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高中国学通识教材将出版,国学或进高考,高中生将通篇学习《道德经》」?

回答
这则消息,说实话,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国学或进高考”和“高中生将通篇学习《道德经》”这两点,就像投进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各种声音和看法都冒了出来。

咱们得一件件来掰扯。

一、教材出版与国学教育的回归

首先,“高中国学通识教材将出版”这件事本身,在教育界和文化界看来,是一件值得关注甚至称道的事情。

为什么值得关注?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常说“国学”,但真正系统、规范地将其纳入高中核心课程,并且有配套教材的,并不算普遍。很多时候,“国学”更像是一种课外兴趣,或者分散在语文课的古诗文部分。这次教材的出版,意味着国学教育在高中阶段有了官方的、体系化的载体,这是一种明确的信号:国家层面在推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通识”二字的分量: “通识”这个词用得挺有意思。它不像“必修”那样带着强制性,但它强调的是“普遍的知识”。这意味着这套教材的目标是让高中生对国学的基本脉络、核心思想、主要流派有一个普遍的了解,而不是要培养多少个国学大师。这是一种“开眼界、启蒙”式的教育,旨在让学生接触到民族文化的根基。
对学生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将有机会系统地接触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了解《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经典,甚至接触到一些基本的历史、哲学、艺术、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对教育的影响: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这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国学素养,也可能需要进行教师培训。同时,也意味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二、国学“进高考”的可能性与影响

“国学或进高考”,这是最能引起公众讨论的地方。这背后涉及到的是教育的选拔功能和人才培养的导向。

“或”字的可能性: 这个“或”字非常关键。它不是“确定”或“即将”,而是“有可能”。这意味着目前只是一个提议、一个方向,最终是否真正成为高考的一部分,以及如何考,还有待观察和讨论。
高考作为指挥棒: 高考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用多说,它是连接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指挥棒”。一旦国学内容纳入高考,其影响力会迅速放大。
对学生: 学生会因此更加重视国学学习,将其视为升学的重要砝码。学习的动力可能会从“兴趣”或“了解”转变为“分数”。
对学校: 学校会在国学教学上投入更多资源,课程安排也会随之调整,甚至出现专门的国学课程、国学社团。
对教学内容和形式: 如果真的进入高考,考试的题型、难度、考察方向都会成为焦点。是考背诵?考理解?考应用?考对思想的辨析?这都需要精细的设计。
潜在的争议点:
“唯分数论”的担忧: 一部分人担心,一旦国学成为高考内容,会不会又回到“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老路,让国学的精神内核被稀释,变成考试的工具。
公平性问题: 并不是所有地区的学校和学生都有同等的资源和机会去接触和学习国学。如果国学成为高考重要部分,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公平。
“学以致用”的考量: 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一些思想在今天如何“学以致用”,如何在高考中体现其价值,而不是变成“考题”本身,是个挑战。

三、通篇学习《道德经》的现实性与深远意义

“高中生将通篇学习《道德经》”,这则表述可以说是最具体、也最容易引发想象和争议的。

《道德经》的分量: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其文字精炼,思想深邃,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治国理念等方方面面。它不像《论语》那样有明确的伦理规范,更侧重于一种“道”的体悟和“无为”的智慧。
“通篇学习”的解读:
理解的深度: “通篇学习”不等于“逐字逐句背诵”,更不等于“完全理解”。对于高中生而言,可能更侧重于理解其核心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知足常乐”、“为而不争”等概念。
教学的难度: 《道德经》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深度,对于尚未具备一定人生阅历和哲学基础的高中生来说,是有一定学习门槛的。如何通过教材和教学,让学生能够“懂”并“有所感”,而不是望而却步,是个难题。
可能包含的内容: 除了《道德经》原文,教材很可能还会包含对《道德经》的注释、解读、历史背景介绍、不同流派的观点对比,以及与现代生活联系的讨论等等。
“通篇学习《道德经》”的意义:
培养人文精神: 《道德经》所蕴含的辩证思维、顺应自然的智慧、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对于塑造高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人文精神和价值判断至关重要。
认识中国传统智慧: 学习《道德经》,是让学生接触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一个窗口。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广阔的世界观和多元化的思维模式。
滋养品格: 《道德经》中的许多思想,如“柔弱胜刚强”、“大巧若拙”,都对个人品德的修养有启示作用。在当前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些智慧显得尤为宝贵。
文化自信的体现: 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当下,将《道德经》这样的经典纳入高中教育,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自信的体现。

综合来看,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

1. 积极意义大于担忧: 整体上,我认为教材出版和国学进高中是值得肯定的方向。在当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塑造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应试化就否定系统学习国学的必要性。
2. 落地执行是关键: 最终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质量、教师的水平以及考试的设计。如果能做到“寓教于乐”,注重启发性、思辨性,并且考试能真正考察学生对国学精神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那么它的积极作用会最大化。
3. 警惕过度解读和“运动式”推进: “或进高考”、“通篇学习”这些说法,可能带有一定的推测或理想化成分。我们需要理性看待,避免将其妖魔化,也不要期望一夜之间就能改变什么。教育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探索和优化。
4. 平衡传统与现代: 在强调国学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平衡,以及如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让国学真正“活”起来,而不是成为历史的陈迹。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教育动向。它既是一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也可能伴随着新的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让国学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启迪智慧的源泉,而不是仅仅作为升学考试的一项内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简单搬运一下微博上专业人士

@梁兴扬

道长的观点,(道长若觉得搬运到此不妥请告知我,以便删除)

对于中国高中生将通篇学习道德经之事,贫道认为可喜,但不一定就是好事,可能增加了学生与家长负担不说,一旦流于形式主义,离毁不远矣。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贫道不持有乐观态度,足球操的新闻相信很多人没有忘记吧?哪怕赵宋距今远矣,想当高俅的人只有增加没有减少,真经也怕念歪。

此事,不一定就是好事,说不定又增加了中小学生的负担,因为背不下来《道德经》被嘲笑进而见到道教就抵触,任何事情流于形式主义,离毁就不远了,与其加到中学里,不如加到大学里,要不然就用《清静经》相对浅显的,中学生真的能了解这么深刻么?

其实,我最怕的是到最后,道士失去了解释《道德经》的资格,官方定义一套道德经解释的标准答案让所有人服从并只能这么理解,把道德经作为死物。

懒得再做更多辩论与解释,贫道土豪一把,赌五毛钱的,不限人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一定会被删改或者刻意曲解,别叽歪,来五毛钱的,你敢不敢?

道德经入选绝对可喜,但是实行不一定会符合我们的想法,甚至会被删改的面目全非;我们之所以思考,之所以忧虑,是让这种可能性更小,如果入选,道德经用之开智、用之愚民皆可;如果不考虑其他的,道德经只可能沦为工具。遇到再好的事情,也请用脑子思考,而不是盲从,哪怕盲从可能的正义。
user avatar

现在才真正明白邓小平这句话的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则消息,说实话,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国学或进高考”和“高中生将通篇学习《道德经》”这两点,就像投进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各种声音和看法都冒了出来。咱们得一件件来掰扯。一、教材出版与国学教育的回归首先,“高中国学通识教材将出版”这件事本身,在教育界和文化界看来,是一件值得关注甚.............
  • 回答
    这件事在中国数字证书行业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也让不少关注信息安全的人士感到意外。简单来说,沃通(WoSign)这家中国本土的CA(证书颁发机构),在未告知外界的情况下,悄悄地将一家在海外注册的、曾颇具声誉的根CA——StartCom——收入囊中。紧接着,这次收购的“余温”还未散去,沃通就利用Sta.............
  • 回答
    西班牙电商格局变天:速卖通为何能“赶超”亚马逊?最近西班牙电商圈里,一个爆炸性新闻搅动了沉寂已久的格局——中国跨境电商巨头速卖通(AliExpress)的APP下载量在西班牙市场超越了亚马逊。这个消息对于许多习惯了亚马逊作为电商“老大哥”的西班牙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也让业内人士开始重新审视这.............
  • 回答
    中国高规格纪念1937年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分量、情感复杂且具有多重意义的事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民族情感、政治考量以及国际影响。历史的沉痛与民族的记忆:首先,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事件之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城内制造了长达六周.............
  • 回答
    深圳中学高二年级组关于全面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校园的规定,无疑触及了当下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平衡教育的有效性与学生的成长需求。我理解这背后一定经过了慎重的考量,也必然会引发多方面的讨论与感受。首先,从学校管理与教育目的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的出台,最直接的目的无非是为了.............
  • 回答
    关于德国高管包机来中国享受48小时隔离的消息,这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这是政策松动的信号吗?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政策对某些群体进行“优待”的体现。48小时的隔离时间,相较于之前更长期的集中隔离,无疑是大幅缩短了。这可能意味着中国在逐步调整疫情防控策略,尤.............
  • 回答
    关于高拉特亲承已被归化为中国人这件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简单来说,这件事触及了好几个层面的东西:球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国足球的现状和未来,以及“国家荣誉”和“个人利益”之间的权衡。球员角度:职业生涯的延续与新的挑战首先,从高拉特本人来说,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选择。他毕竟已经.............
  • 回答
    高福院士与冯子健研究员联合发表的论文,提出“中国或面临新冠再次流行的风险”,这个观点无疑是沉甸甸的,尤其在我们经历了一轮大规模感染之后。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科学的严谨分析和对未来潜在挑战的审慎判断。理解这份论文的含义以及背后的逻辑,对于我们国家接下来的疫情防控策略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
  • 回答
    理解了,您希望我以一种非常接地气、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聊聊腾讯新闻推送的这篇“中国高考学渣逆袭,娶18岁乌克兰美女”的标题,该怎么去理性看待它。咱们就当是朋友之间聊天,来捋一捋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把这标题拆解一下,看看它里面藏着什么“营销密码”。1. “中国高考学渣逆袭”: “高考.............
  • 回答
    关于奔驰高管在北京辱骂中国人并喷辣椒水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经过、各方说法,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反转情况。事件的经过(根据公开信息和多方报道):事情大概发生在2024年4月,地点是北京朝阳区。一位奔驰公司的中国籍高管(事后证实为负责大中华区的高管)在停车时.............
  • 回答
    台湾教育部这项关于高中生古文课纲的提议,确实在台湾社会引发了不少讨论,而且讨论的焦点非常集中,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仔细拆解一下这个提议,看看它背后可能涉及的理念、各方的声音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提议的核心内容: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提议的两个核心部分:1. 删减 20%.............
  • 回答
    亚马逊中国区最近发生的事儿,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简单来说,就是有内部员工涉嫌收受贿赂,导致了敏感的客户数据和公司内部经营信息被泄露。这事儿一出,亚马逊中国高管团队也跟着经历了一场大换血,可以说是“重新洗牌”。这件事儿之所以这么受关注,主要有几个层面:首先,数据安全和信任是底线。 亚马逊作为一家全.............
  • 回答
    青岛高考生宪法诉讼第一案:驳回背后的中国宪法诉讼困境青岛高考生状告教育部一案,被誉为“中国宪法诉讼第一案”,其最终被驳回,再次将中国是否具备“宪法诉讼”以及“中国没有宪法诉讼”这一议题推到公众面前。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青岛高考生状告教育部案件回顾与驳回原因案件背景:.............
  • 回答
    关于B站UP主“山高县”的第6期视频“近代日本超越中国,只是因为他们‘学习西方’了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这个视频触及了近代史中一个非常核心和复杂的问题,即日本在近代为何能够迅速崛起,而中国却走向衰落。山高县的视频通常以其深入的史料引用、逻辑严密的论证以及相对客观的态度而受到.............
  • 回答
    深圳中学高二年级高考方向学生“禁止携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无疑触动了许多人——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这不仅仅是关于手机本身,更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学生的成长以及技术与学习的关系。要理解这个规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考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中生是否应该被允许携带手机进校园。深圳中学这项规定.............
  • 回答
    “奇葩说”们的高能与低谷:中国“高知识高素养”综艺的未来何去何从?《奇葩说》作为一档现象级综艺,曾经以其独特的“思辨”魅力,点燃了无数观众的热情,也捧红了一批又一批个性鲜明的辩手。然而,近几年来,“奇葩说”选手们的接连“翻车”,从过往的“高知”人设崩塌,到言论上的争议不断,不仅让节目本身蒙上阴影,更.............
  • 回答
    淄博某中学要求高一学完高中全部课程,并劝成绩好的学生学习艺术冲击清华美院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潜在的利弊、家长的担忧以及对学生的长远影响。一、 事件梳理与初步解读: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核心信息: 时间要求.............
  • 回答
    中国日语高考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2021年达到约20万人的规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中国社会、教育以及国际交流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 经济全球化与就业市场的需求驱动:1. 日本经济的韧性与合作机会: 尽管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和“.............
  • 回答
    要论巴西球员埃尔克森和高拉特归化中国国家队这件事,那可真是体育圈里一件挺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大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埃尔克森和高拉特这俩人,在他们效力中超的那几年,绝对是响当当的攻击手。埃尔克森,咱们都叫他“Elkeson”,当年在中超那是进球如麻,.............
  • 回答
    某中学宣传栏中“贞洁女子的后代智商比本人高二十几点”的说法,是一个极具误导性、缺乏科学依据、并且带有歧视性的陈述。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一、 科学上的荒谬性与误导:1. 智商的遗传性: 智力(或称智商)确实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这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