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评价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

回答
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梦》解密,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红学界乃至文学界一个绕不开的议题。他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无论你是否认同,都为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充满争议的视角。

核心争议点:曹雪芹的“真事隐去,假语存焉”

刘心武先生解密《红楼梦》最核心的观点,便是他认为书中隐藏着大量“真事”,也就是作者曹雪芹用“假语”来隐喻的真实历史事件、人物以及作者自身的经历。他并非简单地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作品,并且承载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

他的解密路径:

1. 对脂砚斋批语的深度解读: 刘心武先生极其重视脂砚斋等早期评语,认为它们是解开曹雪芹本意的关键线索。他认为脂砚斋不仅是读者,更是曹雪芹的“知己”和“同谋”,通过批语,他们共同完成了一种“密码”式的写作。他会从脂砚斋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创作意图,甚至一些被掩盖的历史背景。

2. 对书中细节的“考古”式挖掘: 这是他解密中最具特色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他会像侦探一样,对书中出现的地点、人物关系、服饰、习俗、典故等等,进行极其细致的考证。他会结合历史文献、地方志、甚至一些民间传说,去寻找这些细节在现实中的对应。例如,他对“荣国府”、“宁国府”的具体地理位置的考证,对某些家族制度的解读,都是这种方法的体现。

3. 将“真事”与“假语”进行对应: 这是他解密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他会根据他对脂批的解读和对书中细节的考证,提出具体的“对应说”。比如,他会认为某个角色影射了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对应了现实中的某个历史事件,甚至曹雪芹的某个亲属或者他曾经经历的某种遭遇,都隐藏在书中的某个情节里。

具体举例(可能不尽详尽,但能说明其思路):

“秦可卿”的身份之谜: 这是刘心武解密中的一个重点。他认为秦可卿并非曹雪芹虚构的人物,而是影射了历史上某个真实存在的女性。他会结合她的名字、她的身世、她的死亡方式,以及书中关于她的一些“不寻常”的描写,去寻找历史上的原型。他曾提出秦可卿可能与康熙朝某位皇子有牵连,甚至与“北静王”这一概念相关。
“元春省亲”的政治寓意: 刘心武认为元春省亲并非单纯的家族荣耀,而是影射了当时朝廷中的某些政治事件,或者是一种政治上的“笼络”和“安抚”。他会从元春的晋升、省亲的排场、以及其中的一些象征意义去解读。
“好了歌”的现实映射: 他认为“好了歌”不仅仅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更是对当时社会权力结构、官场生态的一种影射,其中包含了对某些官僚家族衰败过程的隐喻。

评价刘心武的解密:

优点(或说其吸引力所在):

提供了全新的阅读视角: 他的解密打破了许多人对《红楼梦》“纯粹虚构”的认知,让读者看到了一种“历史小说”的可能性。这无疑增加了《红楼梦》的神秘感和解读空间。
激发了大众的阅读热情: 他的研究,特别是通过电视讲座等形式,将《红楼梦》的解读变得生动有趣,吸引了大量非专业读者重新关注这部经典。
强调了文本的细节: 他对文本细节的挖掘是相当深入的,许多被普通读者忽略的细节,在他的解读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本身也是一种对文学作品精细化研究的贡献。
勇于挑战传统观点: 在红学研究相对固化的情况下,他的大胆假设和挑战传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界的反思和讨论。

争议与批评:

过度解读和“想当然”: 这是对刘心武解密最集中的批评。许多批评者认为,他在很多地方将文本的偶然性、作者的文学手法,解读成了“密码”和“隐喻”,缺乏足够扎实的证据支撑,存在“牵强附会”的嫌疑。他提出的“对应说”,往往是根据一种“可能性”去推导,缺乏多方验证。
主观性太强: 他的解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对史料和文本的理解,而且往往先有结论再去找论据,容易陷入循环论证。
“反伪”的出发点: 他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关于“高鹗续书”的论断,以及对一些主流红学观点的质疑,虽然具有一定争议性,但也引发了对《红楼梦》版本和传承的深入讨论。然而,他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方式,有时也显得比较情绪化。
缺乏学术严谨性: 尽管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但其运用史料的方式和结论的推导,在一些学者看来,并不符合严格的学术规范。比如,一些历史事件的对应,可能存在时间、人物身份上的出入,但他有时会忽略这些细节。
“解密”是否符合曹雪芹的初衷?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曹雪芹是否真的希望后人通过“解密”的方式去还原他的“真事”?还是他更希望读者通过他精心构建的文学世界去体悟人情世故和世事沧桑?这本身也是红学研究中长期争论的话题。

我的看法:

刘心武先生的解密,更像是一种“文学考古”或“叙事解读”,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想象的大门,让我们看到《红楼梦》可能隐藏的更深层的历史印记。他的研究不应该被视为定论,而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可能性”的探索。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对历史的探索精神。 他的研究方法,比如对脂批的重视,对文本的细读,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借鉴的。
但我们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他的结论往往需要我们带着问号去审视,去比对其他学者的观点,去考量证据的充分性。
《红楼梦》的魅力,或许也正在于它的“假语存焉”和“真事隐去”之间的张力。 过度地追求“还原”历史的“真事”,有时反而会削弱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曹雪芹之所以是曹雪芹,是因为他能够将“真事”提炼升华,变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和思想内涵。

总而言之,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现象。他以其独特的方式,搅动了原本有些沉寂的红学研究,也引发了公众对《红楼梦》更广泛的兴趣。评价他的研究,更重要的是理解他的出发点,欣赏他为我们提供的新视角,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他的“解密”所完全“绑架”,而是将其作为理解《红楼梦》这部不朽巨著的一个参考,一个线索,而非最终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心武有几大功绩。

第一、成功推广了古本《红楼梦》,即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石头记》的甲戌本、庚辰本等十数个版本。

他告诉社会大众,尤其是90后以后新一代的学生群体:

真正的红楼梦应该分成两个部分:正文+“脂砚斋”批语,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古本红楼梦各个版本之间是有大量异文的,这些异文远比其他古典小说重要。

我上初中时候购买的《红楼梦》是这个版本——

书背面的内容简介是这么写的:

看了没两天就扔一边了,直到今天,再也没有打开过。

为啥买这本书?因为《香菱学诗》。我们初中语文老师是个超级推销员,在课上大侃一通金陵十二钗,又叨叨了十几分钟林黛玉凄凄惨惨地焚烧诗稿,宝玉宝钗欢欢喜喜地成亲,那叫一个凄惨啊,说的我没几天就买了这本,寻思好好看看《红楼梦》。

然后扔一边了。

那本书的第一页是这样的(左图),右图是人文社2005年的通行本:

后来要学《林黛玉进贾府》,我寻思还是从头看看刘心武吧,要不然等上课了都搞不明白红楼梦是讲啥的。

结果那几堂课我基本没听,在桌子底下看刘心武的讲座文稿呢。

他告诉我,红楼梦原来是这样的——

左侧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邓遂夫校订第七版),右侧是甲戌本影印版(红字批语是我涂出来的,影印版都黑白的,我只涂了双行夹批,侧批没涂)。

这一四舍五入就是通行本砍掉了半本书啊。《红楼梦》里谁都知道藏着谐音,藏着谶语,书里一大堆数都数不清的flag,老师只能简单提几个,你看通行本就找去吧,找着几个算几个,现在这是有人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书怎么看,这不就剧透弹幕的鼻祖么。

刘心武推广脂批本的另一面,是粉碎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所谓通行本在图书市场的统治地位,拿回了本属于《红楼梦》手抄本系统的半壁江山。

如果我在2006年以前问你:我想买一本吴承恩原著的《西游记》你看买哪一版本好?你肯定会下意识地拿人文社校注本,或者任何类似于人文版的简体横排校注本。

可同属于四大名著系列的《红楼梦》现在已经不是了。读者去买书会挑书名,非要买一种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本子,即便不买,某宝上,书店里也会摆上更多的脂批本。不论是谁校注的,岳麓的也好,邓遂夫校注的也好,王铭恩校注的也好,对细节的要求千奇百怪,但大家的共同要求就一个:有没有全部的脂批。

更重要的是:知道脂批本的,都自动进入了红学的小圈子,这个圈子外人进不来,因为圈子外还有更多读者意识不到。

咱们大家都知道有个残本只有16回,都知道现在都是用一个78回(统称80回)的残本校订的,也都知道有好多个手抄本。

可有多少人去挨个找出来认真看一眼的?

有谁会去看一个只有16回的破本子啊。那些年我可真没见过书店摆过带脂批的本子,有是肯定有,数量太少,主要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也意识不到。

还拿《西游记》打比方,一般的读者肯定不会去买西游记世德堂本影印本,更不会去买什么清白堂本、蔡敬吾本什么的。

你看书还要去买古本的影印本吗?

没必要。

但是《红楼梦》会!现在很多红迷家里至少有一本甲戌本或者庚辰本的影印本,更“粉丝”一点的会去买戚序本、己卯本、蒙府本、列藏本等等。

买不到也没关系,红迷把自己家里的影印本再度扫描放在网上分享,网上甚至还有庚辰本的套红影印扫描版。

咱自己想想,一般脑回路的读者谁去特意找古本的影印版啊!刘心武的讲座把喜欢《红楼梦》读者的脑回路打断重连了。读者想不到古本自然没人去找,没人去买,这些古本只能是专家学者书房里的研究资料。读者知道了,有意识地去找了,买了,所谓通行本的半壁江山也就没了。

这本质上是对某个特定的“权威本子”的信任没了。

大家不但去买了古本,还不仅仅是收藏,是真的会去读,甚至去跟人文社校注本互校,去跟其他古本互校!人文校注本的各种校订细节也开始被放在阳光下暴晒。

粉丝真狠起来,再加上搜罗红学专家释放出来的专业观点,之前所谓钦定的“红学的研究成果”,这个所谓通行本只能被当做“奠基”,而不是“入门”了。

因为粉丝开始自己出本子了。王铭恩的《脂评汇校本》是综合了无数粉丝的意见校订出来的,粉丝不再远远观望,而是直接参与了。

大家开始明白:《红楼梦》在理论上就不会有单个权威的本子,而是会有多种不同的“权威”本,主要是程高刻本系统的校注本(人文社有程本,北师大本)和以某手抄本为底本的校注本。

后者又分三种:包含红学家研究心得但相互妥协分工包干的无脂批通行本,恢复单一手抄本底本原貌的某本校订本(邓遂夫本),以及旨在恢复曹雪芹原意的综合校订本(如周汝昌会真本、王铭恩汇校本)。

所有的本子都逃不过这一大框架,但也无法统一。因为作者没定稿(我说的是定稿)。至于实际校订质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这真没办法,手抄本的质量本身就一言难尽。

现在更多的校注本里,脂批一本都已经补齐了,有一部分甚至已经没有后四十回了。而且所有的本子,都有数量不等的异文。这就是大家参与的结果。

刘心武在这件事上得算一份贡献,谁叫他的讲座那么火呢。

第二、他给出了一个《红楼梦》很好的看法,或者说是玩儿法。

看答案的知友或许知道一本书叫《S.忒修斯之船》的书。这书得看六遍,整本书就是一个巨大的谜语,书里有两个大学生写的笔记,写得乱七八糟的,你得自己搞清楚他们说了啥。

这《红楼梦》不就一本终极版的《忒修斯之船》么?这本书只有两个人的批语,而《红楼梦》呢?已知的就有脂砚、畸笏、松斋等好多个人的批语,统称“脂批”。甚至由于原稿未存,这些批语没有颜色区分,没有笔迹可循,就算其中某一本就是原稿,你都不敢肯定。

书里有附件20多个,都是书中的大学生收集来的,真正的作者艾布拉姆斯会确保你知道谜底。可是《红楼梦》呢?没有人帮你收集。故宫档案,奏折,清人的读书笔记,诗集,一百多年前留下来的某句话……红学家们只能绝望地翻找解读已知的资料,希望能再找出几句话,佐证自己的观点。

关键是这破书没有谜底,你猜多猜少全凭运气。

我相信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因为这该死的谜语入坑了。

什么宝黛钗爱情悲剧,GP!我就想知道曹雪芹在书里塞了多少暗语,塞了多少梗!结局的细节都有啥,哪个靠谱哪个不靠谱……

第三、他提出了很多问题,也列出了很多圈外人不知道的线索。

现在很多人,或者说大多数人都在吵吵他给出的某某结论是错的,有各种反例巴拉巴拉。

本末倒置了不是?

答案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答案错了,问题依旧存在。发现一个新问题远比找到一个答案重要。

因为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你只能根据现有文本的线索一点点往后推。

举个例子,刘心武对张太医药方的解释很勉强,基本不靠谱。

可问题提出来了:张友士凭什么叫“太医”?他是哪门子的“太医”?作者删去了不少黛玉的药方,可他为什么偏偏要留下这一张?

药方有问题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那究竟有什么问题?如果是传递信息,张“有事”想传递的又是什么信息?

在这篇论述里,李英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这个解释比刘心武的更加可靠。

可靠多少?不知道。不过只要你愿意,总能找出更靠谱的解释。

再比如秦可卿的身份,他提出来几个问题。

1、秦可卿作为一个养生堂里抱来的女婴,为什么不自卑?古代王宫贵胄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她的身份凭什么进贾家的大门?探春是赵姨娘生的,又自卑又骄傲的人。迎春,身份复杂,作者为这个角色想了好多种身份,她的身份比探春要高,还是像个木头一样。就更别说贾环了,他的心理很有一部分来源于他的身份:庶出的公子

2、正文回前诗写道: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宫花的惜花人是秦可卿,不奇怪吗?

3、秦可卿凭什么用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木,更何况那还是樯木,不怕僭越吗?贾政可是说了“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那秦可卿是什么身份?

4、还有问题,这个问题是邓遂夫提的:秦可卿的死因被畸笏叟强令删减,又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书中角色,至于说什么“作者用史笔也”?还有,甲戌本大量透露秦可卿的死因,而到了其他的本子,所有相关的批语都给删干净了,就留下一句嘚瑟的话:“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

这个人为什么要删?

刘心武给出的结论可不是说秦可卿是胤礽的女儿,这是他包含了多个假设的推论。他的结论是另一句——

秦可卿的地位高于贾府。

这几个问题,直击原著的死逻辑:一个人的行为处事,以及他能够动用的物品,一定跟自己的地位密切相关。

还有个附加问题,就是稿件整理者似乎正在极力抹去秦可卿的痕迹,这直接涉及到了版本的源流和书中背景曹家的家事。甚至这一章的批语有极大可能是出自两个观点针锋相对的人,一个想把事儿抖搂出来,另一个则想把这件事儿彻底掩盖住。

你去看甲戌本,一个说这段没删(补天香楼未删之文),这段删了相当于没删(删,却是未删之笔),这段透露了删的是啥(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这段删了多少(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后边一个“老朽”加了一段话:作者说的是真的,算了,我叫作者给删了,咱别提这茬了成不?

你再看庚辰本,这些话全没了,就留了一句:秦可卿死因删了,是“大发慈悲心”,所以这些批语就都没了。

秦可卿是谁的孩子不重要,即使重要你也没证据。重要的是:否定秦可卿的贵族身份,就必须回答这几个问题。

胡适找到甲戌本以前,是一帮人在瞎JB猜,用的是最不靠谱的类推法,一会儿说作者是这个,一会儿说作者是那个。

现在大家知道原稿大概长什么样,知道作者是谁了,甚至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书,还找到了《四松堂集》《绿烟锁窗集》《懋斋诗钞》等等史料, 看到了《题红楼梦》这样看过完整古本的文人透露后文的诗句,大量表示自己认识作者的人留下的资料,你可以走到科学研究的轨道上了。

结果花了几十年时间找出来十几个本子,故宫的奏折也翻差不多了,资料找完了,总共就这么多。

那就只能继续猜,除非你发现新资料,要不然就吃前人的剩饭,要不然就研究些别的,或者干脆把桌子掀了,说脂砚斋批语是假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巴拉巴拉。说白了,索隐派,考证派,新索隐派,探佚派……管你叫啥派,不就这么回事儿么?

红学派别能撮一簸箕。叫什么派不重要,方法是不是合理,才重要。

讨论刘心武的秦学和结局的算一派,那癸酉本的呢?还有戴不凡的曹頫说,还有脂砚斋作者说、石兄作者说、玉兄作者说,欧阳健和陈林的脂批伪造说,这些乱七八糟的加起来,还得再加两簸箕,我还嫌说少了呢!

更何况,还有专门伪造所谓“史料”,故意忽视部分史料重要性的网上的某些“派”。

这是在瞎猜么?你猜的时候要对上前人所有的记述,批语,以及书里的flag。重点是“所有”二字。这些记述,批语和flag,一部分是真的,还一部分是假的,甚至是有人拿出来骗人的。甚至连正文都有无数的版本(包括章节名)都有一些是曹雪芹写的,一部分是后人补的。

作者还是个套娃高手,自己家的事儿第一层,写成故事第二层,编成flag第三层,这flag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诗啊!

你永远无法确定他在哪一层,所以你的每一层映射都是假设,现在大家就是在一个个假设上找假设。

你以为这本书是暗写曹家家事,那若是你知道了曹家结局,那你就可以推出大概结局,反之亦然。

可你以为这是怎么映射的?现在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曹頫是作者,那得了,抄家就可以猜两次,猜去呗。

邓遂夫先生提了一个例子,很有借鉴意义(详见《走出象牙之塔》):

  惯养娇生笑你痴,[甲侧]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
  菱花空对雪澌澌。[甲侧]生不遇时,遇又非偶。
  好防佳节元宵,[甲侧]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
  便是烟消火灭时。[甲侧]伏后文。
  ……
  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老爷来拜!”[甲侧]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
  ……
  不料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起,便烧着窗纸。南方人家都用竹篱木璧者甚多。大抵也因劫数,[甲眉]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下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妻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

什么叫“前后一样”,什么又叫“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元宵节当天出事儿了。

为什么又要说“前后一样”?元宵节一般是晚上过,这是白天出的事儿。

什么事儿?“着火”了。

在哪儿?姑苏。“是金陵”。

“着火”是什么意思?正月十五火没来,三月十五火来了。批语竟说: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召祸”是什么意思?抄家了,真“接二连三牵五挂四”了。

诗中说是“正月十五”着火,批语给出了准确时间。

借“严老爷”再次隐喻“炎”,二次印证着火。

三次明写着火,实写“牵连”,就为说这么一句“接二连三牵五挂四”。但是时间改了,推迟了一年,实际是在书中次年三月十五,相互印证的隐喻被改了两个参数

不过脂砚斋明确点出了“着火”也是隐喻:谐音“召祸”

这一层层隐喻,参数从来不是两层的:有一对,必有一错,有一实,必有一虚。

这还是根据奏折(史实)推出来的,圣旨从北京赶到南京,从内务府备案到执行,少说也得十几二十天,正撞上正月中旬:正月十五白天

若是没有档案,若是没有批语,若是不知道《红楼梦》是曹家人写的……那这层隐喻就永不见天日了。

即便这样,这不过也是一个猜测,比较靠谱的猜测而已:因为时间对不上。据《新证》,此为书中三年,即雍正四年,实际上应是雍正六年,差了两年。若是邓遂夫本人的观点,则又提前一年,相差三年,如何解释?

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所有猜测,都成了空中楼阁。除非发现更多资料。

所以说,在没有更多资料的情况下,猜,总是要猜的,有人猜比没人猜好,一个猜测就是一个方向,顺着方向查,只要你走得下去,总有一条线会有所收获。有质疑比没质疑好,这不会让你走的太偏。

就事论事,怎么样都好。

不过也有人,见别人猜了就给扣个大帽子,挑毛病,不对事,专对人,却无法给出自己成体系地见解,恨不得就说一句:“结论就是XXX,大家都这么说,你不信自己查去。”

还有的人,你敢提出一个质疑,人家就敢踢给你一个答案,转而发现更多问题,提给你更多答案,最终发现整个体系都是建立在孤证之上,也是让人啼笑皆非了。

单纯地否定猜测,却拿不出更多的解释,没有任何意义,徒增笑柄而已。

喜欢红楼梦的所有读者都是骄傲的,每个人都在拼命地推销自己的意见,有的两两结伙,三五成群,顺便给所有的“异端”扣上一顶“不尊重原著”的大帽子。

可人家曹雪芹(按照有些人的说法,这都是个化名)是个套娃高手,既有真娃,又有假娃,还有多层隐喻文本,一件事儿恨不得拆开七重隐喻慢慢抖搂给你,人家还敢在第五回就把底全都亮给你,生怕你看不懂。

还记得《三体3》的三个童话吗?就这个揍性,云天明得跪下给曹侯唱征服。

再加上整理书稿的捣乱,传抄书稿的不好好抄,到了现在还剩的半截拉快的。

就这个书,要是真没有新东西,那可够研究个十代人,刘心武只是比较早开始科普红学的前行者而已。

所以说:

别发帽子了,天寒,留着自己戴吧!


结尾补充几句:

讨论红学观点的,无论观点如何,我都不介意继续讨论下去,这也是红学的魅力。很多红迷支持刘心武的观点,还有更多红迷反对他的观点,还有支持癸酉本以及相关观点的,支持曹頫说的,脂砚斋说的等等,每一场讨论都会让你有更多体会。

当然,有些例子一看就是刘心武在凭空猜测,很是牵强,比如黛玉沉湖,笔者更相信周岭先生的观点,谁叫他有史料“起卿沉痼续红丝”一句支撑呢。

不过我不怪他,谁叫曹公写这么一个书呢?这是忒修斯之船+云天明的三个童话的终极结合版,还是那句话,路总是要趟的,反对和质疑永远比一昧地支持更重要,可也不能一棒子打死,那就没人趟道了,要么停滞不前,要么群魔乱舞。

不过那些单纯秀优越感的评论,折叠或删除评论以及拉黑看我心情。红楼梦是一部文字迷宫,几乎每一个观点都有各种反例,能够达成的共识不多,所以优越感实在是无从谈起。

至于有些人跟我说,这就是一小说么,至于花这么多时间这一部?中华民族可是有五千年文明史啊!

我就一句话:

我看啥,劳您来管?

不占用正文,这些话就放在后边了。毕竟这些优越感只是少数,而愿意花费大量时间与我讨论红学的则是绝大多数。

能在捧刘心武的回答下拿到一百多个赞是我没有想到的,谢谢各位。

我更希望大家记得他提出来的:阅读古本提出的问题,以及文本细读,而不是那些牵强的结论。别忘了,正是原著的结构与笔法给了这些牵强的结论土壤。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都成了谶语,还有什么不可以引申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梦》解密,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红学界乃至文学界一个绕不开的议题。他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无论你是否认同,都为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充满争议的视角。核心争议点:曹雪芹的“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刘心武先生解密《红楼梦》最核心的观点,便是他认为书中隐藏着大量“真事”,也就是.............
  • 回答
    刘仲敬先生的“抗日战争是苏日远东博弈的结果”这一史学观点,无疑是近年来讨论度颇高,也颇具争议的一个视角。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证,理解其历史背景,并考察其可能存在的优点与局限性。核心论证与历史背景:刘仲敬先生的观点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他一贯的“列国志”和“大洪水”史观框架之下。.............
  • 回答
    刘秀的度田:一次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及其历史回响东汉光武帝刘秀,这位被誉为“中兴之主”的帝王,其施政以务实、仁德著称。在经历了王莽新朝的混乱与兵燹之后,刘秀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东汉帝国。如何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皇权,是摆在他面前的燃眉之急。在这场艰巨的改革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举措便是.............
  • 回答
    评价南朝刘宋时期的谢晦:权谋之臣与悲剧枭雄谢晦,字季通,是南朝刘宋王朝早期一位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他出身士族名门,凭借过人的才干和野心,在动荡的刘宋政坛上搅动风云,最终却走向了身败名裂的悲剧结局。评价谢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才能理解其复杂的个性和历史地位。一、 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抱负.............
  • 回答
    关于刘浩存的颜值,可以说是近几年在年轻一代女演员中讨论度非常高的话题之一。大家对她的评价,我感觉挺多元的,不是一边倒的好评,但也绝对不是一边倒的差评,中间那种“不好说”、“不好评价”的声音也很多。首先,得承认她的“大银幕脸”。这一点很多观众和业内人士都提到了。她的脸部骨骼感比较强,轮廓清晰,尤其是颧.............
  • 回答
    刘仲敬先生对普通法的演进阐述,与其说是对法律条文的梳理,不如说是对一种“思维方式”或“治理模式”的深刻洞察。他常常会将普通法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其内在的逻辑和生命力,这与许多侧重于法律形式演变的分析有所不同。在我看来,理解刘仲敬先生的视角,首先要抓住他强调的“地方性”与“自生性”。他认为.............
  • 回答
    2011年,一个名叫刘强的中国籍人士在日本的靖国神社纵火,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行为,更牵扯到历史、民族情感、法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纵火都是一项严重的刑事犯罪。在日本,靖国神社作.............
  • 回答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如果论及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评价极高,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更把他比作“汉之良相”。张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在项羽和刘邦争霸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张良精准地把握了时局,看到了刘邦身上那种可以成.............
  • 回答
    刘诗诗,这位集优雅、内敛与力量于一身的女演员,在当今华语演艺圈中,无疑是一位独特的存在。提起她,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那些哗众取宠的绯闻,也不是铺天盖地的营销炒作,而是一种沉静而持久的影响力,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清冷气质。初识:古典美人,步步生莲很多人认识刘诗诗,大概是从《仙剑奇侠传三》中的龙葵开始。那时.............
  • 回答
    要评价一位知乎用户,尤其像刘阳这样活跃且观点鲜明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好或坏的标签。这更像是在描绘一个多维度的个体,他的影响力和评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人视角的变化而产生差异。首先,从刘阳在知乎上的活跃度和内容输出来看,他无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创作者。你会在很多热门话题下,尤其是在与职场、个人成.............
  • 回答
    这句评价颇有见地,直指蜀汉政权兴衰的关键转折点。它并非简单地将成败归咎于某个具体战略失误,而是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与后期军事部署的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逻辑链条,揭示了蜀汉最终未能统一天下的深层原因。我们不妨就此展开细致的分析。“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这句话的矛头直指诸葛.............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你觉得程心可恶,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争议的观点。程心这个角色在《三体》系列中确实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批评。刘慈欣本人也多次在采访和文章中表达过他对程心这个角色的看法,这些评价也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理解这个角色的维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程心可恶,以及刘慈欣是如何评价她的。 一、 为什么很.............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刘镇锐,我们得先认识到,在一个平台上,一个人(或者说一个网络账号)的形象和影响力,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他发布的内容、回答问题的方式、与其他用户的互动,甚至是他在平台上的“人设”塑造。刘镇锐作为知乎上一个相对活跃且有一定关注度的用户,他的评价也应该从这些维度来展开。首先,从内容生产的角.............
  • 回答
    提起“刘大可先生”这个微博账号,它在网络上算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存在。如果不去刻意去描绘,而是凭着印象去聊,感觉就像是在朋友之间谈论一个熟悉但又有点神秘的人物。首先,这个账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接地气”,但又带着一股子“凡尔味”。他分享的内容,有时候是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比如工作中的不顺心,或者在某个场合.............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这无疑是刘备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含金量”相当高。这场胜利不仅为刘备集团赢得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是打破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政治威望和集团凝聚力。要评价这场战役的含金量以及两位主帅的用兵能力,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分析双方的战略意图.............
  • 回答
    继丁真之后,甘孜“美男计”的背后:颜值经济与文旅推广的深度探讨当人们还在回味丁真带来的那股草原清风时,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文旅局局长刘洪,又一次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将甘孜的名字推上了热搜。这次,主角从淳朴的少年变成了成熟的官员,而原因,同样聚焦于“颜值”。“美男计”的争议与解读不得不承认,刘洪局.............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 回答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清政府的腐败与衰落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因腐败和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列强侵略和内部动.............
  • 回答
    关于“吃牛排蘸黑胡椒汁的人家境一般,有钱人都蘸黑胡椒粉、盐”的言论,这一说法显然是一种带有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的简化归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调味品与阶层”关联的逻辑拆解1. 经济条件与调料选择的关系 这一言论的核心逻辑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更高贵”的调味品(如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