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修建的雄伟坚固的南京城墙,为什么没有在明朝发挥什么作用?

回答
明朝修建的南京城墙,确实是中华古代城建史上的一个奇迹,其规模之宏大、工艺之精湛,至今仍令人惊叹。然而,要说它在明朝时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这恐怕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说法。实际上,南京城墙在明朝的绝大部分时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不过我们可能会以一个更“实用”或者说“军事对抗”的角度去审视它,从而忽略了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战略上的多重意义。

让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南京城墙在明朝的作用,以及为什么可能会有人产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的这种印象。

南京城墙的核心价值:政治首都的象征与安全屏障

首先,我们要明确,南京在明朝建立之初,是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而建造的。所以,南京城墙的修建,其首要目的绝非仅仅是为了抵御一次具体的攻城战,而是为了构建一个能够承载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强大载体。

1. 政治象征与统治合法性:
彰显国力与统一气魄: 雄伟的城墙是国家强大实力的直接体现。明初朱元璋能一统天下,建立如此庞大的城池,本身就是对内对外宣示新王朝的权威和气魄。它像一座无声的宣言,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也给新生的政权披上了稳固和长久的合法性外衣。
巩固政权核心: 作为首都,南京是整个帝国行政、军事、经济的中心枢纽。城墙的坚固,保障了首都的安全,从而保障了整个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转。如果首都动荡不安,国家机器便会瘫痪。
仪仗与政治活动空间: 南京城墙的宏伟规模,也为各种重要的政治仪式、庆典活动提供了壮观的背景。城门、箭楼、马面等建筑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是皇帝与臣民互动、展示皇权的重要场所。

2. 实际的军事防御作用:
抵御潜在威胁: 尽管明朝立国后,中原地区的战乱逐渐平息,但边疆地区,特别是北方的蒙古势力,以及后来的倭寇侵扰,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南京作为国都,其防御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虽然没有发生过大型攻城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墙失去了防御作用。
军事战略纵深与集结地: 南京城墙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战略纵深。一旦有战事发生,南京可以作为重要的军事集结地、粮草储备库和指挥中心。城墙的坚固能够为军队的集结、部署和休整提供安全的保障。
区域性防御: 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虽然相对安宁,但地方性的骚乱或局部冲突并非绝迹。城墙也对这些小规模的威胁起到了一定的威慑和阻挡作用。例如,在一些农民起义或民变中,城镇的城墙往往是抵抗官方力量的第一道屏障,反之亦然。

3. 经济与城市管理:
明确的城市边界与管理: 城墙划分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便于城市的管理,如户籍、税收、治安等。
控制人流与物流: 城门是控制人员进出和物资流通的关口,有利于税收的征收和市场的管理。在古代,城门关闭意味着城市进入一种相对封闭和安全的管理状态。

为何会产生“没有发挥作用”的误解?

这种误解,很可能源于我们对“作用”的定义过于狭隘,或者将历史的视角拉得太长,忽视了城墙在不同时期的价值。

1. 缺乏大规模的攻城战记录: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南京城墙如此坚固,以至于在明朝近三百年里,没有遇到过能够真正撼动它的外部大型攻城战。但“没有被攻破”和“没有发挥作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国家建造如此规模的城墙,是因为它预想到了潜在的威胁,并以此来规避风险。就如同我们购买保险,不希望它发挥作用,但它必须在那里。

2. 政治中心的转移: 明朝建立初期,定都南京。但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导致南京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不再是全国的军事和行政中心。虽然南京依然是重要的南方城市和军事重镇,但其核心地位被北京取代,这可能让人觉得南京城墙的“战略意义”不如从前那样“紧迫”。
北京城墙的优先级: 相较于北京城墙,南京城墙的“存在感”似乎被稀释了。毕竟,北京是明朝后期主要的政治和军事重心。

3. 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变化: 随着火炮等军事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城墙在面对更先进的攻城武器时,其绝对防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然而,这主要是在明朝末期及清朝初期的观念中。在整个明朝大部分时间里,南京城墙依然是当时最顶级的防御工事。而且,即使技术发展,强大的城墙依然能极大地延缓和消耗攻城方,为守方争取宝贵的时间。

4. “作用”的定义问题: 如果我们只把“作用”定义为“在某场大战中成功抵御敌军”,那么南京城墙确实没有经历这样的“高光时刻”。但“作用”还包括威慑、象征、稳定、管理等等。南京城墙在这些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是这些作用可能不如一座被攻破或成功守卫的城池那样具有戏剧性。

举例说明其潜在作用(尽管缺乏直接记录):

战略威慑: 设想一下,当北方边境的战事告急,或者南方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酝酿时,南京城墙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威慑。它象征着中央政府的稳定和力量,让潜在的反对者在考虑起兵时,必须顾忌到背后强大的后方支援和坚固的首都防御。
物资与人力调配: 当明朝在北方用兵,需要大量物资和人力支援时,南京作为东南经济的中心和后勤基地,其城墙保障了后勤枢纽的安全。士兵、粮草、军械可以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前线,而不会受到后方动荡的影响。
政治稳定后的“和平红利”: 正是因为城墙的坚固,以及明朝早期对各地反抗势力的有效镇压,使得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和平与稳定。这种和平,正是城墙作为国家机器一部分所带来的“红利”。它让经济得以发展,文化得以繁荣,这是比任何一场战役胜利都更为持久的“作用”。

总结:

将南京城墙在明朝的作用简单归结为“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是一种历史上的误读。它在明朝,尤其是在早期和中期,始终是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象征的重要基石。它的宏伟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威慑,一种保障。虽然它没有经历过像北京城墙那样在关键时刻的生死搏斗,但这并不否定它在维护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稳定运转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持续性的、全方位的保障,而非一次性的戏剧性事件。它就像一个沉默而坚实的巨人,托举着那个时代的繁荣与秩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孟夫子曰过: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这句话前边正好有一段叫“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南京城高池深延绵七十里,朝廷中枢所在,钱粮俱足,正好跟这段说的差不多。可现实是,第一次还没打,李景隆和谷王朱橞联手开城迎入燕师,第二次尚未攻城,赵之龙王铎组织文武出城跪降清军。

不过南京城墙终究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惜是在南明的时候,替清军发挥的作用。

永历十三年六月,郑成功与张煌言联手率领八十三营十七万水陆大军,泛海北伐,破镇江、围南京,席卷徽宁池太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南京城内的清军实力远不如郑成功,可明军先是在高大的南京城下久功不克,继而在清军出城逆战的时候再次失利,最后清军援军到达,内外夹击A上来,明军gg。

你能说南京城墙无用吗?没用的话郑成功早就收复南京底定东南了。

再举个二百多年后的例子。

太平军定都天京,然后清军在城外孝陵卫开设江南大营,南京城在哪,孝陵卫又在哪,不用多说,太平军连南京的外城都没控制到。然而就是这种以内城为底线,以周边紫金山、雨花台等要塞据点为依托的城池近郊防御战,清军围了十年都进不去天京城一步,反而先被杨秀清、石达开一破,后被李世贤、李秀成、陈玉成、刘官芳、陈坤书、杨辅清联手二破。

当然,根据世侄小曹总兵 @曹变蛟 的考证,江南大营其实就个影视基地般的娱乐风化场所,做不得数。可即便是被人吹爆的湘军又能如何?湘军在太平天囯壬戌十二年四月就围城了,十月开始攻击太平军的外围据点,然后一直打到太平天囯甲子十四年六月才进去。而且,即便是地保城失陷、南京城外围据点全部丧失之后,仅凭着一道城墙,湘军还用了半个月才推进去太平门。地保城到太平门上次我骑自行车过去的,绕路走三里地,直线距离五百米不到。

最后,请回顾这篇经典的高中语文必备篇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user avatar

守城需要兵力,题主提到的2次南京都已无兵,没有兵力如何防守这么巨大的一座城池?很多答主已经说差不多了,我借这个回答写点别的。


现存中国最大的城门中华门。笔者拍摄


其中一个藏兵洞,笔者拍摄

这些照片是我本人在南京旅游时拍摄的,感受一下南京中华门藏兵洞先。没有身入其中,就不能感受这种古老的拱券式结构的宏伟,丝毫不输欧洲某些相似结构的教堂建筑。

中华门俯视图,整个瓮城结构一览无余。图片来自网络

南京城是中国古代城防结构中典型的曲城,特点就是因地制宜,依托地形而建。这种类型的城池在南方较常见,北方则多为四四方方的城池。学者陈正祥曾对19世纪末18个省的城池调查,指出南方有6个省的省会城市不是规则的方正形状。

南京城墙并不是通常映像中的方方正正的笔直城墙。如我从网上随便找的一些照片



弯弯曲曲的城墙在曲线凸起处也能达到四方城设置的突出马面的作用。

南京城墙周长35.726公里,高度从14米~21米不等,宽度下为14.5米,上宽4~10米,为典型的重力坝结构,截面为梯形体。 这种传统的中式城墙结构异常坚固,内部使用三合土夯实,外部再包以城砖。在冷兵器时代难以被击毁,冷热兵器混合的时代,湘军围攻南京,也靠的是用炮火压制守军,然后用炸药将城墙炸塌从而破城。即便是侵华日军,用战车野炮轰击城墙,也不过是削平了城墙上部结构。如下图,炮弹打到南京城墙上并未轰倒城墙,不过留下了弹坑而已。


上部被日军轰矮了的城墙


日军用野炮轰击中华门

同样的,日军攻击宛平县城时,火炮轰击过后也只在城墙上留了弹坑

宛平城墙遗留的日军火炮轰击的弹坑

曾有人乱扯欧洲三磅炮就能轰塌中式城墙,这类人怕不是活在梦里,就是把轰塌区区5米厚度垂直立面城墙的君士坦丁堡的乌尔班大炮搬来,也不过是给南京城墙多一个弹坑罢了。君士坦丁堡所代表的中世纪欧式薄壁城墙,也不过是勉勉强强防御一下中世纪投石机的配置,在众多射石炮面前只能轰然倒塌,代以低矮并加厚城墙的星堡体系。

因为传统中式城墙异常坚固,以此为基础的南京城也达到了相当高的防御水准。也正因为黑火药时代的火炮对中式城墙无能为力,反过来导致整个明代对发展重型射石炮没什么太大兴趣,即使是明末频繁使用6000斤红夷炮的清军,也只是利用火炮轰击女墙,压制城头守军。

但是,无论多么坚固的城防,仍需要人来防守。

南京城太大,城墙太长,想要做到基本的防御部署,每米城墙至少要放置一名士兵吧,则需要35726名士兵,再加上十三个城门,每门假设五千兵防守,则南京共需十万左右兵。这已经是最低限度的兵力配置。

放在洪武时代,朱元璋的南京京卫高达三十万兵力,这种兵力规模守南京城并不是问题,但是无论是靖难之役,还是自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还有清军南下之时,南京每次受到攻击时都不具备如此的兵力规模,庞大的城墙无兵防守,反而成了守方的噩梦。这就是题主所说南京城未起作用的原因,无他,兵力不足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