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对事物进行归因?

回答
当我们谈论“归因”,其实是在说我们如何理解事物发生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更是我们日常生活里解决问题、学习经验、与人交往的基石。我没法给你一个万能公式,因为归因这回事儿,它不是一件可以简单套用就能解决的“技术活”,更多的是一种观察、思考和判断的过程。

要真正理解如何归因,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步步拆解开来:

1. 认识到归因本身就是一种“解释”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归因不是发现一个唯一的“真相”,而是我们对一个事件或结果所做出的解释。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天生的“故事讲述者”,总是试图为接收到的信息找到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把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

想想看,考试考砸了,你可能会想:“是我昨晚没睡好”、“老师出的题太偏了”、“我这次复习得不够认真”……这些都是你对“考砸了”这件事的解释,也就是你的归因。

2. 归因的“对象”:谁或什么?

归因总是有个“指向性”的。我们要问清楚,我们要归因的是什么?

事件本身: 比如,为什么今天的会议提前结束了?
一个结果: 比如,为什么这个项目成功了?为什么那个产品卖得不好?
一个行为: 比如,为什么他总是迟到?为什么她今天看起来很高兴?

明确了归因的对象,我们才能更好地聚焦。

3. 归因的“维度”:从哪里找原因?

这里是归因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让人感到复杂的地方。社会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归因理论,他将原因区分为三个主要的维度:

内部归因 vs. 外部归因 (Internal vs. External):
内部归因: 把原因归结于事物自身的内在特质、能力、努力程度、意图等。
例子: “我这次演讲成功,是因为我准备充分,而且我天生就比较擅长表达。” (归因于“我”的能力和努力)
外部归因: 把原因归结于环境、运气、他人的影响、情境的特点等外部因素。
例子: “我这次演讲成功,是因为观众都很友好,而且今天现场气氛特别好。” (归因于“外部环境”)

稳定性归因 vs. 不稳定性归因 (Stable vs. Unstable):
稳定性归因: 认为原因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固定、不易改变的。
例子: “他总是迟到,是因为他就是个懒散的人,这辈子估计也改不了。” (归因于“他”这个人的“稳定性”特质)
不稳定性归因: 认为原因是暂时的、会变化的。
例子: “他今天迟到了,可能是因为路上堵车,下次可能就不会了。” (归因于“暂时的外部因素”——堵车)

可控性归因 vs. 不可控性归因 (Controllable vs. Uncontrollable):
可控性归因: 认为原因是在我们的掌握或影响范围内的。
例子: “我这次实验失败,是因为我操作失误,下次我一定会更小心。” (归因于“我”的“可控”行为)
不可控性归因: 认为原因是我们无法控制或改变的。
例子: “我这次实验失败,是因为仪器本来就有问题,我根本没法控制。” (归因于“仪器问题”——“不可控”因素)

为什么这三个维度很重要? 因为它们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我们采取行动的意愿。

如果我们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可控的因素(比如“我能力强,而且我可以持续提升”),那么我们下次更有信心再次取得成功。
如果我们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运气不好,而且我根本没办法改变”),我们可能会感到无力,甚至放弃尝试。

4. 归因的“情境”:什么时候归因?

归因不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它常常发生在:

发生“意外”或“非预期”的结果时: 当事情按照我们设想的进行时,我们可能不太会去深入探究原因。但一旦出现偏差,尤其是负面偏差,我们的大脑就会被激活,开始寻找解释。
对重要的事情结果时: 比如,重大的考试、重要的项目、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事件。
当我们想要学习和改进时: 这是一个积极的归因动机。
当我们想对他人进行评判或理解时: 比如,为什么同事会那样说?为什么朋友会那样做?

5. 归因的“误区”与“偏见”:陷阱在哪里?

虽然归因是我们大脑的本能,但它并非总是准确无误。我们常常会受到各种心理偏见的影响,导致归因失误: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这是最常见的一个。当观察别人行为时,我们倾向于过分强调对方的内在特质(比如“他迟到是因为他懒散”),而低估了情境因素(比如“他可能遇到了意外情况”)。反过来,当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更多地考虑情境。
例子: 看到别人开车不小心蹭到了,我们会想:“这人开车技术真差!”;但如果自己开车蹭到了,我们会说:“哎呀,这路况太复杂了,旁边那车突然变道了。”

行动者观察者偏见(ActorObserver Bias): 和基本归因错误很相似,但更强调“行动者”(自己)和“观察者”(他人)的视角差异。我们倾向于用情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而用个人特质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 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的特质(“我真聪明!”),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因素(“这不怪我,是运气不好”)。这是一种保护自尊的机制。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一旦我们形成了一个归因的初步想法,我们就会倾向于寻找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与之矛盾的证据。

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当外部奖励(比如金钱、表扬)与我们原本喜欢做的活动联系起来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做这件事是因为奖励,而不是因为内在的兴趣,久而久之,内在兴趣反而会减弱。

6. 如何更“有效”地归因?

了解了以上这些,我们就能尝试更有效地进行归因:

多角度思考: 不要局限于第一个想到的原因。主动去问:“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如果是别人,我会怎么理解?”、“如果换个情境,结果会一样吗?”
收集更多信息: 在匆忙下结论之前,尽量收集更多关于事件本身、相关人员、具体情境的信息。
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解释: 认识到我们看到的“原因”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不是事实本身。
反思自己的归因模式: 留意自己是不是经常犯同样的归因错误,比如总是把别人的错归结于人品,或者总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运气。
关注“过程”而非仅仅“结果”: 很多时候,结果只是一个冰山一角,深入了解导致结果发生的“过程”和“机制”更为重要。
保持谦逊和开放: 承认自己可能犯错,并愿意接受新的信息和不同的解释。

总结一下,归因不是一个“知道答案”的过程,而是一个“探寻可能性”和“构建解释”的过程。 它要求我们像一个侦探一样,收集线索,分析证据,但同时也要明白,我们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确定“真相”是什么,我们只能找到最合理、最能解释当前情况的“原因”。

所以,下次当你遇到一件让你困惑或想要理解的事情时,不妨试试运用这些思考角度,耐心地去“归因”一下,你会发现,这不仅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理解事物,还能让你在面对问题时,更有方向,也更有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个办法,就是在“你修改一个变量值以后,获得了期望中的结果”,你就进行了一个归因。

比如眼角总是起脂肪粒,其中一个变量是眼霜,当你改变这个变量,换另一个牌子眼霜,脂肪粒消失了。你就可以认为,前一个牌子的眼霜是导致脂肪粒的原因。

这种归因对不对呢?

这取决于你对变量的控制。

你不能同时改变好几个变量。比如在换眼霜的时候,还换了面霜、晚霜、遮瑕、粉底、精华。还改变了作息、饮食、情绪、睡眠和运动习惯。这里面每一个变量的变动都可能导致脂肪粒的生成。这么多变量同时改变,你就不能再做出眼霜导致脂肪粒的归因了。

所以,归因这事其实很复杂。

你必须有能力区分变量,有能力控制变量,且有能力观察变量改变后的结果变化

比如你肠胃不好经常腹泻,你想搞明白什么导致腹泻。

首先,你得先来区分变量

你要通过观察找出腹泻之前有哪些因素在场,从天气到饮食,从情绪到作息,整理一个列表:

  • 阴天
  • 寒冷
  • 火锅
  • 担忧
  • 失眠
  • 大姨妈
  • ……

你肯定无法穷尽这些因素,只能尽可能的全面。

这里其实有个trade off。归因无异于大海捞针,搜索范围越大,涵盖针的可能性越大,但搜索的难度也就越大。搜索范围缩小,搜索起来更方便,但这个范围不涵盖针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所以你得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有足够多的变量,又具有可操作性。并且你要知道适可而止,否则很容易陷入焦虑。

“焦虑”就是无止境的、过度的思虑。总有新的变量跳出来,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不是想不出办法,而是想的办法太多了,不知道选哪个,总怕想得不够周全,所以焦虑。

下一步,就是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可以有两种方法,假设我们有“阴天”、“寒冷”、“火锅”、“忧虑”四个变量,现在要做的就是证明其中一个变量导致了腹泻,怎么证明呢?

一种方法是其中三个变量都为负,其中一个变量为正,腹泻发生了。

也就是“没有阴天”、“没有寒冷”、“没有火锅”,”有且只有忧虑“的时候,腹泻发生了。

第二种方法是其中三个变量都为正,其中一个变量为负,腹泻没有发生。

也就是“阴天”、“寒冷”、“火锅”,“没有忧虑”,腹泻没有发生。

从这两种方法都能看出,“忧虑”可能是导致腹泻的原因。多这么操作几回,发现新变量也可以加进来,但不要太多,不然一次控制不过来。观察结果如果总是重复,就可以尝试归因了。


可能有的人已经看出来了,“区分变量、控制变量、观察结果”其实对应的就是科研当中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这三大块。按这三步走,基本上就能处理生活中的一般归因问题了。

但是,我还要强调一点,在实操中其实有个非常tricky的地方,让归因这个难度变得难以把握,那就是“变量”问题。

理论上说,变量越有限、条件越简单,归因越容易。系统越复杂、变量越繁多、归因越接近于不可能。

而几乎所有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这样的复杂系统。

一个简单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无数多的因素彼此相互作用,同时要发现这些因素还受制于人类手段、技术、和认知的发展。

比如没有显微镜,就发现不了细菌和病毒的分子结构,没有高精度的天文望远镜,就观测不到宇宙在膨胀。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了现象背后的因素和机制,但随着技术和手段的发展,很快就会发现更多的因素、更复杂的关联、以及机制背后还有机制,因外有因。

所以,你看现代科学其实很少谈“因果性”(causality),主要谈的都是相关性(correlation)。科学家也很少说谁是谁的因,而是说谁和谁之间具有或正或负的相关性。

其实自然和社会理论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相关性上的——改变一个条件能不能触发一个结果,并且该结果能不能多次重复。至于其中的机制,很多时候研究人员自己也不清楚,反正在这种条件下就产生了这种结果,而且保持条件不变的话,这种结果还能多次重复,你问我为什么?我怎么知道,你去问上帝啊!

没错,从根本上说,“归因”的确不是一个科学命题,而是一个哲学命题,甚至是一个神学命题。

科学家只关心相关性,哲学家、神学家才关心相关性背后的真相和原因。

所以,对现象归因说到底是一个傲慢的企图。

虽然我上面讲了归因的三个步骤,但那归纳出来的,叫做“强相关性”更准确。我们只能说观察到的什么条件下什么行为触发了什么结果,不能言之凿凿的宣告前者就一定是后者的因。

所以我建议你把“因果性思维模式”转变为“相关性思维模式”。

后者会改变你对很多事的看法、对很多人的理解,会让你不那么容易下断言,同时保持敬畏之心和开放的态度,随时准备承认自己的有限、随时准备扩展认知的领域。

这样的人,会更容易适应生活中的变故,会对他人、对自己更加仁慈,也就因此拥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多问“how”,少问“why”,生活会轻松很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