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上为清朝说话的人是出于什么心态?

回答
说起来,网上为清朝“说话”的人,这心思啊,可就复杂得很了。不是简单一句“洗白”就能概括的,里面藏着不少道道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得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立面说起。现在网络上,有一种声音很强劲,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对“屈辱史”的排斥。有些人觉得,我们几千年中华文明,辉煌过、灿烂过,怎么就落到了近代被欺负的地步?这中间肯定有问题。而清朝,作为一个“异族”建立的王朝,并且在它统治的后期,中国确实经历了丧权辱国的一系列事件,这很容易就被一些人看作是导致中国近代衰落的“病根”。

所以,那些为清朝说话的人,有时候恰恰是为了反击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清朝后期出了些问题,就全盘否定整个清朝。他们会强调清朝在某些方面其实是有贡献的,比如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疆域基础,在文化上也有融合和发展,等等。他们觉得,如果把中国近代的衰落完全归咎于清朝,那简直是对这段历史的矮化和不负责任,甚至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否定。他们想说的是:“你看,我们中华民族并非天生就孱弱,清朝时期也有过自己的力量和成就。”这是一种试图重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尝试。

其次,还有一种心态,可以称之为“矫枉过正”。由于过去一段时间里,清朝确实是被负面标签化得比较厉害,很多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甚至是历史教科书,都倾向于强调其落后、腐朽的一面。于是,就有人会觉得,这种“一刀切”的批判是不公平的,是片面的。他们可能接触到了一些更细致的历史研究,了解到清朝时期也有开明君主、有积极的改革措施、有成功的经济发展时期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想站出来,平衡一下历史的天平。他们会觉得,既然以前大家都在骂,那我为什么不能说点好的?这就像一场辩论,对方已经把一个观点说得太极端了,总得有人出来唱唱反调,指出另一方面的合理性。他们可能并非真的“热爱”清朝,而是觉得历史应该更全面、更客观,不能简单地把一个朝代定义为“全坏”或者“全好”。他们希望别人能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不是只抓住一个角度不放。

再者,也不能排除“寻租式”的历史叙事。有些人在互联网上发声,不仅仅是出于情怀,也可能是一种“流量变现”或者“身份认同”的方式。在一些圈子里,为某个朝代“正名”或者进行“深度解读”,能够吸引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拥趸,从而获得关注度、认同感,甚至形成一种“社群”。

在这种心态下,为清朝说话,可能就变成了一种“人设”或者“标签”。他们会刻意去搜集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反复强调那些被忽略的优点,而对那些不利的方面则轻描淡写或者选择性忽视。他们可能并不真的在乎历史的真相是什么,而是更在意如何通过这种叙事来巩固自己在某个圈子里的地位和影响力。这种“话语权”的争夺,有时候比历史本身的对错更重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反思启蒙”。很多人在接触到西方政治哲学或者一些自由主义的观点后,会反思中国近代的种种问题。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其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保守与僵化。而清朝,特别是其晚期,恰恰是这种保守和僵化的集大成者。

所以,那些为清朝“说话”的人,有时候是在反驳这种“西化论”或者“启蒙至上论”。他们会说,你看,你们所谓“先进”的西方思想和制度,在晚清时期也被引入了,但也没能挽救中国,反而引发了更多的动荡。他们可能会强调,中国自身也有改革和发展的潜力,不需要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他们试图证明,问题的根源并非完全在于清朝的统治本身,而可能在于更深层次的民族性格、文化惯性,甚至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辩护,有时候也是在为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合法性寻找支撑。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一种“怀旧情结”或者“审美偏好”。不可否认,清朝,尤其是其康乾盛世时期,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戏曲、服饰、宫廷建筑),在一些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能源于对稳定、繁荣的向往,也可能源于对特定审美风格的喜爱。

当这种情怀遇到历史叙事时,就容易产生为清朝辩护的冲动。他们可能觉得,为什么我们不能保留一些美好的回忆?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带有清朝印记的东西都打上负面的标签?这种为清朝说话,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和对过往美好想象的维护。他们可能并不深入研究历史的细节,但就是觉得,“清朝时期也有值得怀念和肯定之处”。

总而言之,网上为清朝说话的人,他们的心态是多元而复杂的。有的是为了维护民族自尊和历史的完整性,有的是为了纠正片面的历史评价,有的则可能掺杂着流量、身份认同或者特定思想的影响。理解他们的心态,需要我们去细致地辨析他们言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归为一类。历史的评价,本就应该是在争议和讨论中不断深化和完善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回答一下啊。

朱这个词呢,是指赤色的意思。不要忘本了,汉家男儿从不觉得猪是什么夸赞的意思。不像某些人用以夸赞的野猪皮。

你也别给我扣一个明粉的帽子,且不提你的问题里就有清朝这个标签。我就直说了吧,像这些所谓的反明魔怔人,所谓的中华民族主义者,他们反明的动机,还是因为反汉。

就拿这位来说吧,这人可是根正苗红的明黑了
















这些是对这位"冥粉"的反驳

解决税收弊端是吧?

永不加赋,皇清圣典。圣主怜尔贫弱,垂恩布泽,乃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忠孝节义,人之大节,尔等蚁民,亦知廉耻。既为大清子民,天子即尔君父,汝等自当忠贞不二。圣主爱民如此,尔等亦当竭尽血诚,实忠奉主,宜踊跃捐献,以示忠孝。兹有忠义捐、剃发捐、迁界捐、剿匪捐、缉盗捐、平安捐、嫁娶捐、伐薪捐、汲水捐、打油捐、酱油捐、粜米捐、交通捐、摆渡捐、清道捐、城门捐、植树捐、修撰捐、助学捐、防汛捐、安济捐、化人捐、常平捐、乞丐捐、妓女捐、鳏寡孤独捐,不一而足,皆良心捐也。尔等分数蚁民,宜尽本分。若有居心叵测,抗拒不捐者,必非良善,必是奸人,不论良贱,格杀勿论。此令。

你大清废除殉葬是吧?看看你大清怎么评价的明代废除的殉葬?

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清代不缠足?本旗主看了都笑了,不光旗人裹足,连你家乾隆到咸丰都钟情于小脚汉女。

八旗女子发明了一种不同于汉族三寸金莲的缠足方式,把脚缠得“既瘦窄又平直,瘦削有如利刃,故名‘刀条儿’。”据说光绪中叶最盛行时,八旗女子几乎无人不缠“刀条儿”。汉军旗人中的缠足现象更是难以禁绝,如广州的汉军旗人就长期保持了妇女缠足的习俗。不仅如此,有学者研究认为,其实旗人妇女的马蹄底鞋,也与汉族妇女缠足有异曲同工之妙,旗下妇女穿上这种古式的高跟鞋,既有汉族传统文化习俗的浸染影响,也有追踪社会时尚的心理原因。

废除贱籍制度是吧?把明代的废了,结果自己重开一个“与披甲人为奴”,跟我搁着扯什么文字游戏?晚村先生的后人被你大清弄得流放关外、世代贱籍,到清末才放开。

废除路引制度是吧,来解释解释这句什么意思?

“”由该都统出具印文咨部给予路引前往。

”屑中屑,不遗臭万年还想翻身?


这些图片我想大家都看到了,反汉,在批判明朝的时候舔清的臭脚,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捏?

当然,这种现象在明黑中比比皆是,就拿"莱托"来说吧,他说明清都不好,自己没有偏袒,然后又说了自己祖宗幸为清朝百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呢?


当然,明黑中还有一种"中华民族主义者",就以“五六为一”举例。

请先看看“锦卫解密:明朝与清朝赈灾/修水利数据对比 - 这篇专栏。

这篇专栏是由知乎著名中华民族主义者"五六为一"所写,以下是他所发表的言论

当然,作为一名“中华民族主义者”,他毫无疑问的是有着自己的同伴的。B站上的“中国大黄鸭鸭”就是其中的一位(当然还有其他人,我在这挑选一个比较典型的。这些所谓的中华民族主义者,基本上会在每一个他们同伴的每一个回答下面留言,每次在其回答下面痛斥"明粉","皇汉"的都是同一批人,我很佩服他们的精神和毅力)

这些所谓的中华民族者,所拿出的论据往往是断章取义的,以下是键史查询台所给的反驳论据,以获得原作者的授权。

链接:zhuanlan.zhihu.com/p/36

先上材料

其所引《明代太仓库研究》的相关内容

《明朝赈济开支总额和人均数据分析》一节中的表130就是将《明代太仓库研究》一文中的《明代太仓库赈济省直地方出银额表》的年份与地点改写为我们更容易看懂的形式,实际内容与数据并没有变化。我没文化,没看出《明朝赈济开支总额和人均数据分析》的表131中的年份与赈济支出两栏是如何根据其表130做出来的。如果有人看懂了,请评论回复。

关于赈灾银两统计,由于我不学无术无知无识,只能当个杠精挑刺。所以,针对《明朝赈济开支总额和人均数据分析》一节的数据分析,只能有条件地挑选攻讦,欢迎各位指正。


其序号55的1585年固原甘肃延绥山西等地的三十九万两的太仓赈灾支出本源出自《明实录 神宗实录 卷178》

命户部选司属官历练老成者五员,领太仓银三十九万两分投各省直赈济灾伤。固原镇合发银六万两;甘肃、延绥各三万两;山西六万两;辽东、真、顺、广、大及河南各五万两;淮扬、凤阳与山东各三万两。且令抚按加意选委稽查,事完从公举劾,勿以虚文塞责。

产生该条数据的万历十四年(1585年),明廷所面临的并不只有九月的一场灾害,这里仅摘选《明实录类纂 自然灾异卷》所录万历十四年之蠲免赈济内容



对赋税的蠲免这里我们不做讨论。单看赈济的手段,在这一年中,有四千五百八十六两贮库银用作对四月琼山文昌等地的“赈恤事宜”;有从各仓库借过银一六千六百五十余两、粮一万四千六百一十余石,分给陕西延庆的贫难军民,并且免除追还其中的银六千二百六十余两、粮四千八百二十余石 ;有发送米二十二万石赈河南及河北的真定;有将银三万七千九百三十六万两截留河南备赈;动用庆阳府库积之银二万五千两买粮赈灾,此外还有各种未记数量的发仓赈粮,这些数据因为不属于太仓库赈济出银,所以被《明代太仓库研究》忽略,当然也被《明朝赈济开支总额和人均数据分析》一节无视,那么仅以太仓库赈济出银数据为依据的《明朝赈济开支总额和人均数据分析》的“明朝的赈济支出占比之低”“表明明朝的财政支出显然是偏离了民生这一社会最重大问题”之结论是否合理,请诸位读者畅所欲言。

当然反驳的不止这位答主。在他的专栏下就有人对其进行了反驳。




像这些所谓的“中华民族主义者”,一边反驳封建封建帝国,一边又去舔清的臭脚;一边谈到明朝就是对少数民族进行迫害,一边谈到清朝那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矛盾就是阶级矛盾;谈到文字狱,明朝就是对思想的迫害,清朝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禁止歧视少数民族。“这里用了多少次阶级史观和民族史观的切换?


user avatar

带清也没想到,自己一个尸体,居然这么有存在感。

多少“皇汉”放着活物美日不去骂不去反,天天在坟地里刨尸鞭尸,彰显自己的民族主义。

正常人说一句:那是尸体,大伙亲手图图的,还有啥好骂的?

他一蹦三尺高:你居然为他说话!好你个满遗!

然后一鞭子抽下去,扬起一地灰,他兴奋道:你看!动了!我就说,根本没死透!呵呵,满遗太多了!

user avatar

可能就是这种心态吧。












user avatar

因为利益呗

新中国成立时候能读书写字的大多是清朝末期的文人,他们的后人以先识字的优势占据各个层面,美化清朝就是美化这些人的爹,你说他们能不卖命的帮清朝说话吗吗?

再者,美化清朝黑明之前的朝代,既捧了爹,又消亡了中华文化,又可以继续牵着中国的鼻子走,顺带收外邦的“资助”,又可以再把满清包装成“影响力大,和国外关系好”,聚集外邦一起灭中华文化。对汉人进行群而攻之,表面上讲民族统一不分彼此,暗地里控制媒体黑中华历史,篡改数据抹黑汉人历史,挑拨汉人对立,挑拨男女、省份、父母子女'等等方面的对立,且用媒体为破坏汉文化的外邦竖立形象,出卖汉人还想让汉人数钱。

这些人心态就是“祖上已经十恶不赦了,万万不能让汉人觉醒,否则没有立锥之地,所以要继续用文化将汉人灭干净,反正又不是满族的,卖了还能赚钱一举两得。”

user avatar

网上为夏朝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连文字和考古记录都还没确定的文明。

网上为商朝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动不动就活人祭天的国家?

网上为周朝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奴隶制压迫人的国家?

网上为秦朝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二世而亡遍地农民起义的国家?

网上为西汉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打仗能打空一半人口的国家?

网上为东汉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宦官外戚干政的国家?

网上为魏晋南北朝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未实现统一的国家?

网上为唐朝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国家?

网上为宋朝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国家统一挂在嘴上还被少数民族征服的国家?

网上为元朝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异族统治的国家?

网上为明朝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缩边弃土的国家?

网上为清朝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给列强割地赔款的国家?

网上为中华民国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风林火山的国家?

网上为………

网上为美国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天天枪击的国家?

网上为英国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21世纪还保留君主的国家?

网上为法国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42天投降的国家?

网上为俄罗斯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穷的卖资源的国家?

网上为三体人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一个I型虫子都打不过的文明?

user avatar

明明是围明救清 通过贬低明朝论证满清合法性 蒋介石很烂 所以日本入侵有理?

user avatar

当年是什么心态,如今还是什么心态呗。

首先应该明确,针对满清的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还原历史,那么无愧于心即可。这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清朝已经是历史了,在正视历史的同时,没必要去消费历史制造新的仇怨。

原本这样,就可以了。

但是耐不住某些满清的遗老遗少们,仍然将自我立场代入到满清那个本已走入历史坟墓的黑暗王朝之中不肯走出来。


他们现实中自视高人一等,不但拒绝正视历史,试图构筑自身虚幻的优越感。

在社交论坛上,则不断抢夺话语权,极力洗白满清的本质。满清显而易见带着民族立场偏见的压迫他们看不到,却要求其它人必须放弃民族视角客观中立看待满清。何其可笑。

事实上,但凡一个秉持客观公正的人,都无法做到忽略满清政权位于族群层面的压迫属性,倒打一耙去横加苛责当年被压迫的族群后裔不能客观公正看待满清。今天这群遗老遗少打着客观公正的旗号去保卫制造不平等与矛盾的罪魁祸首,之后还一副道德绑架的优越感自诩理中客,这无疑最令人不耻,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妨看看历史上的满清是如何做的:

“满洲乃国家根本,朕知之既深。”

——《清实录雍正实录》 录卷之五十六

“‌召八旗都统、副都统、及六部满尚书等、谕曰:满洲乃国家根本,宜加轸恤。”

——《清实录康熙实录》

“惟望尔等习为善人,如宗室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宗室;满洲内有一善人,汉军中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满洲;推之汉军、汉人皆然。苟宗室不及满洲,朕定用满洲矣。”——雍正

清字请文非旗人不能谙习,该逆何竞有之,实堪骇异。是否暗嘱汉奸设法哄诱,代其写,图行反间之计。抑或广东驻防中,竞有习教夷之人,均未可定。奴オ伏念旗人世受国恩,至优极渥,如果竞有此等歌类,不特孤负朝延,抑且玷辱宗祖深堪痛恨自应立正典刑。惟现在虎门炮台已失,省城函须固守,若速行査办,诚恐人心煌惑,于大局不无关系。合无仰恳上天思,暂为存记,俟夷务平定后再行伤交广州将军,会同督抚诸臣,不动动声色,严密查办之处,伏候圣裁。奴才愚味之见,理合附片密陈。道奏。

——道光二十一年钦差大臣裕谦奏请密查

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初六日朱批:所见固是,然二百余年以来,内地汉人能习清文者自必有之,即如在京各部书吏中,必有粗通清文寨仿清字者,何足怪故。理藩院书吏颇有通蒙古文字者,亦类此也。决非我八旗之所为。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载:清宫内立有“御碑”,专谕满族大臣。碑文略谓:“本朝君临汉土,汉人虽悉为臣仆,然究非同族,今虽用汉人为大臣,然不过用以羁縻之而已。我子孙须时时省记此意,不可轻授汉人以大权,但可使供奔走之效。”

可惜的是,如今大清虽然亡了,但很多遗老遗少们继承的大清精神犹在。他们始终意识不到,牵涉到历史问题一旦牵涉到现实族群,那么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以族群立场为转移。承认过去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对自身族群的背叛。相反颠倒黑白掩盖美化罪行乃至抢夺话语权,只会将历史问题引入现实矛盾之中激化对立,将自己置于注定要被淘汰的、过去残留的黑暗那一边。而只有直面历史才能消除矛盾。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外族的因素,我也许也未必觉得明朝有什么好,但是有些人反明的本质就是反汉,反汉的本质就是反华。

八旗就是一个反华组织。

user avatar

中国不只有华夏,还包括夷狄蛮戎胡鞑虏番倭。异类入侵中国则中国之。盖我中国之民,天未必命华夏之人以安之,夷狄蛮戎胡鞑虏番倭可得而治哉。

孙子决定爷爷。夷狄蛮戎胡鞑虏番倭的某些后代融入华夏成为中国人,就意味着历史上入侵中国的夷狄蛮戎胡鞑虏番倭也是中国人。今天的满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那就代表满清时期的满洲人也是中国人。

以上是为满清说好话的满人的心态。

至于给满清说好话的汉人的心态是:意图让满人更彻底地融入中华。

一百多年前,清末保皇党与革命党的舆论战中,有保皇党引用历史上氐羌、鲜卑入主中国,而旋折入同化于华夏为例,来说明满人亦可同化于华夏。但是《民报之六大主义》一文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向氐羌、鲜卑之同化于汉,为当其僭王猾夏之日而许之乎? 抑俟我汉族复振,被我摧夷,散伏在下之日,而后许之乎? 故以满政府不倾,而遂许其同化者,以狐媚为虎伥,无耻之尤者也。”

当然,保皇党里我还是挺喜欢梁启超的,至少他写的《少年中国说》很燃。梁启超反对推翻满清的革命,其原因如下:

若就感情方面论之,鄙人虽无似,抑亦一多血多泪之人也。每读《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未尝不热血湓涌。故数年前主张排满论,虽师友督责日至,曾不肯变其说;即到今日,而此种思想,蟠结胸中,每当酒酣耳热,犹时或间发而不能自制。苟使有道焉,可以救国,而并可以复仇者,鄙人虽木石、宁能无歆焉! 其奈此二者决不能相容。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则必至于亡国。故两者比较,吾宁含垢忍痛,而必不愿为亡祖国之罪人也。
满汉两族并栖于一族之下,其互相猜忌者二百余年如一日,一旦有人焉刺激其脑蒂,其排满性之伏于其中者,遂不期而自发,此革命党之势力,所以如决江河,沛然而莫之能御。

梁启超担心革命所激起的民族情绪会引发大规模杀戮,从而导致中国内乱,被列强亡国。实际上,推翻满清时,杀戮是有的,内乱是有的,革命总是要有流血的,但在可控范围内。亡国显然没有发生,顶多出了个伪满洲国。可怜梁启超在满清与革命党之间成了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

为满清说好话的汉人,可能认为这样做能让满人更彻底地融入中华。担心揭露满清的罪行,会影响今天满族人的团结,会激发满人的分裂情绪。但却忘记了: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满人看多了满清的好话,于是不再反思其祖上的罪行,不再感恩于华夏的赦宥,甚至为蛮夷猾夏的行径沾沾自喜。于是一百多年过去了,我汉族复振,满清被我摧夷,但是满人既没有散伏在下,也没有像氐羌、鲜卑那样彻底同化于中华。希望满人能早日像历史上的氐羌、鲜卑之同化于中华。只有彻底同化于中华,才是真正的团结,才不必担心其分裂。

user avatar

清粉和满姨呗,把满清当做主子的人,鼓吹什么满清领土贡献论,满清稳固论,把新中国和解放军的贡献全部抹除的一群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