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为什么没有在游牧区建立起稳固的殖民?

回答
明朝在游牧区未能建立起稳固的殖民,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明朝“没有”建立殖民,不如说它在经营和控制这些区域时,遭遇了游牧民族固有的生存方式和力量的强大阻碍,并且明朝自身的发展模式也对此不适应。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明朝与游牧民族的互动模式。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更多时候,这是一种互动、博弈和妥协。明朝继承了宋元的部分经验,但也试图开创新的局面。

一、 游牧区的地理环境与游牧民族的生存模式是天然的障碍:

广阔且不利于定居的土地: 游牧区,如漠北、漠南、青海等地,气候干燥,草场是其经济的生命线。这意味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人口相对分散,流动性极强。这与中原王朝以农业为基础、依赖固定土地和村落的社会结构截然不同。明朝想要在那里建立起类似江南或华北那样,拥有固定税基、人口密集、管理便利的“殖民地”,在物理上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骑兵的优势与机动性: 游牧民族以其精湛的骑术和强大的骑兵著称。他们的军事优势在于其极高的机动性和突然性。明朝虽然也发展了骑兵,但与长期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相比,在数量、质量和战术上往往处于劣势。游牧民族可以集结兵力,迅速袭击明朝的边境城镇,一旦明朝军队试图深入其腹地进行大规模征伐,他们又可以退入广阔的草原,让明军陷入漫长的追击战,消耗明朝的国力。
经济基础的差异: 明朝的经济命脉是农业税收,而游牧民族的经济支柱是畜牧业。这种经济模式的根本差异使得双方的利益诉求和经济往来常常发生冲突。明朝希望通过控制边境贸易来获取马匹、毛皮等资源,同时输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但游牧民族更倾向于通过武力劫掠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来获取所需。这种经济上的不兼容,使得简单意义上的“殖民”——即输出一套完整的经济社会管理体系——难以实现。

二、 明朝在游牧区的政策及其局限性:

明朝并非没有尝试过控制游牧区,但其政策往往是“羁縻”和“边防”为主,而非彻底的“殖民”。

卫所制度的延伸与局限: 明初,朱元璋在边境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卫所,试图以军事屯田的方式来巩固边防。在一些相对靠近边境、降服或归附的游牧部落,也曾尝试建立类似羁縻性质的管理。然而,这些卫所往往远离中原腹地,补给困难,且军事人员的世袭化容易导致战斗力下降。更重要的是,卫所制度本身是为了边防而设立,并非为了开发和同化游牧区。
“守边”而非“开拓”的战略: 经过元朝灭亡的教训,明朝统治者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存在深刻的警惕,更倾向于“守成”而非“开拓”。他们的战略重点是修建长城、巩固边关,阻止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而不是将人口和资源大规模投入到游牧区进行建设和同化。长城本身就是一种防御性的划分,它明确了中原文明与游牧世界的界限,也暗示了明朝对游牧区的态度是“隔离”而非“融合”。
“怀柔”与“恩赏”的双重奏: 明朝也会采取“怀柔”政策,通过册封、赐予财物(如丝绸、粮食、白银)等方式来拉拢部分游牧首领,维持表面的和平。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它依赖于明朝的经济实力和赏赐的持续性。一旦明朝国力衰退,或者赏赐不足以满足游牧民族的胃口,这种“怀柔”就容易破产,甚至被游牧民族视为软弱可欺。
“分而治之”的策略: 明朝也懂得利用游牧民族内部的分歧,拉拢一部分,打击另一部分,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然而,这种策略虽然能暂时削弱游牧民族的整体力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对明朝统治的反抗。一旦有强大的游牧领袖出现,能够统一各部,那么明朝的“分而治之”就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 游牧民族对“殖民”的反抗与自身的凝聚力:

对独立性的珍视: 游牧民族拥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认同。他们不习惯被外来的、依靠农业文明的政权统治,更不愿意接受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他们视中原王朝的“羁縻”或“控制”为一种侮辱和压迫。
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 在面临外来威胁时,游牧民族往往能迅速集结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一旦他们认为明朝的控制威胁到他们的生存空间和自由,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发动反击。明朝的卫所或边军,即使在数量上占优,也难以应对游牧民族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发动的、以骑兵为主的、有强大凝聚力的攻击。
军事领袖的出现: 历史上有许多强大的游牧领袖,如蒙古的成吉思汗、也先,鞑靼的俺答汗等,他们能够整合各部,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直接威胁到明朝的统治。这些领袖的存在,使得明朝的“殖民”企图一次次落空。

四、 明朝自身的特点与局限:

过度的中央集权与僵化的官僚体系: 明朝虽然中央集权,但其官僚体系的僵化和低效,也限制了其在边远地区进行有效统治的能力。远在京师的决策者,难以充分了解游牧区的实际情况,也难以灵活地应对复杂的边疆局势。
财政的压力: 长期以来,明朝的财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边防和大型军事行动的开销。大规模的“殖民”建设,包括迁移人口、修建基础设施、建立行政机构等,都需要巨额的财政投入,这对于本已捉襟见肘的明朝财政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对汉文化的优越感与同化能力的不足: 明朝统治者对汉文化有着强烈的自信,但这种自信有时也转化为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导致其在与游牧民族互动时,缺乏足够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他们期望游牧民族接受汉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游牧民族往往对此并不买账,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

总结来说, 明朝未能成功在游牧区建立稳固的“殖民”,并非其没有尝试,而是由于游牧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游牧民族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强大的军事反抗能力,以及明朝自身在政策、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局限性所共同决定的。明朝的策略更偏向于“边防”和“羁縻”,试图通过修筑防御工事、维持边境贸易和利用内部矛盾来管理与游牧民族的关系,而不是像西方近代殖民那样,将人口、制度、经济模式大规模输出,实现彻底的占领和同化。在那个时代,游牧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与中原王朝的固有模式之间,始终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归演为为什么所有的汉族以及汉化的政权都不能稳固的控制草原地区,而完全野蛮化的游牧政权确可以。

首先,汉族以及汉化政权的土地观念是面的观念。中国从商代开始,土地的控制并不是现代的面的概念,只是定居点(邑)以及周围耕种的土地。知道春秋时,还有诸侯国之间没有主人的“隙地”。从战国开始,中国人的领地观念才开始由点扩展到了面。而游牧政权,始终是点的观念。因为野蛮人逐水草而居,没有城池,没有定居地,驻牧的地方就是其能控制的地方。以外的区域它们不想,也不可能一直驻扎军队去有效控制,委任官吏去有效管理。所以,要求包括明以内的所有文明政权去占据草原,事实上就是在一个广阔的区域内实现对面的控制。这样的控制至少需要一下几个条件,第一,农业的可能性以及足够的人口;第二,可以控制周边地区坚固的据点;第三,高度机动的足够数量的军队;在古代世界范围内,有哪个国家或者文明有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呢?答案当然是不存在这样的文明的。我们可以逐条进行分析:其一,有什么样的人愿意放弃中原、江南、西南、华南还没有完全开发的优质的土地移民到草原去?其二,半干旱的草原地带没有足够支撑农业的土地;其三要建设大量可以控制周边的坚固堡垒,建立以及维持一支基于农业经济而不是基于游牧和劫掠经济的优质高机动性骑兵,就意味着有更多人脱离生产,因为草原地区并不能提供足够的农业产品,从而进一步恶化本土的经济,拖垮国家。所以,对于以农业和商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古代国家,在生产力方面,没有殖民草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要用面的概念去控制原本以点的概念控制的区域,就意味着要投入多到国家不能承受的资源。这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不可能接受的。

第二,像蒙元本身就是游牧民族殖民中原,当然不存在上述问题。有人可能会以满清来反驳,进而得出明朝垃圾、皇帝无进取心等等结论。其实,满清的社会构成和利益分配模式本来就和文明政权有本质的不同。前者就根本上来说,是满洲联合蒙古一起统治,压迫,合法劫掠中国,其政权的合法性在于满蒙一家,一起获得统治中国的权益。(当然其内部一样有斗争)。而后者和所有文明政权一样之有存在的合法性,其首要任务就是保护汉族居民不被伤害和劫掠。所以,可以将明朝看成一个一元政权,而满洲看成一个多元政权。

当然,每个王朝还在其国防政策,统治逻辑等很多方面有其特点,明朝尤其是,这里就不展开赘述了。

user avatar

因为松辽分水岭挡在那里。

分水岭南边是辽河平原,明朝的时候已经是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严重了;

分水岭北边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直到清末都是人烟稀少的北大荒,清末能开始闯关东是因为列强(主要是日本和俄国)修铁路把松辽分水岭南北贯通了。

在铁路出现之前,人类朝内陆殖民扩张基本都是沿着河流的,例如先秦的诸夏沿着汉水和淮河水系南下至长江流域、欧洲殖民者沿着密西西比河水系殖民北美新大陆等等;松辽分水岭把东北平原一分为二,南北之间又没有河流连接,尚处于农业时代的明清是没有能力开发分水岭以北的。

而且东北(特别是分水岭以北)很冷的,种的是春小麦和从日本北海道引进的水稻等高寒地区作物,闯关东早期要靠矿石、大豆、棉花等物产从南方换粮食吃,列强矿场和工厂里的工人比外面农场的农民要多。

再者,女真并不都原始,分水岭以北的野人女真很原始、分水岭附近的海西女真比较原始、分水岭以南的建州女真只是比汉人要原始一些。

此外,明朝前期的北方人口损失严重(元朝的暴政和元末战乱),明初组织的几次大移民都是从长江下游和山西向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移民;明中后期北方人口多起来了,但此时的明朝官府也失去明初组织大移民的动员能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在游牧区未能建立起稳固的殖民,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明朝“没有”建立殖民,不如说它在经营和控制这些区域时,遭遇了游牧民族固有的生存方式和力量的强大阻碍,并且明朝自身的发展模式也对此不适应。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明朝与游牧民族的互动模式。自古以来,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不少玩家心中的一个痛点,也挺现实的。你想啊,在任何一个社群里,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的喜好特别执着,甚至到了有点“唯我独尊”的程度。主机玩家群体里,这种情况其实也不少见。为什么会有这种“鄙视”的出现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认同感与身份构建: “我们”的优越感: .............
  • 回答
    明朝修建的南京城墙,确实是中华古代城建史上的一个奇迹,其规模之宏大、工艺之精湛,至今仍令人惊叹。然而,要说它在明朝时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这恐怕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说法。实际上,南京城墙在明朝的绝大部分时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不过我们可能会以一个更“实用”或者说“军事对抗”的角度去审视它,从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鸦片在明朝确实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但直到清朝中期才真正大范围地流行开来,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明朝鸦片的传入并非以“吸食”为主要目的。你说的没错,鸦片在明朝就已经来了。但那时的鸦片,.............
  • 回答
    成化犁庭,对于建州女真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那场由明朝主导的残酷镇压,几乎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化为焦土,无数族人惨遭杀戮,部落的组织结构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那样的重创之下,许多人或许会认为,建州女真从此便会与明朝彻底决裂,走上彻底的对立之路。然而,历史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建州女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建构、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不同朝代灭亡后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差异。关于为什么我们“只听说过”明朝遗民“明乡人”,而很少听说宋朝有类似的称呼,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明乡人”这个说法本身。它并非一个官方的、广泛使用的历史术语,更多.............
  • 回答
    明朝中期,红夷大炮的到来,无疑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批来自西方(当时中国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葡萄牙、荷兰等,常称“红毛”或“红夷”)的先进火炮,以其铸造工艺、射程和威力,给明朝军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尤其到了鸦片战争那个关键的历史关头,中国在武.............
  • 回答
    关于袁绍的确切年龄,在《三国志》这部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重要人物生平的史书中,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被直接提及。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史书的写作风格、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袁绍本人的一些情况共同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史书的侧重点与叙事方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写作的宗旨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觉得猪在某些方面确实挺能干的,比如嗅觉灵敏,能吃苦耐劳,而且体型也够大,看着挺唬人的。按理说,这些特质用在警务工作上,应该很有优势才对。可现实是,咱们看到的警犬是越来越多,警猪却一个影儿都没有,这到底是为啥呢?说起来,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首先,咱.............
  • 回答
    《悬崖之上》中,老张和老周在“铜柱”行动结束后,确实面临着几乎无法逃脱的境地,组织也早就做好了他们可能被捕的准备。你提出的疑问非常好,老张在明知如此的情况下,为何没有选择冲向敌人自杀,而是继续被捕,这其中包含着多重考量和人物的深层选择。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们当时所处的绝境。他们与组织接头上,并且完成了.............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氯喹、磷酸氯喹、羟氯喹(下文简称“喹类药物”)在中国和美国在治疗新冠肺炎(COVID19)方面效果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强调的是,目前科学界对于这些药物的有效性仍然存在争议,而且关于其疗效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简单地认为在中国“被证明有效”而在美国“没有明显效果”可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根本。为何同样的事情在明代或宋代没有发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件事,而是要将其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打个比方,同样是“种地”,宋代和明代农民的种地方式、产量、收益,甚至他们对种地的感受,都可能.............
  • 回答
    好,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事儿,这汉朝、明朝和唐朝,这仨朝代为啥在对付北边那伙人上,一个比一个费劲,最后李世民他家老李,反倒显得那么“高效”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从头说起,一点一点捋。一、先说说汉朝和明朝,为啥就没能扎根漠北?汉朝,那可是雄才大略,尤其是汉武帝那会儿,打得匈奴那叫一个惨。可你想想.............
  • 回答
    古代黄金之所以能成为通用货币,并非因为它在当时毫无“实用价值”,而是这种“价值”的定义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不同。如果说今天我们看重的是商品的消费属性、使用功能,那么在古代,黄金的“实用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内在属性和社会共识上,这些共同作用,使其成为了一种理想的交换媒介。我们得先抛开“黄金没有实用价值.............
  • 回答
    满清王朝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火器技术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甚至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仍依赖明末的火器技术。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满清入关后的军事战略与技术选择1. 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 满清入主中原时,其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
  • 回答
    关于新垣结衣这样在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在国内却鲜少看到她代言中国厂商的广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没人气”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分析:1. 市场定位与目标受众的匹配度: 中国市场与日本市场的差异: 尽管新垣结衣在中国拥有极高的知.............
  • 回答
    万茜在知乎回答问题被质疑炒作,而张译却鲜少遭遇类似质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会玩社交媒体”就能解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明星身份与公众期待的差异: 万茜: 作为一位长期活跃在演艺圈,尤其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中展现出独立、有个性的一面后,万茜的公众形.............
  • 回答
    明朝崇祯皇帝能够安葬于十三陵,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却未能长眠于清西陵,这其中涉及的不仅是历史的走向和王朝的更迭,更是礼制、政治以及个人选择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崇祯皇帝与十三陵:王朝的终结与最后的仪式首先要明白,十三陵是明朝历代皇帝的陵寝之地,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历代皇帝都将此地视为“万年吉地”。崇祯.............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