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一种,吸收了大量现有成果,考证精当。

附:

1979年,楚辞学泰斗姜亮夫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指示,为挑选出来的全国重点大学讲师(副教授)以上教工人员进行专门的楚辞学开班培训。姜亮夫特为进修班开出必备的14部楚辞文献。

这14部专业文献分别是:

王逸的《楚辞章句》(夹附在洪兴祖《楚辞补注》里);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

朱熹的《楚辞集注》;

王夫之《楚辞通释》;

黄文焕的《楚辞听直》;

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

戴震的《屈原赋注》;

王闿运的《楚辞释》;

陈本礼的《屈辞精义》;

朱骏声的《离骚补注》;

龚景瀚的《离骚笺》;

刘梦鹏的《屈子章句》;

胡文英的《屈骚指掌》;

马其昶的《屈赋微》。

此外,还有姜亮夫自己的著述:《楚辞书目五种》。他特别指出,这14部是一些派别、方法的代表,“不一定是第一流货色”,“而第一流的货色奇缺”。



目前在世的《楚辞》研究大家为浙江师范大学的黄灵庚先生。其次有姜亮夫的学生崔富章、林家骊,楚辞学会的方铭、王德华、周建忠、潘啸龙、毛庆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想说,一个汉语言专业的硕士不知道屈原的典故,这事儿……怎么说呢,挺少见的。不过,说它“不正常”吧,也未必绝对。咱们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您想让我详细说,那就一步步来,我尽量用大白话,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为什么说“挺少见”?我们先来看看“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它到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涉及复杂法律概念的问题!关于汉语的版权,以及一个词是否能享有著作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核心观点:汉语的词语本身不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因此,第一个创造“词语”的人无法享受著作权,后面使用该词语的人也就不构成侵权。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原因:1. 著作权的本质和保护对象 .............
  • 回答
    河内作为汉语城市存在的历史,最鲜明的标志莫过于它在中国王朝统治下的漫长岁月,尤其是北属时期。这段时期,汉语不仅是官方语言和书面语言,更是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渗透的载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北属时期”,是指中国封建王朝对越南北部地区进行统治的时期。尽管具体年代划分略有争议,但普遍认为从公元前2世纪.............
  • 回答
    一个汉语十级的华裔间谍即使在境外接受了多年的专业训练,在中国境内想要完全不被识破身份,尤其是在大数据和智能监控日益发达的今天,依然存在巨大的挑战。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他可能被识破的途径:一、大数据与智能监控的无形天罗地网这是当前中国最强大的识破手段。即使间谍的语言能力完美,大数据也可能成为他的“.............
  • 回答
    一个从来不说汉语的少数民族,当然会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感可能还会因为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更加鲜明。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国家认同”的本质,以及少数民族在国家构建中的角色和感受。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国家认同”。它不是简单地会说一种语言,或者完全照搬主流文化的习俗。国家认同更多是一种归属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通常不直接使用汉语来开发,以及您提出的关于汉字“横竖撇捺”解构比英语更有效的观点。核心问题: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不直接用汉语开发?尽管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现实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和考量,使得直接使用汉语开.............
  • 回答
    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完全不会英语的人,如果在美国生活十年,他能否听懂英语或用英语交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因素,包括他所处的环境、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以及他接触英语的频率和方式等等。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听懂”和“交流”这两个层面。听懂英语.............
  • 回答
    汉语拉丁化:一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优雅邂逅在历史长河中,文字的演变与传播总是伴随着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当古老的汉字遇上现代的拉丁字母,我们便有机会为汉语设计一套既能展现其独有的韵味,又散发着欧洲语言特有优雅气息的拉丁化方案。这并非简单地将汉字“翻译”成拉丁字母,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旨在跨越语言隔阂,.............
  • 回答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站在一个中古北方通语使用者(姑且称他为“北人”)的视角,去想象他听到一个吴语使用者(“南人”)说话时的情景。这就像是现在一个讲着一口流利北京话的人,突然被丢到了一个说粤语的广东街头,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明白“中古北方通语”和“中古吴语”到底是什么。中古北方通语:.............
  • 回答
    汉语是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语序恰当的语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汉语天下第一”的优越感。不过,如果我们要认真探究,就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什么是“语序恰当”?首先,我们得明白,语言的“恰当”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要它能够被一群人用来有效沟通,.............
  • 回答
    说起汉语音变,咱们平时说话,嗓子里的那点儿气儿,总想着怎么走个“近道”,顺顺当当的,于是乎,很多原本分开的音节,就这么“粘”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新的、更省劲儿的读法。这种“粘合”的过程,挺有意思的,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有哪些例子,是怎么发生的。一、 连绵词:天然的“粘合体”最典型的,得数那些本来就是.............
  • 回答
    东干语的西里尔字母拼写,在探讨汉语拼音化历程时,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案例。它并非一个直接的“成功先例”,但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让我们理解语言文字的演变、适应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复杂关联。首先,要明白一点,东干语并非汉语的“拼音化”,而是汉语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与一种新的书写系统—.............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挺让人意外的。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会这样跟他聊聊:首先,我想说,中国确实有汉族,汉族人口确实占了绝大多数,这是事实。很多人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也是汉族,这也很自然,因为在文化、历史和人口比例上,汉族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说中国“只有一个民族”,这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甚至可以说.............
  • 回答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字”(かんじ),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一个固定的读音。这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惑和沮丧。其实,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就能让这个挑战变得迎刃而解。为什么日语汉字会有多个读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稍微回溯一下.............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咱们抛开熟悉的“木”、“人”、“口”这些字旁,转而用一些更基础、更抽象的符号来构建汉字的“血脉”,是不是就能造出一套别具一格的“汉字密码”?这套体系的实际用处,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独特性和辨识度上看,这套体系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都知道,汉字的数量浩如烟海,即使是结构相对相似的字.............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汉代的将军们,可不是光有个名号,没有俸禄的。这完全是误解。汉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其中就包括了对军事将领的任用和待遇。将军,在汉朝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他们通常是拥有赫赫战功、身经百战的将领。为了养活这些位高权重、需要坐镇一方的人物,朝廷自然是要给予丰厚的俸禄。具体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轨迹偏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让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而非满清,在明朝的残骸上站稳脚跟,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发展壮大,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在19世纪的全球格局中,成为一个我们所说的“二流列强”呢?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几个关键的面向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李自成的大顺朝虽然在.............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清朝并非由满族建立,而是一个由汉族人士主导的王朝,我们今天看待它的历史眼光,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性的转变,不仅触及了历史的表层叙事,更会深入到文化认同、民族关系、制度演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变化将体现在民族认同的层面。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围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