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两岁左右孩子在商场跪在地上伸着手让抱抱,父母站在一起要求孩子站起来不然不抱的行为?

回答
两岁左右的孩子在商场里突然跪在地上,伸出手想要抱抱,而身旁的父母却站着不动,并要求孩子站起来才能抱,这种场景确实让人有些触动。怎么看待这种做法,背后可能有很多考量,也牵扯到不少育儿理念的碰撞。

首先,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两岁是一个非常需要安全感和亲密互动的年龄段。商场里人多嘈杂,光线、声音都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安,或者仅仅是想通过身体接触来确认父母的存在和爱。跪下来伸出手,这是孩子最直接、最本能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寻求安慰和连接的信号。他们可能累了,也可能只是突然想撒娇,想被抱一抱,感觉被保护着。这个时候,如果能得到父母温暖的回应,比如弯下腰来给一个拥抱,甚至是在抱起之前温柔地安抚几句,都会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爱。

然而,父母的做法则展现了另一种育儿思路。他们要求孩子站起来再抱,这背后可能包含着几个层面的原因:

“不娇纵”的原则: 很多父母认为,如果孩子一哭闹或者一撒娇就立刻满足,孩子会学会用这种方式来控制父母,从而变得娇纵、任性。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冷处理”的方式,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规则和独立性,比如在公共场合应该表现得体,不能随意撒泼打滚。
“学会求助”的教导: 父母可能希望孩子学会用更成熟的方式表达需求,而不是仅仅通过哭闹或肢体语言。他们可能想引导孩子说出“妈妈,抱抱”,或者“我累了”,而不是直接跪下要抱。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要求“站起来”可能也是在暗示孩子:“用你的腿站起来,用你的嘴说出来,我们才能更好地回应你。”
“体力与耐心”的考量: 尤其是在商场这种公共场合,孩子跪下打滚或哭闹,确实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也可能给父母带来压力。父母可能认为,如果每次都顺着孩子,自己会非常疲惫,也难以在公共场合维持秩序。要求孩子站起来,也是一种在当下情境下“最省力”也“最能控制局面”的处理方式。
“规矩”的重要性: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父母有自己的一套育儿规矩,比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在地板上,或者必须用语言表达需求。他们认为从小建立规矩,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是有益的。

当然,这种做法也并非没有争议。

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忽视: 有人会觉得,对于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表达需求的方式本就比较原始,父母过于强调“规矩”和“独立”,可能会忽视孩子当下最直接的情感需求。孩子在那个瞬间可能并不是想“控制”父母,而是真的需要一个拥抱来安定情绪。冷冰冰的要求“站起来”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被拒绝,甚至产生挫败感。
沟通方式的有效性: 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父母话语中的深层含义。仅仅一句“站起来不然不抱”,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直接的否定和拒绝,反而可能加剧他们的不安和哭闹。如果父母能够蹲下身来,用更温和的语气解释,或者先给一个短暂的安抚,再提出站起来的要求,效果可能会更好。
环境的适应性: 商场确实是一个需要遵守公共礼仪的地方,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限。过于严苛的要求,可能超出孩子当下的能力范围。

总的来说,这种育儿方式反映了父母在“规则与情感”、“独立与依赖”之间的权衡。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做法,关键在于父母如何拿捏分寸,以及是否能兼顾孩子的感受和发展需求。

如果我是那个父母,我可能会选择一个更折衷的方式:

1. 先安抚再引导: 孩子跪下要抱,我会立刻蹲下身子,先轻轻拍拍孩子,用温和的语气说:“宝贝,怎么了?想让妈妈抱抱了吗?”先给予一个即时的情感回应,让孩子知道自己被关注到了。
2. 解释并提出要求: 在安抚的同时,我会解释:“商场人很多,地上凉,我们站起来,妈妈抱你好不好?站起来了妈妈才能更容易抱你哦。”将原因和要求结合起来,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3. 给予选择和鼓励: 如果孩子仍然不愿意站,我不会强行要求,而是会耐心等待,或者尝试用其他方式引导,比如:“你如果站起来,妈妈就抱你,我们一起去那边看看好不好?”或者给孩子一个简单的选择:“你想自己站起来,还是妈妈轻轻扶你一下?”
4. 关注具体情境: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这样,并且看起来只是单纯的撒娇,我会更倾向于给予及时的拥抱。如果孩子频繁地用这种方式表达需求,并且有发展的迹象,那么父母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最终,育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重要的是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并且找到一种既能建立规则,又能满足孩子情感需求的方式来与孩子互动。这种场景的出现,也是父母反思自己育儿方法的一个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动不动就随意去看待和评价别人怎么管教自己家的孩子。

两个月的宝宝必须伸手就抱,可两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懂事,已经有戏精的本事了,伸手要抱就抱没有任何意义,不存在什么不抱就缺爱就会心理创伤什么的。

只有孩子父母才分得清孩子要抱是真伤心了要安慰、是真累了要抱起、还只是矫情。

我家孩子也刚满两岁,有时候刚出门不久就要抱,有时候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要抱,有时候轻轻摔倒就不愿自己起来,有时候摔得比较重的确是摔痛了,肯定不能一概而论。

平时我用双人婴儿推车推他们出门,他们喜欢站起来爬不愿意好好坐着,别人看起是感觉挺不安全的。但我愿意让他们自在一些,不想过于拘着他们,我只是提醒他们要抓牢、我自己也会慢点推,就算摔下来也摔不出什么问题。而且真摔下来让他们长长记性也没什么不好,比念叨一万次要注意安全、强制要求他们坐下更管用。实事上很少摔下来,摔下来也真长记性。

经常有好心人提醒我注意他们安全,这我可以理解也不介意,但偏偏有人些不是提醒,而是指责,说什么爸爸带孩子就是这么粗心,我特烦这种自以为是随意看待和评价别人的人。

如果题主是自己的孩子跪地上伸手要抱不太知道怎么处理,那可以说说。

1、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前提,如果为人父母,拎不清自己孩子诉求背后的动机和想法,那就太不上心了!

2、理智要战胜情绪,不能一味不忍心!

别想什么现在不抱以后就没机会了,养孩子就是为了多抱吗?

别觉得孩子才两岁不用立规矩,这只不过是想为自己偷懒和不作为找个借口!这种借口的后果将来要父母和孩子一起还的!

我可以理解宝妈心软看不得孩子哭,但这种情绪化对带孩子真心有太多弊端,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推崇。

我们家宝妈也是同款,孩子一哭就觉得可怜,结果她带孩子就带不好,不好好自己吃饭、摇摇车一坐上去就不肯下来、见超市就要进而且不买零食就趴到地上哭……

我带就完全不一样,叫开饭就自己爬上餐椅、摇摇车坐完一次自己就下来、不会见超市就要进就算进了去拿零食让放下还是会放下……

所以现在我们家两个宝宝我带,宝妈安心做她一直就想做的小生意去了。

别觉得给孩子立规矩会让孩子不快乐,我们家两个宝宝带出去比谁家孩子都开心,邻居说是出门玩兴奋的,其实在家也一样,宝妈视频看宝宝经常问什么事又这么开心啊,我告诉她没什么事,这是常态!

规矩养成了就是习惯,孩子天生有秩序感,遵守已经建立的秩序是快乐的事。

我们家宝宝吃饭的程序是上餐椅坐好、洗手、戴饭兜兜、开饭。有时候我一忙忘了戴饭兜兜,他们就会拍自己的胸提醒我!

其实孩子一伸手就抱是最简单最省事也最能暂时安抚孩子和家长自己情绪的方式,也是最不负责任的方式,要了解自己孩子、把握好度、提升父母自己合理应对的能力才是难事。

太多家长图暂时省心、避重就轻了,还要以各种名义!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自我修行,避无可避!

user avatar

我儿子15个月,你知道他能干什么吗?

他会走,会跑,能自己爬楼梯,自己滑滑梯;

会悄悄靠近其他小朋友,然后出其不意抢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

会拿着东西往你嘴里喂,你一张嘴他就塞到自己嘴里,笑得前仰后合。

会在你责备他的时候低下头,然后偷偷瞄你,看到你表情和缓了就冲你傻笑。

会爬到桌子上找遥控器,然后自己把电视打开。

你有什么东西要扔掉跟他说,扔到垃圾桶,他如果愿意会拿着东西,打开垃圾桶,把垃圾丢进去。

会在你拒绝他无理要求的时候,大哭大闹,但是抱他去“禁闭室”的半路就立刻停止,无辜地看着你。

会可着劲儿的欺负他妈,指挥她干这干那,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但在我面前不哭不闹,乖乖听话。

能为了不睡觉跟我对峙比狠,站在床上整整一个多小时跟我大眼瞪小眼,把他老爹我都靠得两腿发酸。

……

问主说的那个两岁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不知道,但是我作为一个有娃的爹,实名反对这个问题下什么“孩子什么不懂”,“孩子不会骗人”,“这么小肯定不会撒赖”的各种说法。

我的儿子15个月不到两岁,会骗人,会撒赖,会见碟下菜,会见风使舵,还会他喵的跟我比狠!你他喵的能信?这么个小人儿一站就站一小时,不哭不闹直勾勾盯着你,大写的不服,你能信?我从小儿就是远近闻名的狠角色,可那据我老母亲说也是我三岁以后才掌握原地不动一小时以上的技能!小兔崽子15个月就能无师自通!

所以你们这些没养过娃的年轻人,还是先别在那里意淫自己多么圣母,在批评别人前还是先养个娃儿试试。不是那种偶尔帮忙带几个小时孩子,而是自己养一个。感受一下深夜的不定期哭嚎和无时不刻的需求,感受一下当代这些小人精能聪明到什么程度,再感受一下自己身上的特点能让自己多崩溃!

娃这种东西,可以完美地颠覆你的三观。养过之后不说你就脑袋上就突然冒出智慧的光晕,但至少看人看事能更平和宽容一些,不至于小题大做,把一些正常操作上纲上线,更不至于把个两岁和两个月的娃的状态给搞混,非要用对两个月婴儿有求必应的圣母心来对待两岁的娃。

反正我儿子现在如果是坐在地上,伸着手不肯站起来,那几乎百分百可以肯定,这个小兔崽子又是要跟我抢女人了!

哼哼!老子我还没摸够呢,你就想霸着不放?给我自己站起来!该干嘛干嘛去!


一觉醒过来,发现此回答评论无数,我是一脸懵逼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看了看评论区,好多都是在说自己娃的。大部分人的态度看起来跟我类似,也既是

  1. 孩子几乎不会自己就懂得秩序,需要家长来确定原则。
  2. 孩子的状态千差万别,没有绝对好用的具体措施,要不断尝试和改变。
  3. 要给家长更大的操作空间,不要随便说三道四。

总结起来就是,有原则,多尝试,莫非议

user avatar

先说好,我有孩子,对带孩子这事儿不是想当然的。

他让你抱(抱他起来甚至抱着走)你就抱(拥抱)呗,然后再让他自己站起来。

这不矛盾啊。

就像依靠父母和独立自主不矛盾一样。

别啥都走极端。

让孩子觉得啥都能依靠父母和父母啥都靠不住都没必要。

让孩子知道路是自己走的,这是人类该有的独立。(李天一孙小果是反例)

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爱和支持自己,这是人类该有的温情。(那些在青春期的抑郁和孤独中独自承担痛苦的孩子,是反例)

听孩子说话和让孩子听话,有很多方法可以同时做到,这俩是可以统一的,不是彻底对立的矛盾。

请注意一个常识:孩子都是先能听懂人说话,后学会的说人话。听不懂人说话他就不可能会说话。

麻烦杠精离开我的回答,龙生龙,凤生凤,杠精父母养的孩子肯定不会听话的,要是能听话,那得是隔壁老王家抱错的。

user avatar

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规矩就是规矩。

你登陆一个网站,网站有网站的规矩,违反规矩会被封禁,严重的会被销号,你可以抱怨,但规矩就是规矩。

你进入一家公司,公司有公司的规矩,违反规矩会被扣绩效,严重的会被开除,你可以吐槽,但规矩就是规矩。

你加入一个qq群,群有群的规矩,违反规矩会被禁言,严重的会被踢出,你可以不爽,但规矩就是规矩。

之所以要有规矩,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小脑袋,想法都千奇百怪,同样一件事,每个人的角度和观点都不同,众口难调下,为了尽量让更多人的利益得以平衡,才有了规矩。

一个小孩子在公众场合被家长教育,只要不是家暴这种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我都不会管。

因为人家有人家家里的规矩。

我不了解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贸然按照我家管孩子的那一套冲上去,说小朋友不哭叔叔抱。

会被当做人贩子被警察叔叔带走。

同时,一旦规矩被打破,就会后患无穷。

一个宣扬自己是分享知识的平台,如果不去管控吵架与谩骂内容,平台就会变成垃圾场。

一家强调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公司,如果不开除那些违反公司原则的员工,公司就会变成烂人堆。

一个本来讨论动漫与游戏的qq群,如果不对涩图键政消息撤回经验,过不了几天就要炸群。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不是为了今天吃什么,穿什么,哪怕公司压力再大都咬咬牙忍下来,却一定要为了怎么带孩子管孩子和父辈争吵。

因为如果妈妈说不可以,奶奶说可以,那孩子的眼里,就是其实可以,只是妈妈那里不可以。

甚至于,妈妈说不可以,在孩子的眼里,不是因为妈妈爱你,而是因为妈妈坏坏!

旁观者一定要相信,抱起来就走,马不停蹄的走,一定是比两口子站在一起,等待孩子站起来要简单得多。

但,在外面,不许闹,不许坐地上耍赖,要抱的话必须自己先站起来,就是规矩。

规矩,就是规矩,是父母和子女签订的信任契约。

如果有不满意,后面回家,我们可以调整,但,此时此刻,规矩就是规矩。

来,你可以的,站起来。

user avatar

同款宝宝。

我知道家长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去抱抱他,但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今年我以为孩子终于两岁了,懂事了,也是时候带他出去见见世面了。 没想到,还是我们太单纯太天真了。

在机场候机的时候,孩子不停地到处乱跑,连鞋子都跑掉了,根本停不下来。孩子他爸跟在后面捡鞋子追着孩子跑。一位老太太看到这场景,开玩笑说,这还真是「跑鞋」啊。

到了目的地,娃该玩的时候不玩,哭。

不该玩的时候玩得根本不想走。

这是我们最累的一次旅行,也是这次旅行让我们第一次真正见识了什么是「魔鬼的两岁」

两岁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 [1]

据说孩子一生要经历三次叛逆期:

第一次是2-3岁(宝宝叛逆期)
第二次是6-8岁(儿童叛逆期)
第三次是12-18岁(青春叛逆期)

孩子在2岁左右的时候,独立意识开始增加,开始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而不是完全执行父母的指令。

这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完全成熟,没法清楚的表达感觉和需求,所以常常用发脾气、尖叫等令大人们觉得很难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所以叫“可怕的两岁”。这种说法在坊间流传多年,经久不息了。

虽然有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可怕的两岁”是没有实验数据支持的“传说”,但是很多父母的确在孩子1.5-3岁之间遇到“天使变魔鬼”的、令人猝不及防的转变。


在商场跪在地上伸着手让抱抱,管还是不管?我大概讲一下如何应对吧[2]

1)给予选择的权力,但只是有限的选择。

两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开始喜欢有做决定的权力。

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控制力增强,而因此感到很开心。但给予的选择一定是在父母可接受范围内的有限选择,比如“你想吃苹果还是香蕉”、“你想穿这件衣服还是那件”之类的。


2)给予责任

给予孩子一定的责任是让其觉得自己很有能力的一种方法。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帮着把一些小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帮着擦擦茶几或者小椅子等等,可以显示父母对孩子的信心,有助于孩子竖立自信,保持良好的情绪。


3)恰当表扬孩子的好行为

有时候我们只记得斥责不良举动,但是忘了表扬孩子好的行为。当孩子有的好的表现时,恰当的表扬会使其今后保持良好的习惯。表扬一定要针对某个行为,具体地描述,比如:“哇,我看到你玩完玩具自己收拾好了!真棒!”


4)保持规律的作息

在固定的时间吃睡,尽量有固定的仪式,让孩子有可依循的准则及安全感。

在孩子饥饿和疲惫的时候,他们觉得不舒服,但是他们的语言可能又不足以准确描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有可能用哭闹来宣泄。环境的变化可能会让孩子紧张,同时也影响规律的作息,所以如果需要长时间外出时,最好提前跟孩子预告一下行程和要做的事。


5)不要在孩子发脾气最厉害的时候解决问题

孩子发脾气最厉害的时候,不愿意和你谈话,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呆在孩子身边。

当然,我知道家长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去抱抱他,但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想你碰他,这种情况下,家长最好静静地在孩子身边坐下或蹲在那,让孩子明白当他平静下来的时候,父母会马上抱抱他。

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想要得到我们的关注。不要避开孩子,无视这些情绪,也不要和他们对立,可以走向孩子,给予及时的情感支持。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爱去解除情绪危机,让孩子不再哭喊、乱扔东西、乱踢、跺脚。


6)孩子在公开场合发脾气,最好带离现场,不要因为怕尴尬而屈服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把孩子带到卫生间、人少的地方或者车里,再来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父母自己要注意

1)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觉得尴尬而恼羞成怒,对孩子施以体罚,这样只会使情况更糟;2)不屈服,坚持原则,不管你觉得多么“丢人现眼”,也不要为了息事宁人而屈服,这样只会使孩子今后更多以发脾气来要挟父母。

在孩子发完脾气以后,父母应该先帮孩子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有了负面情绪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如果父母在孩子发完脾气以后,可以帮孩子把他的情绪表达出来,对孩子正确感知自己的情绪特别有帮助。

很多时候孩子发飙往往是因为有了负面的情绪,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如果父母在孩子发完脾气以后,能帮助孩子将其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会有助于孩子正确地感知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气


最后,最最重要的一条: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会认为孩子发怒就是没有正当理由的,但是在两岁的孩子眼中,发脾气都是有合理原因的。

陶行知先生的《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3]有一段话,非常完美地描述了“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件事。

“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你却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当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我们会更容易与孩子产生“共情”,进而更好的处理孩子发脾气的事情。

希望看完回答的你能点一个小小的赞▲,

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认可,也能让系统给你推荐更多优质回答~

参考

  1. ^ Erin Smith. How To Tackle the "Terrible Twos". Parents Magazine.
  2. ^ Vicky.10 Tips for Surviving the Terrible Twos. Mess for Less.
  3. ^ 《陶行知教育名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两岁左右的孩子在商场里突然跪在地上,伸出手想要抱抱,而身旁的父母却站着不动,并要求孩子站起来才能抱,这种场景确实让人有些触动。怎么看待这种做法,背后可能有很多考量,也牵扯到不少育儿理念的碰撞。首先,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两岁是一个非常需要安全感和亲密互动的年龄段。商场里人多嘈杂,光线、声音都可能让孩子感.............
  • 回答
    “爱情是多巴胺的作用,两年左右就消失”——这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毕竟我们都经历过那种心跳加速、魂不守舍的热恋期,然后似乎渐渐归于平静。但如果就此断定爱情不过是荷尔蒙的过山车,未免也太草率了些。首先,得承认,多巴胺在爱情初期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想想看,当你见到心仪的对象,或者收到对方的短信,那种欣喜.............
  • 回答
    这事儿挺能扯出不少道道儿来。 首先,咱们得把事情掰扯开了说。一个两岁的小男孩,跟着他妈妈去商场,结果呢?要去上厕所。这时候,妈妈就带着他进了女厕所。为啥呢?估计当时人多,或者男厕所不方便,再或者她觉得小孩儿小,问题不大。然后,就有人看不下去了。具体是谁,咱们也不知道,但多半是其他在女厕所的女性。在她.............
  • 回答
    这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涉及到复杂的法律和道德伦理问题。我们将从保险公司的赔付责任和肇事父亲的法律责任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保险公司该不该赔?保险公司的赔付责任主要取决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以及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1. 保险合同的范围: 第三者责任险(三.............
  • 回答
    作为一名健康关怀的倡导者,我对于重庆那位给两岁宝宝开了成人剂量药物的医生,以及其“很正常,多吃点也没关系”的说法,感到非常震惊和担忧。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基本的医学常识和职业道德,更是对幼小生命健康的漠视和潜在的犯罪。一个两岁大的孩子,他的身体器官、生理机能都还在发育阶段,与成年人有着天壤之别。 .............
  • 回答
    这件事情实在是太让人心痛和愤怒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到这样的新闻,第一反应就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母亲做出这样泯灭人性的事情。一个两岁的孩子,那么小,那么无辜,完全没有自保能力,竟然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残忍地推下楼。这已经超出了任何正常的道德和法律范畴。仔细想想,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原因,虽然这些.............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非常令人痛心和震惊。一个母亲在熟睡中被吵醒后,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将自己两岁的儿子掐死,这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绝望。而抖音平台上,许多网友将矛头指向父亲,认为他的责任更大,这种观点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家庭责任的分担在很多传统观念.............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也是对人性最严峻的考验。当亲人离世,本应是家人团结一致、互相扶持的时候,却发生了如此残酷的事情。23岁的姐姐,在父母突然离世的巨大悲痛下,做出了令人震惊和不齿的决定——卷走全部家产,甚至试图将年仅两岁的弟弟送人。这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我们难以想象的复杂因素和扭曲的心态。首先,.............
  • 回答
    听到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我的心里无比沉重。一个年幼的孩子,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简直是对所有为人父母者、以及社会的一种残酷的提醒。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意外,但同时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还非常有限。他们.............
  • 回答
    对“两女孩回哈尔滨下车即遭劝返,社区称‘只要是北京海淀的,出站全部隔离’”事件的看法及基层防疫应注意的问题这则新闻反映了基层在执行防疫政策时可能出现的僵化、简单化和过度反应的问题,也暴露了基层防疫体系在信息沟通、精细化管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不足。一、 对事件的看法:1. 政策执行的粗暴与不精准: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事件,因为它涉及到多方面的法律和道德问题,特别是关于保安的职责、执法权以及如何处理突发冲突。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我们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本身及引发的争议点: 事件经过: 两名女子发生肢体冲突(打斗),受害者(被打女子)认为保安未能及时制止施暴者,并在事后对保安进行斥责.............
  • 回答
    两名中国游客在德国国会大厦门口行纳粹礼并因此被捕一事,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此事不仅触及了历史的伤痛,也牵扯到文化差异、法律边界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读此事:事件本身与德国法律的冲突: 事件经过: 报道指出,这两名中国游客在德国国会大厦(Reichstag.............
  • 回答
    这起事件,说实话,听着就让人心头发堵,一股寒意直往骨子里冒。两个年幼的孩子,本该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玩耍,却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开人世,这本身就是一场无法承受的悲剧。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施暴者竟是孩子的奶奶,而家人的反应,特别是那纸“谅解书”,更是让人心情复杂,甚至感到难以置信。首先,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
  • 回答
    看到两只鸽子将同类推下铁轨的景象,确实会让人感到震惊、不解,甚至有些残忍。我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一行为,虽然鸽子并非人类,它们的行为逻辑与我们大相径庭,但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1. 生存竞争与资源争夺 (最可能的解释)在自然界,尤其是生存环境严酷的情况下,生存竞争是驱动动物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 回答
    说实话,看到两名外籍男女在郑州如意湖边比赛吐口水这种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然后是有点难以置信。毕竟,如意湖是我们郑州的一个标志性的景点,是市民休闲散步、欣赏风景的好去处,平时大家也都比较爱护环境。在这么一个公共场合,做出这种行为,确实让人觉得不太寻常。一开始可能会想,这到底是什么比赛?是某种奇特的.............
  • 回答
    两名中国游客在菲律宾潜水时,遭遇了令人震惊且极度危险的事件:他们的潜水气瓶被人为恶意关闭了。这不仅仅是一场意外,而是蓄意为之的恶意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件事的发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触目惊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潜水是一项对技术、设备和环境都有着极高要求的运动.............
  • 回答
    这两名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的遭遇,无疑是一起令人心痛的事件。它不仅牵动着国人的神经,也折射出巴基斯坦当下复杂而严峻的安全形势。事件本身:首先,我们要承认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恐怖袭击。一名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传教期间,和另一名一起被绑架。这发生在白沙瓦,一个治安相对复杂的地区。更为不幸的是,在营救过程中,虽.............
  • 回答
    飞机上突发紧急情况,两名医生用“吸尿救人”的方式为旅客进行救治,这事儿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从医学角度和人道主义精神来看,这绝对是值得点赞的义举,但同时,其中涉及的细节和操作方式,也确实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据报道,事情发生在某架由天津飞往海口的航班上。.............
  • 回答
    对于“两个外国人比赛看谁第一个亲吻100个陌生的中国女孩”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非常不恰当且带有冒犯性的行为,即便以“比赛”的名义进行,也无法掩盖其本质上的不尊重。首先,从道德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是对女性身体自主权的公然侵犯。亲吻,即使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视为一种友好的表达,但在一个陌生人之间,尤.............
  • 回答
    关于“两性情感关系中重外貌不重经济”的观点,这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普遍认可的真理,不如说是一种更偏向于理想化的表达,或者说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侧重点。它背后蕴含着对情感本身纯粹性的追求,但也常常与现实的复杂性形成碰撞。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细致点儿。首先,我们得承认,外貌在情感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