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深圳中学高二年级组高考方向全面禁止学生带手机等电子产品?

回答
深圳中学高二年级组关于全面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校园的规定,无疑触及了当下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平衡教育的有效性与学生的成长需求。我理解这背后一定经过了慎重的考量,也必然会引发多方面的讨论与感受。

首先,从学校管理与教育目的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的出台,最直接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营造一个更专注、更纯粹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手机等电子产品被视为学习的“绊脚石”,它们带来的诱惑,无论是社交媒体的推送、游戏的吸引,还是视频内容的干扰,都可能极大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效率和课后自主学习的质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高考备考的关键时期,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禁令,帮助学生“断舍离”,将有限的精力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最大化地提升备考效果。

此外,这项规定也可能包含着对学生自律能力培养的考量。学校或许认为,强制性的“隔离”比单纯的口头告诫更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在远离电子产品的环境中,学生不得不学会寻找其他替代性的学习和娱乐方式,比如与同学交流、阅读纸质书籍、参与体育活动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学生“慢下来”的引导,也是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面对各种诱惑时培养强大自控力的初步训练。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项政策可能带来的挑战和争议。

从学生个体感受来说,对于习惯了随时随地连接网络的这一代“数字原住民”而言,这种“一刀切”的禁令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极大的不适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手机早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信息获取、社交互动、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剥夺了这一途径,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被隔绝、被孤立,难以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也可能错失一些重要的班级通知或学习资料的分享。尤其是在 emergencies 的情况下,无法及时联系家人或获得必要的信息,可能会让学生和家长都感到焦虑。

从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角度看,完全禁止电子产品,是否也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具来辅助学习的可能性?如今,许多优秀的教育APP、在线学习资源、电子词典、甚至是互动式教学平台,都能极大地丰富学习内容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校能够因势利导,设计出能够规范使用、引导学习的策略,或许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负责任地使用科技。一味地禁止,是否也等于关闭了一扇了解和适应未来世界的大门?

另外,这项政策的执行效果也需要打个问号。学生的创造力和对规则的规避能力是惊人的。完全禁止是否能真正做到“滴水不漏”?如果存在漏洞,反而可能催生“钻空子”的行为,或者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不信任感。更重要的是,即便在校期间手机被收缴,学生回到家后依然会面对强大的电子产品诱惑。因此,单靠学校层面的禁令,其长期影响和最终效果,还需要持续的观察和评估。

我认为,更理想的处理方式或许是在“疏”与“堵”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学校可以制定更精细化的管理规定,例如:

特定时段允许使用: 在非教学时间,允许学生在特定区域(如宿舍、休息区)短暂使用手机进行必要的沟通或放松。
学习用途的适度放开: 对于经过学校审核、确实能够辅助学习的应用或设备(如电子词典、编程工具等),可以允许在特定条件下使用。
加强引导与教育: 学校可以开设关于如何健康使用网络、管理电子产品的时间、辨别信息真伪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和自律能力。
家校合作: 与家长建立更紧密的沟通机制,共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形成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

总而言之,深圳中学高二年级组的这项禁令,体现了学校对高考的重视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严苛要求。但我们也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它可能带来的多重影响,并思考如何在保障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顾及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成长需求,以及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能力。这不仅是对学校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如何应对时代变化的一次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太幸福了。

那个被我指出从领子里面看到小背心颜色的回应是“又看不到里面”的初中女班长同桌,初二还是初三上学期(2002?)就带翻盖手机到教室了。升本校高中部后家里给买了个西门子M55,往里面搞了不少奇怪的东西,还经常玩当时刚出现不久的java qq;由于家里说话费超标,高二上学期就没用下去了(大一下学期的时候这个机子又被翻出来,用了两年)。

初中的时候大家喜欢攀比掌机,成绩最好的一帮同学几乎都有GB/GBC/GBA,我是GBP被借给同学,并被没收后咬牙买的GBA,玩了一段时间盗版卡就买了ezflash1代,只有128Mbit的烧录卡对于大型游戏只能烧一个(我至今还留着ez1的烧录器);高中那时候大家更爱攀比的是MP3,土豪女生用ipod三代,我则用创新的某硬盘机,当时都是2000块钱的机子,新掌机NDS和PSP反而买得很晚。电脑?我的话小学的时候就有了,当年的《电脑爱好者》杂志从六年级订到了大一,《微型计算机》从高二订到大二,现在还收着几大箱。

那个时候,学校里原则上是电子产品上课不许拿出来玩即可。根本没有现在这时代这种规定。大家都对电子产品感兴趣,高一物理老师带自己装了CDMA无线上网卡的ThinkPad X31来讲PPT,我们眼睛都看绿了。初中还是全板书,高中就开始大规模使用ppt教学了,我高二当了一整年电教委员。

当然,当年能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当年读的学校为省重点“x大名校”之一,师资硬件都可谓省内最强,高中时生源非常不错。

我这样吊儿郎当的结果是,最后高考发挥失常,没去成大城市自己理想的大学,只进了本地的大学。

现在为什么教育部要尝试禁止智能机入校呢?主要还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和游戏公司都是走的流量为王的路线,把平均上线时间、留存率等等作为KPI,一帮精于此道的产品经理(或者游戏策划、数值)带着一群为公司献出心脏的程序员开发的、汇聚无数前人经验和劳动的应用或游戏,其诱惑力又岂是十几岁的普通少年可以抵抗的。

但是很多学校又没有足够的配套措施,比如公用电话等等,之前又和其他行业一样习惯了IT化甚至移动化的教学办公,一下子完全不让带手机进校园了,当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在有的学校开展的部分社团活动,高度依赖于电脑和手机等。对于学生来说,手机并不只是玩游戏、刷社交软件的工具而已。

我认为,校方原则上禁带手机这个没问题,就是豁免权不能完全不给,也不能把带手机入校的豁免权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教育部的通知也包括了不准通过手机软件布置作业和任务等,如果做不到这一条,最终这个原则就会一次次被突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