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为什么始终无法消灭蒙古?

回答
明朝为何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集合体,涉及军事、经济、政治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 想要彻底“消灭”蒙古,对于当时的明朝而言,其难度不亚于让长江倒流。下面就来细致地掰扯掰扯其中的缘由。

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明朝的对手并非是一个铁板一块的“蒙古帝国”。在元朝覆灭之后,蒙古各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回归到原始的部落状态,而是以新的政治实体形式存在,最主要的便是“鞑靼”和“瓦剌”。这两大势力,尤其是在永乐年间之后,反复被明朝打压,但他们骨子里的韧性,加上广袤的草原地带,使得他们始终能卷土重来。他们的存在,更像是一种寄生于草原生态中的强大游牧力量,你打倒一个,另一个或者新的势力又会冒出来。

其次,明朝自身的战略重心和内部情况也极大地限制了它彻底解决蒙古问题的能力。

战略重心并非“灭蒙”第一: 明朝建立之初,最大的威胁确实来自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派兵北伐。但随着明朝的统治逐渐稳固,其战略重心开始多元化。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西南地区的土司问题,以及内部的官僚腐败和财政压力,都分散了明朝的精力。尤其是在明朝中期以后,面对内忧外患,将有限的兵力、财力全部押注在消灭蒙古上,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难以获得支持,也未必是最佳选择。

经济和财政的硬伤: 征讨草原民族,是一场极其烧钱的买卖。你需要维持一支庞大的、适应草原作战的骑兵部队,需要修建和维护边境防御工事,还需要应对战事带来的物资消耗和伤亡。明朝虽然强大,但财政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长期的边境对峙和时断时续的大规模战役,对明朝的国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海禁政策下,对外贸易受限,税收来源相对单一,财政上的捉襟见肘,使得明朝很难发动决定性的、能彻底覆灭蒙古的力量。相比之下,蒙古方面则更多依赖掠夺和走私贸易来维持其军事力量,成本相对较低。

军事技术的代差与地理的制约: 虽然明朝在火器、筑城等方面有着相对优势,但草原的骑兵战术依然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而且,草原地区地形开阔,机动性强,蒙古骑兵善于利用地形进行袭扰和闪电战。明朝军队虽然在步兵和攻城战中表现出色,但在广袤的草原上追击和歼灭如鸟兽散的蒙古骑兵,始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一旦蒙古骑兵避开正面战场,深入明朝腹地进行劫掠,明朝军队即便追击,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围。更不用说,明朝的骑兵力量与蒙古人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往往处于劣势,或者说,明朝更倾向于以步兵为主的军制,而难以形成一支能够与蒙古骑兵相抗衡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力骑兵部队。

“怀柔”与“征讨”的两难: 明朝在对待蒙古问题上,也一直在“怀柔”和“征讨”之间摇摆。例如,实行“羁縻政策”,册封一些蒙古首领为王,赐予朝廷官职,试图让他们归附。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边境的相对稳定,但也给了一些蒙古部落以在明朝体系内获得利益和合法性的机会,反而可能助长了他们的势力。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大规模的边境冲突或劫掠,明朝又会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征讨。但这种征讨往往是边打边和,打完之后,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双方的力量对比也未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不彻底的策略,也使得蒙古问题始终未能得到终结。

内部政治的掣肘: 明朝的政治体制,尤其是内阁制度下的权力博弈,也影响了对蒙古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不同的内阁成员,对于如何处理蒙古问题,可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利益考量。决策的迟滞、政策的反复,都可能错失一些有利的战机或妥协的时机。而且,明朝将领在边境的权力过大,也可能存在利用边境冲突来巩固自身势力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彻底消灭”蒙古的复杂性。

举个例子,像“土木堡之变”这样的重大军事失败,不仅让明朝损失了大量兵力,还让蒙古势力看到了明朝的虚弱,甚至直接导致了京师被围的危机。这次事件之后,明朝的军事实力和士气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想要再集中力量去“消灭”蒙古,更是难上加难。

总而言之,明朝无法彻底消灭蒙古,并非因为其军事力量不强或国力不济,而是因为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局面。蒙古强大的生命力,明朝自身的战略局限和财政压力,地理环境的制约,以及在策略上的摇摆和内部的政治博弈,共同造就了这个旷日持久的边境冲突。明朝最终能做的,是在复杂的互动中,尽力维持边境的稳定,并在强大的压力下寻求生存和发展。将其视为一个需要长期管理而非一劳永逸解决的问题,或许是更贴切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形势不同了,宋元以降中国的经济重心早就转移到南方,加上宋金元以来北方战乱,明初人口呈现极大的不均衡性,北方尤其是边境地区的人口密度相比汉唐宋本来就是大幅下滑的

@二不尚书范景文 的图直观地表现下前代的差距


那么问题来了,纵使经济政治中心更集中在北方,400毫米等降水线更偏北的汉唐,尚且做不到完全消灭北方游牧,你明又需要用什么魔法才能消灭一个已经被黄金家族构建起基本认同感的北元蒙古?

事实就是没有魔法,战略的基本盘需要靠人去重新填回来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明初朱八八把多位宗室分封在北方做藩屏,还强制签军+徙民九边扩充长城外卫所的原因。这不是什么所谓的“南人思维”,恰恰是下定要花费比汉唐更大的代价来实现彻底消灭北元这一宏愿的决心

但你以为这对中奖的屁民来说算什么好事?高谈统治者的战略眼光之前想想,把你从安居乐业的温暖家乡强制驱赶到苦寒凄凉的塞外之地,换你你愿意?

所以客观上,明朝想要实现对蒙元的彻底消灭,或者至少把战略据点进一步扎根草原,没有采取行政强制手段来保证投入的持续性是做不到的

当然,八八的这个宏伟蓝图被他儿子搞靖难给完全打乱了,为了重新恢复受靖难影响而损失的北方核心区的人口,才有了朱棣内迁边外卫所的事,但这很显然也不是出自什么所谓的南人思维,相反,明朝的政治中心从此北移京师,作为经济中心的江南继续“输血”九边。从这以后明朝对蒙古的基本格局实际上就变成了

在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状态下,明朝采用行政手段从南方抽血供应北方军需,同时进一步向北方充实人口

所以你告诉我这算哪门子南人思维?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走向牵扯到朝廷、官绅、广大屁民间的利益博弈,一个“南人思维”就打发了?

而且U1S1,纵使明中后期出了个把逗比皇帝+军力衰退的事实,加大了明军在边外面对蒙古的战略被动性,但北方的人口经济,很明显相比明初是有迅速增长的。

不搞好北方,谈何进一步内亚?


在某南人中心广坎达附近城市的岩洞里发现的“清朝”藏文石刻最后被证实是明代的,它不香么

与其说大萌是被什么“南人思维”局限,还不如说,有明一代,明王朝是在用已经不如汉唐的条件,去努力恢复汉唐在北方最起码的基本盘,而这个努力在今天不少指点江山的知乎er看来似乎只需要一句轻描淡写的“不够内亚”,就可以忽略在当时甚至需要考虑动员大半国家,尤其是广大屁民阶层付出艰巨的牺牲。

王朝拟人化思维不可取,朱八八和朱棣不同,俺答汗和林丹汗不同,葛二蛋和策旺阿拉布坦不同,乃大清的康、雍、乾不同,老努皇太极跟这仨也不同。不同群体利益的博弈因素,经济基本面上的基础因素,外部环境变化的偶然因素,甚至DNA结合的随机因素都有可能影响一代人的战略走向。只说一句,没有明清战争间林丹汗的骚操作配合皇太极对漠南黄金家族的一波带走,清人在后世的战略选择未必会比大萌多多少。只谈“眼光”“思维”什么的,只能说很知乎了

user avatar

如果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俺答封贡事件基本上标志着内蒙和河套重回明朝掌控之下。可以认为是“内蒙河套再征服”

既然是封建国家就要按封建标准来讨论。在某些人眼里汉人封臣是臣,蒙古/朝鲜/缅甸/越南/女真/吐蕃/哈密的封臣全部开除臣籍……赤裸裸的民族歧视啊!

再有:少民王朝羁糜就是实控/领土,汉人王朝羁糜都是外蕃不算领土;少民王朝的异族(包括汉族)军队默认都是少民王朝的,汉人王朝的异族军队都默认不是汉人王朝的得出某朝对汉地十八省外没有驻军……

双标狗你们很勇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为何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集合体,涉及军事、经济、政治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 想要彻底“消灭”蒙古,对于当时的明朝而言,其难度不亚于让长江倒流。下面就来细致地掰扯掰扯其中的缘由。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明朝的对手并非是一个铁板一块的“蒙古帝国”。.............
  • 回答
    “刘亦菲演技为何原地踏步?” 这句话,大概是很多关心她事业发展的朋友们心中长久以来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看着她在镜头前依旧是那么美丽,但似乎灵动劲儿总差那么一点儿,总让人觉得有些意犹未尽。要说刘亦菲没有努力,可能也不尽然。毕竟她并非科班出身,从《金粉世家》里的白秀珠,到《仙剑奇侠传》里的赵灵儿,再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的,毕竟这事儿关乎男女,关乎生命繁衍,哪个不是大事?你之所以不明白,可能是觉得这话说得有点“单方面”,好像生孩子这事儿是女人的“义务”或者“专利”一样。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从几个角度,把这事儿说透了,也顺便看看,为什么“女人说给男人生孩子”这句话,背后藏着些什.............
  • 回答
    李氏朝鲜与明朝之间,用“父母之国”来形容其关系,既有其历史依据,也并非全盘如此简单,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利益以及文化认同。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一、朝贡体系下的“事大”首先,李氏朝鲜与明朝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东亚传统的朝贡体系之上的。在这个体系中,明朝作为.............
  • 回答
    南宋能硬抗蒙古五十载,孟珙是否比岳飞更优秀,这两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情的真相。南宋为何能硬抗蒙古五十载?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南宋“硬抗”蒙古,并非易事,更非一帆风顺。这五十年,是惨烈的消耗战,是步步为营的坚守,是无数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南宋能做到这一点,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多.............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明朝(1368年-1oint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导致关于明朝的粉丝数量众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1. 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文化发展.............
  • 回答
    明朝之所以放任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绝非简单的“放任自流”,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着历史误判、内部矛盾、策略失误以及现实困境的综合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明朝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审视当时明朝的整体状况,以及它对东北地区女真部族的力量变化的认知程度。一、 明朝东北边疆的现状与政策首先,要明白明朝在统.............
  • 回答
    明朝未能有效控制西域,这并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就像一个大户人家,虽然家底殷实,但后院起火,又对远方的田地鞭长莫及,最终也就无暇顾及,甚至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首先,我们得明白“西域”在明朝时期的概念与今日不同。它并非指一个明确的行政区划,而是泛指.............
  • 回答
    要说明朝为何总被人赞赏,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这其中啊,既有它制度上的过人之处,也有文化上的璀璨,更有历史洪流中它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咱们掰开了揉碎了,慢慢聊。首先,得说说明朝那套“乾纲独断”的集权制度。听着好像挺“老套”,但你想想,在前几千年中国历史里,皇帝权力确实是根基。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
  • 回答
    明朝在游牧区未能建立起稳固的殖民,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明朝“没有”建立殖民,不如说它在经营和控制这些区域时,遭遇了游牧民族固有的生存方式和力量的强大阻碍,并且明朝自身的发展模式也对此不适应。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明朝与游牧民族的互动模式。自古以来,中.............
  • 回答
    明朝缺铜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由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因素交织而成,且贯穿了整个朝代,影响深远。 要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咱们得从头说起。一、 历史遗留的铜矿开采困境与供给瓶颈首先,得承认的是,中国古代的铜矿资源,虽然不算特别稀缺,但大规模、高效率的开采本身就是个技术活,而且对环境也有一定影.............
  • 回答
    明朝之所以没有像对云南那样,让张家世镇越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明朝自身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想”或“不能”。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一、 越南的地位与明朝的政策:由征服到羁縻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对越南的态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早期征服与“军事直辖”: 明朝.............
  • 回答
    明朝之所以没有重修《宋史》,这个问题其实挺耐人寻味的,也触及了历史叙事、政治合法性以及学术传统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要说起来,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首先,得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看。明朝是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的,而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是以“胡虏”身份入主中原。宋朝在历史上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
  • 回答
    明朝之所以强令实行海禁政策,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根植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背景之下的一个深远决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就是明太祖,在驱逐蒙元、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他对元朝的统治充满了警惕,也深知边疆.............
  • 回答
    明朝末年,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愚蠢”的印象,仿佛处处落入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圈套。但如果仔细审视,这并不是简单的“蠢”,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战略层面:认知偏差与错失良机 低估对手,误判局势: 明朝统治者,尤其是后期皇帝,对关外女.............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而要论及明朝的“奇葩”皇帝,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说起来就能掰扯半天。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与众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离谱”的皇帝呢?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原因能够解释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皇权传承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先明白一点,什么是“奇葩”?放在.............
  • 回答
    明朝在东北地区推行的是“羁縻”政策,而不是“改土归流”。这其中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考量。一、 历史遗留与民族构成首先,明朝继承的是元朝的统治基础。元朝在东北地区实行了相对松散的管理,保留了许多当地原有的部族体系和领导者。明朝建立后,为了稳定东北局势,避免与当地强大的民族势力发生正面冲突,在很大程.............
  • 回答
    明朝在与后金(后来称大清)的漫长拉锯战中屡屡失利,最终导致了王朝的倾覆,这背后并非单单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深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明朝自身出了什么问题。一个王朝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的稳定和治理能力。到了明朝晚期,尤其是天启、崇祯年间,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党争已经到了病入膏.............
  • 回答
    明朝放弃河套地区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背后涉及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战略思想的演变。简单来说,并非“一夜之间”的放弃,而是一个逐渐削弱控制力,最终选择战略性收缩的结果。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明朝为何放弃河套地区:一、河套地区的战略价值与明朝的早期经营首先要理解河套地区的战略价值。河套地区,即黄河内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