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

回答
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涵盖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政治变迁下的无数作家、作品和思潮。它既有辉煌的成就,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要详细地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 历史语境的审视:从“伤痕”到多元的演变

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必须从其历史语境出发。

告别极左,回归现实(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 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春天。涌现出一批“伤痕文学”,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的《初性感》、刘宾雁的《人妖之间》,它们直面历史创伤,反思个人与时代的苦难,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反思文学”与“新写实主义”(1980年代): 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反思文学”进一步深化,探讨文革的深层原因和对人性的摧残,如叶君的《第二次握手》(尽管有所争议,但代表了早期反思的声音)、古华的《芙蓉镇》。同时,“新写实主义”兴起,以莫言、贾平凹、韩少功、余华等为代表的作家,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白描式记录,强调“写人”,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语言粗粝而富有生命力。
“寻根文学”与“先锋文学”(1980年代中后期): 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追寻,出现了“寻根文学”,如韩少功的《爸爸爸》、莫言的《红高粱》、阿城的《棋王》,它们从民间文化、历史传说中汲取养分,试图重塑民族认同。而“先锋文学”,如马原、余华、苏童、格非等,则在形式上大胆创新,模仿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手法,探索叙事结构、语言实验和主观意识,挑战传统文学的认知模式。
“现实主义回归”与“新历史小说”(1990年代):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文学界出现“现实主义回归”的呼声,更多作家开始关注当代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同时,“新历史小说”也备受瞩目,如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等,将历史与想象相结合,吸引了大量读者。
“新写实”的深化与“观念文学”的兴起(2000年代至今): 莫言、余华等作家的创作持续深化,他们的作品开始具备更强的世界性视野和哲学深度。同时,“观念文学”开始崭露头角,更注重思想性和观念的表达,一些作家将目光投向社会批判、哲学思考或个人经验的极端探究。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崛起也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的生态。

二、 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几个关键维度:

1. 思想深度与社会关怀:
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在反思历史、批判现实、探索人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从“伤痕文学”的直面历史创伤,到“新写实”对底层人民生存状态的描绘,再到一些作家对权力、腐败、社会不公的揭露,都展现了文学的社会担当。莫言的作品对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则以悲悯的笔触描绘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
局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管理,一些作家在直面尖锐的社会问题时可能存在顾虑,导致作品的批判力度有所减弱。部分作品过于追求文学形式或个人体验,而忽略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公共关怀。

2. 艺术创新与语言风格:
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在艺术探索上从未停止。从“先锋文学”的叙事实验、语言解构,到“寻根文学”对民族语言的挖掘和重塑,再到莫言、余华等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都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文学的表现力。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余华的冷静克制,苏童的古典情韵,都形成了鲜明的个人印记。
局限: 语言的实验性有时可能走向形式主义,让普通读者难以理解。部分作家在借鉴西方技巧时,可能未能很好地与中国本土经验结合,导致“为创新而创新”。

3. 人物塑造与叙事技巧:
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从文革时期承受苦难的知识分子,到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中迷茫的个体,再到新世纪的城市居民。作家们在叙事技巧上也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如第一人称叙事、多视角叙事、意识流等,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张力。
局限: 有时会出现人物脸谱化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政治色彩较强的作品中。叙事技巧的运用也可能流于表面,未能真正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思想表达。

4. 民族文化与世界视野的融合:
成就: 许多作家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从民族根脉中汲取力量。同时,中国当代文学也积极吸收西方文学的营养,展现出开放的姿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舞台上的认可度大幅提升。
局限: 如何在保留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时,有效借鉴和融合世界文学的经验,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表达,仍然是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5. 作家群体与作品的多样性:
成就: 中国当代作家群体非常庞大且多元,既有莫言、余华、贾平凹、苏童、王安忆等“成名已久”的大师,也有陈冲、双雪涛、班宇、金宇澄等新生代作家,他们各自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书写着中国社会的不同面向。从“纯文学”到网络文学,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局限: 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影响也带来了“快餐文化”和“流量至上”的倾向,一些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受到质疑。网络文学的繁荣也伴随着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

三、 突出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

莫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麦田里的史诗”,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深刻描绘了中国北方农村的土地、历史、生命与死亡。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力,语言泼辣而富有想象力,对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有着悲悯而洞察的描绘。
余华: 以冷峻、疏离的笔触,描绘中国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困境与生命韧性。《活着》的残酷与温情,《许三观卖血记》的荒诞与坚韧,都深刻触动人心。他的叙事简洁有力,充满力量。
贾平凹: 以秦岭为精神背景,深入挖掘中国乡土文化和底层人物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语言醇厚,充满地域特色,对农村的衰败、人性的扭曲有深刻的描绘,但有时也因其对人性阴暗面的集中展现而引发争议。
苏童: 具有古典的诗意和浪漫主义情怀,擅长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变革中的人性困境。《妻妾成群》中女性的命运抗争,《黄雀记》中童年阴影的延续,都极具感染力。
王安忆: 关注城市中产阶层和女性的命运,擅长细腻的人物刻画和都市生活的描绘。她的作品语言精练、内敛,展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
陈冲: 作为新生代作家,她的作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的语言,描绘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情感困惑和身份焦虑。
双雪涛、班宇: 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变迁、底层工人的命运,语言粗粝而真实,充满现实主义力量,但也可能因为聚焦于“失败者”而显得略显压抑。
金宇澄: 《繁花》以沪语书写,以一种独特的静默和留白,描绘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其中人物的沉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 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市场化与文学价值的平衡: 如何在商业化浪潮中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和思想深度是关键。
原创性与借鉴的融合: 在吸收世界文学经验的同时,如何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本土气息。
网络文学的规范与引导: 如何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提升其整体质量和艺术水准。
“讲好中国故事”与现实批判的统一: 在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同时,如何不回避国内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历史反思。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互动: 文学如何继续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时代的面貌,并引导社会思考。

总而言之, 中国当代文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记录了一个国家在剧烈变革时期的社会图景、民族精神和个体命运。它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的锐利批判;既有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有对世界文学的积极借鉴。尽管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但中国当代文学无疑是中国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就已然获得世界认可,并将在未来继续探索和发展。

要给出一个“一锤定音”的评价是困难的,因为文学的价值是多元的,且评价本身也带有主观性。但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是一部充满活力、不断演进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传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如此专业又宏大,我这个外行来答题似乎有些不合适。不过倒也可以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说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观感。强调一下,是一个普通读者的、外行的看法。

抛开诗歌、散文、戏剧不谈,就说小说。我个人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就两个字形容:拧巴。为什么拧巴?因为当代作家拧巴,他们的写作心态是扭曲的。

我个人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家的拧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无原创风格,只会模仿。

当代中国作家最喜欢模仿俄罗斯或是拉美。在模仿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把外国的精神内核给模仿了,然而又模仿的不像。

先说模仿俄罗斯的。在此,旗帜鲜明地反对高赞答案。高赞答案对于俄罗斯文学的哲学性和思想性拜服不已。我想问问,这么多崇拜苏俄文学的中国作家到底知不知道俄罗斯文学的厚重和深邃来源于何处?事实上,俄罗斯文学的厚重和深邃来源于东正教的弥赛亚主义所延伸出来的人道主义或救世主义。这种厚重和深邃充满了宗教式的关怀和忏悔,以及在追求精神信仰时的孤独和痛苦。

你一个中国作家模仿这种深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中国是个极其世俗的国家。不存在宗教尤其是一神教的传统。因此,拜服乃至于模仿这种宗教式的深邃,不免有种滑稽感。中国读者看不懂这种宗教式的深邃,因为中国人不信教。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也别说是这一届读者不行,不行的其实是这些人自己。这些人既不理解国外社会,也不能理解中国社会,写出的作品怎能让读者能读下去?

中国还有一群人喜欢模仿拉美。拉美文学在我看来,有一种“妖异”感。拉美这个地方本来就魔幻,那些小说里各种细节并不是想象,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或是现实。拉美当年不断被侵略、殖民,殖民者用最残酷的手段把拉美掠夺的一干二净,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大陆。从来没有人改变他们的现状,以至于拉美社会动荡不堪,有极大的贫富差距,暴力、枪支、毒品横行,乡村破败又肮脏。

拉美这个地方,是从一个相当蒙昧的时代,被殖民者硬生生地嫁接上工厂、铁路等现代元素,整个社会不免割裂严重。拉美地区本身的痛苦,加上拉美各民族原本就有的瑰丽神话,再加上殖民者带来的天主教,一起造就了拉美文学特有的“妖异”感。这种妖异感其实就是:拉美作家在用蛮荒时代写神话故事的方式,来讲述现代故事,故事中又充满了宗教式的宿命论。因此拉美文学看起来既华丽,又诡异,这跟拉美特殊的历史背景分不开。

而中国作家妄图用这种方式讲述中国故事,那肯定是失败的。因为中国跟拉美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当代中国的整体趋势是向上的,而不是拉美那种一成不变的破败和绝望。并且中国在千年前就已经走出了神话时代,即使古代文学颇多怪力乱神的情节,但是这些情节仍然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间气息的。更何况,中国绝不是被殖民者扯进现代社会的,而是无数仁人志士通过上百年不屈不挠的奋斗,才让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门。因此,中国作家想在中国复制这种悲伤绝望+妖异氛围+宗教式的宿命论,注定是失败的。

2.过分在乎政治,但是在乎的方式十分诡异。

在讨论金庸小说的时候,我曾经说过我非常看不上黄药师这个人。此人是假装不在乎世俗,其实比谁都在乎,只是在乎的方式非常诡异。世俗说好的,黄药师就说不好;世俗说不好的,黄药师就非要说好。这就是另一种在乎世俗的方式。

中国当代作家就类似黄药师。假装不在乎政治,要有独立思考的人格。但事实是,这些作家非要跟官方反着来。官方说好的,他们就说不好;官方说不好的,他们就说好。不仅是作家,还包括很多文学爱好者和文学评论家。

在此,请允许我再次反对一下高赞答案对平凡的世界的评价。

高赞答案认为,平凡的世界和红旗谱一样,思想浅薄,本质上是高级宣传文本。对于这样不专业的文学评论,我是拒绝的。

平凡的世界有不少不足之处。你可以说这部小说结构无创新,人物塑造扁平,语言平淡无奇,创作理念老套等等,但是“高级宣传文本”不是批评一部小说该有的说法。这算什么批评呢?而这种批评,还真不是这位高赞答主独有的,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平凡的世界跟“宣传”二字有什么关联?平凡的世界出版十分曲折。当年这部小说第一部写作完的时候,全中国文坛充满期待,各路编辑纷纷跑到西安去约稿。但后来很多刊物看了这个稿子以后拒绝发表。评论家们对《平凡的世界》几乎是进行了全盘的否定,没有人说好话。当时正面肯定《平凡的世界》的只有两位中国社科院资深评论家,一位是朱寨,另一位是蔡葵,只有他们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肯定了《平凡的世界》。大家都在批评路遥,有些人说得很难听,说真难想象《平凡的世界》是出自《人生》的作者之手。

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叶咏梅,争取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联播节目播出《平凡的世界》。这一播出,在全国造成了巨大的反响,读者来信不断。读者的反响让中国评论家和文坛改变了对这本书的看法。从此,这部书由读者认可到专家学者的认可,成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当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说白了,文坛和评论家鄙薄这部小说的原因只有一个:跟官方站在一起了,说改开的好话了,这样的作家怎么能有独立的人格和思考呢?中国现在批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批评方式跟批平凡的世界如出一辙。只要和红色沾边,一律批到一文不值。

我劝各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不要总是说,读者看书的时候代入过多的政治因素。读者真没有这样想。是他们自己心中存了“一定要跟官方反着来”这么个念头,反而以此来指责读者,这就是着了相了。

正因为有如此扭曲的、先入为主的心态,使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总是脱离时代。他们总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指点当代中国,总是认为他们笔下黑暗变态的中国才是真实的,却不愿意开眼看看世界。这种心态怎么可能写出好作品?

3.喜欢在不适宜的背景下探讨“小民尊严”

中国近现代文学多以宏观为主,缺乏以微观小人物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著作。因此,一堆当代作家可着劲儿地探讨小民尊严、人性这些玩意,并且把背景放在建国后六七十年代。

但是,“小民尊严”是和平年代下的奢侈品,在讨论这玩意儿的时候,必须注意时代背景。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1949年建国后,中国就piu一下,进入和平年代了。这就是对中国革命的极端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不足。

严格来说,中国在建国后,其实仍然处于战争状态。只是这种战争不是枪林弹雨的热战,而是更加危险的冷战。很多人以为冷战的重点在于“冷”,完全错误。冷战的重点在于“战”。冷战和一战、二战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输了冷战的苏联,下场比输了二战的德国日本还惨。

当时的中国,对外被迫卷入冷战,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走钢丝;对内面临着农业即将崩溃,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因此,此时的中国不是正常的和平状态,而是非正常的战争状态。整个国家必须上下一体,才能度过民族存亡的危险关头。

在战争年代,无论如何也无法谈论“小民尊严”。在战争状态下,每一个民众的权利都被最大压缩,以换取尽早度过整个民族“活下来”这个最大的难关。因此,讨论尊严、人性这些主题,不能把时代背景放在特殊时期,而是应该放在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但是中国作家偏偏就犯了这个错。这是因为当代作家对于历史知识和国际关系知识的极度匮乏。

所以,很多读者认为他们的小说怎么看怎么不对,怎么看怎么阴阳怪气,怎么看怎么“反动”,原因就在于此。

举个俄罗斯的例子。俄罗斯2013拍的电影,斯大林格勒,完美诠释了这一错误。

电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背景下,讲了一堆德军官兵和一个苏联美少女的“人性”。然而这场战争的背景是苏联人民求生存,在此背景的映衬下,所谓“人性”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且滑稽可笑。这部电影也成为笑柄,成为俄罗斯文化衰退的明证。

所以中国当代作家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多读书。好好研读中国近现代史,最好再加上国际关系学、经济学、宗教学等等内容,这样才能改变扭曲的心态。心态调整好了,再来谈创作。

说了一堆,都是批评。不过当代中国文学也不是一无是处。小说虽然扭曲,诗歌虽然衰落,但是还有散文啊。

中国现代散文发展颇繁荣。我看到有答案说,公众号文章、网文等算不得文学。这个论断恕我不能苟同。个人认为公众号文章、网文等等不仅算现代中国文学,而且是现代中国颇为主流的文学形式。这个文学形式,承袭了自唐宋以来兴起的散文,以及近代鲁迅等人的杂文这一脉络,极有特色。

中国的散文,除了小品文和抒情文之外,大多是用来发议论的。大多公众号文章、网文完全继承了“发议论”这个特点,尤其是那些键政文。其实知乎上就有很多这样的文章。不少人议论国际关系、时政,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极有说服力和可读性,端的是好文章。把这样的文章排除在“文学”之外,未免可惜。

所以如今小说虽然看不下去,但是总算还有这些文章,那么中国文学便不算一文不值。

user avatar

今天当我们谈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的时候,其实在他们中间写作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小波就说过十九世纪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差异就像十九世纪马车和今天汽车的差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东西和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写的东西完全不一样。谈论当代文学作品这个问题的时候,人可能就会想到伟大作品这个词,然后拿今天的作品和那些已成定论的伟大作品比对。这样往往让个问题的讨论走进一个狭窄的胡同,完全讨论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这种思维的局限只要我们把视野放眼到世界,就完全让自己陷入困境,谁敢遑论这个时代出了哪些伟大的作品,或者这个时代没有伟大的作品,我们自己的文学批判理论知识本身就不足,也没有广泛的阅读量,说多了反而显得自己愚蠢,谈到中国当代作品我们也该有这种谦虚的心理。很多人谈到当代文学作品就去比对那些经典作品,然后生出一堆感慨,当代作品哪哪都不如,这比拿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去比对托尔斯泰更使问题陷入不堪的境地,一味的去求同,反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特性以及文学新的活力。当然比对并不是没有价值,我们可以拿残雪和卡夫卡、卡尔维诺、博尔赫斯比对,可以拿莫言和福克纳比对,拿王小波和他喜欢的卡尔维诺、尤瑟纳尔、马克吐温、杜拉斯比对。比对绝不是盲目的,各个作家也有直觉先先辈作家学习的地方。文学不是死的东西,托尔斯泰是文学史的高峰,但绝不是文学的框架,谈论文学作品我们的视野应该放远一点。

user avatar

为啥唐家三少、辰东这样的网络作家年入过亿,那些中国文化代言人们不但小说没人看,而且某些团体给点小钱就会被收买,到底哪出问题了。

中西方文学本质就是不同的,也就是道本身是不同的,写作技巧是术,道与术是完全不同的呢。

提西方必须要提柏拉图,柏拉图的核心是啥,就是洞穴理论?柏拉图色假设,一群人被绑在洞穴里面,只能面向墙壁,背后点着火,人们看着影子以为自己看到了真相,其实洞外面的人操纵这一切.

提柏拉图又不得不说神权社会,古希腊是个全民信神的部落国家,希腊建了神庙不是去蹦迪,是全民信仰,要去祭祀,要去崇拜,谁敢否定神,谁敢公开否定神的存在,谁就要接受全民的敌视。

柏拉图本意是用这种这种假设来唤醒民智,让大家思考神是不是被某些人利用,然后拿来愚民的工具,进而否定神的存在,柏拉图良心用苦,就是要对抗那个无处不在的神权社会。

之后哲学没怎么延续,但是欧洲神权社会一直没变,希腊拜宙斯家族,罗马先是改个名继续拜,后期弄来基督教赶走多神。然后西欧崛起,整个社会就是基督教社会。

整个西欧就是牧师们指点吃喝拉撒睡交配,神权社会管理人间一切,知道文艺启蒙开始。

哲学家们都通过思考发现上帝是假的,于是提出各种物质原点思考,其本质来说就是两派,第一派就是否定一个事,那就是不是上帝造人;第二派是上帝造人这事升级到哲学高度。

欧洲哲学家们所有人都认为,个体要想不被信神的群体同化,就必须要远离群体,批判群体的错误,这样才能唤醒民智。

因为从文艺启蒙运动一战前的欧洲,都是各种君主制在反复上演,他们的国家制度说实话就是野蛮粗暴,国家反复被一群近亲结婚的人统治,社会有事神权结构,这结构组织的大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无解的。

所以欧美文学核心就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保持距离,进行批判、审视、逃离等等,几乎所有欧美文学都是这个套路。

回到中国,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欧洲哲学家们要写几十页纸论证,这就是神权社会在那个时代,给予哲学家们特有的语言路径,他们必须在逻辑上套牢读者,才能让读者摆脱神权思维。

欧洲这群哲学家就相当于商代的思想家,想让整个王朝的不信神一样,但是周直接用天取代神,让后来的中国思想家拜托了神权社会的困扰。春秋战国的思想家,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到社会人群里去,带领人们改变现有社会结构。

道家是直接提倡市场自由竞争

法家是通过法律构架新国家体系,让国家社会强大。

墨家通过自有组织帮助弱国强大。

兵家通过战争

纵横家通过联盟让国家强大

儒家最绝

没有一个思想家被神权困扰,都是有话直说,今天我们也能看懂。

今天的欧美依然是神权社会,依旧有50%的人信上帝的存在,他们还被神权社会困扰,聪明人还是要脱离社会,远离群体,攻击这个万恶的神权社会结构,西方哲学家的反叛精神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石。

很不夸张的说,西方哲学的思辨精神让现代科学诞生,哲学于西方就是绝对正确的思想体系。

可是在中国,没有神权社会,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开始变了,中国是思想家要进入社会,带领人群去改变,去实现大同社会。

在中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很多官员政治家同时是思想家和文学家,这和欧洲是不同的。欧洲的思想家们大都是不是政治家和文学家。

越是思想高深的人,越是远离政治,他们恐惧政治,一些学了皮毛的人,反而去实现思想家书里的设想。

从汉到今天,我们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可以完美结合,思想家们都可以进入社会,带领一部分人实现自己的哲学思想。

可是欧洲哲学就是没有这部分,他们失去了神权社会,剩下的反叛抗争精神,目标就是现代社会,欧洲哲学本能驱动的攻击下一个社会群体,也就是现代政府。

批判政府和结构是在今天欧美觉得很正常,因为他们习惯了这样哲学体系。

在中国优秀的人应该去带领人们一起改变社会,毛泽东是思想家带动社会变革,欧美目前没有这样习惯和传统。

学习欧美哲学,漠视神权社会对于哲学的影响,剩下的就是不加思考的攻击现有社会结构。

回头看看我们中国的道是什么,就是社会出现问题,个人进入群体,带领群体走向未来。

那么真正的中国的道是什么小说,是西方人不感兴趣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个人遇到时代不公或者大潮流的时候,要带领人们向前,或者自己融入整个社会,去为自己获得个人的成长,从而改变周边的人。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组成一个团队,最后融入新的群体。

《水浒传》一个个各体,最后汇聚成群体,去实现目标

《三国演义》各种优秀人物汇聚到一起,形成各种群体去改变社会命运。

《红楼梦》更是群体之间生活过往。

中国的小说的道与西方的道截然不同,术是可以借用的,曾经西方小说的术要比中国高很多,我们还要继续去学习,来弥补们的道。

可是以的西方文学的道来要求中国,就太夸张了,我们是两种文化,我们的道某种程度要高于他们。

西方文学里的反叛精神对象,在中国曾经有过,就是民国和十年的集体主义盛行期间。可是目前,我们的道,是需要个体融入社会,带领大家前进,并且这类题材永远受欢迎。

但是个体远离群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文学,就是不受欢迎的,可是这种文学却又是现代文学的主流,按着西方的道,在中国去强行推广,是没有路的。

所有人都说是当代文学萎靡,是社会太浮躁,根本不是这样,根本就是西方的道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适应了,我们要的是中国的道。为什么网络文学这么发达,可是做成上千亿的行业,不是读者低俗,而是只要适应中国人自己的道,所有读者都会欢迎。

不是批判群体,就是严肃文学,那是西方的道,他们的境界就是那样,有问题大家一起闹事,然后散开,或者一个人远远的观察,独自保持清醒。

这种思维方式,中国人不接受,也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不是欧美一家独大,中国人更悠久更有责任,我们永远无法融入他们,他们也无法理解我们。

我们必须要自成一体,不能再让《平凡的世界》刚出来时那样,被主流文学界抵制,但是读者喜欢了。

主流文学界就是一群文化买办,觉得西方文学高于一切,觉得《白鹿原》土的掉渣,他们的文学不能让全中国的人喜欢,那说明他们先被我们中国读者边缘化,之后才会被世界文学边缘化。

一个唐家三少年收过亿,所谓主流文学家们年入百万都是难度,为什么,看看他们的小说,打开来都是主角被中国社会摧残,要么独立清醒,都是这一套,这群人的道偏了。

如果他们断了,那是好事,这群买办们该歇歇,该反思了,时间证明西方不是什么都对,包括他们的道。

user avatar

最近看了看作协的杂志,发现一个现象,如今中国作协里的一些作家,离开了三样素材就哑巴。第一,六十年代的艰苦岁月。第二,下半身裤裆里的东西。第三,故作高深的“隐喻”。这第一点要写,理由还是充分的,毕竟文学都得带有一定的批判和反思。中国革命成功后,权威的文学作品一直是革命样板戏,无畏的英雄传记和战争宏观艺术,缺少个人视角的小人物对社会的批判,但这仅仅是个引子,不是泛滥的根源,不能解释很多70后作家不拎出自己根本没生活过的60年代,他也憋不出个屁。人在青春期时阅读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对其影响远超过其他时期,从80年代末(东欧剧变)开始到二十一世纪初,摆在这些叛逆期青少年面前的“名作”是“向红太阳讨还血债”这种叛逆到骇人听闻的反权威文学作品,“小民尊严”及让西方自由主义人权战士们如沐春风的赞扬。此后这些人的文学一进行到批判性,自然就想到叛逆,如果不让写六十年代,那简直得哭喊着“这是中国文学的黑夜,是又一次文学的灾难”。

有关第二样素材,作家没事就脱裤子,原因就复杂一点。生存和繁衍是生物的两大需求,甚至有些动物繁衍的需求超过了生存,比如螳螂,按说文学作品中出些性的话题也不奇怪,但中国古代封建礼教让文学的性爱一直被压制。20世纪后期的性解放运动,意味着性的春天来了。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引子,不是作家没事就脱裤子的原因。作协里一些人其文学已经不是:恋爱,亲吻而后脱裤子。而是上来就脱,直到裸奔。诺贝尔奖写了《丰乳肥臀》,他写不出来丰乳,拿个贫乳凑活一下吧。作协领导爱看《废都》,那投其所好写个《烂都》,顺便还能“浅浅”的拍拍“凹屁”,岂不美哉。让作家这些高级文学创作者乐此不疲脱裤子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可以和网文作者这些低端文学创作者划清界限,网络文学别说脱裤子了,露脖子都得被封。诶,我可以脱裤子,我是一个“作家”,我是高级文学创作者!

这第三样,故作高深的隐喻。通常都是隐喻第一与第二样。隐喻中国社会的苦难,暗讽中国人的恶,或用老鹰,鼻子,木棒,长条,风箱,灯笼甚至门钉等暗示人的性器官,最后抚摸一下“阴毛”一样的胡子说,你难道没见过江流水涌吗?隐喻第一点的人,隐喻的越多,讽刺的越犀利,在国际文学界的地位就越高,如果文章里说中国人的劣根性已经到了无药可救,危害到世界和平的地步了,那必然成为世界文学界的权威。擅于隐喻第二样的人,没事就爱拿出自己的作品读一读,一读就想起来《西厢记》和《金瓶梅》。不由感叹自己写出来的玩意文学性已达到《西厢记》的水准,而在描写性与爱中对社会的批判,对家庭罪恶的描述和对人性的剖析,则让《金瓶梅》望尘莫及。

此时,我希望中国的年轻人不要去作协里找垃圾,中国可以看鲁迅,郁达夫,沈从文的作品。实在看完了就去看外国作品。




分割线—

总得来说,我个人认为,现在去作协杂志上找好作品如同屎里淘金,长篇大作中国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就那些,建议,直接去读经典,万一读到一本烂书,是很恶心人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涵盖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政治变迁下的无数作家、作品和思潮。它既有辉煌的成就,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要详细地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历史语境的审视:从“伤痕”到多元的演变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必须从其历史语境出发。 告别极左,回归现.............
  • 回答
    顾彬教授的这番言论,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在中国当代文学界乃至更广泛的文化讨论中激起了轩然大波。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既要理解其背后的语境和顾彬教授的立场,也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争议和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顾彬教授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作为一位在德国深耕中国文学研究数十年的.............
  • 回答
    李佳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游戏咏/永生”的发言,可以说是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乃至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抛出了一记极具洞察力和挑衅意味的“石头”。她的演讲,与其说是一场艺术理论的梳理,不如说是一次对我们惯常认知模式的解构,一次对“永恒”与“游戏”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核心立意:.............
  • 回答
    华语辩论世界杯的“传统偶像/虚拟偶像更能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这场辩论,正反双方以及评委们的观点和态度,着实是场引人深思的较量。要深入理解这场辩论,咱们得一层层剥开,看看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又各自站在哪个角度。正方:拥抱新生,虚拟偶像的时代浪潮正方旗帜鲜明,他们认为在“后现代”或者说“后真相”时代,.............
  • 回答
    中国的军工水平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防科技力量之一。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突破与核心成就1. 导弹与航天技术 东风系列导弹:东风10、东风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东风15(中程弹道导弹)等系列导弹,覆盖陆基、海基、空基平台,具备远程打击能力。东风17的高超.............
  • 回答
    “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一表述源自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观察和理论化建构。这种观点试图从非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重新理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特征,但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学术争议和认知偏差。以下将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概念辨析:文明与国家的边界1. “文明”(Civilization)的定.............
  • 回答
    中国成功研制圆珠笔笔头「笔尖钢」:一场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的科技突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品质的圆珠笔笔头“笔尖钢”,这看似是一个小小的突破,但其背后蕴含的科技含量和对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却不容小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项成就:一、 技术层面的挑战与突破: 材料的极端要求: 圆珠笔笔尖钢并非普通的.............
  • 回答
    评价一部科幻系列作品的水平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中国2098》作为一个虚构的科幻系列(如果存在的话,因为我在训练数据中没有找到名为《中国2098》的知名科幻系列作品),我将基于对现有科幻作品评价体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科幻发展趋势的观察,来构建一个评价框架,并尝试对其进.............
  • 回答
    中国在非洲地区援建千余个项目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对其进行评价需要深入分析其历史背景、具体表现、潜在影响以及各方观点。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论述:一、 项目的规模与性质:为何如此庞大? 历史渊源与政治考量: 冷战时期遗产与发展中国家团结: 早在冷战时期,中国便积极与非洲国家建立关.............
  • 回答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话题,它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历史、现实、优点和缺点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户籍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的户籍制度并非现代独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保甲制度、里甲制度等,这些制度.............
  • 回答
    评价中国国徽的设计,需要从其象征意义、历史背景、艺术表现和国际认知度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中国国徽作为国家的重要象征,其设计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国家理念。 象征意义:深刻且多重中国国徽的设计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包含了层层深刻的象征意义,反映了新中国的性质和人民的意志: 中心图案——天安门:.............
  • 回答
    中国医科院秦川团队在 Nature 发表的新冠病毒论文被曝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事件回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事件的核心是:一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团队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Nature》上的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研究论.............
  • 回答
    中国古代文明,如同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跨越数千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和科技,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评价如此博大精深的文明,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辉煌灿烂的成就:文明的基石 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早期文明的雏形: 从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
  • 回答
    “中国百万塞尔达玩家一夜消失”的说法,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情况,那绝对是一个 非常引人注目且背后可能有复杂原因的现象。然而,我们需要 谨慎对待这个说法,因为它很可能是一个夸大的描述,或者是一种对特定事件的解读,而非一个普遍的事实。在深入分析之前,让我们先思考一下: “百万塞尔达玩家”从何而来? 这.............
  • 回答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中国教育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评价:一、 中国教育取得的显著成就:1. 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扫除文盲取得历史性胜利: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中国已基本实现.............
  • 回答
    中国留学生因每月 1 万生活费不够花而发帖辱骂父亲的行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一、 经济层面: “1 万生活费不够花”的合理性存疑: 地域差异: 留学的城市不同,生活成本差异巨大。在某些一线大城市(如纽约、伦敦、悉尼等),每月 1 万人民币(约合 14.............
  • 回答
    中国2020年公安部登记的1003.5万新生儿,这个数字从多个角度来看,都揭示了中国人口结构、生育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未来挑战等诸多层面的信息。要详细评价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数字本身的解读与背景 公安部登记数字的性质: 需要明确的是,公安部统计的是当年新办理户籍登记.............
  • 回答
    中国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受到全球范围内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包括疫情防控措施、经济影响、社会治理、信息透明度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一、 疫情防控措施:果断与代价中国在疫情初期采取了非常果断且严厉的防控措施,这是其表现中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评价其表现的核心部.............
  • 回答
    2019 年罗马尼亚大师赛(Romanian Master of Mathematics,简称 RMM)是世界顶级中学生数学竞赛之一,中国队在其中表现出色,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数学奥林匹克教育领域的实力。以下是对中国队在该届赛事表现的详细评价:总体成绩:中国队在 2019 年罗马尼亚大师赛上取得了令人瞩.............
  • 回答
    《中国财政的真相:25 省负债,只有6 省有盈余》这篇文章,如其标题所示,揭示了中国省级财政的一个重要侧面:绝大多数省份都面临财政收支不平衡,需要依赖中央转移支付或举债来维持运转。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深层问题,并可能引发对财政健康、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经济发展模式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