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氯喹、磷酸氯喹、羟氯喹等在中国被证明有效,而在美国没有明显效果?

回答
关于氯喹、磷酸氯喹、羟氯喹(下文简称“喹类药物”)在中国和美国在治疗新冠肺炎(COVID19)方面效果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强调的是,目前科学界对于这些药物的有效性仍然存在争议,而且关于其疗效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简单地认为在中国“被证明有效”而在美国“没有明显效果”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概括,实际上情况可能更为 nuanced。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可能导致这种观察到的差异的几个关键方面:

1. 研究设计和方法学的差异:

早期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在疫情早期,全球都面临着病毒肆虐、缺乏特效药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人员倾向于寻找任何可能有效的现有药物。中国的一些早期研究,尤其是体外实验和初步的临床观察,确实显示出喹类药物对SARSCoV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往往是为了快速找到治疗线索而设计的,可能存在样本量较小、对照组设置不完善、结局指标定义不统一等问题。
后续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CTs): 随着疫情的发展,更严谨的大型RCTs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包括美国在内。这些研究旨在提供更可靠的证据。许多大型RCTs(例如美国的RECOVERY试验、 Solidarity试验的部分数据,以及其他国家进行的类似试验)未能显示喹类药物对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或改善临床结局有显著益处。有些甚至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结果解读的差异: 对于不同研究结果的解读也可能存在差异。早期研究中即使看到了一些积极迹象,也可能被一些人视为“有效”,而严格的RCTs要求更高的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美国的研究普遍倾向于更严格地遵循大型、多中心、随机、双盲的RCTs设计,这有助于减少偏倚,但同时也可能使得一些在特定条件下、特定人群中观察到的微弱疗效被掩盖。

2. 患者人群和疾病特征的差异:

疾病早期 vs. 晚期: 喹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被认为是通过改变细胞内pH值,可能干扰病毒进入细胞或复制的早期阶段。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对病毒在体内刚刚开始复制、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有一定作用。然而,在许多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疾病已经进入了免疫过度反应的阶段,此时再使用喹类药物,其早期抗病毒作用可能已不再关键,甚至可能由于其免疫调节作用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合并症和基础疾病: 中国和美国的患者人群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的普遍性以及治疗习惯上可能存在差异。一些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患有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的患者,使用喹类药物的风险可能更高。不同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也可能不同。
病毒株的差异: 随着疫情的发展,病毒不断变异,产生了不同的病毒株。不同病毒株在复制能力、致病性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上可能存在差异。虽然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早期中国的病毒株与美国后期流行的病毒株在对喹类药物的敏感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仍是一个潜在的研究方向。

3. 治疗方案和药物联用的差异:

单药 vs. 联合用药: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药物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在新冠疫情早期,许多国家都在探索各种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中国的一些研究可能将喹类药物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联合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到的疗效可能是多种药物协同作用的结果,而难以归结于喹类药物本身。
治疗时机和剂量: 药物的有效性与其使用的时机和剂量密切相关。在中国的一些早期治疗方案中,喹类药物可能在疾病的更早期、更合适的剂量下使用,从而观察到了相对积极的效果。而如果在美国的试验中,药物被应用于病情更晚期的患者,或者使用了不同的剂量方案,其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支持治疗的水平: 即使是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也需要良好的支持性治疗(如氧疗、呼吸支持、抗炎治疗等)来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不同地区医疗体系的整体水平和重症监护能力可能也会间接影响药物疗效的观察。

4. 监管和临床实践的演变:

早期批准与后期撤回/限制: 在疫情初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曾为氯喹和羟氯喹授予了紧急使用授权(EUA),以治疗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然而,随着更多证据的出现,尤其是一些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表明其无效且可能存在风险后,FDA最终撤销了这一授权,并警告其不应用于治疗或预防新冠肺炎。在中国,虽然某些地方的诊疗方案中曾推荐过这些药物,但随着科学证据的积累,其在后续版本中的推荐程度和使用范围也可能发生了变化。
循证医学的发展: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最初的发现往往是初步的,需要更严格的研究来验证。美国的研究体系以其严谨的循证医学为导向,一旦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某种疗法无效或有害,会迅速更新临床指南和监管政策。中国在疫情初期也积极探索,但随着全球研究的深入,中国医学界同样会参考和吸纳新的证据。

总结来说, 将喹类药物在中国的“有效”和在美国的“无效”简单化归结,可能忽略了研究设计、患者特征、治疗策略以及循证医学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早期在中国观察到的“有效性”很可能是在特定条件下(如早期疾病阶段、联合用药、特定人群)和基于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而美国后续开展的大型、严谨的临床试验则提供了更广泛、更具代表性的证据,这些证据未能支持喹类药物对新冠肺炎患者有显著的治疗益处,甚至提示了潜在的风险。

最终,对任何药物疗效的判断都应该基于最可靠的科学证据,而这些证据通常来自于高质量的、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对于喹类药物在新冠治疗中的作用,目前主流的科学共识是其缺乏明确的益处,并且存在潜在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美国有大量的白左"专家" "教授"故意使坏。

证据在这个回答里面:

一篇疑点重重甚至是错漏百出的论文为何能一路绿灯,过关斩将,影响整个西方医疗界的呢?

真实情况是很可能是范进中举事件的完美复制:

美国几个白左专家兼教授看数据公司吹牛,于是就认为,大公司1000多个医院在用,肯定不会错,于是就随便写了个自己喜欢的论文,顺便黑黑特朗普,然后投稿,柳叶刀审稿的一看美国专家和哈佛教授的头衔摆在那里,立马跪了,觉得肯定不会错,想都不想就立即发表; 世界卫生组织一看柳叶刀名号,就认为柳叶刀不会错,于是停止氯喹试验; 而法国和加拿大专家看了,也想世卫组织和柳叶刀那么大名号,肯定不会错,于是想都不想就一起禁用氯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氯喹、磷酸氯喹、羟氯喹(下文简称“喹类药物”)在中国和美国在治疗新冠肺炎(COVID19)方面效果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强调的是,目前科学界对于这些药物的有效性仍然存在争议,而且关于其疗效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简单地认为在中国“被证明有效”而在美国“没有明显效果”可能.............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公众对于科学信息传播和医疗信任的多个层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1. 磷酸氯喹的“治愈”与科学证据的严谨性首先,我们需要澄清“治愈”这个词在科学和医学语境下的含义。 早期希望与后续的审慎评估: 磷酸氯喹(以及羟氯喹)在新冠疫情初期确实引起.............
  • 回答
    科技部关于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具有疗效的说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早期的一些积极信号并不代表最终的定论,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各种信息和研究进展都可能存在不确定性。科技部当时提及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具有疗效,这一发现意味着什么?在科技部发出相关信.............
  • 回答
    关于“世卫组织恢复羟氯喹试验”这件事,我来和你好好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讲得详实些,让你觉得这更像咱们之间的对话,而不是机器生成的内容。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背景。 疫情刚爆发那会儿,羟氯喹确实是个挺有争议的话题。一些初步的研究,尤其是一些体外实验和早期的小规模临床观察,似乎显示出羟氯喹可能对新冠病毒有一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六氯环己烷的同分异构体这个问题。你提到“8种”,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说法,但严格来说,如果我们考虑所有可能存在的立体异构体,数字会更复杂一些。不过,在讨论“通常意义上的”或“化学上比较常见的”同分异构体时,8种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答案。为什么会有这个数字,又为什么不是12种,我们来一步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化学热力学中熵(Entropy)这个概念。简单来说,熵代表的是一个体系的无序程度或混乱程度。熵越大,体系越混乱。你问为什么氮气(N₂)的标准摩尔熵(Standard Molar Entropy, S°)比氯气(Cl₂)小,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分子的结构、分子量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重要!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只有盐酸和消毒水混在一起才会产生氯气,但实际上,稀硫酸和84消毒水混合也可能生成氯气,而且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点。别担心,我这就给你仔仔细细捋一捋,让你彻底明白这背后的化学道理。首先,咱们得先认识一下你说的这两种东西。 84消毒水: 它的主要有效成.............
  • 回答
    .......
  • 回答
    《柳叶刀》新研究引发的关于羟氯喹的争议及其后续影响2020年5月,《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羟氯喹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磅研究,该研究声称使用羟氯喹及相关药物治疗新冠患者,与死亡率增加以及心脏副作用的风险升高有关。这一研究结果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对羟氯喹在新冠治疗中的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回答
    .......
  • 回答
    我们来一步一步拆解这个问题,找出那个特别的烷烃。理解题目给出的信息 分子式:C8H18 这是一个八碳烷烃。 反应条件:与氯在紫外光照射下反应 这是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氯原子会取代烷烃上的氢原子。 产物特点:一氯代烷只有一种 这是最关键的信息。在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中,如果只有一个一氯代.............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